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章 习禅五阶(上)
禅这个字,广义而言,为禅定、止、观、三昧四者之通称,用以泛指习禅者在各阶段所得之成就。本章题目中所说的1禅」,即为此广义之禅。
禅定修习的五个阶段
一、满足前方便(先决条件)
二、成就奢摩他(得止)
三、成就毗婆舍那(修观)
四、成就三摩地(得三昧—定慧等持)
五、成就般若智(得超凡入圣究竟之智——净业、转业)
这禅的主旨,是把过去我们所讨论过的禅定修习,整个综合连贯起来,作一有系统的概要叙迤,使你对坐禅有更清晰的概念,知道何者为坐禅,如何坐禅方为正确,以及如何一步一步地往上修。
不过,我要故意调换一下顺序,而把第一项留到最后再讲——亦即,第一阶段满足前方便要调到第五个阶段成就般若智之后才讨论。所以现在我就从第二阶段开始讲起。
第二阶段:成就奢摩他(得止)
奢摩他的意思是停止或寝息我们动荡不安的心。我们可以使用前面所讨论过的各种法门,以将这弥猴似的心安定下来(例如:五停心观) 。你若想复习一下如何能得定,则可参看我前面讲过的部分(即第五章) 。
我们的心有如一个池塘,而池里的心水恒常荡漾不定,以致心池之水不但无法清晰地反映出外界之影像,反而将其扭曲而变了形。因此,止水令静是我们当务之急。待水止不动、无波无漾,而后我们始能于心池之水中见物分明。我们在心池之中所欲睹之物有内法以及外法二者。
所谓内法,是指心的种种作用,也就是我们的思惟、情感等等。一般而言,我们的心于日常生活中总是纷乱驰散的,由于心水污浊不清、动荡不定,故对自己心中所发生的一切,根本毫无所知、毫无所见。唯有证得奢摩他(得定) ,之后,心水澄明,这时,我们方能藉此定睛一看,把自心瞧个明白
第三阶段:成就吡婆舍那(修观)
我们得止之后,方能清楚明晰地观见内法 (自心中所显现之种种现象) 。但我们还须更进一步,利用佛所教授的特殊法门,即是以超凡入圣的出世间智慧,来观照这些内法,这才是修观 (此即正修禅观) 。为了能正确无误地修观,我们首先须学种种观法——这一方面可从听闻法师阐演的有关修观的佛法开示而得,或从读经而得——如是方可学到正确的修观之知识及技巧,以免盲修瞎练而自误,或被无正知见之人所误导。
修观时,我们必须奉佛之教示以为圭臬,千万别自作聪明而依你自己的想法去修,更勿听从非佛弟子的指引而修,否则以盲引盲是很危险的。可是不幸的是,有许多表面上看来不错,实际却会误人子弟的老师,常会传授大家一些修行的特效万灵丹,而那些所谓的万灵丹对我们的修行来说,却不异于致命毒药。当知唯有对正法之信念坚定不移、心不动摇,始能成就真正的毗婆舍那。 (附注:修观之法包括前迤第五章的五停心观、第六章的不净观、第七章的九想观、及第八章的白骨观等,此外还有大乘的种种观法,例如法界观、唯心识观、真如观等,以及密教的各种观法,这一切教法,最好皆亲从师学,方不至盲修瞎练。)
第四阶段:成就三摩地(得三昧:定慧等持)
以止即是定,观即是慧;而三摩地即是将止与观二者均衡结合、而得定慧等持、正受不偏的境界。若是止偏多而观偏少,或是止少而观多,此二者皆无法成就三摩地。坐禅时,行者如果偏于止,其心便渐趋于死寂不灵。此时即须转修毗婆舍那,亦即起观(例如四无量心观等) ,来赋与它一点生气,而令心活络起来,以免其心变得像木石一般兽滞不灵。坐禅的目的并不是要变成一块木头或石头!而且禅这个字本身的含意即是深思、静虑,它绝不是要我们像个木偶人一样呆坐在那儿。那么,在禅坐中由修奢摩他而得止之后,我们要思惟些什么呢?我们最好能深思无上法(第一义谛法) ,令无上甚深之佛法深深地在我们的八识田里生根,最后转而成为我们身心的一部分。这就是毗婆舍那1观」的功用。
反之,行者如果偏于修观,其心可能就会较动摇不定,此时为了令心定下来,行者又须再回到奢摩他的法门。
如是于止、观二者之间反复调适修习:若心太寂钝,便回到观行;如果心因观行而变得太活泼,便再转回到网止」行,直到你找到了其间的平衡点,你便能在那一刻证得三昧(三摩地) 。换句话说,于其中间,行者须于自心中作许多次精细严密的微调工夫。
证得三昧,即表示你在禅定修习上,已经提升到相当高的境界了。而这个层次,若非你能在一天之内,连续坐上好几个小时,甚至彻夜精进坐禅、修习止观,否则便不可能达到。也就是说,在止与观两种修行上,皆必须久久勤习,并且完全精通,才可能成就三昧。我这样说并非是吓唬你们,或浇你们的冷水,而是坦诚相告,使你们奂正明白成就禅定三昧的必要条件为何,如此,你们对坐禅才不致有错误的观念。
第五阶段:成就般若智(得超凡人圣究竟之智)
行者在获得三昧之后,再历久修习,其后般若智慧或1超凡入圣之智」便会于中渐渐生起。此智是如何生起的呢?你必须于三昧中观察一切内法、外法,以及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的实相,以求了悟一切事物之本来面目—亦即是于定中观察诸法实相,而得了知诸法表相之本性—由于了知诸法本性,而得证入般若屡智。既有了般若屡智,从此你不但不会再为诸法表相之所诳惑,而且更能超乎其上——因此不复为一切法之所系缚。这就是我们之所以称此智慧为超凡入圣之智的原因。
般若真智一经证得,便能究竟离苦得乐,所以般若智又称为般若波罗蜜多;般若即圣智之意,而波罗蜜多是度到彼岸之意;两者合在一起便成为以圣智度到彼岸(涅槃)。此岸又称苦恼岸;彼岸则是无苦无恼之清凉岸。又,般若波罗蜜多亦称为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其义即以大智慧度到涅槃彼岸。之所以言其为大者,为以此般若屡智乃超出一切智慧之上,能令行者得至菩提妙果,究竟解脱生死苦恼,是故名为大智。
现在除了第一阶段——满足前方便(先决条件)——之外,其余四个阶段都已讲完。我们可以回过头来讲第一阶段了。
第一阶段:满足前方便(先决条件)
在这一阶段里,为了做好成就禅定的准备工作,我们有下列三个步骤要遵循:
第一步骤:呵责五欲
第二步骤:舍弃五盖
第三步骤:习行五法
以上这三项之所以称为前方便或先决条件,是因为行者在开始修禅定之前,必须先修这三项预备科目。这些预备科目对于认昙地想把禅修好,以及想上求菩提、证实智慧的人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
有些人对坐禅很感兴趣,为的是坐禅可增进其身体健康——倘若得其要领,坐禅的确能增进健康,这是无可置疑的。另有一些人也想习禅,为的是可藉此逃避一下现实。这两种禅修都不是我们所要论列的。我们在此所要谈的是正统的坐禅,是那种从古到今已经传承了二干多年(乃至更久)的禅坐法。它是传统的、正派的、真正的禅定修习。纵使我们习禅时会有重重业障困难,我们还是要尽己之力去修习正统的坐禅才好——千万不可贪快、检便宜。
第一步骤:呵责五欲
第一项必修的前方便是呵责五欲。有些古德会说:行禅者必须远离或弃舍五欲。但这对我们现代人来说,是很难办到的,因为现在的世界越来越复杂,大量生产以及交通、信息迅捷的结果,使我们的欲望随之愈增愈多,因而业障也随之越来越重。以此之故,我宁可依佛经教及智者大师所言,而说呵责五欲,但不说弃舍五欲。世人通常都将欲视为是令入享乐的东西,因此也认为是好的。然而,我们习禅之人,却不应将欲看作是值得求取的、或可乐着的。如果我们一边修定,却又一边心着欲想,如是则虽修禅定,对我们实丝毫无益。
五欲可分为二组,第一组包括了对下面五种外尘所起之欲:
1、色欲
2、声欲
3、香欲
4、味欲
5、触欲
这些名词听来好像有点玄,有点抽象。表面上虽然如此,可是若将其含义阐明显发出来,你也因此明了其义理之后,那时它们就会变得十分具体而且实在。现在来解释一下这些名词:
1、色欲
色欲是指对一切形体与颜色所生之欲念。虽然这包括了对各式各样的形与色之欲,然而对习禅的人来说,此处则特指对异性的形体相貌之欲而舌。这种色欲很明显地是众生最强烈的欲念之一。
2、声欲
我们既然要修禅定,便不应贪着任何种类的音声,尤其是悦耳迷人的声音、或听了叫人乐不可支的音声。对于声欲的贪着,佛经中有一个关于五百位五通仙人的故事:过去会有五百位五通仙人(修行人) ,他们不但能深入禅定,而且能以其禅定力在天空中飞行。有一次,他们一起飞过一座皇家园林,正巧国王的妃子们在林中的御池里,一边沐浴、一边唱歌。诸仙人一听到妃子们美妙动听的歌声:心中不觉为之一动。以其定心为歌声所摄之故,就在那一剎那,仙人们顿失定力,于是五百仙人皆纷纷从空坠地!
由此可见,悦耳愉人的音声对修禅定的人来说,是一种会令人迷乱而失定的危险物。
3、香欲
贪闻芬芳之气味,也会令禅行者心驰意散。这里也有一则故事:过去会有一个池塘,里面长满了美丽盛开的莲花。有一位禅师循道而来,正路过此莲池。忽见那朶朶莲花,其心立即给迷住了,虽然表画上看不太出来。他站在那儿,一边观赏、还一边用鼻子嗅着,几乎把本来要办的事全给忘了。正于此时,只见那花神喝斥道:1禅师,莫盗我香!」此话一出,禅师实时1醒」了过来,抗舌道:1何说我偷香?我什么也没偷,因为我并没碰你任何一朶花。」花神答道:1你确实已偷了——你的眼睛跟鼻子,贪婪不舍地又看又嗅,你用眼摄取了我莲花的颜色及形相,你用鼻撷取了我的花之香气;而且,若非我警告你,你险些失了神!」
4、味欲
味觉的产生牵涉到舌头与饮、食。你…
《禅之甘露 第九章 习禅五阶(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