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問答類編 (通問第一之二)▪P16

  ..續本文上一頁則我之苦,衆生之樂亦則我之樂,願代衆生受無量苦,代衆生求無量樂,任何逆境也不避,任何苦痛也不怕,專以度生爲樂,無條件爲衆服務,凡人是否爲真發菩提心?(賴棟梁)

  答:是謂真發菩提心。

  問:萬法因緣生,覺生命本來無始無終,此生僅大生命中之一段小因緣而已,此身有時,不算以爲生,此身滅時亦不算爲死,又覺萬事皆不離因果,實無樂可求,亦無苦可避,惟一心念佛,是否爲禅淨雙修之法?(賴棟梁)

  答:此仍是解般若,而修淨土,禅淨雙修之法,前已略言之矣。

  問:當菩薩雖志在度生,但功夫未到,智慧未開,不但不能度人,且有被累退墜之虞,一失人身萬劫不複,不若暫作自修,以期當生成就,乘願再來,較爲穩當,有的度生心切,奮不顧己,雖與衆生俱溺而不惜,二者相比以爲何如?請老師開示。(賴棟梁)

  答:此二皆是菩提心願,惟其志趣不同,不能強分優劣。前者所雲,是菩提心,後者所雲,是菩提行。正如第一條之問題,二王之願,各有極致,其心同爲衆生,其行少有異耳。

  問:佛教八萬四千法門,是否包括在佛教各宗內?可否一一稱論其名,學佛者是否只需擇一而爲,抑或均需參學?又衆生八萬四千煩惱是否一一俱足,抑或有高低深淺,又八萬四千法名乃針對衆生煩惱而設,如某甲具有之煩惱與修習之法門不符(如需要的是衣,但求得的是米)是否得非所用,是故哪一法門治哪一煩惱是否需要分開?(李玉南)

  答:八萬四千之名,若錄列之,此刊之欄,何能盡容。八四法門,對治八四煩惱,法門是藥,煩惱是病,若無其病,亦無其藥。煩惱八四之多,亦只是身口意之十惡,相加相乘,所得細數,法爲其藥,理亦如之。博地凡夫,八四俱足,高低深淺,確各不同。取法治之,貴得其要,智度論曰,“般若波羅蜜能除八萬四千病根本”,經雲,一句阿彌陀佛,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古德雲,阿彌陀佛,是阿伽陀藥,知此者,可謂得其要矣。

  問:西方叁聖是否指阿彌陀佛及觀音、勢至兩菩薩?又阿彌陀佛之候補爲觀音、勢至兩菩薩,何時接掌?阿彌陀佛將極樂世界移交後又將何往?本師釋加佛涅槃後現住何佛土?彌勒佛在未來娑婆世界前現在何佛土?他們現是在說法度衆或系休息?(法身、應身、報身)佛經有無記述?(李玉南)

  答:此問大意有二:一、阿彌陀佛退位何往?虛空世界無盡,往有緣處化度。二、釋迦及彌勒現在何土?經雲,釋迦應現娑婆,已經八千余次,想世尊仍本大願,遍應娑婆。彌勒現居兜率,俱不休息。

  問:深更正憩之時,夢見我與友人被一不相識之人要加害,我言即連念西方叁聖及世尊佛號,醒覺精神原清,是否魔來嘗試?(黃永霖)

  答:恐系自心之魔,或系多生怨債。夢知念佛,而即消滅,可見佛號功德,不可思議,後宜精進念佛,莫以佛法作外道。

  問:請問老師,娑婆衆生,生從何來,死從何去呢?(黃永霖)

  答:生從六道來,死向六道去,若以“人身難得”而論,更寒心了。當可謂:生從叁途來,死向叁途去耳。

  問:大德手輯之“佛學常識課本”第43頁第3行,修關“十六行觀”請逐一扼要開示爲銘。(劉新芝)

  答:居士叁問,前二皆屬自發議論,各數百言,無關問答,亦非本欄能載,恕不置喙。下問十六行觀,細對原本,乃指注解之十六字,此十六字詳見大乘義章,及俱舍論,求詳自檢參考,茲爲略釋。苦四相者:“苦”謂逼惱,“空”謂實無我所,“無常”謂遷流變化,“無我”謂無我實體集四相者;“因”謂迷因造業生苦之端,“集”謂集積苦而使現前,“生”謂苦果相續不絕,生生不已,“緣”謂苦果助成之緣。滅四相者;“滅”謂罪過已滅,“靜”謂惱患已止,“妙”謂粗礙已遠,“離”謂纏縛已解。道四相者;“道”謂通行正道,“如”謂契合正理,“行”謂趣涅槃行,“出”謂永超生死。

  問:成佛是否要打破我法二執,什麼宗即不我見,自身即佛呢?(童瑞珠)

  答:成佛須叁惑俱斷,八識轉智,豈只打破我法二執,甚乎小視佛矣。不著我見,爲通途之修,不分任何宗派,一律須破。至自身即佛一句,以理論之,衆生皆有佛性,盡是未來諸佛,以事言之,必如世尊八相成道,方謂自身即佛。

  問:本省各地寺廟于節日誦經時常以擴音機大聲轉播,是否合乎清靜啓聖之理想?(楊嘉獻)

  答:清淨實在嚴肅,古聖祭祀,有禮有樂,但樂取和平,雖有聲而仍穆穆也。寺廟鍾磬,亦取梵音遠播,發人深省,聞能心淨爲合也。若擴音機播出噪音,令人生厭,豈只不能啓聖,尚恐以此招謗耳。

  問:演培法師講:“金光明經空品講記”第九二頁第六行有段:“轉*輪有二種:一是于自身中轉,如佛在菩提樹下,以叁十四心成無上道,即爲自轉*輪。”此叁十四心是指何心?(李榮棠)

  答:苦集滅道四谛之行觀,此四各有法忍、法智、類忍、類智,四相,合之則爲十六數,又叁界分作九地,各地各有見惑及修惑,行者必修而斷之,當修而斷時曰無礙,九地有九,名九無礙。既斷惑已曰解脫,九地有九,名九解脫,合九無礙及九解脫,數得十八。統前四谛行觀之十六,及此九地之十八,共爲叁十四數,因觀與斷,皆以心修,故曰叁十四心。

  問:曾經聽人講,“盡信書不如無書”是何意?又聖人立教無非是欲給凡愚立一做人處世的准則等,這想法對否?又是否全是聖者的作爲,見解,主意?(慈芳)

  答:筆之于簡,名之曰書,出之于口,名之曰語。語分偏正,更有傳聞親聽,書分經集,亦有真實僞造。聽語應當觀察後信,讀書亦當辨別而取,否則盲從,信取皆能受害,故曰,“盡信書,不如無書。”是教人以義爲准,不教人讀死書也。細玩上來解答之義,以下之問,可自悟矣。

  問:苒人常謊騙不講理者,自知錯不改,如何使他自覺回頭呢?(蔡麟定)

  答:欲正人者,必先自正,自身正矣,正人方是真實。如自不正,而去正人,亦是謊騙不講理,自且謊騙不講理,而去正他謊騙不講理,人豈能從?規勸人過,固是好事,在初學身心尚不規律時,勸人效力甚微,莫若先嚴責自己,再微諷他人,庶不啓诤。

  問:下列叁種爲善方式比較如何?(1)爲善後回向個人離苦得樂。(2)爲善後回向衆生離苦得樂。(3)爲善出于自性,無善惡得失之心,念亡境泯,一相不立。(張文歧)

  答:叁者比較,自以後者爲實。一屬自了,不除我執,二屬菩薩,尚有法執,後則叁輪體空,乃屬性德。

  問:佛菩薩無量化身于叁千大千世界隨機救衆,此化身應是神通所現,亦必適應叁界環境,其神通變化是否有規律方式,類別之不同?如化身爲人則血肉之軀,理宜受生老病死之苦厄,且不免受業力牽引遭染汙之累,亦未出因果之報,其將如何超叁界,仍回複原有之淨?(劉居士)

  答:佛菩薩是已證果地者,證果者真性隨緣不變,先證法身,而後方能化身,此化身必契衆生之機,即是規律,普現于六道,是其類別。化人自是血肉之軀,示有八苦,系屬神通隨緣,幻化非真,來非業緣所牽,言行亦非被惑推動,如戲場演員,扮出悲歡離合,當場實非悲歡離合,下場則影響俱空,亦無造者,亦無受者,化身消滅,法身如故。

  問:今某甲爲菩薩,某一因緣之化身,出生爲人,是此人死後其神識是否仍歸並爲某菩薩神識?或者獨立成爲另一神識再修另一菩薩佛?或者因其行願未了且招來一身罪業仍受叁界業力果報影響沈淪下界?“一切衆生皆佛子”此之謂欤?(劉居士)

  答:乘願再來者,大體有二說:(一)已證圓滿法身,化身無邊者,其相生滅先後,即如前條所雲。(二)未證圓滿法身,而藉化衆自修者,則以最後身成一佛名,其神識轉而成智,轉智以後,與諸佛法身非一非二,所謂“十方叁世佛,共同一法身。”而在未圓以前,所行之道,亦系無漏,不會造罪,但在七地以前,或有退轉,雖有退轉,遇緣仍進。所雲叁界,亦分人天善道,叁途惡道,如非特別因緣,其墮叁途者希矣。

  問:假設菩薩化身因菩薩之等位而有能量之別,五十位菩薩與四十位菩薩之化身,按理有所不同,即五十位菩薩之化身較之四十位菩薩之化身能量顯著不同,其行願之圓缺亦有差別,小菩薩之化身難免在劫界受染汙沈淪下界,竟又變成菩薩拯救物件?(劉居士)

  答:菩薩級次,四十五十,原系各宗定次不同,並非兩事,言五十者,加入十信,言四十者,十信含在住內。住行向等,謂之叁賢,登地以上,謂之十聖,而十地又以七地前後,定其深淺,修德之進,性德之顯,賢不及聖,七地前不及七地後,七地前有退,七地上無退。余參第二者,可以思過半矣。

  問:地藏王菩薩大願雲:“衆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既然佛發大願,而衆生愈來愈惡化,爲何不獻身于人間,來指示迷途之衆生歸善,這樣不是很快能達任務嗎?爲何大佛只這樣說,而不見得有做呢?(薛燈輝)

  答:地藏化身人間,無量無邊,各界皆有其身,人不識身,最顯者,唐之九華山事也。所雲指示迷途,亦不過言語文字,佛經叁藏浩浩,皆是指迷,人不信從,是誰之咎?再者世間法律,亦是保善懲惡,警察監獄等機關,拘罰徒死等罪科,不能責是說空話,如何人民仍是累累觸犯耶?此是衆生迷不回頭,反責菩薩工作不力,豈是持平之論哉。

  問:南無阿彌陀佛來曆,爲何要向西方極樂世界之居士,只念阿彌陀佛而不念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是西方教主,爲何不念,由于愚讀者才疏學淺,不能寫出好文章,請諒解。(薛燈輝)

  答:此乃佛中之大宗派,亦有專門經典,曆代缁素,奇才飽學,畢生鑽研,尚未敢言窮其究竟,叁藏萬卷,多涉此事。如以叁言五語奉答,等于不說,說亦多資誤會,致招謗法之過。先生倘願多知其概,可請阿彌陀經讀之,後再討論,方有可說處,否則徒啓紛爭,成爲戲論。按今問西方,即是誤…

《佛學問答類編 (通問第一之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