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問答類編 (析疑第二)▪P7

  ..續本文上一頁也,已複平常而求藥,便不得平常矣。佛學最後有無爲法,經雲“飯千億叁世諸佛,不如飯一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又有“無智亦無得”。然此皆非初學之事,初學必從著相有爲作起,明一分教,除一分相,將至登峰造極之時,方如先生所雲,學有次第,非可躐等也。再者先生希望解脫,不知指何等解脫?譬如飲食,思甜須食蜜,思堿須食鹽,辛姜酸梅等,亦各有自,若散亂而不擇頭緒,多歧而不識方針,自不免有此怅惘也。】【附語】先生宜先學“四谛”“十二因緣”“五蘊”“六度”等法,此是學任何學派,必經之門徑,過此再研專經,修或禅或淨,采取一門,則知行合一,漸入佳境矣。

  問:每部經都有記載,天龍八部都有來聽佛法,但是八部內有罪業重的蟒蛇等,他如何能聽得懂呢?(張寬心)

  答:凡此種種,皆爲四王天之神類,非是普通蟒蛇,內遠護法,當會其意,如象馬等,久供驅使,亦解人意然。況佛樂說無礙,音變無窮,經雲,佛以一音而說法,衆生隨類得各解,又何慮乎?

  問:佛法無邊,萬德萬能,爲何說無緣之人,佛不能度,若如此說,佛力還是有限,請說明其理?(林洪桂)

  答:諸法因緣生,此其原理,若無緣而起,理即不真矣。應知佛與衆生,皆是此心。心信者即是有緣,不信者即是無緣,心垢輕者易起信,心垢重者難起信。佛爲大醫王,說種種之法,即是醫心垢病,病輕者愈速,病重者愈遲而已,總無不愈之病。無緣者乃暫無緣並非永久無緣,不過如病之輕重,愈有遲速之不同,夫如是,佛法仍是無邊,佛力仍無限度耳。

  問:有很多佛學叢書皆言善惡不能對消,雖位證阿羅漢菩薩甚至佛也難逃定業之報,如琉璃王誅釋種,世尊頭痛的故事。百丈老人度野狐的故事,皆如是說。但又有很多經典說,只要依法修行,便可滅除十惡五逆大罪,如觀無量壽經,密宗諸陀羅尼經頌等,皆如是說,不知究竟誰是誰非?(李明揚)

  答:世尊說法,如良醫療病,須診斷其源,而與之藥,服者自無不瘳。但與甲之藥,未必能治乙,因病不同,藥亦有異也。佛經浩浩叁藏,法門多端,看似矛盾,實則當時各契其機,後人能融會其意,理皆無違。善惡不能對消,如同時播瓜豆兩種,豆不因瓜變,而瓜亦不因豆轉,以地播有兩種,故得各生,修行之人業惑未盡,分受其報,亦猶是理,此不能對消義也。設地中播種,有法破其生機,或掘出揚棄,是地空無所有,何能生芽結果。修行人諸惑已斷,業盡情空,八識田轉爲大圓鏡,罪因已無,何有罪報?此修行滅除義也。羅漢菩薩未至極果,自不免如前說,佛爲一真法界,安有苦報,而經中之頭痛背痛,金槍馬麥等,皆如八相成道,權示藉以說法耳。

  問:在未皈依叁寶以前,凡有關個人行動吉凶禍福,無不先知之,甚至有什麼人來,在先一天都知道,自一九五七年于中市靈山寺皈依叁寶受五戒後,一切都失去知覺,其原因何在?(周星元)

  答:居士自言一切預知,是曾學習何道而修得者,抑系生來即具此能耶?若修外道,恐系邪法,皈依以後,邪自退去,故失預知。倘系生具,不解正道,久亦著相招魔,是日伏有危險之機,今經皈戒,已複常態,前途平坦矣,正是吉兆。再佛家修定,自得神通,但不得漏盡,亦無所用之,故正知正見者,雖已得通,尚故遣而去之。

  問:每日叁時半起床,四時上香拜佛(是否過早)不論有病無病,從未間斷,自向信願行具足矣。但現在仍未恢複以前良好境界,是否犯了我慢的罪過,果爾應如何補救或忏悔?(周星元)

  答:能早起是好事,各寺規矩,大致起床,亦在四時左右也。“自向信願行具足矣”一句,已表居士自贊我慢之心,行人如我輩者,車載鬥量,不計其數,我何貴焉。謂有信願行,固無不可,直稱曰“具足”言太過矣。忏悔則可,希求境界,大可不必,參看第叁答,自了其意。

  問:叁聖像中以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爲阿彌陀佛的幫手。衆生若有緊急的災難念觀世音菩薩,其能尋聲救苦,同時常現相給人看,但大勢至菩薩爲何不曾聽見現相給人看,衆生有災難沒有聞及人求大勢至菩薩。那麼其幫助阿彌陀佛是幫助的哪一種?(池慧霖)

  答:此有通別之分,觀音爲普門是通,人多知之,勢至唯修淨者知之是別,人多不知。知則常念,常念故應現,不知無所念,故不應現,念是能感,現是能應。假若一心信念勢至,則勢至一定能現,此現與不現,端在衆生之念與不念,非勢至求感而不應也。彌陀二輔,觀音司悲,勢至司智,自度度衆必智悲雙運,雲何反疑勢至無所幫助耶。

  問:釋尊過去劫中爲拯救衆生饑馑之災而用神通變化爲魚作食物之說。既能用神通變魚何不直使五谷成熟以食之,倘爲定業難轉故,然則雖化魚甯不被業力所障而不能食乎?(許智純)

  答:佛經有大小乘,其說法對相各異,讀者須善會圓解,不宜呆看,若效徐六擔板作風,豈只此也,處處多礙矣。此間擬叁意解之:(1)經既言過去劫中,是釋尊尚作學人,縱有神通,其量有限,或只能轉化魚身,而不能轉變大地谷梁也。(2)此段經文,當有一定對相及其環境,專爲契機,亦如禅家公案,皆因逗機而發也。(3)經中所言之地,既在遠劫,是否地生五谷,或僅漁獵,如我國之內蒙,唯宜遊牧,俱未可知,自不便昧其實況,率加吹求也。

  問:見到印光大師文鈔中有:“夫欲了生死,必須實證。若唯悟而未證,則煩惑尚在,大須努力,倘能兢兢業業,曆緣煆煉,則覺照存心,冥符聖智,人我是非之凡情,無由而起,若不加覺照,依舊凡情熾然,功行愈高,情見愈重,由悟入迷,在所難免”。爲何功行愈高,而反情見愈重乎?(許智純)

  答:此段議論,當系說普通自力法門之難,以顯淨土法門之易,特舉出證及悟兩字,言僅悟未證,凡情仍在,聖者不圓。但憑了悟,知見愈增,知見便是凡情,文中所言之功行,揭了悟知見之功行耳。

  問:金剛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又說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淨土宗念佛求生極樂世界,是不是著相,是不是有爲?這一宗我想不是佛家最高學理,大概是引誘人入門,若是真信佛以後,自然另換高深真理,否則單一味念佛,就不必再用叁藏經典了。(張祥謀)

  答:此須分四段來答:(1)“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是自證之實智一真法界,方便多門,是利他之權智善巧因緣,權實不二,此是原則。有相是色,無相是空,色即空空即色,實亦不分。有爲是造作,無爲是法爾,造作是修德,法爾是性德,修豈離性,是亦難分。偏執則五根互爭,圓觀則諸法一貫,經中有時偏說,是爲契機,有時圓說,乃是闡理,理事本自圓融,豈宜呆板。若斥淨家有爲著相,他宗止觀數息參話頭斷惑等,甯不有爲著相耶?(2)淨非最高學理之疑,以通言,諸法平等,並無高下,以別言,登地菩薩,尚不能知,唯佛與佛,乃能究竟,是高是低,可以了然。(3)入門以後另換真理之疑,試看禅宗諸德,每多悟後修淨,而淨宗諸祖,更多禅家徹悟之宗匠,此法可曰入室,非可曰入門,不過叁根皆被,利鈍俱收而已。(4)一味念佛不用叁藏之疑,請居士閱藏自知,各經論中倡導此法,累累皆是,古德雲千經萬論,處處指歸,信非虛語,明乎此,只可曰經論多含淨土,不可曰念佛即廢群經。

  問:聽講行願品之中有“留惑可作往各界度衆”之說。豈非明心見性才得神通具備來去自在?何反爲留惑乎?(許智淳)

  答:留惑即不入涅槃之謂,神通得自定力,明心見性,亦有半滿之不同,定深可得神通,不待覺圓滿也。菩薩別歡喜地,圓發心住,皆已分證法身,示現百界,亦不待覺圓滿也。

  問:古德譯經,經首多冠如是我聞等句,是遵遺教也。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則屬例外。全部經文區區二百六十字,除經中舍利子,色不異空而至故說般若波羅密多咒等二百一十叁字,在新譯之大般若經,六百卷中于二百余卷內曾見外,余如冠首之“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常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二十五字,及末後之“即說咒曰,揭谛揭谛、波羅揭谛、波羅僧揭谛,菩提娑婆诃”二十二字,首尾兩節,計四十七字,未審出自何經,學人持誦此經,將四十載,迄今未嘗稍懈,並非對于該經有所懷疑,不過欲了知全經真實義而已。請問此經是否確屬單行本,抑李唐後,先德擇諸經要演譯而成,敬煩啓示。(趙超)

  答:般若波羅蜜之心經,在大藏經般若部,般若有六百余卷之多,此乃其中之一,後人因其精粹,故提出單行流轉,此經原有九譯,已亡其二,此七譯固然內容文句有異,即經題亦不一致。姚秦鸠摩羅什師及唐奘師二譯,獨無“如是我聞”,余五譯皆有之,至般若咒一段,七譯皆載,不過次序不同耳,余五譯後,且有“皆大歡喜,信受奉行”等文。居士所讀者,乃奘師譯本,亦爲普遍流行之本。

  問:天界有無方所——人依地球生存,地球日常轉動不停,方向根本不能確定,所謂上有廿八層天是指何日何時何地而言之?(李雲霄)

  答:地球雖則轉動,實無礙其假定方向,其自轉乃系斜平橫轉,非上下顛倒轉動,即亞美兩洲轉向,而南北極不轉向,自可指向日一方爲天。其公轉又有一定軌道,即繞日之道也,仍是斜平橫行,其所行之環周,可曰此洲天之範圍。上有二十八層天者,非謂一洲,乃指如此地球之四個範圍而言也。

  問:易經“無極而太極。太極生兩儀……”。爲宇宙萬物構成之原理。西洋科學以星雲說爲宇宙構成之原理。楞嚴經釋尊答富樓那問“覺性清淨本然。雲何忽生山河大地。雲……。“覺明空昧。相待成搖,故有風輪。執持世界。因空生搖。堅明立礙。彼金寶者。明覺立堅。故有金輪。保持國土。堅覺寶成,搖明風出。風金相摩。故有火光。爲變化性。寶明生潤。火光上蒸。故有水輪。“含十方界。火騰水降。交發立堅。濕爲巨海。幹爲洲琻。以…

《佛學問答類編 (析疑第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