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学问答类编 (析疑第二)▪P6

  ..续本文上一页学和哲学的歧。10.【佛教是需要接受事实的,但却不能执著于事实,更不能以事实为真理,而是使事实美化。】11.【即使人死后没有轮回,佛教仍然有发展的价值,这是诉之于情感,而不是诉之于理智的。】这道理好比我们的好友不在人世,我们理智上知道他不存在而悲哀,而在情感上却时时发觉他在我们的身旁。因此我主张佛教的信不是纯智的,而是情感。由这个情感的“信”,我们再看看佛教的实践方面。

  答:10.【佛法有自说语,有随顺语,先生所言之“事实”二字,本为现时之流通语,区区答此问题姑且用之,佛法析别一切,极为细密,对待名词,亦有多种,事与理即其一也。唯佛家所言,事不离理,理不离事,若使脱节,即不合逻辑,说到“执著”,先生更不必多虑,岂不闻金刚经,无我人众寿四相。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法尚应舍,何况非法等句耶?佛法既破“我”执,亦破“法”执,又破非法邪执。至于事实美化,正是如此,解脱后则有寂光圣境,庄严净土,解脱前则应五戒十善,六度万行,自觉觉他,离苦得乐,无时无地,而不美化,不仅美化人间,且要“庄严地狱”。】11.【据典籍论,轮回确有,假若无有,生死问题,便是自然解决矣。所谓以死了之。世尊何必弃舍太子之尊,四海之富,去到雪山吃苦,说法四十九年?唯其不了,所以才有种种葛藤。科学说人死神灭,在佛法中名曰“断见”,乃诸邪见中之一。须知佛陀既称医王,治病自非一法,对上智说无住涅槃,中智说声缘,下智说人天,对下愚只说眼前祸福,不及其余,并非每座说法,必说轮回也。至于信者,情感与理智,亦有随对方根器,不必硬性规定。大概人天及眼前之信仰,多出之于情感,声缘以上,则非理智莫办也。】

  问:12.【我常有一个可笑的想法,一个真正读遍了所有的经典,而且能明心见性的佛教学者,和一个什么也不懂,只知道求神拜佛,施舍为善的佛教徒,究竟他们当中谁得到真正的解脱?】13.【前者是纯智的信,后者是纯情的信,这二个“信”中,谁能把握到真正的真理?】以我的看法,我同情于后者,前者是纯知著手,正如编者说:“世法都是矛盾的,平常说世法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您先生思想上的矛盾乃人生之常态,佛法正是为解决此种矛盾而有,但佛法一经语言、文字的诠说又成了相对”。14.【的确佛法是相对的,一个从纯智去追求信的人永远落入相对中,因为思想是矛盾构成的,唯有从情去直接感受才能把握绝对的直理。】15.【我母亲是信佛的,但她根本不懂得什么是佛法,她自然没有文字的因缘,而且也不懂得什么明心见性,天赋的条件使她根本无法从纯智上去解信,起信,可是她却是一个虔诚的信徒,而且信的非常可爱,她常常“爱鼠常留饭”,别人的诉苦,即使是谎言,她也哭得眼红,掏出了腰包,有一次她明知别人的话是谎言,可是她仍然施舍给他。她说她不得不如此。这种行为不是纯智所能解释的。有一次她知道我写些佛教的散文,她羡慕的说:“你们认得字的真好,你应该多多学习,将来告诉我佛学究竟说些什么?”我当时感慨的说:“妈:我不能告诉你,我懂得比你少,你的一举一动都是佛法。”当时她怪我卖弄关子,其实,我如把一生的功夫放在研究佛法上,也永远超不出我的母亲,因为她的行为是发乎自然的,而我只是后天学来的,】16.【她的施善是情感的,而我即使能施善,也多多少少是受了因果啦,报应啦等许多影响,因为我是从理智上去起信,我和她比较起来,她的境界比我高,可是她却连佛法是什么也不懂。】

  答:12.【读遍经典属于闻,明心见性属于证,闻者不修,说食数宝。证者以前,必事乎修,施舍为善,属于“助行”,此三事各有分限,不能混为一谈。众生各有偏执,有喜闻者,有喜助行者,有只求证者,兼而有之为正,执著一者为偏。若说得解脱,惟明心见性者为得解脱,除皆渺茫。】13.【读经起修属自利,读经施善属利他,自他两利是菩萨行,方称把握著真理。唯读经不自修不施善,或是只施善而不读修,皆背真理。】14.【佛法有权实二门,权为契机方便,假曰相对,实为契理之第一义,确属绝对!不过第一义,非初机所能接受,兹略言之,善与恶,真与假,实与权,凡与圣,烦恼与菩提,生死与涅槃等,皆系相对,第一义不可言善恶,以至生死即涅槃,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故曰佛法第一义是绝对,而无矛盾。再者先生全篇高论,多重情感,而斥理智,随世法说,情感亦有邪正,乐善好道,情之正也,玩人玩物,情之邪也。先生实属前者,自然可贵。按理智亦分圣俗,世智辩聪俗也,正等正觉圣也。先生知前或不知后者,兹为陈之。本性原净,称曰圆智。因无明染,称曰情识,圆知真如而备德能,情况妄作而起烦恼,情识起惑造业,而有生死;圆智寂照双融,故得涅槃,情识是生灭法,曰妄:圆智是涅槃法,方真。修持之人,若至“业尽情空”,“转识成智”,方是了义解脱。话虽如此,初学佛者,十之八九,多是从情感而入,过程如是,然不求开智,终恐遇障退转也。】15.【先生未能将圣俗二智分析,故对智而加排斥,太夫人信佛好施,而无分别,正是烦恼少,无明薄,乃真如中所起之德能,何得谓非出乎理智?先生虽则出乎情感,然依阶而进,亦不能谓永落人后。】16.【太夫人发乎自然,不能误其为情感,先生有所畏有所求,不净著相,不能称是纯理智,若论境界,当然不及太夫人,然有志者事竟成,还希精进于来日。】

  问:17.【至于谈到理论和实践的配合上,我的矛盾和迷惑更厉害了,我曾一再的抱怨佛学和佛教的不能配合,这是一个很可怕的现象。依我个人阅读佛教的经典来说,我觉得那些都是象牙塔内的哲学,说得不好听一点,流于概念的玩弄,即使那里面真有一番大道理,也只是为少数人所享用,佛教是众生平等的,为什么只有少数人才能悟出那些道理。释尊在世时,必不会这样,因为他是把佛学和佛教融在一起的。】

  答:17.【佛学与佛教不合,此一问题,亦有分别。若一般文人学士,取佛经作哲学或文学用,其目的本如是,而不实践,自无所谓。若教徒只尚空谈,而不实践,便是自排于佛教之外,攀附世俗风雅,自属佛教衰象,先生忧之,区区亦忧之也。至于谓是象牙塔中哲学,及流于概念等思想,未免误会。佛学虽高,说时既分时期,又察根器,更分次第,故有五时演教,及五乘说法,三周说法等别,必使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并未将第一义谛,强使人人皆知,自不属于象牙塔中哲学。古训云:解而不行,说食数宝,千日学教,不如一日修道,本重知行合一,何尝流入概念。又当知人能弘道,非道能弘人,教本主张“信解行证”,人却自画界线,咎在人而不在教也。】

  问:18.【尤其使我感觉矛盾的,是佛学批评迷信,而佛教又多多少少沾有一些迷信,对于迷信,在宗教的立场,轻一点的可以作为点缀,但这些迷信却是不能原谅的,如用钱还愿等。我和许多法师谈起这事,他们认为那都是愚夫愚妇的事,不足以谈佛法,这可使我更迷惑了,既然他们是愚行,为什么佛学者不去点化他们,既然那些违背佛法,为什么佛教不澄清他们?】19.【我觉得今天研究佛法,不在理论上用功夫,因为前人的功夫已用得不少了,而在实践上努力,使佛教一致,这是我们一代的任务。】

  答:18.【用钱还愿,虽非佛法,然亦不背佛法,众生因遭厄难,起忏悔心,欲种福田,而行布施,或庄严佛刹,或印经流通,或放生畜,亦是功德。不解其理,而行其事,方称迷信,实无其理,反行其事,亦称迷信。佛教仪规,有似带迷信者,然皆有其取义,如世法儒家礼经所载诸事然,唯后加入流俗者,又当另论矣。】19.【佛学佛教一致,自是金石之论,惟欲求实践,必根其理,如究其理,必为实践,便事理圆融,不偏废矣。再者少究理多实践,为自利固足矣,倘为利他计,教理亦不能忽之也。】

  问:20.【最后谈到我个人,我宁愿永远徘徊在矛盾中,因为我敬畏绝对,我不敢想像一个把握了绝对的人,他的人生观究竟如何?同时我也怀疑一个人是否真能追求到绝对,因为不仅语言、文字是相对的,心的作用也是相对的,绝对也许是一种追求的境界,可是却没有一个人能攀登上这种境界,正如涅槃是佛教的理想,究竟能有几人身入涅槃呢?】

  答:20.【绝对问题,前已说明,至于相对,世间万法,莫不尽然,不独言语文字已也。又言“心之作用”,心是心,心用是心用,在佛法中,心分真妄,真心者前已略解,纯属绝对,妄心则属相对,而起之用属于相对,更不待言矣。绝对真心攀登(随顺语)之境界,是众生皆能者,以众生皆有佛性故,不过是肯承当与否之问题。能业尽情空,转识成智,即是涅槃,并非空相。世尊及其诸大罗汉弟子,皆是其人,后之禅净各宗诸祖,及高僧传居士传往生传,多有记其灵异事迹,如无其实,则三藏十二部,皆戏论矣。】

  问:21.【虽然我学佛是希望解脱,可是现在觉得解脱对我也是一种奢望,因为我一存解脱的念头,便永远解脱不了。人生的道理往往如此,你追求快乐,你痛苦愈深,你想摆脱荣华,你永远摆脱不了,你要明心见性,你永远明不了心见不了性,因为你是有所需求,永远陷入矛盾的困境。】我以上所说的都是个人的看法,也许很幼稚,很天真,但却是发乎真情的,希望编者和诸位大德不吝指教。

  答:21.【追求对相,有自他之别,一切外在他也,在他者不可必,八苦中“求不得”是。大道心性内在自也,在自者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权由自操。先生所云,有所需求,陷入矛盾,反转来说,即是不求而获,此论甚高,而在佛学上亦有此说,但有分限。兹设一喻,有病求药,此求为去病也,病去而平常自显,但平常非药与送来…

《佛学问答类编 (析疑第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