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学问答类编 (因果第四)▪P8

  ..续本文上一页人和,蝗不入境,虎徙他邦。据上所述,蝗虫多少,似与业力有关。佛法戒杀也,也开遮持犯之融通,政保农产亦仁也,有人畜先后之分别。此须合观中断,佛言因果必信,农产民生必保,是为得之。试思古无农药,亦多丰年,屠不戒杀,亦享高寿,是更有其他原因,不能只顾眼前也。

  问:因果报应之说,颇不简单,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人所共许。若夫恶者享福,善者罹殃,则必须以因果通三世释之,以此类推,举凡不合常情之事,如尧舜圣王洪水为灾,亦莫不可以因果通三世释之。遗其可见之自然地理气候诸因由,而发之于共业报应之说,似难令人心悦诚服。要之一切事物,自有其因果律存在,何必或祸或福,定以善恶报应为解。如恶人享受财富,或因其今生经营有术所致,何必定以前生福报释之。善人横遭车祸,何必解以前生恶果成熟,而不探求其是否路上沉思,因果通三世果何如哉?余甚惘然。祈为一说是幸!(李莲阶)

  答:此问太散漫,应归纳使有序:一、尧舜圣王洪水为灾,若以三世因果共业释之,遗其可见自然地理气候,难令人心诚悦服。”君不闻乎?论事须合“因缘果”,未尝说此而忽彼。共业者因,地理气候者缘,洪水为灾者果,“洪不孤起。”“无缘不生。”明乎此,则知佛法说缘,多是现在可见者,不过为契群机,说简说繁,方便不同而已。二、“一切事物,自有因果律在,何必祸福,定以善恶报应为解。”读书在达,不可拘执,恶不必定指杀盗淫,愚痴意业亦恶也。善不必定指施戒忍,智慧一度亦善也。临危制胜,此谓智将,制胜为福果,将智是善因。谋之不藏而败事,不得藏谋是愚人,败事为祸果,谋愚是恶因。儒家亦曰:“作善降之百祥,不作善降之百殃。”谈因果而曰善恶祸福,正说也。三、“恶人经营财富,善人遭车祸,何必解前生善恶,不探求有街及路上。”生极乐者,必种极乐之因;生娑婆者,岂无娑婆之因。既知通三世,便非只论前生。余意可思“因缘所生法”,即易了然。

  问:常曰:“定业不可移”然而我们此生所受之果,是否多为定业?(邱清泉)

  答:既受果报矣,焉能无业因耶。

  问:本人患“口吃”之病,于因果来说,不知犯何罪?应如何忏悔以治之。(郑志西)

  答:因缘结果,情事复杂,有一缘者,有多缘者,综错变化,非只一端。但患口吃,或可夹有口业,口语不离意念,须兼语意双忏。其法或念佛,或念经,必念到心口摄一,则是双忏,亦是真忏矣。念佛须句句连续,念经要音韵流畅,此后应戒妄语、两舌、绮语、恶口,久必感应。

  问:我们现在用数珠念佛,有数则有益,修有尽的因,将来要享受无尽的果,此因此理讲不通?(周慧伦)

  答:数珠不会念佛,念佛是自己之心念,念珠记数,不过引起正念,提警日不退转而已。果知念念生灭,灭而复生,若将念珠配合念头,念头不停,珠亦不停,何尽之有?倘能念到念头尽,数珠便用他不著,那方是居士受用无尽之果。

  问:有甲乙两者问我,甲问人说发菩提心作佛事就无时间生病,此事真的吗?乙接著就说,有某某甚为佛教发心而他偏偏多病,这又是什么道理呢?使我哑口无言可答请示其详。(信义班)

  答:发菩提心,乃善业心。生患疾病,是恶报也。恶报必有恶因,恶因必借恶缘,缘至润因,恶报成矣。若常发菩提之心,是善缘时增,虽然夙有恶因,而现时不遇恶缘,故疾病暂不生也。如某乙所难,亦多有其事,若解教理,疑自释矣。一为恶业太重,发心太微,善不敌恶,自然恶报仍熟,譬一星之火,欲融百丈之冰,冰不融也,力不胜之。应加警惕,须精进忏悔以消之。一为恶业将熟,三途有分,因菩提心猛,力能转之,遽使重报,转而为疾病轻报,应自激励,知功行感不唐捐也。

  问:有一天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园,讲经说法,尔时目连从禅定起,游恒水边。见诸饿鬼受罪不同,时诸饿鬼,各起敬心,来问目连。这是往昔的什么因缘,所以受到这种的果报。一鬼问言:我一生以来,恒抱饥饿欲至厕中取粪啖之。厕上有大力鬼,以杖打我,初不得近,这是何罪所致?神通的力量大还是业力的力量大呢?(洪环)

  答:此二种事,皆是因果也。业力属于因,神通属于果,因能成果,果不能改因。因是力量正发展,果是力量已完成。明乎此理,则知神通不胜因果。阿含部中,屡有启示。如琉璃王之战,目连尊者不能救释种,二神通比丘入水不能避生死是也。

  问:设有某甲因故将某乙杀害,又某甲受国法制裁而处死刑,请问某甲来世仍否须还某乙一命?(幻愚)

  答:某甲受国法处死,如因为杀乙故,按阳律论,则是偿之矣。若分析其心念程式,则当另论,盖闻有多因一果者,有一因多果者,此关众生自己之心力,非可笼统说之。某甲处死,若不因杀乙故,甲乙因果,依然存在。

  问:佛经中是不是常说前世因,现世果,所以对于两句无法了解,因之前世所做现世是无法可知,是一个无影无形的东西,是否拿来做证据,所以对人弟子是无法可使了解,拿了很多来代表也是无影的存在呀!(王福郎)

  答:与人辩论,必具二事,一深入佛海,辩才无碍。二所学虽浅,尚有世智辩聪,前者为正,施于有受之人,后者有权,施于无学之人,如无二者,以不与人辩为佳。兹为代解,问中以无法可知,斥是无影,正显其愚,佛菩萨破尘沙惑,则无不知,凡夫愚痴重重,则无所知,不知便不信,正是凡夫本色,亦无足怪。嘱为提证,应知鸡从卵生,鸡长成不知从卵而来,在人则见卵为前因,鸡为后果,历历分明,鸡何尝见其本因之卵乎?

  问:人死去后,为什么还是不能了,因有灵魂之说,仍须六道轮回,所谓灵魂,与有六道轮回之说,如何能使听众确信无疑?(邵佐廷)

  答:推知事理,有三量法则,二问皆在“现量”之外,惟智人方易契信,智不及者,亦无法勉强。“比量”可知灵魂,如梦非色身,亦无实质,即是灵魂。“圣教量”可知轮回,佛经记此者甚多,金刚经佛为忍辱仙人,是共所知者,中国先圣经史,载轮回者尤多,如彭生为豕,如意为犬等,此人变畜之证。如鸠化为鹰,雀入大水为蛤等,此畜变畜之证也。

  问:我们有一句话说“立地成佛”。然而居士刚才说善恶不能相互抵消,即善恶永远存在,其所受果报端视善恶力量大小而定,如此一个罪恶满身的人,云何可立地成佛?是否其所作诸恶业因此一念而灭乎?然而行善又有何意义耶?(无名氏)

  答:立地成佛,有其人而已,非人人皆能立地成佛,若人皆能之,释尊又何必三僧祇劫。恶业之果,皆是惑因,此惑为何,即见思十使是,必惑断尽,方得解脱,此是经教,非可幻想。若有恶业,必遭恶报,所谓恶有恶报也,若惑断尽,犹树断根,花与果皆不生矣。作善者,分有漏无漏之别,有漏善得天人福报,不出轮回,无漏善但显性德,佛位之阶,所谓善有善报也。善恶分报,奚言行善无何意义?若怕恶业结果,惟有断惑一法,他皆道理难通。

  问:有时起善恶二业的念头,没有实行去作。是否有因果报应?祈老师指示(邱合顺)

  答:起心动念,便是种子下地,不实行是无增上缘,无缘不生,不生则无果。若念念不停,已是增上缘,虽不实行,缘熟即生矣。最好是念起即觉,觉即不续便清净矣。

  问:“时势造英雄,社会的形势,文化的高低以及偶发的事件,都可造成不同的果,故因果并不如是单纯。(张银富)

  答:此问无重心,观其语气,似将佛学所讲之因果,与世俗所讲之因果,一例等观。因果虽无二致,确有深浅之不同,兹以算学为例,加减二法,与微积代数,同其事不同深浅也。若不解“因明”学,“缘生论”,“随缘不变”,“百法明门”“四谛”“十二因缘”等等,无法详谈因果,只知眼前善恶现报,乃真“单纯”矣。

  问:由于以上情形,为了证明社会,文化,历史等变化律则,因果律应该个人的推广到团体性的。(张银富)

  答:“因果不独由个人推广到团体。”因果甚为复杂难讲,有自业,有共业,有竖之因缘,如三际时间是,有横之因缘,如十方空间是。尧桀之仁暴,影响后来之政治,是三际之因缘。太阳黑子,影响地球之电波,是十方之因缘。

  问:今在家居士挂佛家招牌,应付念经赚钱维持眷属,如此后果如何?(本如)

  答:出家人赶经忏,尚为古德呵斥,何况在家人贩卖佛法,大是不当。

  观富贵人当观其气概 如温厚和平者则其荣必久 而其后必昌

  观贫贱人当观其度量 如宽宏坦荡者则其福必臻 而其家必裕

  ——格言联璧

  

  

《佛学问答类编 (因果第四)》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