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悔时,先在佛前长跪合掌,念“南无大行普贤王菩萨摩诃萨”三遍,三说三拜。然后念忏悔偈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三说三拜;然后念南无大行普贤菩萨,念一遍,拜一拜,共拜一百零八拜,求乞忏悔。拜完一百零八拜之后,再长跪念南无普贤王菩萨摩诃萨三遍。好,请复座。(弟子们礼谢师父)
师父:请坐,还有没有问题?
慧乙:我们因为是在边地(英国),很难亲近师父,能不能请师父开示观想的心地法门。
师父:观想什么?
慧乙:比方说:诵经时应如何观想?在顶礼一百零八拜念普贤十大愿时,又应如何观想,才能得到最好的效果?谢谢师父。
师父:观想应该是在止息乱心后才观想,你之所以会念经念不好而起来拜佛,就是因为心太散乱。人在乱心时不宜修观想,因为你会越修越乱,而且也观不清楚。你如果乱心时去观想又观不成,结果自己又更加懊恼,于是就会怀疑自己,觉得自己怎么这么差劲。本来就很差,观想又观不成,便觉得更差,于是就会越修越难过,越修越不欢喜,而且对自己的自信打了大折扣。所以要观想应该在心稍定后才修,即所谓止而后观,不止是无法观的。所以如果在诵经修法的时候心散乱,因而起来礼拜,此时要作观想,一般来讲是比较不适宜。但是也不是绝对的,比较粗浅的观想也可以用来止息乱心,所以你试试看,每一个人的情况并不是完全一样的。如果你在忏悔时要修观想,这时由于你是在求普贤菩萨加持,你便可观想普贤菩萨的圣像,他坐着六牙白象。象通常只有两根长牙齿,他坐的象却有六支,左三右三,为什么六支呢?代表六波罗蜜。这只象是具有六波罗蜜的大白象,象是代表有力气,代表他的六波罗蜜是很有力的。你就观想普贤菩萨坐此白象上,而你就在他下面顶礼,求他加持。那个时候,你就要真正忏悔,忏侮自己业这么重,连诵个经都这么乱想。还有诵经的时候,如何作观想呢?如我以前所说,诵经最直接的介质就是音声,所以就缘那个诵经的音声就好,必使之字字清楚,耳朵听得清清楚楚,口中发得字字清晰。这样就可达到初步的摄心:缘音声而摄心。事实上这也算得上是一种观想。这是观什么呢?这讲起来又变深了,这也可成为观世音菩萨的法门——观音声所证的耳根圆通法门。然而此中所言的声音其实不是用耳朵听的,而是用心来听的,所以你在念经的时候:心中清楚地念,而且令心也听到。所以这样观想(思惟)法是念的时候不是口念而是心念;听的时候,不是耳听而是心听。因此,其要在心念心闻,而不是口念耳闻。所以我先前说我此法门又别,对不对?一般念佛的人通常只是用嘴巴念,用耳朵听到就好。韩愈在劝学篇里讲:口耳之间才六寸耳。意思是什么呢——hallow(浅) ,为什么呢?以彼不入于心。所以你口诵耳闻,于心何干?和心有什么相干?毫无相干嘛!所以修来修去只是修口耳罢了,心并没有修到。所以应该是心念心闻。如何得心念心闻呢?长跪合掌,对你们讲一些比较深的:诵经乃至于念佛念咒,都是这个念字,所以诸佛如来的最大法门就在此念字。何以故?因为众生皆有心,心以何为心?有念故为心;如果有念就是凡夫心,入于无念就是圣贤心。所以禅宗六祖大师说:我此法门立无念为宗,那就太深了。起信论里亦讲:众生心就是念念相续。心不能无念,故定有念,因此佛的一切法门都是在修这个心念。为什么要修念呢?其实也不是为了修念而修念,而是借着修念而修心。中国人造字很奥妙,今心为念。所以修心不是修什么心,而是修今心。今心又是什么呢?以禅宗法门来讲,即当下之心,指当前一念心。奵果你是在修这个当下之心,那你就是在修念。你在念经的时候,应是心念心闻,若依此而修,接下去就是更深的思惟观察了,这就是禅或是禅观。因此须知,念经念佛不是口念耳闻,而是心念心闻。一般说口念耳闻是很简单,这是普通常识可以懂得的,对不对?但是心念心闻就不是那么容易知解,然而事实上修行必须要作到心念心闻,否则修了半天,却与心毫无干涉,便不知道在修什么。所以修持的时候一定要了知,首先要知道这个“念”是如何起来的。大家先坐下来好了。(弟子们欲礼谢师父,师父答说不用谢了,讲完再谢)你试着去观察这个心,它是很奥妙的。不论你是在念经、或念佛号、或念咒都一样,此时,你可以用嘴巴念,可以用眼睛看,也可以用耳朵听,但是你不一定会用到心,对不对?搞了半天,你也是在看经,也是在念经,耳朵也听到念经的声音,但是你的心究竟在那里就不得而知——你居然无心(心不在焉)却可做这一切修行的事!所以你看这个心奥妙不奥妙?我们中文成语说心不在焉,真的就是这样。你可以身在此,口在此,眼在此,耳在此,但是心却可以不在此!而你依然能念经,每个字也都念到,一个也没漏掉,但是你的心可能并不在这边,这很奇怪。所以你念佛也好,或念其它的,念了半天却可以连自己都不知所云,不知道在念什么,因为没有念到心里。念经念了半天,念得很顺,也念得很熟,甚至可以背诵,但却可能完全没念到心里去。所以我刚才要讲的,就是怎么样用心念、用心闻。现在跟你们开示一个方便:若你所念的每一个音都是从心里面发出来的,这才叫作心念;其次,在念出来之后,每一句话都倒灌回心里去,所以都毫无漏失。从心中出,又回到心里去,全部回归本心,这样叫作“心念心闻”。如果以这样的方式来念,你就能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因为是心念心闻的关系。你这一声佛号,或这一句经声,你要命它于方圆五百里内众生都可以听得到,只要一作观想他们就能听到了。否则你要命方圆五百里的众生都听得到,那岂非要有巨无霸的扩音器才行?乃至在阿弥陀经里面——你看,这也是密法的境界——东西南北方的诸佛皆出广长言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广长舌相也不是真的佛的舌头有那样大,那佛不成了大舌头!那怎么可以?那是一种象征的意义,一种观想,一种心的境界。舌是色法,它是有边际的、有限制的;但是心不是色法,是心法,没有边际、没有障碍。你若是心能成就,就能成就无量无边功德,所以你念经也是要这个样子。所以是从心念,由心闻。顺便提到,你听得懂也好,听不懂也没关系,熏习一下也好。返闻自性就是这样。返闻自性就是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法门,循着音声而闻到自性。所以你在念经的时候,也可同时修这个法门,所以说我此法门又别嘛!这是回答你问念经的时候应该怎么观想,而这就是最高、最无上的观想,观想音声,返求根本、返求音声出处。音声与心应是在一起的。如果有声而无心,那个音声也是无所用;因为有心所以得一切成就,乃至一切音声法亦得成就。在楞伽经、华严经以及密教部中都说:诸佛菩萨以大智慧神通成就故,起于大悲,为度众生苦而现身、语,现身、现语就是现报、化二身、语就是种种经教,所有的佛经、咒等等,这种种身、语的境界就是佛菩萨的成就。我们借着这些身语之教来修行,亦能得到如是成就,所以这是最高层次的观想。而这观想是依心而作观,观想这音声,但这音声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一定要跟心有关系。所以说修行若只是口诵耳闻,与心完全没有关系是不究竟的。究竟的修行至少要以口、耳、心形成一个铁三角。但最上乘的则是心念心闻就好了,根本不经过口、耳,那样太迂回了!不过那却是上上根人修的,因此如果根器不大,而且善根还没有成熟,那就姑且绕它一个圈子:口诵耳闻,然后进而返闻自性,这样也未尝不可,懂吗?其步骤是当心念化为音声出口,由耳朵听到,再就道返家返闻自性。以如是方便亦得达于究竟,至于菩提。
慧丙:师父,在念经时,我常想:到底是谁在念经?是我在念经,还是谁在念经?会有这样的感觉。请问师父,这种感觉对不对,或好不好?
师父:这很好。这在禅宗里面称为疑团,你的感觉是怎样?
慧丙:就觉得念经好像不是我一个人在念。
师父:继续参,是谁在念经呢?你有没有发现这和一个公案一样--谁在念佛,所以很好。念佛是谁这句话是文言文,白话文意思就是谁在念佛?。你念佛念了半天会发现,到底是谁在念佛?这和你提的念经是谁、谁在念经是同一个问题。那你继续参,不过我可以跟你提示一下:你试着去观察能念及所念;所念指的是经文或佛号,也就是音声;,能念指的是心。能念之心与所念之佛号音声,到底是一还是异?谁先谁后?谁为根本?好了,你们还有没有人也有这样的疑团,产生类似的问题?
慧丁:请示师父,我在刚开始修地藏法门的时候,并未请师父去我家佛堂洒净。如刚才师父所提的,修行地藏法门往往会夜梦以往的人。有时候,在念经的当中会觉得这个佛堂的空间内不只是我一个人在,甚至会觉得有其它我们所看不见的。这时我会有一个念头:现在只有我一个人,是我在念经。但又觉得在场的,并不是只有我一人,此时我就会疑惑倒底是谁在念经?因为我们修行地藏法门会有很不可思议的力量在。以我个人来讲,本来有一点怕怕的,但是由于地藏菩萨慈悲愿力的关系,我会觉得他们都在跟着我念,就在那个时候,我的念头就会想到并非只有我一个人在念经,我这种感觉跟刚刚慧丙师兄所提的,是否有什么不同?请师父开示。
师父:不一样。一切修行都应该是返照本心本性。你那种感觉是向外寻逐,而与外在产生关系,而慧丙的问题是只跟内在有关系。你那种状况就是所谓的感应方面的层面,是相上的,虽然也是很好的;但他那个是比较根本的。慧丙,你刚才所提的那个问题可再参下去,回去努力诵经再参,若参破了便于修行上进一大步,那跟谁在念佛是一样的。谁在念经,你是停在这里对不对?
慧丙:师父,我觉得好像不是我在念,就好像另外有一个…
《地藏法门系列 四、地藏法门修行自我鉴定及成就次第》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