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我亦無所至。自念:欲處、色處、 無色處,是叁處(叁界)意所作耳。
定中見佛,聞佛說法,但修行者並沒有到佛國去,佛也沒有從他方淨土來,只是從定心中見佛。因此,理解到叁界都是心所現的,從唯心所見的道理,能悟解有想就是執著,入于生死,不得解脫。即便是見佛,也只是觀想所成,沒有真實性。這樣的唯心念佛,是從「觀相」而引入「實相」的重要過程。在進一步,當作如下觀察:
(隨)我所念即見,心作佛,心自見(心),心是佛,心(是如來)佛,心是我身。(我)心見佛,心不自知心,心不自見心。心有想爲癡,心無想是涅槃。是法無可樂者,(皆念所爲);設使念,爲空耳,無所有也。……偈言:心者不自知,有心不見心;心起想則癡,無心是涅槃。是法無堅固,常立在于念,以解見空者,一切無想願。
這是從念佛而實證真如實相的最高層級。前面說到念叁界一切都是虛妄不真實的,無可樂著的,對于境的貪執作了遣除的功夫,這裏進一步把「念」也空掉了,說心不可得。如能夠由外而內空掉叁界、自身、佛、心,就能夠達到于諸法無相、無願、依叁解脫門而入于涅槃了。
「見佛叁昧」有叁種[50]:〈一〉菩薩已具足天眼、天耳等神通,能自在飛到十方佛土,見佛難問而得斷諸疑網。〈二〉雖無神通,常念「阿彌陀佛」等現在諸佛,心住一處,即得見佛,請問所疑。〈叁〉學習念佛叁昧,或離欲,或未離欲、或見到佛像,或見佛生身,或見叁世諸佛。以上叁種定,羅什大師把它歸納成念佛叁昧的叁大類。若有人不知念佛叁昧有此叁類層次不同的境界,可能對「般舟叁昧」的定中見佛,認爲未具備神通的能力,而能見佛,有所懷疑。實則,雖不具神通,以叁昧力故能超越阻障而遠見諸佛是「般舟叁昧」修驗的事實。
于修習「般舟叁昧」時,爲了成就定,就必須厭離叁界欲〈特別是欲貪〉,思惟叁界虛妄乃憶想分別而有,就是要成就厭離叁界的手段,以便深入于定,而助成「般舟叁昧」。既入于叁昧,于定中見「阿彌陀佛」,行者則無需加以否定。須知:此非憶想分別而生的妄想,是叁昧力故而得見,非是虛妄。所以者何?「釋迦文佛所說衆經,明阿彌陀佛身相具足,是如來之至言。又《般舟經》種種設教,當念分別阿彌陀佛,在于西方,過十萬佛土,彼佛以無量光明,常照十方世界。若行如經所說,能見佛者,則有本末,非徒虛妄憶想分別而已。」[51]。今觀我國古德有著豐富的修驗經曆,例如:于廬山與慧遠大師結社念佛的劉遺民,他專修念佛叁昧,曾有定中見佛的描述留下來[52]:
遺民精勤偏至,具持禁戒,宗張等所不及。專念禅坐,始涉半年,定中見佛,行路遇像,佛于空現,光照天地,皆作金色,又披袈裟在寶池浴,出定已,請僧讀經,願速舍命。
廬山遠公大師更「叁睹聖相,沈厚不言」,《廬山蓮宗寶鑒》卷4說:「義熙乙卯十一月初一日,師〈遠公〉入定至十七日出定,見阿彌陀佛紫磨黃金身遍滿空界。[53]」。這種修驗所見,當不會是虛無的。畢竟見佛能生善根,也是發無上菩提心的七種因緣之一[54],在進向聖果的過程中是極佳的手段,也是應當聚集的資糧。如羅什法師在《大乘大義章》(大正45,134c)中所言:
如《般舟叁昧經》中見佛者,能生善根,成阿羅漢,阿惟越致,是故當知:如來之身,無非是實。又憶想分別亦有時有,若當隨經所說:常應憶想分別者,便能通達實事。譬如常習燈燭,日月之明,念複(覆)障物,便得天眼,通達實事。又下者持戒清淨,信敬深重,兼彼佛神力,及叁昧力,衆緣和合,即得見佛,如人對見鏡像。
只是行者不要去執著定中境界,若更進一步起般若空觀,那就會更上一層樓了。「般舟叁昧」依稱名攝心,觀相念佛于定中見佛,生起行者無比的敬信心,進觀定境唯心無實,而悟入不生不滅的真如實相〈無生法忍〉,成爲念佛叁昧,引歸勝義的方便。這樣的修學次第,是先以易行道爲前方便,而進修念佛叁昧,再達到深入實相的究極。
大乘行者,就根性說有「信增上」與「智增上」(「悲增上」也列爲一類〉的不同。重信的,信十方佛〈菩薩〉及淨土,而有「忏罪」「往生淨土」等法門。重智慧的,重于「一切法本不生」,亦即「一切法本空」的深悟。而且是直入無生(少數利根者),不曆階次的(無常→無我→涅槃)。念佛法門的確是利鈍全收,鈍者依次第踏實而進,利者則是可以直下修實相念佛的。如《般若經》(大正8,385b)雲:
須菩提!雲何菩薩摩诃薩修念佛?菩薩摩诃薩念佛,不以色念,不以受想行識念。何以故?是色自性無,受想行識自性無,若法自性無,是爲無所有,何以故?無憶故,是名念佛。
這種超越憶念的念佛是直就佛的色身、五陰、五分法身、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十二因緣…當體即自性無,無所念而直觀實相的「實相念佛」。又如《佛藏經》雲:「見諸法實相名爲見佛。…不可得念是名念佛。…一切諸念皆寂滅相,隨順是法,此則名爲修習念佛。」[55],這是利根深智的大乘人所行,不需從「稱名」、「觀相」、「唯心」而入「實相」,是直觀空性的殊勝念佛。法門的化機非一,若把他機械性的定位,恐不合實際情況吧?
五、結 論
念佛叁昧的前方便是先以忏悔調心令軟,如《觀佛叁昧海經》(大正15,690c)雲:「欲觀像者,先入佛塔,以好香泥及諸瓦土塗地令淨,隨其力能燒香散花供養佛像,說己過惡,禮佛忏悔, 如是伏心經一七日。」修行的次地是先修像觀,像觀成就(得觀像定)再進修「生身」、「法身」、「十方佛」。雖然兩晉所傳譯的各部禅經廣略不一,其修驗與傳承也各不相同,但是,按照上述的修行次地仍有其一致性。
「般舟叁昧」是大乘念佛叁昧的代表,《大智度論》(大正25,262a)雲:「般舟叁昧是菩薩位,得是般舟叁昧,悉見現在十方諸佛,從諸佛聞法斷諸疑網,是時菩薩心不動搖,是名菩薩位。」般舟叁昧內含四類:(1)念佛德號;(2)念佛生身;(3)念佛法身;(4)念佛實相。歸納修習的幾項要點如下:
(1) 要有定處,離愦鬧;限定一段專修期,或九十日爲一期,或百日爲限〈例如:蓮池、省庵二大師〉。
(2) 要有信願,往生彼國〈不可離慧觀〉
(3) 以至誠懇切心常念佛不斷。
(4) 有次第的漸進修念佛。由淺而深,有四層級:
1. 念佛十種德號:這必須先對德號的義意有所了解,以緣名號,增長正念。
2. 念色身佛:舍諸亂意,念念觀想佛的生身叁十二相八十種好,放巨億光明,在衆中說法。
3. 念法身佛:舍諸亂意,念念心向佛國方所,觀想佛國依正莊嚴,佛及菩薩、羅漢的悲智解脫,一切功德法身。又如《大智度論》所說:「叁世十方諸佛及諸佛從初發意乃至法盡,于其中間所作功德神力,皆是念佛叁昧所緣。」[56]
從此觀而引入「實相」還有一過程─「唯心念佛」:當佛現在前,應念:「佛沒有來,自己也沒有去,乃「意所作耳」,只是自心叁昧所現的境界。類推到叁界生死,皆自心所作,自心所現皆虛妄不實。
4. 實相念佛:可以從上叁類而引入,是次第的,如「般舟叁昧」的念佛是假想觀。次第而進,念佛見佛,觀定境唯心無實,而悟入不生不滅。
從前叁類假想觀修習增上,進觀定境唯心無實,而悟入不生不滅。正如《大智度論》所謂「無所念,是爲念佛。」整個過程是從起修的有想念,而趣向離想念的涅槃境界。另有少數利根深智者,如般若法門的念佛,不需依照以上的次第,是直入實相的;觀佛色身功德當體即空,而直契真如的實相念佛。
天臺智者大師曾說:「四種叁昧〈常行、常坐、半行半坐、非行非坐〉,同名念佛叁昧,念佛叁昧是叁昧中王也。」明末蕅益大師也說:「念佛叁昧,名寶王叁昧,叁昧中王也。」淨業行者要提升念佛的品質,實不可只停留在散心稱名的階段。這絕非弘揚淨土法門的古德祖師所想見。本文引用的「兩晉傳譯之禅經」以外,有關記載「念佛叁昧」行法的漢譯經論,部秩不少,曆代中國祖師的著作也很多。諸如:《文殊師利所說摩诃般若波羅蜜經》的一行叁昧。晉譯《華嚴經》〈入法界品〉。《大阿彌陀佛經》卷下。《十住毗婆沙論》卷12,《大智度論》卷21。《攝大乘論》卷下。天臺智者大師的《五方便念佛門》。華嚴五祖宗密的《華嚴經行願品別行疏鈔》卷四。道綽大師的《安樂集》卷下。懷感大師的《釋淨土群疑論》卷七。這些都是研究《念佛叁昧》的極佳資料。要弘揚淨土念佛法門,當發心研究修習。
【附錄】
參見惠敏法師論文〈兩晉時期所傳譯「禅經」之研究〉
從僧睿法師的「關中出禅經序」中,知道與《坐禅叁昧經》有關的禅師是「譬喻師」類的學者。他們不僅是向外弘化的布教師,也是內修禅觀的實踐家,簡介如下:
(1) 屬于有部的馬鳴菩薩〈Asvaghosa〉:又名法善現─〈Dharmasubhuti〉,依鸠摩羅什師之「馬鳴菩薩傳」說:他是東天竺桑歧多(Saketa)國人,本爲外道,論破當時之佛弟子們,使中天竺的僧院,不敢鳴楗椎。勒比丘從北方來折服之。從他的《佛所行贊》、《分別業報略經》等,當有文學性或音樂性之作品來看;馬鳴菩薩是位善于通俗教化的文藝大師。他的禅集亦被羅什法師介紹到中國來,也是一位禅師。這是譬喻師的風格。
(2) 經部的創始者:究摩羅羅陀〈Kumararata〉,或稱「鸠摩邏多」…
《「念佛叁昧」行法初探(釋果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