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章 習禅五階(上)
禅這個字,廣義而言,爲禅定、止、觀、叁昧四者之通稱,用以泛指習禅者在各階段所得之成就。本章題目中所說的1禅」,即爲此廣義之禅。
禅定修習的五個階段
一、滿足前方便(先決條件)
二、成就奢摩他(得止)
叁、成就毗婆舍那(修觀)
四、成就叁摩地(得叁昧—定慧等持)
五、成就般若智(得超凡入聖究竟之智——淨業、轉業)
這禅的主旨,是把過去我們所討論過的禅定修習,整個綜合連貫起來,作一有系統的概要敘迤,使你對坐禅有更清晰的概念,知道何者爲坐禅,如何坐禅方爲正確,以及如何一步一步地往上修。
不過,我要故意調換一下順序,而把第一項留到最後再講——亦即,第一階段滿足前方便要調到第五個階段成就般若智之後才討論。所以現在我就從第二階段開始講起。
第二階段:成就奢摩他(得止)
奢摩他的意思是停止或寢息我們動蕩不安的心。我們可以使用前面所討論過的各種法門,以將這彌猴似的心安定下來(例如:五停心觀) 。你若想複習一下如何能得定,則可參看我前面講過的部分(即第五章) 。
我們的心有如一個池塘,而池裏的心水恒常蕩漾不定,以致心池之水不但無法清晰地反映出外界之影像,反而將其扭曲而變了形。因此,止水令靜是我們當務之急。待水止不動、無波無漾,而後我們始能于心池之水中見物分明。我們在心池之中所欲睹之物有內法以及外法二者。
所謂內法,是指心的種種作用,也就是我們的思惟、情感等等。一般而言,我們的心于日常生活中總是紛亂馳散的,由于心水汙濁不清、動蕩不定,故對自己心中所發生的一切,根本毫無所知、毫無所見。唯有證得奢摩他(得定) ,之後,心水澄明,這時,我們方能藉此定睛一看,把自心瞧個明白
第叁階段:成就吡婆舍那(修觀)
我們得止之後,方能清楚明晰地觀見內法 (自心中所顯現之種種現象) 。但我們還須更進一步,利用佛所教授的特殊法門,即是以超凡入聖的出世間智慧,來觀照這些內法,這才是修觀 (此即正修禅觀) 。爲了能正確無誤地修觀,我們首先須學種種觀法——這一方面可從聽聞法師闡演的有關修觀的佛法開示而得,或從讀經而得——如是方可學到正確的修觀之知識及技巧,以免盲修瞎練而自誤,或被無正知見之人所誤導。
修觀時,我們必須奉佛之教示以爲圭臬,千萬別自作聰明而依你自己的想法去修,更勿聽從非佛弟子的指引而修,否則以盲引盲是很危險的。可是不幸的是,有許多表面上看來不錯,實際卻會誤人子弟的老師,常會傳授大家一些修行的特效萬靈丹,而那些所謂的萬靈丹對我們的修行來說,卻不異于致命毒藥。當知唯有對正法之信念堅定不移、心不動搖,始能成就真正的毗婆舍那。 (附注:修觀之法包括前迤第五章的五停心觀、第六章的不淨觀、第七章的九想觀、及第八章的白骨觀等,此外還有大乘的種種觀法,例如法界觀、唯心識觀、真如觀等,以及密教的各種觀法,這一切教法,最好皆親從師學,方不至盲修瞎練。)
第四階段:成就叁摩地(得叁昧:定慧等持)
以止即是定,觀即是慧;而叁摩地即是將止與觀二者均衡結合、而得定慧等持、正受不偏的境界。若是止偏多而觀偏少,或是止少而觀多,此二者皆無法成就叁摩地。坐禅時,行者如果偏于止,其心便漸趨于死寂不靈。此時即須轉修毗婆舍那,亦即起觀(例如四無量心觀等) ,來賦與它一點生氣,而令心活絡起來,以免其心變得像木石一般獸滯不靈。坐禅的目的並不是要變成一塊木頭或石頭!而且禅這個字本身的含意即是深思、靜慮,它絕不是要我們像個木偶人一樣呆坐在那兒。那麼,在禅坐中由修奢摩他而得止之後,我們要思惟些什麼呢?我們最好能深思無上法(第一義谛法) ,令無上甚深之佛法深深地在我們的八識田裏生根,最後轉而成爲我們身心的一部分。這就是毗婆舍那1觀」的功用。
反之,行者如果偏于修觀,其心可能就會較動搖不定,此時爲了令心定下來,行者又須再回到奢摩他的法門。
如是于止、觀二者之間反複調適修習:若心太寂鈍,便回到觀行;如果心因觀行而變得太活潑,便再轉回到網止」行,直到你找到了其間的平衡點,你便能在那一刻證得叁昧(叁摩地) 。換句話說,于其中間,行者須于自心中作許多次精細嚴密的微調工夫。
證得叁昧,即表示你在禅定修習上,已經提升到相當高的境界了。而這個層次,若非你能在一天之內,連續坐上好幾個小時,甚至徹夜精進坐禅、修習止觀,否則便不可能達到。也就是說,在止與觀兩種修行上,皆必須久久勤習,並且完全精通,才可能成就叁昧。我這樣說並非是嚇唬你們,或澆你們的冷水,而是坦誠相告,使你們奂正明白成就禅定叁昧的必要條件爲何,如此,你們對坐禅才不致有錯誤的觀念。
第五階段:成就般若智(得超凡人聖究竟之智)
行者在獲得叁昧之後,再曆久修習,其後般若智慧或1超凡入聖之智」便會于中漸漸生起。此智是如何生起的呢?你必須于叁昧中觀察一切內法、外法,以及一切世間法、出世間法的實相,以求了悟一切事物之本來面目—亦即是于定中觀察諸法實相,而得了知諸法表相之本性—由于了知諸法本性,而得證入般若屢智。既有了般若屢智,從此你不但不會再爲諸法表相之所诳惑,而且更能超乎其上——因此不複爲一切法之所系縛。這就是我們之所以稱此智慧爲超凡入聖之智的原因。
般若真智一經證得,便能究竟離苦得樂,所以般若智又稱爲般若波羅蜜多;般若即聖智之意,而波羅蜜多是度到彼岸之意;兩者合在一起便成爲以聖智度到彼岸(涅槃)。此岸又稱苦惱岸;彼岸則是無苦無惱之清涼岸。又,般若波羅蜜多亦稱爲摩诃般若波羅蜜多,其義即以大智慧度到涅槃彼岸。之所以言其爲大者,爲以此般若屢智乃超出一切智慧之上,能令行者得至菩提妙果,究竟解脫生死苦惱,是故名爲大智。
現在除了第一階段——滿足前方便(先決條件)——之外,其余四個階段都已講完。我們可以回過頭來講第一階段了。
第一階段:滿足前方便(先決條件)
在這一階段裏,爲了做好成就禅定的准備工作,我們有下列叁個步驟要遵循:
第一步驟:呵責五欲
第二步驟:舍棄五蓋
第叁步驟:習行五法
以上這叁項之所以稱爲前方便或先決條件,是因爲行者在開始修禅定之前,必須先修這叁項預備科目。這些預備科目對于認昙地想把禅修好,以及想上求菩提、證實智慧的人來說,都是不可或缺的。
有些人對坐禅很感興趣,爲的是坐禅可增進其身體健康——倘若得其要領,坐禅的確能增進健康,這是無可置疑的。另有一些人也想習禅,爲的是可藉此逃避一下現實。這兩種禅修都不是我們所要論列的。我們在此所要談的是正統的坐禅,是那種從古到今已經傳承了二幹多年(乃至更久)的禅坐法。它是傳統的、正派的、真正的禅定修習。縱使我們習禅時會有重重業障困難,我們還是要盡己之力去修習正統的坐禅才好——千萬不可貪快、檢便宜。
第一步驟:呵責五欲
第一項必修的前方便是呵責五欲。有些古德會說:行禅者必須遠離或棄舍五欲。但這對我們現代人來說,是很難辦到的,因爲現在的世界越來越複雜,大量生産以及交通、信息迅捷的結果,使我們的欲望隨之愈增愈多,因而業障也隨之越來越重。以此之故,我甯可依佛經教及智者大師所言,而說呵責五欲,但不說棄舍五欲。世人通常都將欲視爲是令入享樂的東西,因此也認爲是好的。然而,我們習禅之人,卻不應將欲看作是值得求取的、或可樂著的。如果我們一邊修定,卻又一邊心著欲想,如是則雖修禅定,對我們實絲毫無益。
五欲可分爲二組,第一組包括了對下面五種外塵所起之欲:
1、色欲
2、聲欲
3、香欲
4、味欲
5、觸欲
這些名詞聽來好像有點玄,有點抽象。表面上雖然如此,可是若將其含義闡明顯發出來,你也因此明了其義理之後,那時它們就會變得十分具體而且實在。現在來解釋一下這些名詞:
1、色欲
色欲是指對一切形體與顔色所生之欲念。雖然這包括了對各式各樣的形與色之欲,然而對習禅的人來說,此處則特指對異性的形體相貌之欲而舌。這種色欲很明顯地是衆生最強烈的欲念之一。
2、聲欲
我們既然要修禅定,便不應貪著任何種類的音聲,尤其是悅耳迷人的聲音、或聽了叫人樂不可支的音聲。對于聲欲的貪著,佛經中有一個關于五百位五通仙人的故事:過去會有五百位五通仙人(修行人) ,他們不但能深入禅定,而且能以其禅定力在天空中飛行。有一次,他們一起飛過一座皇家園林,正巧國王的妃子們在林中的禦池裏,一邊沐浴、一邊唱歌。諸仙人一聽到妃子們美妙動聽的歌聲:心中不覺爲之一動。以其定心爲歌聲所攝之故,就在那一剎那,仙人們頓失定力,于是五百仙人皆紛紛從空墜地!
由此可見,悅耳愉人的音聲對修禅定的人來說,是一種會令人迷亂而失定的危險物。
3、香欲
貪聞芬芳之氣味,也會令禅行者心馳意散。這裏也有一則故事:過去會有一個池塘,裏面長滿了美麗盛開的蓮花。有一位禅師循道而來,正路過此蓮池。忽見那朶朶蓮花,其心立即給迷住了,雖然表畫上看不太出來。他站在那兒,一邊觀賞、還一邊用鼻子嗅著,幾乎把本來要辦的事全給忘了。正于此時,只見那花神喝斥道:1禅師,莫盜我香!」此話一出,禅師實時1醒」了過來,抗舌道:1何說我偷香?我什麼也沒偷,因爲我並沒碰你任何一朶花。」花神答道:1你確實已偷了——你的眼睛跟鼻子,貪婪不舍地又看又嗅,你用眼攝取了我蓮花的顔色及形相,你用鼻撷取了我的花之香氣;而且,若非我警告你,你險些失了神!」
4、味欲
味覺的産生牽涉到舌頭與飲、食。你…
《禅之甘露 第九章 習禅五階(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