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彌陀經義蘊▪P2

  ..續本文上一頁樂多者。皆無一苦不有之理。惟鈍根衆生。何爲苦樂。往往木然而不自覺。囿于俗見。甘墮苦淵。少聰明者。或悟受皆是苦。尚昧苦之由來。無非強作達觀。甚或玩世不恭。既無解脫之法。只有任運忍受而已。有人幸聞佛法。知苦所由。欲尋真源。超登彼岸。每以多劫習氣。時起現行。觸境生心。仍複染著。所謂看得破。忍不過。真能毅然裂塵網而出者。百千人中難見一二。兩土世尊。洞知衆機各異。專用一帖阿伽陀藥。普愈一切沈苛。方法善巧。事理周圓。看之反甚平常。此真堪稱不可思議。細觀本經兩大綱領。妙用已覺無窮。既可喚醒鈍根使知苦樂。發起欣厭之心。驅其向道。複能教聰明人知其所苦。有法脫離。但辦肯心。必能如願。已經聞法難斷塵緣之流。不使強斷。卻令舍小希大。便得轉染成淨。橫超生死。古今大德鹹雲。橫超生死。乃爲特別法門。此尚是指果地一端而言。試看全經。處處誘掖學人。種種方便。即在因地入手之際。亦無不皆具特別義意也。

  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八功德水。四邊階道。上有樓閣。微妙香潔。

  此世界之地體。土塊和合。雜以石沙。峻嶺深壑。坎坷崎岖。居室則茅檐荊扉。竹籬泥堵。上者不過磚瓦木石。油漆雕繪。所謂珠阙瑤階。亦無非形容貼金嵌玉之宮殿誇詞。花木則低僅數寸。高不及尋。尚複凋落無常。枯萎時變。極樂地體。琉璃凝結。金幢撐持。階鋪四寶。欄圍七珍。康莊平衡。猶如止水。所居則重樓複合。接地連空。衆寶構成。珠網嚴飾。旛蓋如雲。璎珞似雨。億萬色光。映澈無際。樹花亦七寶簇出。數千由旬。蔥參成行。璀璨永茂。香色郁霭。光明交融。兩地合觀。當生欣厭。是教衆生舍穢土之粗色塵。換取極樂之妙色塵也。

  此世界之晝夜時序。全賴日月運行。故氣候有嚴寒酷暑。驟雨暴風。煙瘴陰霾。燥濕疫疠。至于河海。皆挾泥沙。質則臭澀堿苦。有時洋流沖襲。每生劇冷劇熱變化。砭肌刺膚。俱成不適。時劫則饑馑荒旱。刀兵水火。凍餒交加。流離勞頓。極樂氣候。因無日月星曜。其光全由佛身蓮花寶樹珠網所發。故微風和暢。新爽清涼。水具八種功德。充滿寶池。溫涼淺深。隨意應現。澄清光滑。舒體養根。既無劫數。永爲和時。思衣得衣。思食得食。不必營求。如願以償。無不百體輕安。心神怡悅。兩土合觀。當生欣厭。是教衆生舍穢土之苦觸塵。換取極樂之樂觸塵也。

  此世界之香。雖有檀樟之木。桂梅之林。荷菊之花。蘭芷之草。不過幾處山澤所生。幾家亭園所植。揚芬不出畦町。隨風僅聞數裏。爲量無多。轉眼成幻。他如荀令之衣。莫非煙火。郇廚之馔。純是腥躁。若果究其實際。園囿田圃。遍撒尿糞骨灰。城鄉闾閻。彌漫馬桶糞窖。直是無量汙穢。滿布大地。一團臭氣。上熏諸天而已。極樂則七重寶樹。間以無數栴檀。八德金池。滿矗四色函萏。原非栽種。不須灌澆。永劫繁榮。通國錦繡。況且飲食化成。人不便溺。曾無纖塵。安有濁氣。本質清淨。更加莊嚴。而池花行樹。各吐異香。彼土如一顆明珠。衆香似無邊大海。將全土籠罩香中。猶一珠涵浸海內。無量衆生。優遊香海。呼吸沾濡。通體皆馥。沁脾爽神。暢襟悅意。兩土合觀。當生欣厭。是教衆生舍穢土之濁香塵。換取極樂之潔香塵也。問曰。欄楯、羅網、行樹、珍寶。數必有七。亦有義乎。曰。表顯西方爲菩提道場。以叁七道品。分七科故。表顯國土清淨。以戒淨、心淨、見淨、度疑淨、分別道淨、行斷知見淨、涅槃淨等。爲七淨華故。表顯佛德莊嚴。以身具叁二相、敷利一切衆生、見及戒命俱正成就其身、智具四無礙、神通不可思議、斷惑業苦叁障、住大涅槃。爲如來七種無上故。表顯普攝群機。以人皆上善。則是七賢七聖同居斯土故。數必備七。猶之伊字叁點。亦說法之義也。

  天人供養分第四

  常作天樂。

  此世界之聲音。類甚複雜。呵斥聲、诟罵聲、绮語聲、鬥爭聲、打殺聲、決水放火聲、山崩地裂聲、槍聲、炮聲、哀鳴哭泣聲、怨恨呻吟聲。種種惡聲。難以備舉。雖有音樂。多不過百余種。亦是在萬苦之中。求其一時之樂。尚須時緣允許。遣人而奏。更不能家家弦歌。人人悅耳。極樂無有衆苦。則娑婆之惡聲。自然不有。而百千種樂。發自天空。不遣人奏。並無歇時。考大本略雲。四天王天。百千香花音樂。供養佛及菩薩。于是忉利天。以至第七梵天。一切諸天。香花音樂。轉相倍勝。觀經雲。無量諸天。作天伎樂。又有樂器。懸處虛空。如天寶幢。不鼓自鳴。加以後文之鳥聲樹聲。梵音呗韻。都成和雅音樂。遍空無盡。人人共聞。心曠神怡。皆大歡喜。兩土合觀。當生欣厭。是教衆生舍穢土之惡聲塵。換取極樂之梵聲塵也。

  飯食。

  此世界之滋味。無論其五味八珍。山海異品。總是秾血皮囊。肮髒筋肉。穢質毒液。混合難分。即稻粱菜蔬果蓏之類。亦不免蟲汙蠅玷。縱令刷洗炮製。終難去其原來不潔。況須經過采辦、碾磨、刀砧、釜竈、盤碗。一切麻煩。須臾之餐。費盡無數之力。轉下咽喉。漸變臭穢。飽後扪腹诩然自得者。豈知裝藏一袋尿糞。靜心思之。實堪大嘔。極樂之味。大不同此。大本略雲。銀缽金缽。隨意現前。百味飲食。充滿其中。食已自消。而無遺滓。或見色聞香。意以爲食。自然飽適。食畢化去。時至複現。既不煩勞。而又潔淨。兩土合觀。當知欣厭。是教衆生舍穢土之不淨味塵。換取極樂之妙淨味塵也。

  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

  生到極樂。便具神通。此舉神足一端。可以推知其余。到此境界。乃真能恒沙佛土。任運而生。否則徒逞大言。自他兩欺。無有是處。

  前言娑婆極樂相距甚遙。但淨功成就者。便是棲心極樂之人。在極樂者。能以少時。遍遊十萬億土。是其化遊。在娑婆者。刹那之間。可生極樂。是以神往。神與化則不受時間空間之限製。此處標出。特以反映前文。證明以此達彼。非難事也。尚有一說。無量法界。本皆妙明覺心。故古德雲。衆生心性本具塵刹。雖十萬億之遙。無非性具此心。如帝網之一珠。影含衆珠。如大海之一浪。具全潮體。非但互具。亦乃互即。

  禽樹演法分第五

  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

  凡夫惟知飲食男女。上者百藝文章。再上則治國平天下。如是而已。殊不知飲食男女。假緣而有。時時遷流。終須失散。到頭落得酸淚兩行。苦腸寸斷。不外秋風鬼哭胭脂井。春雨人耕翡翠樓。百藝文章。嘔盡心血。爭長較短。譽毀由人。縱能流傳千古。直等黃金用盡教歌舞。留與他人樂少年。治國平天下。說來豈免攀龍附鳳。攘利爭名。便到伊周之業。亦是人存政舉。人亡政息。由于自己對于宇宙人生。無澈底認識。故亦不能永久出民水火。若問身後。無非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荒蒿共一邱。此皆世間有爲之法。總屬五欲六塵。依緣而有。刹那生滅。猶如露電。夢幻泡影。凡夫不悟。陷溺其中。妄起顛倒。翻覆追求。以致一生受苦由此。多劫輪回亦是由此。然則真實者維何。即自己之本妙叁寶性德是也。古人謂一切衆生惑業苦叁體。是不可思議叁德秘藏。苦即法身。五陰色心。本如來藏妙真如性。如焰即火故。惑即般若。見思無明。本無內外中間諸相。如波即水故。業即解脫。有漏縛著。本無能縛及所縛者。如拳即手故。法身是法寶。般若是佛寶。解脫是僧寶。蠢動含靈。無不具足惑業苦叁體。則是無不具足叁寶德相。只是沈迷太深。自不覺耳。果能識得本性。衆苦縛著。一時解脫。心等太虛。頓出叁界。自覺覺他。成大慈悲。此乃大雄真常事業。不同世俗生滅幻法。叁七道品。即爲闡發叁寶德相之雷音。賴由震破無明。指出覺路。知念叁寶。顯彰性德。直趨菩提。超凡入聖。倘再回憶前緣。定成嚼蠟矣。兩土合觀。當生欣厭。是教衆生舍穢土之妄法塵。換取極樂之正法塵也。

  上來所說。國土樹池樓閣等爲色塵。氣候池水等爲觸塵。檀樹蓮花等爲香塵。天樂衆鳥等爲聲塵。化食現前爲味塵。叁七道品爲法塵。如此分析。取其易明粗相。實則每舉一事。即含數塵。如四色蓮花。是香塵、亦是色塵。衆鳥天樂。是聲塵、亦是色塵。水是觸塵、同是色味二塵。其他各塵。又無一不具觸塵。爲歸根結柢。均是法塵。何以故。經曰。阿彌陀佛今現在說法。所說何法。自第叁至第五。此叁分盡是彌陀所說之法。爲釋迦世尊轉演者也。粗讀不過認是略說極樂種種莊嚴而已。殊不知金針暗度。是借六塵代說法事也。前五塵皆用反襯之法。使有欣厭。至末一段。則直以叁七道品作獅子吼矣。故每分結處。必曰成就如是功德莊嚴。莊嚴者。是指極樂物華燦璀之美。功德者。是指六塵說法也。問曰:法塵專說道品。固無論已。前五塵轉比娑婆佳勝。豈不更生染著。何能謂之說法。答曰。優劣比較。有所欣厭。厭此即思解脫。欣彼即是出離。理上論之。固不免于染著。事上論之。便爲往生堅願。往生以後。染著極樂六塵之心。自然亦歸消滅。是借染著而醫其染著。所以經曰。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多有一生補處。蓋聽北裏曲。則興淫邪之惡。服錦繡裳。則起驕慢之念。聞栴檀氣。則發慕道之心。親袈裟輝。則生出世之想。良以境由心造。心亦因境而轉。極樂諸色。皆有化佛。諸聲皆演法音。伴侶乃聽法及盛花供佛之衆。即是後文羅漢菩薩之流。六根所緣。不離叁寶妙相成德。以楔出楔。轉識成智矣。故六塵說畢。方曰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既曰自然。是與叁寶兩相契合。豈複染塵雲乎哉。

  問曰。有聲盡是演法。而天樂鳥樹當作人言乎。答曰。不如是也。言語文字。謂之有名句文身。然亦有殊國不同。各趣分限。人當需要人言。而他趣則否。中國人需要中國言。而他國則否。往生極樂者。殊國各趣。爲數甚多。可以推知人言並非重要。八音萬籁。謂之無名句文身。但會其趣。各成音律。此處諸聲當爲無名句文身。其音各隨衆生之識而轉。靡不領悟。華嚴經曰。一音具衆音聲海。隨諸衆生意樂音是也。色…

《佛說阿彌陀經義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學常識課本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