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阿弥陀经义蕴

  佛说阿弥陀经义蕴

  菩萨戒优婆塞德明李炳南述

  小引

  经题

  法会众证分第一

  佛土依正分第二

  宝树莲池分第三

  天人供养分第四

  禽树演法分第五

  佛德无量分第六

  往生发愿分第七

  修持正行分第八

  同赞劝信分第九

  闻法信愿分第十

  互赞感发分第十一

  流通普度分第十二

  回向偈

  阿弥陀经义蕴题偈

  小引

  ◎三界无安。犹如火宅。阎浮提洲。其苦倍甚。一切众生。所有身心。刹那生灭。原本无常。众苦交煎。原本无乐。四大假合。原本无我。血肉脏腑。原本无净。众生不悟。妄希常乐我净。故起颠倒。然终不得。是以忧苦。惟有证得真如。于此四者。一时俱足。名曰净德。释迦世尊。悲悯众生。沉沦苦海。头出头没。不能出离。特现于世。亲作慈航。广说八万四千法门。教人起修求证。但须长久劫波。精苦功夫。断尽三惑。方证真如。可怜末法众生。根器浅劣。五浊恶世。欲尘牵缠。能行能断。几等麟角凤毛。不获普度。岂佛本家。故于八万四千法门以外。而又开此念佛往生一法。是说本经之因缘也。

  ◎此法之奇。不经祇劫。无须断惑。未证真如。便可取得常乐我净。众生往生。皆是莲花化身。寿命无量。毫无众苦。一生补处。广大方便。普应群机。所谓三根普被。利钝全收。钝根如愚夫愚妇。均可证入九莲。利根如华严善财。端由圆成佛果。依法行之。万修万去。求解究竟。三藏难穷。故修他门。皆须信解行证。惟修此法。只重信愿行持。而本经文法。更为奇特。不谈玄妙。然无一处不含玄妙。深者见深得深。浅者见浅得浅。亦可谓三根普被之绝妙文章。惜乎减劫之时。众生福薄。或文字障重。或我慢贡高。胸横成见。未曾深求。辄对经文。妄生诽谤。遂使大好慈航。不肯乘渡。区区悲若辈惶惑。兼悲经道蹇遇。是述义蕴之动机也。

  ◎本经文简而显。义丰而微。简则事不支蔓。显则音易宣流。丰者万法全包。微者一痕不露。看岭看峰。固皆有得。屠门大嚼。总属空咽。亦犹橄榄檨果。不到回甘。未为知味也。丛林日诵。虽定常课。求诸法会经筵绝少开演。宁非迹似显彰。而实处隐晦耶。诚以经文体栽。有类叙事。弦外之音。未能遽会。致令浅尝之人。轻生议论。有谓契合钝根下机者。甚有谓是广告式者。以故通宗通教大家。视为语义平凡。不足讲论。偶有讲者。而哲学文学之侪。亦存无甚可听成见。噫。均过矣。述者早岁心理。亦具此等错误。后遇知识。指谓本经性相律密藏通别圆无不尽蕴。但须会于文字之外。从兹再读。始觉酪酥醍醐。乳中具备。惊叹立言微妙。宛如无缝天衣。昔贤天亲。初谤大乘。其后悔悟。欲自断舌。无著教以改赞大乘。便是补过。因之不揣谫陋。师其故智。实为自补前愆。兼为谤本经者。普作忏悔也。

  ◎本编所述。专为经文含蕴。偶举片羽。可想吉光。冀人咸知本经构造。表里精微。事理法轨。摄无不尽。从生尊重。藉坚信行。并非释经。亦非阐扬净土义理。盖古今注释之家。各有独到。而净土义理。贤、台、性、相、律、密各典。皆有详论。吾知有涯。未敢盲道。

  ◎初机修士。阅此义蕴。须与拙辑本经摘注。或他家详注合观。方解所云为何。此编乃经注之注。故必以解经正文为先。如法会众证分别序十六尊者行业。及禽鸟演法分三七道品等处。尤证不了经文。无从索解。

  ◎金刚经传由梁昭明太子析成三十二分。大为后世诟病。本经亦由前人析为十二分。但诵者多未依从。兹取对照经文。易于检查。更不妨作科判观。特采用之。实非有所主张。谨以十二分题目。标于文前。经文顶格恭录。义蕴低格附后。

  ◎本篇成于芦桥事变。三巴道中。流离之次。参考无书。不自藏拙。辄喜生事。其间纰缪。谅必繁多。尚祈海内 大善知识。不吝匡教。为幸。

  述者谨识

  佛说阿弥陀经义蕴

  经题

  佛说阿弥陀经

  经皆佛说。人咸知之。兹复冠是二字。不以赘乎。然诸经虽云佛说。只是总相。其中之言。实括数种。如启请语。质疑语。毁谤语。苦恼语。欢喜赞叹语。承受拥护语等。类多菩萨声缘。天龙八部。人鬼等众之所发。此则除经家例语外。从始澈终。全为佛语。味犹水中乳素。酥中醍醐。精似矿提纯金。璞剖美玉。声出金口。句集真言。统体圣教。毫无夹杂。题曰佛说。标其异余经也。既如是矣。一句莫非圆音。一字亦属密藏。尝闻赞叹他经。曾曰持四句偈。胜施七宝。吾亦曰受持此经。乃至一句。功德广大。已逾恒沙。盖牟尼璎珞。散置地上。随意俯拾。皆是珠王也。他经正宗分。佛语开端者。亦标佛说。只是体例。岂若此经贯串一如耳。

  法会众证分第一

  长老舍利弗至无量诸天大众俱。

  经家谓此段曰发起序。其意谓依于因缘。引起发端。他经多有启请说法之人。此经深微难晓。故无人启请。只记来会参加若干听众而已。然亦应当著眼。内中究为何等根器。以及何界众生。可以想像此会之郑重广大。非复寻常。如舍利弗之智慧。大目犍连之神通。摩诃迦叶为密得正法眼藏承佛衣钵之人。摩诃迦旃延、摩诃俱絺罗均具辩才无碍。离婆多之禅定功深。阿难陀之博闻强记。摩诃劫宾那之才艺。放牛难陀之聪明。文殊为一切菩萨之上首。弥勒为当来下生之佛陀。乾陀诃提常精进之勇猛精进。此皆系德慧双尊。各有特长之大阿罗汉等觉菩萨。俱来与会。聆法受持。周利槃陀伽愚昧善忘。亦预其间。同获利益。是此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之妙用。已于无字句处隐然揭示矣。今人偶秉小慧。或具薄技。辄便起慢。轻视净宗。自问果比舍利弗诸阿罗汉。及文殊诸大菩萨如何。不识字者。又或自命大卑。不敢承当。究尚不至如周利槃陀伽之善忘。凡此皆是病态。自应圭臬诸尊。借作良药。再或身有障碍。不妨学罗侯罗之潜积密行。已得道通。尤须戒宾头卢颇罗堕之未能养晦。至憍梵波提之牛司。薄拘罗之长寿。当凛果报凿然不虚。鉴阿冕楼驮为法忘身。遂得天眼。且勿偶生小障。遽退初心。戒迦留陀夷怖妇堕胎。尚须顾念世法。检点行径。此次与会圣贤。其数甚多。特提出以上诸尊者。固为表扬净土法门之大。亦以纠正众生种种邪见。故示楷范。俾自得师。此外诸天大众。万类不齐。闻法以后。各能欢喜信受。其中虽有利根。而钝根亦何能少。吾辈纵非上智。似尚不到下愚。幸闻佛法。若还迟疑。不但辜负佛恩。相形之下。俯仰亦滋愧矣。

  佛土依正分第二

  佛告长老舍利弗。

  净土法门。义理深微。惟佛与佛。乃能究尽。众人不解。遂不置信。心存不信。便不启请开演。世尊慈悯众生。不能出要。乃以彻底悲心。不问自说。既肯自说。必求契机之人。诸比丘中。惟舍利弗智慧第一。故直呼而说之。而舍利弗并无一语问答。似初闻之际。亦未能深信其事也。

  从是西方。

  空际苍茫。地体圆转。不分上下。安有东西。必曰西方。宁非执著。盖众生之成为凡夫者。只因迷于二执。惑于假相。以故头出头没。不能出离。果能照破假相。断除二执。则入圣域矣。一切经典。垂训后人。大体亦无不以遣相破执为归。此经何独不然。惟其开端一语。说有西方。指教学人。心存执著。尝为谈空者流。轻加讪笑。岂知此正其善巧处。实以凡夫妄念。沸腾起灭。犹如瀑流打毬。刹那不止。兹先指趋西方。是将乱心收拢起来。安住一处。乃诱掖入道密要。心果安住西方。不缘其余。散乱归一。是有所定。执著何害。夫乱心是病。佛法是药。说有说空。贵在机理双契。事本圆融。并无定式。若一味执空。殊不知亦是著相也。

  今现在说法。

  学者尝曰。生当无佛之世。又曰。去佛遥远。似不胜其悲慨。此实未之深思。阿弥陀佛。不属过去。不属将来。正是现在住世之佛。经不云乎。今现在说法。考华严及万佛名两经。皆曰。娑婆世界一劫。为极乐世界一昼一夜。世尊说此经时。距今虽云将近三千年代之久。若于极乐世界时间相对照。似尚不到彼土一分钟。又观无量寿佛经云。彼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有八万四千好。一一好有八万四千光明。遍照十方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我辈念佛之人。时时涵在现世佛陀之光明藏中。而又叹曰。生当无佛之世。宁非衣藏宝珠。反不自知。尚沿街乞讨。逢人叫穷乎。今既知矣。而又徘徊歧路。舍现世之佛不速皈依。更于何世再逢佛耶。自是有家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此机错过。真成大错矣。

  此分尚有二点。不容疏忽。即有世界名曰极乐。及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也。极乐者。享乐之极。而无丝毫违逆之谓。佛既仍须说法。使人修悟。方证补处。岂非尚不免苦。观此土修士。持戒、求法、闭关、参禅。难行能行。难断能断。忍辱精进等行。何一而不是苦。纵后证得菩提。现在分明艰困。亦犹患有毒疮。治用刀圭。虽能来日病愈。先受刀圭之痛。不能不说现下不苦也。果如是矣。乐何称之曰极。至全经除仅众鸟演三七道品一处外。余未见有弥陀一语。究说之法维何。皆成疑问。不知彼佛教化。大异寻常。与乐说法。原非二事。只去庄严六尘。任人追逐。即是说法。众生恣意享乐。即是修持。比到六尘享备。妙悟已成。纯乎出之自然。绝无半点勉强。非若此土修众。必大死一番。或曰。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之类。定须发几次大惛也。名之曰极乐。自非虚赞矣。

  宝树莲池分第三

  无有众苦。但受诸乐。

  此二句为全经脉络。两大纲领。后文之无三恶道。寿命阿僧祇劫等。皆反衬此世之苦。劫、见、烦恼、众生、命等五浊。及杀、盗、淫、妄语、绮语、两舌、恶口、贪、嗔、痴等十恶。皆正说此世之苦。花鸟园林。七宝池阁。黄金为地。天乐鸣空。饮食沐浴。随意舒适。皆说极乐世间享受欲尘之乐。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上善俱会。飞行十方供佛。一生补处。皆说极乐出世速得速证之乐。

  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有纯苦者。有苦多乐少者。有苦乐相等者。有苦少…

《佛说阿弥陀经义蕴》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继续阅读 ▪ 佛学常识课本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