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問答類編 (通問第一之二)▪P11

  ..續本文上一頁方弘法,仍爲利衆,乞食爲不蓄私財,恐心染六塵,不能專一辦道救衆耳。

  問:世尊教諸大弟子(是福田僧)有時行腳于民衆中,化緣乞食是有何益,利于民衆呢?(黃米田)

  答:四十二章經:“飯凡人百,不如飯一善人”,以次比較,至“飯持五戒者萬人,不如飯一須陀洹”,再進之,“飯阿那含一億,不如飯一阿羅漢”,此言施飯人所得之功德,能如是也。世尊諸弟子,非阿羅漢,即前叁果,民衆能得供飯,其所得福報,依經可知矣。

  問:了脫生死後有離物否?有離神否?佛教思想,當然非物非神,而非神物之不思議法性,又是那裏來的?(外教結束在大自然神我,不通)(陳心培)

  答:“不生不滅”,“無始無終”,大德偏要問“是哪裏來的”,以上兩句是聖教量,若不會不信,必要問其來,那只有向“如來”去問。

  問:修行有終點否?有目的即是著,無目的又是迷,假使有無俱非,那行又不成立,有無等行也是住,住非有進步矣。(陳心培)

  答:阿羅漢曰無學,是小乘終點,無上正等正覺曰無學,是大乘終點。“不盡有爲,不住無爲”,是聖教量,不盡有爲,勉可說有目的;不住無爲,便是不著不住。“心不住法而行布施”,行布施是目的,不住法是體空,安有矛盾。不識定盤星,全稱亂哄哄,此之謂也。

  問:有可證明否?若無可證明,那就無可結束,當然佛教徒在互诤,若有可證當然有可交代,而此“有交代”之一,因(遍計、依他)又是不可得也,又不可得中之不思議(即不可思議)而何以證明之?(陳心培)

  答:“奇哉!奇哉!一切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此乃世尊提出之證明,還不相信,他人豈可饒舌?佛教徒互诤,那只有去向世尊辯論。不可得,乃我輩凡夫與妄想執著,打成一片,故于此萬山相隔,果不可得,證道歌中何曰“這麼得”。壇經何曰“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但此非言語所表,非思索所現,故曰惟證方知。

  問:了脫,是不是自修,自得自知,若是祖師如何互傳?(陳心培)

  答:祖師所傳者,方便法耳,其法不外但去凡情而已,心性還要自見自明,不過到相當功夫,而與以增上緣,豈如一盤一碗,此手與彼手接耶?

  問:祈老居士表現個佛教根本之思想,實末學幸甚衆生幸甚。後學信佛有年在拜佛,打坐也有小可經驗,奈此句“正信”與淨信未的“實”得,所以每每生疑,障礙莫大也。(陳心培)

  答:叁藏十二分教,昭昭在世,尚不足耶?禅淨密律,古今依而成就者,何止萬千,非根本乎?應知現下縱一齊出現萬佛,說法還是如此,若離此而說其他,便是魔語!大德,大德,區區冒昧而進一言,心性之學,必經宗匠指點,否則亦可向文字中研討,或能正正知見,思得幾分受用,尚靠幾分功夫。若以無友寡聞,文義不達,自在暗中摸索,井底撈月,不但明心見性,即討少分消息,也恐要在驢年。

  問:余常帶佛書到校誦念,但常被同學嘲笑,其用意何在?又要如何解決之?(陳燈逢)

  答:法律有信教自由之明文,信否悉聽人自便,彼不信者,自然聞道而笑,此亦無何用意,當以不理了之。應知佛法如栴檀木,頭頂足踏,皆染香氣,只以佛法示人便佳,彼持何態,可不計也。

  問:菩薩畏因,衆生畏果,請示菩薩之因指何因而言?(茆茂盛)

  答:因者事之動機與開始,果者事之終結與受報。現所處之苦厄,果報也,凡夫癡迷,身受方覺,所謂畏果也,雖畏無補。先所造之罪惡,因由也,菩薩有智,見始知終,所謂畏因也,畏可止造。

  問:吾鄉一貫道盛行,所謂“末法時期,稗販如來,宣說開示像似正法,到處皆是”,令人感慨萬千,甚至有類出家人亦交相往來,晚輩年輕,然略識佛法,于心不忍,請示對此輩法師應如之何?(茆茂盛)

  答:本問所雲之法師,指“一貫道”耶?指“類出家人”耶?此二者皆非法師,不應以此尊號,隨便向人妄加,所謂“稗販如來”一語,因是罪過,然彼等尚無資格,膺此惡名。至雲何以對付?有力感化,則勸之改邪歸正,自揣無力,天地之大,何所不容,置之不理而已。

  問:遠鄰正信老婦人,時常請教佛經,彼供奉藥師佛,爲之說彌陀經及西方淨土法門,是否有喧賓奪主之嫌?(茆茂盛)

  答:彼位老女,雖供藥師佛像,諒亦不解其理,未修其法。爲說彌陀,是教超出輪回,了脫生死,並無不宜。

  問:由四聖谛修證四果,其極曰阿羅漢,由十二因緣修證而成獨覺佛(辟支佛);是則修菩薩法不經前者,可由十住十地直登佛位,不必修證四果矣,然釋尊示現諸弟子均證阿羅漢果,不明奧義所在?(門外漢)

  答:衆生根器不一,佛分五乘方便,若只談一乘,不能普度。菩薩雖修六度萬行,然亦深解四谛十二因緣,羅漢雖屬自了,仍勸其回小向大,進修佛果。

  問:阿羅漢是小乘極果,然則可修大乘佛果乎?大阿羅漢是否即指棄小趨大之羅漢?阿羅漢究有幾類?(門外漢)

  答:大乘佛法,只肯發心,任何人皆能修之,況羅漢乎。大阿羅漢,乃是菩薩,內秘本行,故現小機,向佛問答,藉益他衆者。並非謂棄小向大羅漢,既向大矣,即菩薩,安得再曰羅漢。至問幾種,只一無二,經上雖有離欲第一,以及他種附名,不過就相而言,就性上言,則無分別。譬如石山,春謂是笑,夏謂是滴,秋謂是妝,冬謂是睡,皆以相名,實則仍石山耳。

  問:諸佛入究竟涅槃是一是異?憑理想則應是一(即整理無分別如水入海)。若然,則無明動諸佛也有連帶幹系。宇宙爲衆業共成,諸佛也有一分在?(門外漢)

  答:諸佛涅槃,如碧空皓月,衆生無明,如密雲風雨。試問密雲風雨,有妨碧空皓月乎?再舉一喻,甲乙共同一床,是床爲甲乙所共,甲睡而無夢,乙睡而夢惡境,莫非乙之惡夢,甲也有一分在耶?

  問:如來者如如不動,去如不去來如不來,這是佛書上的解釋,法義未通者很不易懂,若以去妄還真恢複佛性而言,就是“如我自來”之義乎?

  答:此二字古德注解,有繁有簡,隨某經之體用,而有文字之善巧,欲知大概,可查辭典,本欄不便鈔錄。堪以最淺最簡者奉答;性名真如,真者不生不滅,如者恒常不變,就性而論,何有來去。相指色身,色幻是形,身是緣生,就相而言,說名來去。

  問:請示“定”“慧”“禅”在修習中之可證之處,即過來人修習時可告人之最明顯分別所在。後學以爲定不發慧,則成就有限,可以說比外道不如。淨土宗念佛至一心不亂時此定力已至發慧程度,故得往生?(門外漢)

  答:所提叁項,只是定慧,因禅法亦定也。求定之法,不外止觀,禅淨密律四綱是也。然每綱各有細目。求慧之法,不外聞思修,教理行參,四法是也,諸法亦有細節,修者尚定慧平均,惟行不如法,偏定偏慧,皆是正因,終勝外道。淨土宗叁根普被,開慧者上生,不開慧者下品,故彌陀經只說一心,余義讓行者自辨。

  問:禅宗之見性成佛,密宗之當生成佛,此佛與釋迦彌陀是異是同?後學以爲就願行圓滿上區別,佛是有等級的。然則禅密諸大德,以爲然否?又不立文字的心法名曰禅宗,似乎有點勉強,不如“教外別傳”圓融,心法豈是靠修習能成?(門外漢)

  答:見性成佛,是自性顯露之謂,佛者覺也。性爲本覺,由迷啓悟曰始覺,功夫遞進,曰隨分覺。至圓滿極果,曰究竟覺。當生成佛,乃修法時,叁密相應,觀成本尊,大德常在定中者,另當別論,普通學人,出觀仍是凡夫。釋迦彌陀,皆究竟覺,常住寂光,似在彌勒未來以前,無有比倫。此外尚有藏通別圓諸說,是亦不同。禅宗不立文字,乃一時之權巧,並非隨便雲雲,無頭亂修。必經名師,逗引開悟,悟爲見道,見道而後修道,方不歧中又歧,見性而後研教,方契如來實義。此必有如貓捕鼠,如雞孵卵之苦功,且須要如喪考妣,大死一番之精神,各有宗承,各有家風。絕非閉門造車,盲人瞎馬,不能只見幾個口頭野狐之流,遂謂禅宗爾爾,則大誤矣。

  問:萬法因緣生,佛菩薩度世亦不離此一原則,證之釋尊弟子俱成阿羅漢而那位只會念掃帚一字之某尊者便知佛之緣行法力無邊。今屆末法,衆生求度豈不難之又難?末法時期有無佛菩薩慈悲衆生,另弘法門廣度衆生?(門外漢)

  答:古德雲,正法時期戒成就,像法時期禅成就,末法時期淨成就。佛菩薩有感必應,隨時現身,度化衆生,但我輩障重,雖遇錯過,是可悲耳,淨土法門,名曰門余大道,即是八萬四千法門以外之另一法門,何必他求!

  問:布施以叁輪體空爲貴,然則以功德回向菩提道及衆生,是否落相?因回向必有我、功德、對方之叁相故。(林慧明)

  答:佛氏門中,講理不廢事,說事不廢理。叁輪體空理也,回向事也,淺學淺解者,自以回向爲方便,夙學入深者,自應契歸體空爲直實。我人功德是相,回向是著相,叁輪體空亦是相,存念亦是著相,然則如之何而可?曰,不住無爲,不盡有爲,亦不回向,亦是念空,庶近之矣。

  問:常見病重者,極願代爲祈禱求佛菩薩加被,令其消除病苦,並增正信,然又恐道力微薄,未獲感應反令衆生疑惑佛菩薩之神力,不知平素修何法,存何心方遇事能得感應?(林慧明)

  答:凡受病苦,皆屬夙孽,已熟之果,雖發忏悔,事已嫌遲,況自不悔耶?他人代忏,乃是忏者慈悲之心,自有功德,惟忏者得多分,被忏者得少分耳。然尚須被忏者信心生愧否則少分亦不感應也。凡屬佛法,均有力量,不必分別,更應知佛法不可思議,業力亦不可思議,法力勝業力,則業可消,業力勝法力,則業不消。

  問:據說扶鸾亦有佛祖降旨,我想扶鸾亦屬佛教錯否?(陳燈逢)

  答:鸾壇是神道設教之一種,與佛教無關,所謂佛旨者,皆系鸾壇中人假造,或屬靈鬼僞托,其所出鸾語,少明佛學者,類能辨之,居士切勿皂白不分。

  問:雲人死了,有罪者入地獄受報,無罪者就往生,但每聞人說,在某處睇見某鬼,在…

《佛學問答類編 (通問第一之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