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彌陀經義蘊

  佛說阿彌陀經義蘊

  菩薩戒優婆塞德明李炳南述

  小引

  經題

  法會衆證分第一

  佛土依正分第二

  寶樹蓮池分第叁

  天人供養分第四

  禽樹演法分第五

  佛德無量分第六

  往生發願分第七

  修持正行分第八

  同贊勸信分第九

  聞法信願分第十

  互贊感發分第十一

  流通普度分第十二

  回向偈

  阿彌陀經義蘊題偈

  小引

  ◎叁界無安。猶如火宅。閻浮提洲。其苦倍甚。一切衆生。所有身心。刹那生滅。原本無常。衆苦交煎。原本無樂。四大假合。原本無我。血肉髒腑。原本無淨。衆生不悟。妄希常樂我淨。故起顛倒。然終不得。是以憂苦。惟有證得真如。于此四者。一時俱足。名曰淨德。釋迦世尊。悲憫衆生。沈淪苦海。頭出頭沒。不能出離。特現于世。親作慈航。廣說八萬四千法門。教人起修求證。但須長久劫波。精苦功夫。斷盡叁惑。方證真如。可憐末法衆生。根器淺劣。五濁惡世。欲塵牽纏。能行能斷。幾等麟角鳳毛。不獲普度。豈佛本家。故于八萬四千法門以外。而又開此念佛往生一法。是說本經之因緣也。

  ◎此法之奇。不經祇劫。無須斷惑。未證真如。便可取得常樂我淨。衆生往生。皆是蓮花化身。壽命無量。毫無衆苦。一生補處。廣大方便。普應群機。所謂叁根普被。利鈍全收。鈍根如愚夫愚婦。均可證入九蓮。利根如華嚴善財。端由圓成佛果。依法行之。萬修萬去。求解究竟。叁藏難窮。故修他門。皆須信解行證。惟修此法。只重信願行持。而本經文法。更爲奇特。不談玄妙。然無一處不含玄妙。深者見深得深。淺者見淺得淺。亦可謂叁根普被之絕妙文章。惜乎減劫之時。衆生福薄。或文字障重。或我慢貢高。胸橫成見。未曾深求。辄對經文。妄生誹謗。遂使大好慈航。不肯乘渡。區區悲若輩惶惑。兼悲經道蹇遇。是述義蘊之動機也。

  ◎本經文簡而顯。義豐而微。簡則事不支蔓。顯則音易宣流。豐者萬法全包。微者一痕不露。看嶺看峰。固皆有得。屠門大嚼。總屬空咽。亦猶橄榄檨果。不到回甘。未爲知味也。叢林日誦。雖定常課。求諸法會經筵絕少開演。甯非迹似顯彰。而實處隱晦耶。誠以經文體栽。有類敘事。弦外之音。未能遽會。致令淺嘗之人。輕生議論。有謂契合鈍根下機者。甚有謂是廣告式者。以故通宗通教大家。視爲語義平凡。不足講論。偶有講者。而哲學文學之侪。亦存無甚可聽成見。噫。均過矣。述者早歲心理。亦具此等錯誤。後遇知識。指謂本經性相律密藏通別圓無不盡蘊。但須會于文字之外。從茲再讀。始覺酪酥醍醐。乳中具備。驚歎立言微妙。宛如無縫天衣。昔賢天親。初謗大乘。其後悔悟。欲自斷舌。無著教以改贊大乘。便是補過。因之不揣谫陋。師其故智。實爲自補前愆。兼爲謗本經者。普作忏悔也。

  ◎本編所述。專爲經文含蘊。偶舉片羽。可想吉光。冀人鹹知本經構造。表裏精微。事理法軌。攝無不盡。從生尊重。藉堅信行。並非釋經。亦非闡揚淨土義理。蓋古今注釋之家。各有獨到。而淨土義理。賢、臺、性、相、律、密各典。皆有詳論。吾知有涯。未敢盲道。

  ◎初機修士。閱此義蘊。須與拙輯本經摘注。或他家詳注合觀。方解所雲爲何。此編乃經注之注。故必以解經正文爲先。如法會衆證分別序十六尊者行業。及禽鳥演法分叁七道品等處。尤證不了經文。無從索解。

  ◎金剛經傳由梁昭明太子析成叁十二分。大爲後世诟病。本經亦由前人析爲十二分。但誦者多未依從。茲取對照經文。易于檢查。更不妨作科判觀。特采用之。實非有所主張。謹以十二分題目。標于文前。經文頂格恭錄。義蘊低格附後。

  ◎本篇成于蘆橋事變。叁巴道中。流離之次。參考無書。不自藏拙。辄喜生事。其間纰缪。諒必繁多。尚祈海內 大善知識。不吝匡教。爲幸。

  述者謹識

  佛說阿彌陀經義蘊

  經題

  佛說阿彌陀經

  經皆佛說。人鹹知之。茲複冠是二字。不以贅乎。然諸經雖雲佛說。只是總相。其中之言。實括數種。如啓請語。質疑語。毀謗語。苦惱語。歡喜贊歎語。承受擁護語等。類多菩薩聲緣。天龍八部。人鬼等衆之所發。此則除經家例語外。從始澈終。全爲佛語。味猶水中乳素。酥中醍醐。精似礦提純金。璞剖美玉。聲出金口。句集真言。統體聖教。毫無夾雜。題曰佛說。標其異余經也。既如是矣。一句莫非圓音。一字亦屬密藏。嘗聞贊歎他經。曾曰持四句偈。勝施七寶。吾亦曰受持此經。乃至一句。功德廣大。已逾恒沙。蓋牟尼璎珞。散置地上。隨意俯拾。皆是珠王也。他經正宗分。佛語開端者。亦標佛說。只是體例。豈若此經貫串一如耳。

  法會衆證分第一

  長老舍利弗至無量諸天大衆俱。

  經家謂此段曰發起序。其意謂依于因緣。引起發端。他經多有啓請說法之人。此經深微難曉。故無人啓請。只記來會參加若幹聽衆而已。然亦應當著眼。內中究爲何等根器。以及何界衆生。可以想像此會之鄭重廣大。非複尋常。如舍利弗之智慧。大目犍連之神通。摩诃迦葉爲密得正法眼藏承佛衣缽之人。摩诃迦旃延、摩诃俱絺羅均具辯才無礙。離婆多之禅定功深。阿難陀之博聞強記。摩诃劫賓那之才藝。放牛難陀之聰明。文殊爲一切菩薩之上首。彌勒爲當來下生之佛陀。乾陀诃提常精進之勇猛精進。此皆系德慧雙尊。各有特長之大阿羅漢等覺菩薩。俱來與會。聆法受持。周利槃陀伽愚昧善忘。亦預其間。同獲利益。是此法門。叁根普被。利鈍全收之妙用。已于無字句處隱然揭示矣。今人偶秉小慧。或具薄技。辄便起慢。輕視淨宗。自問果比舍利弗諸阿羅漢。及文殊諸大菩薩如何。不識字者。又或自命大卑。不敢承當。究尚不至如周利槃陀伽之善忘。凡此皆是病態。自應圭臬諸尊。借作良藥。再或身有障礙。不妨學羅侯羅之潛積密行。已得道通。尤須戒賓頭盧頗羅墮之未能養晦。至憍梵波提之牛司。薄拘羅之長壽。當凜果報鑿然不虛。鑒阿冕樓馱爲法忘身。遂得天眼。且勿偶生小障。遽退初心。戒迦留陀夷怖婦墮胎。尚須顧念世法。檢點行徑。此次與會聖賢。其數甚多。特提出以上諸尊者。固爲表揚淨土法門之大。亦以糾正衆生種種邪見。故示楷範。俾自得師。此外諸天大衆。萬類不齊。聞法以後。各能歡喜信受。其中雖有利根。而鈍根亦何能少。吾輩縱非上智。似尚不到下愚。幸聞佛法。若還遲疑。不但辜負佛恩。相形之下。俯仰亦滋愧矣。

  佛土依正分第二

  佛告長老舍利弗。

  淨土法門。義理深微。惟佛與佛。乃能究盡。衆人不解。遂不置信。心存不信。便不啓請開演。世尊慈憫衆生。不能出要。乃以徹底悲心。不問自說。既肯自說。必求契機之人。諸比丘中。惟舍利弗智慧第一。故直呼而說之。而舍利弗並無一語問答。似初聞之際。亦未能深信其事也。

  從是西方。

  空際蒼茫。地體圓轉。不分上下。安有東西。必曰西方。甯非執著。蓋衆生之成爲凡夫者。只因迷于二執。惑于假相。以故頭出頭沒。不能出離。果能照破假相。斷除二執。則入聖域矣。一切經典。垂訓後人。大體亦無不以遣相破執爲歸。此經何獨不然。惟其開端一語。說有西方。指教學人。心存執著。嘗爲談空者流。輕加讪笑。豈知此正其善巧處。實以凡夫妄念。沸騰起滅。猶如瀑流打毬。刹那不止。茲先指趨西方。是將亂心收攏起來。安住一處。乃誘掖入道密要。心果安住西方。不緣其余。散亂歸一。是有所定。執著何害。夫亂心是病。佛法是藥。說有說空。貴在機理雙契。事本圓融。並無定式。若一味執空。殊不知亦是著相也。

  今現在說法。

  學者嘗曰。生當無佛之世。又曰。去佛遙遠。似不勝其悲慨。此實未之深思。阿彌陀佛。不屬過去。不屬將來。正是現在住世之佛。經不雲乎。今現在說法。考華嚴及萬佛名兩經。皆曰。娑婆世界一劫。爲極樂世界一晝一夜。世尊說此經時。距今雖雲將近叁千年代之久。若于極樂世界時間相對照。似尚不到彼土一分鍾。又觀無量壽佛經雲。彼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有八萬四千好。一一好有八萬四千光明。遍照十方念佛衆生。攝取不舍。我輩念佛之人。時時涵在現世佛陀之光明藏中。而又歎曰。生當無佛之世。甯非衣藏寶珠。反不自知。尚沿街乞討。逢人叫窮乎。今既知矣。而又徘徊歧路。舍現世之佛不速皈依。更于何世再逢佛耶。自是有家歸便得。五湖煙景有誰爭。此機錯過。真成大錯矣。

  此分尚有二點。不容疏忽。即有世界名曰極樂。及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也。極樂者。享樂之極。而無絲毫違逆之謂。佛既仍須說法。使人修悟。方證補處。豈非尚不免苦。觀此土修士。持戒、求法、閉關、參禅。難行能行。難斷能斷。忍辱精進等行。何一而不是苦。縱後證得菩提。現在分明艱困。亦猶患有毒瘡。治用刀圭。雖能來日病愈。先受刀圭之痛。不能不說現下不苦也。果如是矣。樂何稱之曰極。至全經除僅衆鳥演叁七道品一處外。余未見有彌陀一語。究說之法維何。皆成疑問。不知彼佛教化。大異尋常。與樂說法。原非二事。只去莊嚴六塵。任人追逐。即是說法。衆生恣意享樂。即是修持。比到六塵享備。妙悟已成。純乎出之自然。絕無半點勉強。非若此土修衆。必大死一番。或曰。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之類。定須發幾次大惛也。名之曰極樂。自非虛贊矣。

  寶樹蓮池分第叁

  無有衆苦。但受諸樂。

  此二句爲全經脈絡。兩大綱領。後文之無叁惡道。壽命阿僧祇劫等。皆反襯此世之苦。劫、見、煩惱、衆生、命等五濁。及殺、盜、淫、妄語、绮語、兩舌、惡口、貪、嗔、癡等十惡。皆正說此世之苦。花鳥園林。七寶池閣。黃金爲地。天樂鳴空。飲食沐浴。隨意舒適。皆說極樂世間享受欲塵之樂。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上善俱會。飛行十方供佛。一生補處。皆說極樂出世速得速證之樂。

  叁界無安。猶如火宅。有純苦者。有苦多樂少者。有苦樂相等者。有苦少…

《佛說阿彌陀經義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继续阅读 ▪ 佛學常識課本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