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地藏法門系列 四、地藏法門修行自我鑒定及成就次第▪P5

  ..續本文上一頁悔時,先在佛前長跪合掌,念“南無大行普賢王菩薩摩诃薩”叁遍,叁說叁拜。然後念忏悔偈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叁說叁拜;然後念南無大行普賢菩薩,念一遍,拜一拜,共拜一百零八拜,求乞忏悔。拜完一百零八拜之後,再長跪念南無普賢王菩薩摩诃薩叁遍。好,請複座。(弟子們禮謝師父)

  師父:請坐,還有沒有問題?

  慧乙:我們因爲是在邊地(英國),很難親近師父,能不能請師父開示觀想的心地法門。

  師父:觀想什麼?

  慧乙:比方說:誦經時應如何觀想?在頂禮一百零八拜念普賢十大願時,又應如何觀想,才能得到最好的效果?謝謝師父。

  師父:觀想應該是在止息亂心後才觀想,你之所以會念經念不好而起來拜佛,就是因爲心太散亂。人在亂心時不宜修觀想,因爲你會越修越亂,而且也觀不清楚。你如果亂心時去觀想又觀不成,結果自己又更加懊惱,于是就會懷疑自己,覺得自己怎麼這麼差勁。本來就很差,觀想又觀不成,便覺得更差,于是就會越修越難過,越修越不歡喜,而且對自己的自信打了大折扣。所以要觀想應該在心稍定後才修,即所謂止而後觀,不止是無法觀的。所以如果在誦經修法的時候心散亂,因而起來禮拜,此時要作觀想,一般來講是比較不適宜。但是也不是絕對的,比較粗淺的觀想也可以用來止息亂心,所以你試試看,每一個人的情況並不是完全一樣的。如果你在忏悔時要修觀想,這時由于你是在求普賢菩薩加持,你便可觀想普賢菩薩的聖像,他坐著六牙白象。象通常只有兩根長牙齒,他坐的象卻有六支,左叁右叁,爲什麼六支呢?代表六波羅蜜。這只象是具有六波羅蜜的大白象,象是代表有力氣,代表他的六波羅蜜是很有力的。你就觀想普賢菩薩坐此白象上,而你就在他下面頂禮,求他加持。那個時候,你就要真正忏悔,忏侮自己業這麼重,連誦個經都這麼亂想。還有誦經的時候,如何作觀想呢?如我以前所說,誦經最直接的介質就是音聲,所以就緣那個誦經的音聲就好,必使之字字清楚,耳朵聽得清清楚楚,口中發得字字清晰。這樣就可達到初步的攝心:緣音聲而攝心。事實上這也算得上是一種觀想。這是觀什麼呢?這講起來又變深了,這也可成爲觀世音菩薩的法門——觀音聲所證的耳根圓通法門。然而此中所言的聲音其實不是用耳朵聽的,而是用心來聽的,所以你在念經的時候:心中清楚地念,而且令心也聽到。所以這樣觀想(思惟)法是念的時候不是口念而是心念;聽的時候,不是耳聽而是心聽。因此,其要在心念心聞,而不是口念耳聞。所以我先前說我此法門又別,對不對?一般念佛的人通常只是用嘴巴念,用耳朵聽到就好。韓愈在勸學篇裏講:口耳之間才六寸耳。意思是什麼呢——hallow(淺) ,爲什麼呢?以彼不入于心。所以你口誦耳聞,于心何幹?和心有什麼相幹?毫無相幹嘛!所以修來修去只是修口耳罷了,心並沒有修到。所以應該是心念心聞。如何得心念心聞呢?長跪合掌,對你們講一些比較深的:誦經乃至于念佛念咒,都是這個念字,所以諸佛如來的最大法門就在此念字。何以故?因爲衆生皆有心,心以何爲心?有念故爲心;如果有念就是凡夫心,入于無念就是聖賢心。所以禅宗六祖大師說:我此法門立無念爲宗,那就太深了。起信論裏亦講:衆生心就是念念相續。心不能無念,故定有念,因此佛的一切法門都是在修這個心念。爲什麼要修念呢?其實也不是爲了修念而修念,而是借著修念而修心。中國人造字很奧妙,今心爲念。所以修心不是修什麼心,而是修今心。今心又是什麼呢?以禅宗法門來講,即當下之心,指當前一念心。奵果你是在修這個當下之心,那你就是在修念。你在念經的時候,應是心念心聞,若依此而修,接下去就是更深的思惟觀察了,這就是禅或是禅觀。因此須知,念經念佛不是口念耳聞,而是心念心聞。一般說口念耳聞是很簡單,這是普通常識可以懂得的,對不對?但是心念心聞就不是那麼容易知解,然而事實上修行必須要作到心念心聞,否則修了半天,卻與心毫無幹涉,便不知道在修什麼。所以修持的時候一定要了知,首先要知道這個“念”是如何起來的。大家先坐下來好了。(弟子們欲禮謝師父,師父答說不用謝了,講完再謝)你試著去觀察這個心,它是很奧妙的。不論你是在念經、或念佛號、或念咒都一樣,此時,你可以用嘴巴念,可以用眼睛看,也可以用耳朵聽,但是你不一定會用到心,對不對?搞了半天,你也是在看經,也是在念經,耳朵也聽到念經的聲音,但是你的心究竟在那裏就不得而知——你居然無心(心不在焉)卻可做這一切修行的事!所以你看這個心奧妙不奧妙?我們中文成語說心不在焉,真的就是這樣。你可以身在此,口在此,眼在此,耳在此,但是心卻可以不在此!而你依然能念經,每個字也都念到,一個也沒漏掉,但是你的心可能並不在這邊,這很奇怪。所以你念佛也好,或念其它的,念了半天卻可以連自己都不知所雲,不知道在念什麼,因爲沒有念到心裏。念經念了半天,念得很順,也念得很熟,甚至可以背誦,但卻可能完全沒念到心裏去。所以我剛才要講的,就是怎麼樣用心念、用心聞。現在跟你們開示一個方便:若你所念的每一個音都是從心裏面發出來的,這才叫作心念;其次,在念出來之後,每一句話都倒灌回心裏去,所以都毫無漏失。從心中出,又回到心裏去,全部回歸本心,這樣叫作“心念心聞”。如果以這樣的方式來念,你就能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因爲是心念心聞的關系。你這一聲佛號,或這一句經聲,你要命它于方圓五百裏內衆生都可以聽得到,只要一作觀想他們就能聽到了。否則你要命方圓五百裏的衆生都聽得到,那豈非要有巨無霸的擴音器才行?乃至在阿彌陀經裏面——你看,這也是密法的境界——東西南北方的諸佛皆出廣長言相,遍覆叁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廣長舌相也不是真的佛的舌頭有那樣大,那佛不成了大舌頭!那怎麼可以?那是一種象征的意義,一種觀想,一種心的境界。舌是色法,它是有邊際的、有限製的;但是心不是色法,是心法,沒有邊際、沒有障礙。你若是心能成就,就能成就無量無邊功德,所以你念經也是要這個樣子。所以是從心念,由心聞。順便提到,你聽得懂也好,聽不懂也沒關系,熏習一下也好。返聞自性就是這樣。返聞自性就是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法門,循著音聲而聞到自性。所以你在念經的時候,也可同時修這個法門,所以說我此法門又別嘛!這是回答你問念經的時候應該怎麼觀想,而這就是最高、最無上的觀想,觀想音聲,返求根本、返求音聲出處。音聲與心應是在一起的。如果有聲而無心,那個音聲也是無所用;因爲有心所以得一切成就,乃至一切音聲法亦得成就。在楞伽經、華嚴經以及密教部中都說:諸佛菩薩以大智慧神通成就故,起于大悲,爲度衆生苦而現身、語,現身、現語就是現報、化二身、語就是種種經教,所有的佛經、咒等等,這種種身、語的境界就是佛菩薩的成就。我們借著這些身語之教來修行,亦能得到如是成就,所以這是最高層次的觀想。而這觀想是依心而作觀,觀想這音聲,但這音聲並不是獨立存在的,它一定要跟心有關系。所以說修行若只是口誦耳聞,與心完全沒有關系是不究竟的。究竟的修行至少要以口、耳、心形成一個鐵叁角。但最上乘的則是心念心聞就好了,根本不經過口、耳,那樣太迂回了!不過那卻是上上根人修的,因此如果根器不大,而且善根還沒有成熟,那就姑且繞它一個圈子:口誦耳聞,然後進而返聞自性,這樣也未嘗不可,懂嗎?其步驟是當心念化爲音聲出口,由耳朵聽到,再就道返家返聞自性。以如是方便亦得達于究竟,至于菩提。

  慧丙:師父,在念經時,我常想:到底是誰在念經?是我在念經,還是誰在念經?會有這樣的感覺。請問師父,這種感覺對不對,或好不好?

  師父:這很好。這在禅宗裏面稱爲疑團,你的感覺是怎樣?

  慧丙:就覺得念經好像不是我一個人在念。

  師父:繼續參,是誰在念經呢?你有沒有發現這和一個公案一樣--誰在念佛,所以很好。念佛是誰這句話是文言文,白話文意思就是誰在念佛?。你念佛念了半天會發現,到底是誰在念佛?這和你提的念經是誰、誰在念經是同一個問題。那你繼續參,不過我可以跟你提示一下:你試著去觀察能念及所念;所念指的是經文或佛號,也就是音聲;,能念指的是心。能念之心與所念之佛號音聲,到底是一還是異?誰先誰後?誰爲根本?好了,你們還有沒有人也有這樣的疑團,産生類似的問題?

  慧丁:請示師父,我在剛開始修地藏法門的時候,並未請師父去我家佛堂灑淨。如剛才師父所提的,修行地藏法門往往會夜夢以往的人。有時候,在念經的當中會覺得這個佛堂的空間內不只是我一個人在,甚至會覺得有其它我們所看不見的。這時我會有一個念頭:現在只有我一個人,是我在念經。但又覺得在場的,並不是只有我一人,此時我就會疑惑倒底是誰在念經?因爲我們修行地藏法門會有很不可思議的力量在。以我個人來講,本來有一點怕怕的,但是由于地藏菩薩慈悲願力的關系,我會覺得他們都在跟著我念,就在那個時候,我的念頭就會想到並非只有我一個人在念經,我這種感覺跟剛剛慧丙師兄所提的,是否有什麼不同?請師父開示。

  師父:不一樣。一切修行都應該是返照本心本性。你那種感覺是向外尋逐,而與外在産生關系,而慧丙的問題是只跟內在有關系。你那種狀況就是所謂的感應方面的層面,是相上的,雖然也是很好的;但他那個是比較根本的。慧丙,你剛才所提的那個問題可再參下去,回去努力誦經再參,若參破了便于修行上進一大步,那跟誰在念佛是一樣的。誰在念經,你是停在這裏對不對?

  慧丙:師父,我覺得好像不是我在念,就好像另外有一個…

《地藏法門系列 四、地藏法門修行自我鑒定及成就次第》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