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地藏法門系列 四、地藏法門修行自我鑒定及成就次第▪P6

  ..續本文上一頁人在我的腦裏,很甯靜。我怕把它打斷,所以就靜下來,不敢念太大聲。耳朵裏就好像很靜時聽到嗡嗡聲一樣,類似我們到郊外去時的靜谧感覺是一樣的。

  師父:怕把它驚嚇到?

  慧丙:怕念經的聲音把它打斷了,耳朵中則聽到類似在郊外時的那種嗡嗡之聲。

  師父:那是因爲心靜的關系,因此不用怕。念經念到心很靜時,聲音自然會降低。你說還有另外一個,你就繼續參念經是誰?誰在念經?很容易找到的一個答案是我在念經。但是這個我又是誰?到底嘴巴是我嗎?因爲是嘴巴在念嘛!還是耳朵是我?因爲耳朵在聽嘛!還是心是我?可是有時候你根本沒有念出聲音,所以你不能說是嘴巴在念;即使你嘴巴不動,還是會有聲音,還是可以聽到。嘴巴沒有動而可以念經,這就表示不用嘴巴也是可以念經的。嘴巴既然沒有出聲音,而耳朵應該也沒有聽到聲音才對;然而事實上並非如此:嘴巴雖沒出聲,耳朵還是可以聽到聲音,即使不念也是會有聲音,念時當然更會有聲音。有些人,尤其是以念佛來講,念到最後變成機械性的,當你不在念的時候,它好像在放錄音帶一樣,還是繼續在念。所以現在又衍生出更多的問題,到底是誰在念?是嘴巴在念?還是我在念?是耳朵在聽?還是我在聽?問題越來越多,那你就繼續參。你若想真正參透這個,禅宗裏基本的經教及開示你都必須懂,尤其是楞嚴經裏面的法門也都要能透達,才能參得通。總之,能問這些問題,還不錯。

  慧乙:師父,我有時候誦經,一開始時,我知道我自己在念.當進入一個階段之後,不知道這樣形容對不對,我好像覺得那個音聲已經浮出自己,請問師父,這是什麼現象呢?

  師父:浮出自己?要再描述具體一點。

  慧乙:我覺得那個誦經的聲音,已經不是從口而出。

  師父:這也可以參,這也很好。這有另一個參的題目:這個音聲到底是從哪裏來?到哪裏去?何所從來?去至何所?這個音聲到底是從那裏來,你可以繼續去觀察。到最後這等于是最高級的心法遊戲,不只是誦經而已。當你誦經,誦到某種程度,就開始這樣參,所以已經不執著于原來的那些東西了。就好像一個打籃球的人,在他剛開始的時候,他要注意怎麼樣拍球,怎麼樣運球、及上籃的種種分解動作。到後來根本就沒有去思惟那些東西,恐怕就只是在考慮戰術問題。誦經,在開始的時候也是一樣,每個字每個字都要很注意,才能念得對、念得順,到後來便不再受拘于原來的那些文字,因爲你已經很熟了。所以你就可以稍微靈活運用一點,這個心法遊戲就會越來越有意思。如果你還是照往常一樣修,就不會有更多的樂趣及更多的收獲産生。因此你可以繼續往高層次的方向玩下去。菩薩不以世間樂爲樂,以法爲樂,就是這樣自己作法上的遊戲、作這樣種種如來法樂的遊戲,于是心越得清淨,智慧越開闊。所以你在念經的時候,不一定要照你原來那樣的方法去念,方法是可以調整的。至于如何調整,則因人而異。也不是每個人都須要調整,要到了某種境地才作調整。以你而言,你就注意去觀察那個音聲,它到底從那裏來?到那裏去了?會越觀越有意思;有時候會觀出一些苗頭;在這同時,你便要設法多增長一些聞慧。聞慧懂不懂?就是看經或聽經聞法所增長的智能,稱爲聞慧。你現在等于是在行門中修;但是光修行門是不行的。光在行門上修,若碰到某些問題便不得解。慧丙,你也是一樣,一面繼續參究到底是誰在念經,不斷地觀察,好像在看電影一樣,一面努力加強聞慧,這樣就很有趣味了,對不?如是誦經時就不再那麼苦惱,而能漸漸轉成無上法樂。

  慧戊:師父,我覺得我們修地藏法門與參禅是不相沖突的,請問師父,這兩者可以同時做呢,或者須分開來做?

  師父:只要你因緣與根器夠的話,應該是一起修。禅、淨、密都應該是同時在一起的,其實它們從來也沒有分家過,以衆生福德因緣之故所以才現出好像分家了。然而分者自分,不分者自不分;一分,全體佛法對他而言就各自分離,無法整個成就。而能究竟成就菩提者皆是一體成就。所以通達之人,修行一個法門之時,禅、淨、密、律都在裏許,你看地藏法門不就是如此嗎?剛才所講的那些就是地藏法門中禅的境界,而且是很深的禅,即使講楞嚴經也不一定都講到那麼深,甚至禅宗的甚深經典也不一定都講得那麼深。關于淨土,若你修心:心地清淨了,即心便是淨。密呢?方才所言皆是很深密的義理,是如來秘密境界,此即是地藏法門中之密。律呢?持地藏經的人皆應持如來戒。因此,地藏法門中,禅、淨、密、律全都具備,毫無沖突之處;沖突者是衆生、是凡夫,法與聖人從來不會沖突。再進一步講,你如果能在一個法門上俱修無量法門,則爲甚難稀有。別人念經只是一個念法,你念經可以許多種方式來運作,法喜無窮!若如此,則念經本身,對你而言,同時也是在習禅,也是在修密,也是在修淨等等,是一種多功能、多面向的修行,滅罪、生善等也都同時一齊來。

  慧己:師父,關于剛才那個觀想的問題,我想到以前,譬如在禮佛一百零八拜的時候要加入觀想,對不對?有好幾次,我會這樣想:有如把自己丟在宇宙中完全黑暗的地方,觀想我所要拜的佛在每一個星球上,很亮很亮,放著光明,也想著自己變成很多個我,有些是過去的我在拜佛。若這樣去想,這樣去拜,就覺得很舒服,我不曉得這樣的觀想,對不對?請師父開示。

  師父:大部份是對的。只有觀點不太對,第一,這比較像幻想,而非觀想。第二,你要觀想諸佛菩薩在很多星球上,而不是你自己在很多星球上。最爲不妥的是:不要觀想你自己在黑暗的地方,應觀想你自己也在亮的地方,或者你可以觀想你從暗的地方出,到亮的地方去拜。這與普賢法門中所說,在一剎那頃禮拜十方諸佛,身不離座很相近。這也不錯,很好。

  慧丙:師父,我們家沒有佛堂,早上起來我念經前,會走到戶外向著天空拜十方諸佛,拜本師釋迦牟尼佛,拜了叁拜,再進去念佛;因爲我想佛是充滿十方虛空的。請問師父,如果這樣,還要不要有個佛堂呢?

  師父:如此做,是在修外道.拜天空。學佛一定要有佛堂,你再窮也要有一個,再克難也要有一個。你那樣像在拜天公是不行的,拜到後來,會出毛病的。真的,不騙你,要如法修行才好,不可以頑固。你可以請一幅菩薩像,弄一個活動的佛堂,用新淨莊嚴的紅紙或紅布好好地包起來、或蓋上。要念的時候再請出來、或掀開禮拜。這樣比較如法,不能像你所說那樣拜天公,也不知道在拜什麼。如果業障現前,一些惡魔鬼神都會跑來讓你拜。你不拜還好,越拜會越糟。

  慧乙:師父剛才提到禮拜時的觀想。請問師父,如果是禮普賢十大願,其中有幾項可以很容易地以picture(形像)來觀想,而其它的項目,是否可觀想它的意義?

  師父:可以。觀想有種種觀法,可觀想形像,亦可觀想意義。還有,慧己你剛才觀察十方世界都有我去禮拜諸佛,但是不要忘掉根本,即是我此身不離此座,這樣才行。我們這個身是根本,以佛法講,這個是本身或是法身,這就有如菩薩以法身現化身去禮拜諸佛是一樣的。當然現在目前只是一種觀想,因爲有這樣的因,將來就能成就這樣的果,能夠跑到十方恒河沙數的剎土去禮敬諸佛,這是菩薩的本尊。所以我們這個身還是要在,不能說我去了就不見了,否則將來如果真的入定,就會回不來,跑到哪裏都不知道。這有什麼危險呢?怕說出來你會怕,你既然不知道到了那裏,回不來了,就會有人來——有衆生會來占有你的軀殼,和你同住,那樣問題就大了。所以你修這種觀想,一定要勤修普賢法門,才有威力擋得住。否則會有很多衆生來當你的房客,要與你共住。

  慧庚:關于觀想,請問師父:當我們拜一百零八拜的時候,是否可觀想自己的父母親也跟著一起拜,自己的姊妹、子女也跟著一起拜?

  師父:可以啊!當然可以。還有沒有問題?

  慧戊:剛才師父談到在一個法門中可以同時修無量的法。請問師父,是不是我們在修法的時候,可以靈活地根據自己的情況作調整或者發揮?但是,是否有個標准可以讓我們以此來衡量其作法是否確,以及對于師父所傳之法的尊重。我們應該怎麼拿捏?標准又如何?可否請師父開示。

  師父:這個標准是:(一)你在同一部經,同一次修法的時候,不要改變方法,要同一個方法從頭到尾一直連續使用。譬如,你在觀想父母師長怨親債主同時都跟你一起在念經,那你就從頭到尾都一直這樣觀想,不要換:如果你在觀想父母師長怨親債主,他們是聽你在念,那你就觀他們一直在聽,就不要換成讓他們念,懂嗎?若是聽,就從頭聽到尾:念,就從頭念到尾;拜,就從頭拜到尾,不要頻頻轉換。因爲你一換就會亂。(二)還有,在一個方法中修無量的法門,並非在同一剎那中修,也不是在同一座法中修,而是今天修這個法門,明天可以換成另一個法門,但是也要看你今天修這個法門有沒有更深入的成就而定。比如,你在念經的時候觀察“誰在念經?”你在這一項還沒有得到解決之前,就不要換。慧乙,你觀音聲也是一樣,音聲那裏來、那裏去,在還沒有得到解決之前也不要換。還有慧庚那樣的觀法也是一樣,要繼續這樣才能深入。總之,一有疑惑最好是要問,請示師父,等于是釋疑或是印證的意思,才不容易走偏,否則亂修、修錯了也不知道。有問題,問了才不會産生過錯。最重要而且最根本的一點是,在同一個法門內修無量法門,不是指在同一時間內衆法齊修(那是不可能的事),而且也不是一下子換來換去,淺嘗辄止,並非如此,而是要命每個法都深入而有成就。(叁)在同一個法門內能具修多少法門,這是你的Capacity (能耐)的問題,乃至天臺宗、摩诃止觀中講一念叁千,指菩薩心一念之中就能具足叁千大千世界都在裏頭。那就是Capacity (能耐)…

《地藏法門系列 四、地藏法門修行自我鑒定及成就次第》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