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問題。一般人沒有辦法如此,便要踏實一點、老實一點去修。但也不是很呆板的,念經就只是念經這樣子而已。那樣的話,這個經可能會愈念愈煩。例如打球,如果完全只練基本動作,沒有其它,那就可能會變成很無趣;若有時也玩一玩單打、或雙打、或打全場,這樣就會變得較有意思,是不是?
慧丁:師父,關于剛才我所問的問題,師父說我那情形是牽涉到外在的事物,並非只有自性的問題,就這一點我還是不懂。請問師父,我應該怎麼修?譬如在禮佛的時候,我也會有類似像慧己師兄剛才所提的那種感覺,而且雖然有那種感覺,但我知道我仍是在佛堂中。甚至在繞佛、經行的時候也是一樣。我會經因爲小孩子生日,我希望他安樂易養,就修八關齋戒,每修完一部經之後,我就會繞佛經行。譬如我發願念地藏王菩薩五千遍,或者其它聖號,我就會一邊繞佛經行一邊念,在繞佛經行的時候,也是這樣的觀想,譬如我觀想我頂戴地藏王菩薩,有好多小孩子也這樣跟著我念菩薩聖號。那種感覺,我覺得我不是只有在家裏的佛堂才這樣,我甚至從這個星球跑到那個星球,無數的星球,無數的孩子,都跟在我後面這樣繞,這種感覺很深。我現在所講的,跟我剛剛所提的,師父所講的照顧到外面的有什麼不同?有什麼共通,還有我應該怎麼修,請師父開示。
師父:你作種種的觀想,要注意此點,長跪合掌,還是歸元到先前所講的地藏法成就通相的第一個,法喜以及法樂。你作種種觀想,如果得到歡喜心,就是對的。如果你作了種種觀想,或者不管是自主,或是覺得好像有人,或是有其它衆生,你修那個觀想如果起的不是法喜或是喜心,而是其它的,譬如:會害怕、會擔憂、會恐懼,這就是不正確的。乃至于有的人,他感同身受,真正地就看到,不只是一種感覺而已,而是好像真正看到某些衆生,那就有問題。這是一步一步演變成的,他們剛才問的,都是一種觀想而已。那你說我也好像覺得是真的,但那情境到底不是真實的,仍是一種觀想,對不對?如果是一種觀想那就是正確的。如果你是覺得身邊好像真的有人,這就不好,身邊好像真正有怨親債主在後面,這也不好。這種情形,膽子再大的人也都會毛骨悚然;那種情境若再更進一步發展,恐怕就會出問題。這樣懂嗎?還有,注意聽,修觀有幾點要注意:
㈠即使觀想成就:心亦不能貪著所觀想的境界及其所生之覺受。所謂觀想是什麼?觀想是一種想象的境界,對不?而這境界怎麼來的呢?這是要參的,所以說我此法門又別。觀想成就的時候,是真的會有境界顯現,而這個境界是如何來的呢?這境界不從外來——心想而成,自心所現,自心所觀,自心自“觀”自“現”。若心清淨寂止,因爲自己如是作觀所以現出如是境界,在現階段的修行,這種觀想成就時所現的境界,只是自受用境界,亦即你的觀想境界只能自己受用而已,他人受用不到:我自己作觀,自己見到所觀境,覺得很舒服,而心生歡喜。但是還不能産生他受用。等到將來你若于自受用觀境完全成就以後,當身轉變成爲法身大士,那時你一作觀想,此自受用境即可化現出別人也能看得到、聽得到、摸得著的境界,因而轉爲他受用境。你若問說我作觀化現成一個淨土,是否十方衆生皆能來往生,皆得成就?可以,但是現階段你所作的只是一個觀想,或更明確地說,只是一個想象,在你自己的想象中現出那種景象,而在客觀世界中並沒有那個境界存在。然而那個想象中的景像確能令你心生歡喜、乃至心趨向清淨,這就已達到觀想的目地了。不過必須要注意的是,萬萬不可由于這個境界心生歡喜,因而産生對這境界的貪著——絕對不可以生貪著,一生貪著,便馬上轉此觀想成爲不清淨,成爲染汙法——以心有貪著故成染。若再繼續貪愛住著彼境下去,便再轉修行爲魔事,相當危險。所以,切記:修觀想法,即使得以觀想成就:心也絕不能貪著其境界。
⑵在作任何觀想時,例如你觀想到十方剎土,十分要緊的是你必須“同時”念念覺知你身不離座,而且我所說的這個身不離座,即是“身在此處”在地球上,在本處,沒有跑到別處,一定要如是念念覺知。現在再進一步跟你說,你聽了以後,回去要拜一百零八拜,禮謝叁寶:十方剎土皆在我心中,就這一句話而已,一切盡在于此,更無他物,乃至種種觀想、種種觀想的莊嚴境界以及觀想要訣,皆可以此句概括盡竟。例如觀想我去他方、他土、乃至他佛國,種種形相的我,無量的我、乃至無量的佛,盡皆在我心中發生!我在我心中作如是遊往、如是參拜,如是供養,皆在我一心中。你的心若是沒有這樣靜、這樣淨,這樣的定、這樣的明覺,如何觀得出來、如何能觀得如法、如何能觀得不貪著?這樣的法深不深?好了,就此打住,所有法寶都快全部掏給你們了!
慧己:師父剛才提到說如果感覺背後怨親債主在跟你拜,這樣不好,對不對?如果修行時覺得很舒服,但如果執著那個舒服,這也不好。請問師父,像這些情形,若是發生在自己身上,怎麼辦?
師父:發生什麼情形?
慧己:就是感覺毛毛的,這是第一個。第二個是執著于覺得很舒服,而每次都忍不住要去那樣想。
師父:這兩個都不對。以最究竟而言,是喜也好、是懼也好,都不對。現在跟你開示另外一層的觀想:若你因爲觀想而心生歡喜,這時你可觀(思惟)是誰在歡喜?如是,你等于是Retreat(退)到幕後去觀看那個歡喜及歡喜的人;這樣一來,你心中所生這個歡喜還會一成不變嗎?聽得懂嗎?你因爲作觀想而于自心中造出種種景象,然後再依這些景象而心生歡喜:此時你若退而思惟:誰在歡喜?于如是思惟的同一剎那,你就會馬上Detach(抽離)現前的境界。接著你更再思惟:歡喜者是誰?當然這問題又更深了。就這樣,層層深入,推究到後來,你恐怕也必須深究性宗及相宗,乃至八識之間的種種關系你都必須通達,才能完全深入、了悟,參禅、觀心、觀想時也才能真正參出個究竟。你們現在就暫且這樣以正心、不貪著的心去觀,等到將來時機成熟時,便一點就破。然而現在卻不能點,現在一點破,便極可能落于斷滅。
慧己:還有,有時會怕:心裏毛毛的,要怎麼辦?請師父開示。
師父:那也可用觀想法來破解,你可試著去觀察是誰在怕?或者你也可用金剛經中的一句話來破除那恐懼感: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如果你在念經或念咒的時候,有種種可怖的現象出現,因而心生恐懼,此時,應馬上停止不要再念下去,接著站起來,禮佛叁拜,長跪合掌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叁稱,然後接著念“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句話一出口,便所有的虛妄影像,乃至心中的恐懼即刻破除,所有虛妄境界應聲消滅,以如來威德無上,法力無邊。這句經文具的是法力無邊,雖不像修法、作法的那種法力。其實在當時境界現前之際,根本也來不及作什麼法,不過當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此經句一念出口時,一切虛妄境界立即消滅,毛骨悚然的情形也會馬上消失無形。所以若在念經時,覺得好像真正有人在你背後,那種現象是不好的,有礙修行。現在我來跟你分析這個道理:如果你覺得好像真的有人、有衆生,且是外在的,並非你主動要觀想的衆生。然而你若觀想諸佛剎土、乃至于觀想一切有情都跟著你一起拜佛,那便是你主動的觀想,是你自己造的;而前者則你是被動的:因此後者便是在你自己的控製範圍之內,而前者則是超乎你的控製範圍,你沒有辦法去掌控它:如果是真的觀想,則你自己可以控製,你若要命你觀想的境象消滅的話,很容易,你只要不繼續觀想,它就馬上消失,甚至于你若心中一生散亂、那個觀境便立刻消逝了。然而那種感覺、好像背後有人、或四邊有人的現象,就不是你所能控製的了。簡而言之,一切不是你主動觀想所成的現象,都不是好現象,就必須要用金剛經來破其相:彼相一念經文就破了,而且你念時也不一定要出聲,(當然念出聲也可以):心中一作念,它馬上就破了。如果還不能破的話,我還有別的法門可以對付,私下再講。
慧乙:剛才師父會提到念經時若非攝心專注:心中散亂,會不知所雲。不過,有時候當我很專心時,會有一種渾然忘我的感覺,這到底是有我還是無我呢?又,這種感覺對不對呢?可否請師父開示。
師父:所謂渾然忘我是外道、是道家所行。忘,在唯識百法裏稱之爲失念。失念是不好的,佛法應該是念念分明。而渾然忘我,彷佛不知身在何處,虛無缥缈、渾渾沌沌,這是道家的境界,不能開真正的智慧,只能變成一片胡塗。所以道家的最高境界是難得胡塗,佛家的境界是正好相反,加上一個不就對了:難得不胡塗。因爲衆生本來就很胡塗,你要他不胡塗便很困難,所以我們現在學佛是要學念念覺知。所以不管你念佛、念經、持咒、打坐、習禅、修密都必須要念念覺知、念念照了,這個就包含了所謂自在的成份。自在就是Everything is in control (一切在掌控中),Everything is in your mind (一切都在自心之中),而且一切都是往自心中照了,你若一修修到心不知跑到何處,那樣就不對,那就是外道。渾然忘我,就是愚癡無知、成了無明、無記,無記也是無明所攝。乃至于有人說一打坐,忽然“定去了”,這句話本身就錯了,定去了就是Out of control(失控),那你什麼時候能再回來呢?不知道!道教還有修陽神出竅,陰神出竅的,皆與渾然忘我有關,都是不對的,都不是佛法——佛法沒有出、入:不出不入、不生不滅,一切法自心現量,這才是佛法。
慧乙:所以那樣的專心……。
師父:那樣的專心,事實上是忘心,忘失本心!衆生有幾種忘心(忘失本心),第一是遺忘?第二是入外道定,都是忘失本心;第叁種是瘋狂;瘋狂…
《地藏法門系列 四、地藏法門修行自我鑒定及成就次第》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