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地藏法门系列 四、地藏法门修行自我鉴定及成就次第▪P6

  ..续本文上一页人在我的脑里,很宁静。我怕把它打断,所以就静下来,不敢念太大声。耳朵里就好像很静时听到嗡嗡声一样,类似我们到郊外去时的静谧感觉是一样的。

  师父:怕把它惊吓到?

  慧丙:怕念经的声音把它打断了,耳朵中则听到类似在郊外时的那种嗡嗡之声。

  师父:那是因为心静的关系,因此不用怕。念经念到心很静时,声音自然会降低。你说还有另外一个,你就继续参念经是谁?谁在念经?很容易找到的一个答案是我在念经。但是这个我又是谁?到底嘴巴是我吗?因为是嘴巴在念嘛!还是耳朵是我?因为耳朵在听嘛!还是心是我?可是有时候你根本没有念出声音,所以你不能说是嘴巴在念;即使你嘴巴不动,还是会有声音,还是可以听到。嘴巴没有动而可以念经,这就表示不用嘴巴也是可以念经的。嘴巴既然没有出声音,而耳朵应该也没有听到声音才对;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嘴巴虽没出声,耳朵还是可以听到声音,即使不念也是会有声音,念时当然更会有声音。有些人,尤其是以念佛来讲,念到最后变成机械性的,当你不在念的时候,它好像在放录音带一样,还是继续在念。所以现在又衍生出更多的问题,到底是谁在念?是嘴巴在念?还是我在念?是耳朵在听?还是我在听?问题越来越多,那你就继续参。你若想真正参透这个,禅宗里基本的经教及开示你都必须懂,尤其是楞严经里面的法门也都要能透达,才能参得通。总之,能问这些问题,还不错。

  慧乙:师父,我有时候诵经,一开始时,我知道我自己在念.当进入一个阶段之后,不知道这样形容对不对,我好像觉得那个音声已经浮出自己,请问师父,这是什么现象呢?

  师父:浮出自己?要再描述具体一点。

  慧乙:我觉得那个诵经的声音,已经不是从口而出。

  师父:这也可以参,这也很好。这有另一个参的题目:这个音声到底是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何所从来?去至何所?这个音声到底是从那里来,你可以继续去观察。到最后这等于是最高级的心法游戏,不只是诵经而已。当你诵经,诵到某种程度,就开始这样参,所以已经不执着于原来的那些东西了。就好像一个打篮球的人,在他刚开始的时候,他要注意怎么样拍球,怎么样运球、及上篮的种种分解动作。到后来根本就没有去思惟那些东西,恐怕就只是在考虑战术问题。诵经,在开始的时候也是一样,每个字每个字都要很注意,才能念得对、念得顺,到后来便不再受拘于原来的那些文字,因为你已经很熟了。所以你就可以稍微灵活运用一点,这个心法游戏就会越来越有意思。如果你还是照往常一样修,就不会有更多的乐趣及更多的收获产生。因此你可以继续往高层次的方向玩下去。菩萨不以世间乐为乐,以法为乐,就是这样自己作法上的游戏、作这样种种如来法乐的游戏,于是心越得清净,智慧越开阔。所以你在念经的时候,不一定要照你原来那样的方法去念,方法是可以调整的。至于如何调整,则因人而异。也不是每个人都须要调整,要到了某种境地才作调整。以你而言,你就注意去观察那个音声,它到底从那里来?到那里去了?会越观越有意思;有时候会观出一些苗头;在这同时,你便要设法多增长一些闻慧。闻慧懂不懂?就是看经或听经闻法所增长的智能,称为闻慧。你现在等于是在行门中修;但是光修行门是不行的。光在行门上修,若碰到某些问题便不得解。慧丙,你也是一样,一面继续参究到底是谁在念经,不断地观察,好像在看电影一样,一面努力加强闻慧,这样就很有趣味了,对不?如是诵经时就不再那么苦恼,而能渐渐转成无上法乐。

  慧戊:师父,我觉得我们修地藏法门与参禅是不相冲突的,请问师父,这两者可以同时做呢,或者须分开来做?

  师父:只要你因缘与根器够的话,应该是一起修。禅、净、密都应该是同时在一起的,其实它们从来也没有分家过,以众生福德因缘之故所以才现出好像分家了。然而分者自分,不分者自不分;一分,全体佛法对他而言就各自分离,无法整个成就。而能究竟成就菩提者皆是一体成就。所以通达之人,修行一个法门之时,禅、净、密、律都在里许,你看地藏法门不就是如此吗?刚才所讲的那些就是地藏法门中禅的境界,而且是很深的禅,即使讲楞严经也不一定都讲到那么深,甚至禅宗的甚深经典也不一定都讲得那么深。关于净土,若你修心:心地清净了,即心便是净。密呢?方才所言皆是很深密的义理,是如来秘密境界,此即是地藏法门中之密。律呢?持地藏经的人皆应持如来戒。因此,地藏法门中,禅、净、密、律全都具备,毫无冲突之处;冲突者是众生、是凡夫,法与圣人从来不会冲突。再进一步讲,你如果能在一个法门上俱修无量法门,则为甚难稀有。别人念经只是一个念法,你念经可以许多种方式来运作,法喜无穷!若如此,则念经本身,对你而言,同时也是在习禅,也是在修密,也是在修净等等,是一种多功能、多面向的修行,灭罪、生善等也都同时一齐来。

  慧己:师父,关于刚才那个观想的问题,我想到以前,譬如在礼佛一百零八拜的时候要加入观想,对不对?有好几次,我会这样想:有如把自己丢在宇宙中完全黑暗的地方,观想我所要拜的佛在每一个星球上,很亮很亮,放着光明,也想着自己变成很多个我,有些是过去的我在拜佛。若这样去想,这样去拜,就觉得很舒服,我不晓得这样的观想,对不对?请师父开示。

  师父:大部份是对的。只有观点不太对,第一,这比较像幻想,而非观想。第二,你要观想诸佛菩萨在很多星球上,而不是你自己在很多星球上。最为不妥的是:不要观想你自己在黑暗的地方,应观想你自己也在亮的地方,或者你可以观想你从暗的地方出,到亮的地方去拜。这与普贤法门中所说,在一剎那顷礼拜十方诸佛,身不离座很相近。这也不错,很好。

  慧丙:师父,我们家没有佛堂,早上起来我念经前,会走到户外向着天空拜十方诸佛,拜本师释迦牟尼佛,拜了三拜,再进去念佛;因为我想佛是充满十方虚空的。请问师父,如果这样,还要不要有个佛堂呢?

  师父:如此做,是在修外道.拜天空。学佛一定要有佛堂,你再穷也要有一个,再克难也要有一个。你那样像在拜天公是不行的,拜到后来,会出毛病的。真的,不骗你,要如法修行才好,不可以顽固。你可以请一幅菩萨像,弄一个活动的佛堂,用新净庄严的红纸或红布好好地包起来、或盖上。要念的时候再请出来、或掀开礼拜。这样比较如法,不能像你所说那样拜天公,也不知道在拜什么。如果业障现前,一些恶魔鬼神都会跑来让你拜。你不拜还好,越拜会越糟。

  慧乙:师父刚才提到礼拜时的观想。请问师父,如果是礼普贤十大愿,其中有几项可以很容易地以picture(形像)来观想,而其它的项目,是否可观想它的意义?

  师父:可以。观想有种种观法,可观想形像,亦可观想意义。还有,慧己你刚才观察十方世界都有我去礼拜诸佛,但是不要忘掉根本,即是我此身不离此座,这样才行。我们这个身是根本,以佛法讲,这个是本身或是法身,这就有如菩萨以法身现化身去礼拜诸佛是一样的。当然现在目前只是一种观想,因为有这样的因,将来就能成就这样的果,能够跑到十方恒河沙数的剎土去礼敬诸佛,这是菩萨的本尊。所以我们这个身还是要在,不能说我去了就不见了,否则将来如果真的入定,就会回不来,跑到哪里都不知道。这有什么危险呢?怕说出来你会怕,你既然不知道到了那里,回不来了,就会有人来——有众生会来占有你的躯壳,和你同住,那样问题就大了。所以你修这种观想,一定要勤修普贤法门,才有威力挡得住。否则会有很多众生来当你的房客,要与你共住。

  慧庚:关于观想,请问师父:当我们拜一百零八拜的时候,是否可观想自己的父母亲也跟着一起拜,自己的姊妹、子女也跟着一起拜?

  师父:可以啊!当然可以。还有没有问题?

  慧戊:刚才师父谈到在一个法门中可以同时修无量的法。请问师父,是不是我们在修法的时候,可以灵活地根据自己的情况作调整或者发挥?但是,是否有个标准可以让我们以此来衡量其作法是否确,以及对于师父所传之法的尊重。我们应该怎么拿捏?标准又如何?可否请师父开示。

  师父:这个标准是:(一)你在同一部经,同一次修法的时候,不要改变方法,要同一个方法从头到尾一直连续使用。譬如,你在观想父母师长怨亲债主同时都跟你一起在念经,那你就从头到尾都一直这样观想,不要换:如果你在观想父母师长怨亲债主,他们是听你在念,那你就观他们一直在听,就不要换成让他们念,懂吗?若是听,就从头听到尾:念,就从头念到尾;拜,就从头拜到尾,不要频频转换。因为你一换就会乱。(二)还有,在一个方法中修无量的法门,并非在同一剎那中修,也不是在同一座法中修,而是今天修这个法门,明天可以换成另一个法门,但是也要看你今天修这个法门有没有更深入的成就而定。比如,你在念经的时候观察“谁在念经?”你在这一项还没有得到解决之前,就不要换。慧乙,你观音声也是一样,音声那里来、那里去,在还没有得到解决之前也不要换。还有慧庚那样的观法也是一样,要继续这样才能深入。总之,一有疑惑最好是要问,请示师父,等于是释疑或是印证的意思,才不容易走偏,否则乱修、修错了也不知道。有问题,问了才不会产生过错。最重要而且最根本的一点是,在同一个法门内修无量法门,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众法齐修(那是不可能的事),而且也不是一下子换来换去,浅尝辄止,并非如此,而是要命每个法都深入而有成就。(三)在同一个法门内能具修多少法门,这是你的Capacity (能耐)的问题,乃至天台宗、摩诃止观中讲一念三千,指菩萨心一念之中就能具足三千大千世界都在里头。那就是Capacity (能耐)…

《地藏法门系列 四、地藏法门修行自我鉴定及成就次第》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