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念佛叁昧」行法初探(釋果化)▪P2

  ..續本文上一頁》那樣念佛功德,而首先是觀想佛的形像,觀到「如來形未曾離目」,然後開始觀法身,亦即「念如來功德」,《雜阿含經》的如來功德,限于念佛的十號,《增一阿含經》則演變成念佛的「如來顔貌端正無雙,視之無厭」極像是大乘「佛現前立」的般舟叁昧了!這或可看作法門演化的一個源頭。《分別功德論》卷2(大正25,35c)更具體說到:

  佛身金剛無有諸漏。若行時,足離地四寸,千輻相文,迹現于地。……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其有睹者,隨行得度,功德所濟不可稱計。

  對佛色身的崇仰,把千輻輪相、叁十二相、八十種好,詳細點出,這又更接近了般舟叁昧及觀佛叁昧的觀法了。

  「六念」,「四不壞淨」,「念佛法僧」,「念佛」這一類系的行法,是適應隨信行人的方便道[14]。原始佛教爲一般信衆說法,修四不壞淨、六念(或十念),可免除墮落惡道的憂怖,必定能夠生天,這樣的意趣頗相似部份求升淨土者的心情。日本學者滕田宏達在《原始淨土思想の研究》中 , 甚至大膽推斷《阿含經》中念佛升天之說爲「往生淨土」思想的起源[15]。如《增一阿含經》卷34有則公案:大長者毗羅先將于七日後命終福盡,佛知他會墮落涕哭地獄中,于是阿難問佛以何方便可挽救他免于墮落,佛示以「出家學道」,長者遵之,阿難告以修十念法,毗羅先比丘于命終後轉生四天王天,如經(大正2,740a5~23)雲:

  行此十念者,便獲大果報,得甘露法味。……佛告阿難:「阿難當知,此閻浮提地南北二萬一千由旬,東西七千由旬,設有人供養閻浮裏地人,其福爲多不

  阿難白佛言:甚多甚多世尊,若有衆生如捔牛頃,信心不絕,修行十念者,其福不可量,無有能量者。如是阿難。當求方便,修行十念。

  雖然說信心不足,沒有把握能證悟聖道 , 而擔憂沈浮于叁界不免有墮落的可能,這不論是修六隨念求升天,或部分求生淨土行者皆共有的心情。但就大乘淨土思想而言,往生淨土的殊勝,決非生天者所能比擬。如《稱贊淨土佛攝受經》(大正12,349c)雲:

  若諸有情生彼土者,皆不退轉,必不複墮諸險惡趣、邊地下賤篾戾車中,常遊諸佛清淨國土,殊勝行願念念增進,決定當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原始佛教的六念(十念)雖于念境有別 , 就其所得利益與功德而言 , 六念是一樣的,並沒有特別提高佛隨念的地位。法門隨著時間的變化,有新的因素加入,情況也就不同了,在佛涅槃後,由于誠摰的懷念戀慕,表現在對佛陀遺體、遺物、遺迹的崇敬,佛的功德及前生的修行遠勝過聲聞弟子,這是各部派一致公認的,佛陀過去生中可敬可頌的大行漸漸地被傳揚出來(本生,譬喻)在叁寶的信敬憶念中,對佛的信念,顯然的勝過了法與僧,而漸重于信佛、念佛[16],特別是大衆部系的佛陀觀,後來發展到佛「無所不在」,「無所不知」,「無所不能」[17],「大乘佛法」繼承這思想,高昂了念佛法門,已非六隨念的等量齊觀了。其實在彌蘭陀王時代(西元前二世紀),念佛功德的殊勝,已成爲佛教界的論題了。《那先比丘經》卷下(大正32,701c~702a)說:

  (彌蘭)王又問那先:卿曹沙門言:人在世間作惡至百歲,臨欲死時念佛,死後者皆生天上;我不信是語。複言:殺一生,死即入泥犁[地獄]中;我不信是也。那先問王:如人持小石置水上,石浮耶、沒耶?王言:其石沒。那先言:如令持百枚大石置船上,其船甯沒不?王言:不沒。那先言:船中百枚大石,因船故不得沒;人雖有惡,一時念佛,用是不入泥犁中,便生天上。其小石沒者,如人作惡,不知佛經[法],死後便入泥犁。王言:善哉!善哉!

  經文比喻:惡業如百枚大石,但若一時念佛,則如船載石,不會沈沒,必生天上。這種強調念佛、禮佛、稱佛名號等方法,及其功德、利益和殊勝,在《大阿彌陀經》、《十住毗婆沙論》〈易行品〉等初期大乘經論就時常出現了。

  叁、共叁乘的念佛叁昧

  念佛,在中國和日本所流行,方法上較傾向于散心的稱名念佛,當然法門的普及是有因有緣的,這裏不做探討,不過,稱名確可作爲入叁昧的有效輔助,如《文殊般若經》下卷雲 : 「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叁昧¸應處空閑¸舍諸亂意¸不取相貌 ¸系心一佛¸專稱名字」。《阿彌陀經》所說的「執持名號」,梵文原語是Amitayusas tathagatsya namadheyam,其中執持是 √dha,是“系于心”之義,梵文本文中尚有:作意如來的名號,漢譯把他合而爲一作「執持名號」,這是隨念、思惟、作意也與稱佛名號不同[18]。

  《大智度論》卷21(大正25,221b)說:

  念佛一切智、一切知見、大慈大悲、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等,念如佛所知無量不可思議諸功德,是名念佛。是念在七地中,或有漏或無漏,有漏者有報,無漏者無報,叁根相應:喜、樂、舍根。行得亦果報得,行得者,如此間國中學念佛叁昧,果報得者,如無量壽佛國,人生便自然能念佛。

  念佛是禅觀,是念佛叁昧,信願以外也不離定慧,內涵有勝解觀,也有真實觀。不論大小乘,法門的開展淺深或有不同(部派佛教者以它爲初學禅法的對治方便),然念佛叁昧確是其所共修持的觀行。

  如《大智度論》卷7(大正25,108c~109a)說:

  念佛叁昧有二種:一者聲聞法中,于一佛身,心眼見滿十方,二者菩薩道于無量佛土中,念叁世十方諸佛。

  從《高僧傳》中可知魏晉南北朝時,往生安養者,其修行依據都與「禅觀」有關[19],最早傳譯到中國的淨土經典(後漢桓帝179A.D)《般舟叁昧經》是蓮宗初祖慧遠大師所依以修持念佛叁昧的經典,這都是重禅觀的念佛,而非口頭稱念。誠如印順法師說:「《般舟叁昧經》,著重平時修行,以平時見佛,作爲往生的確證。《無量壽經》,著重臨命終時見佛往生。要求往生,必先見佛,見佛而後能往生,…」[20],「見佛是往生淨土的確證」《觀佛叁昧海經》(以下簡稱《觀海經》)卷十(念七佛品)也這麼說(大正15,693b~c):

  拘留孫佛亦放光明,住行者前…見此佛者,常生淨國,不處胞胎,臨命終時,諸佛世尊,必來迎接。

  不但見佛能往生淨土,就是不願往生淨土的聲聞行者,修念佛叁昧而見佛,聞說叁十七道品,修如實觀,證無漏慧而成就聖道,如《禅秘要法經》卷中(大正15,256b)說:

  唯願世尊,爲我說法,罪業除者,聞佛說法。佛說法者:說四念處,說四正勤,說四如意足、五根、五力,說七覺,說八聖道,此叁十七法,一一分別,爲行者說;說此法已,複教觀苦、空、無常、無我;教此法已,以見佛故,得聞妙法,心意開解,如水順流,不久亦成阿羅漢道。

  如何能見佛呢?勤修念佛叁昧,定心中「見佛」,欲往生淨土者,依于止觀的成就而見佛,應該是較穩當的往生法門了。以下將就兩晉時期所傳譯「禅經」爲主要範圍,探討念佛叁味觀行。

  (一)曆史背景

  「禅經」是指關于禅定實踐方法的教科書。禅經傳入中國濫觞于東漢桓帝時建和元年(A.D.147)安世高來華,這位安息國王子東來弘化,從桓帝建和二年(A.D.148)至靈帝建甯(A.D.168~172中),二十余年間,譯出《大安般守意經》、《陰持入經》、《道地經》、《大十二門》(已佚失)、《小十二門》(已佚失)等。其所譯大小《安般守意經》尤爲中國最初盛傳之教法,漢魏二代,安世高的禅法已頗爲學佛者所風尚。

  繼安世高後,有康僧會(西元247來華,殁于280)上承安世高小乘禅學系,又有道安(314~385)融會大乘般若與小乘禅教之學。之後,禅法的弘揚式微一段時期。直到西元四○叁至四五五年間,好多部對于中國佛教在實踐方面影響深遠的禅經被傳譯出來,如[21]:

  《坐禅叁昧經》二卷  姚泰鸠摩羅什譯

  《禅法要解》二卷  姚泰鸠摩羅什譯

  《思惟略要法》一卷  姚泰鸠摩羅什譯

  《禅秘要法》叁卷  姚泰鸠摩羅什譯

  《佛說觀佛叁昧海經》十卷  東晉佛陀跋陀羅譯

  《五門禅經要用法》一卷  劉宋昙摩蜜多譯

  《達摩多羅禅經》二卷  東晉佛陀跋陀羅譯

  這幾部,是屬于部派佛教時期的産物,特別是說一切有部的譬喻師,經部之譬喻師以及罽賓地區以犍馱羅(Gandhara)爲中心的瑜伽師[22],例如馬鳴、婆須蜜等(見附錄),代表了西元二、叁世紀來的西北印的禅法。爾後由西北印傳進中亞[23],在中亞這塊北傳大乘禅法的重要發源地上,部派的禅法曆經了大乘化的提升(四世紀左右),然後再傳入中國,《坐禅叁昧經》念佛叁昧中的「觀十方佛」、《思惟略要法》所傳「十方諸佛觀法」的修行,即這種經過深化的觀行[24]。

  羅什叁藏所譯《禅秘要法經》卷中「第十八觀」 ¸《坐禅叁昧經》(上) 「第五治等分法」這都屬聲聞念佛叁昧, 卷下(大正15‧218a) 「專念十方叁世諸佛生身」 及「當念佛種種無量功德、一切智、 一切解、 一切見、 一切德 」(法身)  此則屬大乘念佛叁昧,《思惟略要法》中「得觀像定」、「生身觀法」、「法身觀法」是共聲聞的  「十方諸佛觀法」、「觀無量壽佛法」是大乘的念佛叁昧。

  (二)行法次第

  各部禅經所說的念佛叁昧,基于修行者的傳承不一,廣略有別,就其修行次第則屬一致,當中以羅什大師所譯《思惟略要法》整理最井然有序(大正15,299a):

  1、「觀佛叁昧法」(佛像觀):是觀…

《「念佛叁昧」行法初探(釋果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念佛的十大益處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