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義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義(吳潤江)

  西康諾那呼圖克圖法嗣大持明金剛上師阿

  阇黎耶蓮花金剛藏班智達吳潤江居士講授

  目  錄

  一、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義

  二、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釋義

  叁、金剛經講義增注

  四、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經記錄

  五、金剛般若無盡藏真言

  一、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義

  西康諾那呼圖克圖法嗣大持明金剛上師阿

  阇黎耶蓮花金剛藏班智達吳潤江居士講授

  金剛乘弟子 顧寂曜  筆錄

  爾時上師入甚深叁摩地,安住于四葉蓮花月輪上。前葉表開佛知見,入普賢菩薩叁摩地,由大圓鏡智放光覺照;後葉表示佛知見,入虛空藏菩薩叁摩地,由平等性智放光;左葉表悟佛知見,入觀自在菩薩叁摩地,由妙觀察智放光;右葉表入佛知見,入虛空庫菩薩叁摩地,由成所作智放光。覺照已,安詳而起,講授本經。

  (一)釋題

  此經即六百卷大般若經中之第二處第九會第五百七十七卷。全經共有六種譯本:

  1、鸠摩羅什于姚秦弘始四年在草寺譯。

  2、菩提留支于元魏時在永甯寺譯。

  3、真谛于陳朝廣州製止寺譯。

  叁經同名「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4、達磨笈多于隋朝住東都上林園時譯,

  名「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

  5、玄奘于唐貞觀十九年返國文帝迎于西京弘福寺譯,

  名「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

  6、義淨于天後證聖乙末還國,至睿宗景雲二年譯,經名與奘師相同。互有詳略,而以羅什譯本爲最通行。

  此經讀誦者無數,稱贊者無邊,造疏及注解者凡八百余家,各抒所見,缤紛龐雜;複經梁昭明太子劃分爲叁十二分,更覺支離破碎,徒增畫蛇添足之感。

  「般若」華語「智慧」,衆生本具。本無名相語言,爲曉初心,言诠有叁因地:

  (1)實相般若,即心體妙理,屬一心體大,正因佛性,果上即法身德。

  (2)觀照般若,即心光妙智,屬一心相大,了因慧性,果上即般若德。

  (3)文字般若,亦名方便般若,即心法妙用,屬一心用大,緣因善性,果上即解脫德;所謂叁德秘藏者也。「摩诃般若照,甚深解脫法,法身寂滅體,叁一理常圓。」故唯一心圓滿具足。

  「波羅蜜多」乃梵音,華語「離生滅,渡登彼岸」。參閱「心要經」注解叁。此經爲禅宗傳法家業,六祖一聞經語:「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豁即開悟,自應以六祖之注解爲准則。

  斯經者,深妙殊絕:無相爲宗,無住爲體,妙有爲用,故目下講解亦從心地法門而言。本人修持此經四十年,近始全部融會貫通,悟其精髓。茲擇其心要重點發揮,約分六節講解:

  一、發菩提心──(A)廣大心──空門。

  (B)第一心──非空非有門。

  (C)常心──亦空亦有門。

  (D)不顛倒心──有門。

  二、生清淨心──一心淨信。

  叁、般若本義──一心叁觀,重點在自覺(真如門)。

  四、般若廣義──分叁組各有四門,廣釋共計十二門,重點在覺他(圓覺門)

  。

  (A)發心門、修行門、菩提門、涅槃門。

  (B)有門、空門、亦空亦有門、非空非有門。

  (C)歸性門、隨相門、唯心門、無礙門。

  五、明體──(原文漏譯「應觀法界性,即導師法身。法性非識境,故彼不能

  了。」四句)

  六、顯用──乘願再來,普度衆生,詳見六如偈。

  (二)正釋經文

  一、發菩提心品第一節(從「如是我聞」至「若菩薩存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須菩提請問世尊下列四大問題衆生修行步驟:

  (1)雲何啓發?(經文簡略)

  (2)雲何應住?

  (3)雲何修行?(經文簡略)

  (4)雲何降伏其心?(「降伏」語氣較重,改爲「攝伏」較爲適當。)

  佛答:應先

  (1)啓發四種菩提心(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

  (A)廣大心──空門──若卵生、胎生、濕生、化生,若有色、無色,若有

  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悉皆普覺普救。

  (B)第一心──非空非有門──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

  (C)常心──亦空亦有門──(無始無終)如是滅度無量無邊衆生,實無衆

  生得滅度者。

  (D)不顛倒心──有門──無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

  (2)雲何應住?

  佛答:「不住于相而修六度萬行。」即修空觀,從無住本,立一切法,離一切相;了悟真空無法可得,無言可說。譬如布施,應無所住行于布施;布施時內不著能施之我相,外不著受施之人相,中不著所施之物相,叁輪體空,福德不可思量,其余五度亦如是。

  (3)雲何修行?

  修假觀,觀一切相如夢如幻,不取不舍。

  (4)雲何攝伏其心?

  修中觀,生清淨心。

  不應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假觀),不應住非色、聲、香、味、觸、法生心(此句簡略屬空觀),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中觀)。譬如明鏡當前,物來即顯即現,物去不留不染。

  二、生清淨心品第二

  即由妙行無住分第四起,至莊嚴淨土分第十止。此品主旨在令人斷疑生信。「信爲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斷除疑網出愛流,開示涅槃無上道。」其方法爲不應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有門──指有形有相人物境,通常謂「六欲」。

  不應住喜、怒、哀、樂、愛、惡、欲生心──七情。

  不應住過、現、未來一切法生心──空門。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清淨心。

  (注)有形有相──人物境指六欲,屬外境。

  無形無相──一切相對之事,如過、現、未來屬內心。

  法爲中境──內外境事齊現,謂之法。

  叁、般若本義品第叁──廣釋修「一心叁觀」

  即由無爲福勝分第十一起,至離相寂滅分第十四止。

  (屬自覺真如門)

  華嚴經雲:「離諸和合相,是名無上覺。」淺言之:

  (A)外覺(澄心):離一切有相,修假觀。守六根,淨六塵,塵相假,于一

  切法遠離生滅相,即「于境無心,于心無境。」正所謂「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如夢如幻,妄想不行,返染

  還淨,回歸實相,前六識清淨矣。

  (B)內覺(住心):離一切空相,修空觀。靜心內觀過、現、未叁心不可得

  ,五蘊悉如幻──色如聚沫,受如浮泡,想如野馬,行如

  芭蕉,識如幻化──即「于事(無形無相)無心,于心無

  事。」寂靜如虛空,妄念不起,泯識歸性,七識末那清淨

  矣。

  (C)直覺(攝心):雙離二邊,修中觀。攝心內證,于相離相,于空離空,

  即不住空有,離相寂滅,深得真空無相之妙,不染萬境而

  真性常自在。所謂「叁際二邊斷,常應諸根用,而不起用

  想;分別一切法,不起分別想。」八識各種妄用不行,返

  流入法性,複性妙用,複顯「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八識清淨矣。(卓立無依,靈靈不昧,如鳥飛空而不住

  空;似魚遊水而不滯水。從本以來,曾無所礙。)

  四、般若廣義──廣釋四門

  即由持經功德分第十五起,至究竟無我分第十七止。

  (屬覺他圓覺門)

  般若廣義攝叁觀爲一心,利他心切,可以叁門九要概括,廣開十二門(見前釋題第四、般若廣義段)。茲列表如下:

  ┌理體──五大(地、水、火、風、空)。

  ┌體(法)┤

  │  └智體──識大。以菩提心爲體,叁密加持爲用(無住)。

  一心┤

  │智──金剛心要(無念)──一切法體性空,遠離取舍、相對及二執。

  │

  └用──相用──相謂即蓮花心要(無相)──不爲六塵所汙染,念念背塵合

  覺,顯自性心王,不落心所。

  叁門九要:

  ┌──┴──┐

  ┌1體 2智 3用  表──定慧均等

  │

  ├1菩提心要:體、即禅那、無住、中觀、(住世)亦空亦有門、(出世)非空

  │  非有門。

  │

  ├2金剛心要:智、即奢摩他、無念、空觀、表定、空門。

  │

  ├3蓮花心要:用、即叁摩缽提、無相、假觀、表慧、有門。

  叁│

  ├4一行叁昧──密行屬智、奢摩他、空門、真如歸性門(空觀)。

  門│

  ├5一念叁昧──一乘密意、禅那、(住世)亦空亦有菩提門、唯心門、(出世

  九┤  )非空非有涅槃門、無礙門(中觀)。

  │

  要├6一相叁昧──一乘密法、叁摩缽提、有門、修行門、隨相門(假觀)。

  │

  ├7無念叁昧──空門、表智、真如境。「無」妄念、「念」真如。去妄念叫前

  │  念「不生」;念念真如,即後念「不滅」。即思維以種種方便

  │  ,令六道衆生背塵合覺,證真如。

  │

  ├8無相叁昧──有門、顯妙用、報化身境。遠離一切相,不取不舍,亦不念成

  │  敗得失,如日處虛空,亦無虛空之量。

  │

  │(泯識歸性,離相成佛。)

  │

  └9無住叁昧──顯法身境,蕩蕩心無住。不住色、聲、香、味、觸、法,不住

  非色、聲、香、味、觸、法,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此要門以一心法分四輪而悟、修、持、證:

  (A)皈性門──以悟爲主。即攝用歸體,亦即泯識歸性。

  (B)隨相門──以修爲主。即由體起用,借識爲用,即以種種方便,令一切

  有情入無余涅槃而滅度。

  (C)唯心門──以持爲主。即保住體用不二,空有圓融,定慧均等,轉識成

  智,而直趨無上正等正覺。

  (D)無礙門──以證爲主。行者安住叁摩地,一旦豁然貫通,空有雙離,超

  出體用,而般究竟涅槃。

  此要門爲修行心法之精粹,依八識之次序泯識歸性,隨緣修行,轉識成智(成就報身),借識爲用(成就應身),而獲證大圓滿叁摩地。瑜伽行者得此傳承,一超直入法界,事事無礙,畢竟涅槃。

  五、明體第五

  即由一體同觀分第十八起,至威儀寂靜分第二十九止。

  複次,如來了知衆生心源唯一實相,如水流千差萬別,而源頭是一。既悟心性同源,衆生心即佛心;又衆生心雖爲妄心,落叁世,同時…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