..續本文上一頁人和,蝗不入境,虎徙他邦。據上所述,蝗蟲多少,似與業力有關。佛法戒殺也,也開遮持犯之融通,政保農産亦仁也,有人畜先後之分別。此須合觀中斷,佛言因果必信,農産民生必保,是爲得之。試思古無農藥,亦多豐年,屠不戒殺,亦享高壽,是更有其他原因,不能只顧眼前也。
問:因果報應之說,頗不簡單,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人所共許。若夫惡者享福,善者罹殃,則必須以因果通叁世釋之,以此類推,舉凡不合常情之事,如堯舜聖王洪水爲災,亦莫不可以因果通叁世釋之。遺其可見之自然地理氣候諸因由,而發之于共業報應之說,似難令人心悅誠服。要之一切事物,自有其因果律存在,何必或禍或福,定以善惡報應爲解。如惡人享受財富,或因其今生經營有術所致,何必定以前生福報釋之。善人橫遭車禍,何必解以前生惡果成熟,而不探求其是否路上沈思,因果通叁世果何如哉?余甚惘然。祈爲一說是幸!(李蓮階)
答:此問太散漫,應歸納使有序:一、堯舜聖王洪水爲災,若以叁世因果共業釋之,遺其可見自然地理氣候,難令人心誠悅服。”君不聞乎?論事須合“因緣果”,未嘗說此而忽彼。共業者因,地理氣候者緣,洪水爲災者果,“洪不孤起。”“無緣不生。”明乎此,則知佛法說緣,多是現在可見者,不過爲契群機,說簡說繁,方便不同而已。二、“一切事物,自有因果律在,何必禍福,定以善惡報應爲解。”讀書在達,不可拘執,惡不必定指殺盜淫,愚癡意業亦惡也。善不必定指施戒忍,智慧一度亦善也。臨危製勝,此謂智將,製勝爲福果,將智是善因。謀之不藏而敗事,不得藏謀是愚人,敗事爲禍果,謀愚是惡因。儒家亦曰:“作善降之百祥,不作善降之百殃。”談因果而曰善惡禍福,正說也。叁、“惡人經營財富,善人遭車禍,何必解前生善惡,不探求有街及路上。”生極樂者,必種極樂之因;生娑婆者,豈無娑婆之因。既知通叁世,便非只論前生。余意可思“因緣所生法”,即易了然。
問:常曰:“定業不可移”然而我們此生所受之果,是否多爲定業?(邱清泉)
答:既受果報矣,焉能無業因耶。
問:本人患“口吃”之病,于因果來說,不知犯何罪?應如何忏悔以治之。(鄭志西)
答:因緣結果,情事複雜,有一緣者,有多緣者,綜錯變化,非只一端。但患口吃,或可夾有口業,口語不離意念,須兼語意雙忏。其法或念佛,或念經,必念到心口攝一,則是雙忏,亦是真忏矣。念佛須句句連續,念經要音韻流暢,此後應戒妄語、兩舌、绮語、惡口,久必感應。
問:我們現在用數珠念佛,有數則有益,修有盡的因,將來要享受無盡的果,此因此理講不通?(周慧倫)
答:數珠不會念佛,念佛是自己之心念,念珠記數,不過引起正念,提警日不退轉而已。果知念念生滅,滅而複生,若將念珠配合念頭,念頭不停,珠亦不停,何盡之有?倘能念到念頭盡,數珠便用他不著,那方是居士受用無盡之果。
問:有甲乙兩者問我,甲問人說發菩提心作佛事就無時間生病,此事真的嗎?乙接著就說,有某某甚爲佛教發心而他偏偏多病,這又是什麼道理呢?使我啞口無言可答請示其詳。(信義班)
答:發菩提心,乃善業心。生患疾病,是惡報也。惡報必有惡因,惡因必借惡緣,緣至潤因,惡報成矣。若常發菩提之心,是善緣時增,雖然夙有惡因,而現時不遇惡緣,故疾病暫不生也。如某乙所難,亦多有其事,若解教理,疑自釋矣。一爲惡業太重,發心太微,善不敵惡,自然惡報仍熟,譬一星之火,欲融百丈之冰,冰不融也,力不勝之。應加警惕,須精進忏悔以消之。一爲惡業將熟,叁途有分,因菩提心猛,力能轉之,遽使重報,轉而爲疾病輕報,應自激勵,知功行感不唐捐也。
問:有一天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園,講經說法,爾時目連從禅定起,遊恒水邊。見諸餓鬼受罪不同,時諸餓鬼,各起敬心,來問目連。這是往昔的什麼因緣,所以受到這種的果報。一鬼問言:我一生以來,恒抱饑餓欲至廁中取糞啖之。廁上有大力鬼,以杖打我,初不得近,這是何罪所致?神通的力量大還是業力的力量大呢?(洪環)
答:此二種事,皆是因果也。業力屬于因,神通屬于果,因能成果,果不能改因。因是力量正發展,果是力量已完成。明乎此理,則知神通不勝因果。阿含部中,屢有啓示。如琉璃王之戰,目連尊者不能救釋種,二神通比丘入水不能避生死是也。
問:設有某甲因故將某乙殺害,又某甲受國法製裁而處死刑,請問某甲來世仍否須還某乙一命?(幻愚)
答:某甲受國法處死,如因爲殺乙故,按陽律論,則是償之矣。若分析其心念程式,則當另論,蓋聞有多因一果者,有一因多果者,此關衆生自己之心力,非可籠統說之。某甲處死,若不因殺乙故,甲乙因果,依然存在。
問:佛經中是不是常說前世因,現世果,所以對于兩句無法了解,因之前世所做現世是無法可知,是一個無影無形的東西,是否拿來做證據,所以對人弟子是無法可使了解,拿了很多來代表也是無影的存在呀!(王福郎)
答:與人辯論,必具二事,一深入佛海,辯才無礙。二所學雖淺,尚有世智辯聰,前者爲正,施于有受之人,後者有權,施于無學之人,如無二者,以不與人辯爲佳。茲爲代解,問中以無法可知,斥是無影,正顯其愚,佛菩薩破塵沙惑,則無不知,凡夫愚癡重重,則無所知,不知便不信,正是凡夫本色,亦無足怪。囑爲提證,應知雞從卵生,雞長成不知從卵而來,在人則見卵爲前因,雞爲後果,曆曆分明,雞何嘗見其本因之卵乎?
問:人死去後,爲什麼還是不能了,因有靈魂之說,仍須六道輪回,所謂靈魂,與有六道輪回之說,如何能使聽衆確信無疑?(邵佐廷)
答:推知事理,有叁量法則,二問皆在“現量”之外,惟智人方易契信,智不及者,亦無法勉強。“比量”可知靈魂,如夢非色身,亦無實質,即是靈魂。“聖教量”可知輪回,佛經記此者甚多,金剛經佛爲忍辱仙人,是共所知者,中國先聖經史,載輪回者尤多,如彭生爲豕,如意爲犬等,此人變畜之證。如鸠化爲鷹,雀入大水爲蛤等,此畜變畜之證也。
問:我們有一句話說“立地成佛”。然而居士剛才說善惡不能相互抵消,即善惡永遠存在,其所受果報端視善惡力量大小而定,如此一個罪惡滿身的人,雲何可立地成佛?是否其所作諸惡業因此一念而滅乎?然而行善又有何意義耶?(無名氏)
答:立地成佛,有其人而已,非人人皆能立地成佛,若人皆能之,釋尊又何必叁僧祇劫。惡業之果,皆是惑因,此惑爲何,即見思十使是,必惑斷盡,方得解脫,此是經教,非可幻想。若有惡業,必遭惡報,所謂惡有惡報也,若惑斷盡,猶樹斷根,花與果皆不生矣。作善者,分有漏無漏之別,有漏善得天人福報,不出輪回,無漏善但顯性德,佛位之階,所謂善有善報也。善惡分報,奚言行善無何意義?若怕惡業結果,惟有斷惑一法,他皆道理難通。
問:有時起善惡二業的念頭,沒有實行去作。是否有因果報應?祈老師指示(邱合順)
答:起心動念,便是種子下地,不實行是無增上緣,無緣不生,不生則無果。若念念不停,已是增上緣,雖不實行,緣熟即生矣。最好是念起即覺,覺即不續便清淨矣。
問:“時勢造英雄,社會的形勢,文化的高低以及偶發的事件,都可造成不同的果,故因果並不如是單純。(張銀富)
答:此問無重心,觀其語氣,似將佛學所講之因果,與世俗所講之因果,一例等觀。因果雖無二致,確有深淺之不同,茲以算學爲例,加減二法,與微積代數,同其事不同深淺也。若不解“因明”學,“緣生論”,“隨緣不變”,“百法明門”“四谛”“十二因緣”等等,無法詳談因果,只知眼前善惡現報,乃真“單純”矣。
問:由于以上情形,爲了證明社會,文化,曆史等變化律則,因果律應該個人的推廣到團體性的。(張銀富)
答:“因果不獨由個人推廣到團體。”因果甚爲複雜難講,有自業,有共業,有豎之因緣,如叁際時間是,有橫之因緣,如十方空間是。堯桀之仁暴,影響後來之政治,是叁際之因緣。太陽黑子,影響地球之電波,是十方之因緣。
問:今在家居士挂佛家招牌,應付念經賺錢維持眷屬,如此後果如何?(本如)
答:出家人趕經忏,尚爲古德呵斥,何況在家人販賣佛法,大是不當。
觀富貴人當觀其氣概 如溫厚和平者則其榮必久 而其後必昌
觀貧賤人當觀其度量 如寬宏坦蕩者則其福必臻 而其家必裕
——格言聯璧
《佛學問答類編 (因果第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