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之甘露 第九章 习禅五阶(上)▪P2

  ..续本文上一页在坐禅当中:心不可去忆想任何吃的东西。万一你在坐中闻到了你母亲或妻子、或别人所做的食物飘来阵阵香味,你的心千万不要随之飘去,而心中自念:不知她正在煮什么——为何这么香?不知其味道如何?诸如此类因味欲而起之杂念。

  5、触欲

  在五种感官(眼、耳、鼻、舌、身)所产生的觉受当中,身的触觉是特别与性有关连的一种觉受。虽然触欲有好几种,但最难克服的,还是与性有关的那种触。我们既要修禅定,应该了知触欲的过患—它对禅定的干扰力是非常巨大的。

  从前在印度某个遥远的深山里,住了一位能入深定的仙人。有一天此国的国王听说这位仙人修行颇有成就,便派遣使者入山寻访他,然后接他到王宫里来供养,款为上宾。之后国王便常常想向仙人礼敬供养,仙人于是随王之所愿,每次都自己飞行到内宫里去接受供养。如是飞来又飞回去,飞了好多次。有一次,国王要王后也向仙人顶礼致敬,王后便依旨作接足礼:她跪在仙人面前,两手抓着仙人的脚,以致最高的敬意(接足礼) 。怎知王后的手,其细滑柔软无比,仙人以前从未有过这般经验,此时便顿然兴奋起来,快乐难当:心旌动摇,当下就失了禅定。接着,他立刻感到一阵晕赅,全身软弱无力,连走路都走不动了,国王只好派人把他背回山里他住的地方去!

  你瞧,这就是贪着触欲对行禅者的危险之处!

  现在,我们要从以上所谈的比较抽象一点的五欲,转到比较平易的五欲,也就是第二组的五欲。这一组的五欲为对下面五样东西所生起之欲:

  1、财欲

  2、色欲

  3、名欲

  4、食欲

  5、睡欲

  我之所以把第一阶段保留到最后才讲,一则是因为这阶段需要较深入的讨论,二则也是因为这一阶段触及了我们日常生活所关心的一些较为敏感的问题,也就是因为它们与金钱、性欲、饮食、名利等有关。只要一触及这些问题,坐禅顿时就不只是某种秘奥的、来自遥远的、神秘东方的珍玩而已,而是与我们日常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一件事。换句话说,讨论这些习禅的先决条件,你就会明白坐禅并非只是个漫无边际的神游、空想之事,可任你随心所欲地去作,就像看一部电影一样,你爱怎么看就怎么看。反之,讨论这些先决条件,使得坐禅变成是件非常实际,而且极其严肃的事。我们若想从习禅中获得不折不扣、货奂价实的东西,就先要老老实实地面对这些问题。即使我们不能做到百分之百——这是确定的——但至少我们也能辨别出什么是好的、什么是正派的,且可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是在做什么;更重要的是,有这些正知正见作为引导准绳,我们便可毫无疑虑地大步迈向菩提正道。

  1、财欲

  财欲是对金钱与财物所起的贪欲。我们不但在坐禅时不应将念头住于金钱与财物上,而且也不应为了获得钱财或积聚钱财之故,而修禅定。

  2、色欲(性欲)

  这一点特别是我之所以把这一阶段延后到现在才讲的主要原因。虽然各地方的人都爱好性这个玩意儿,然而不可否认地,目前西方人却育过分强调它在世乐中的重要性之趋势。近代,性感一词在西方已经变成一个对他人最好的公然赞诃之一。然而这种对性的公然赞叹,大多数的东方人至今应不能接受。这是世俗对性的想法;然而我认为,习禅的人必须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此事,而且对它应有更深刻的认识才好。修行人若能避免性行为,便可过着较为脱俗的精神生活。但这对世俗在家人来说,分明是个难题。假使做不到,也不必勉强去做。不过,老实说,若要正修禅定 (不是玩票) ,避免性行为却是十分重要的事。坐禅犹如给我们的电池充电一般,如果电池充满了电,则靠电力所点亮的灯就会光明照耀。可是,如果经由性行为而把电池中所储存的电放掉了,即如同自坏所修。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你若想减少性行为、或者想根本不再做性行为,你一定先要征得你配偶的同意及谅解才好,这一点非常重要。切莫因为你习禅而引起婚姻问题!如果那样,便不是真正的学佛,学佛的本意是要寻求内外平静,解决问题的——包括内在以及外在的问题——而绝不是要制造问题。倘若你的配偶不同意你减少次数,或根本不做性行为,那是由于你的业障所致!反之,你的配偶如果同意,那也是由于你过去世所修的善业所致,而能有此福报!不论如何,总要善用你目前所拥有的状况,去尽力改善自己,以期能过更美好的内在生活与家庭生活——这便是在家学佛的要义所在,并非要你完全摒弃一切。

  在所有的欲望之中,性欲是最强烈、而且是习禅者最难对付的一种,因为性欲包罗了我们前面所讨论过的第一组欲中的全部项目——色、声、香、味、触全部都具足了——而且这些欲又是以最动人心弦的形式,表现在性行为中。此外,我们还要明了:就是因为有此性欲,才使我们众生于生死中流转不息!

  再者,你若不能完全断除性行为,或许也可以稍微减少次数,譬如减到比一般不坐禅的人少一些。不论如何,有一点必须要确定的是:绝不可一边过着放荡淫逸的生活,而一边修习禅定——你的心态与行为至少应比一般人有灵性 ( spiri-tual) 一点,才堪习禅(耽于肉欲是不可能奂正习禅的,至少不是修习正定) 。

  3、名欲

  我上面会经提到,世间一般人于一生当中所作的许多追求,都是为了得到命名,其中包括欲碍到别人的好评、赞赏或敬佩。当我们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时,常会感到好像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所成就的一切,皆失去了意义似的。由此可见,我们之所以努力求取种种外在的1物质」,其最终目标,仍旧是为了藉此等物质而得到非物质的东西。而在一切非物质的追求当中,名与利二者可说是最主要的原动力。

  在中国清朝初期(约公历一七OO年间) ,有一位乾隆皇帝。有一次他于下江南游历时,望着长江上许多来来往往的船只,便对他的宰相说:爱卿,你看江上那么多船只,真是美极了!可是那宰相却很不识相地答道:启禀陛下,这江上其实只有『两』艘船。皇帝一听,觉得宰相竟胆敢违逆己意,因而心中快悒不乐,便要他解释一下,何以江上只有两艘船。宰相道:陛下,这整条江上只有『利之船』与『名之船』这两艘。其实一点也不错;每个众生一生在社会上,就有如江上的船只一般,经常不断地穿梭往来,所追求者,大抵是这两样东西——利与名,以及与此二者有所关联的种种变化品与副产品。有道是:天下熙熙为名来,天下攘攘为利往。再者,名与利二者虽常被相提并论,但其性质是有差别的;比较而言,利粗而名细;凡俗求利,雅人求名;利欲易除,名心难断。

  4、食欲

  一个想认真修习禅定之人,不能是个纵情于美食佳喂的人:他不能对食物及烹调方法太挑剔或讲究,也不应餐餐吃得过于饱足。他应该吃适当的量,且在适当的时间吃。总归一句话,饮食要能节制。然而所谓断食并非佛教的作法,那是外道法,因为断食又成了贪食的另一个极端。佛教的作法总是平稳、理性而又离于两边的中道之行,完全反对任何极端或狂热之行,这就必须具有一颗完全住于中道、不偏不倚的心,才能做到。

  5、睡欲

  为了认真修习禅定,行者的睡眠量宜越少越好。习禅的人,在饮食方面,可以依其自身所需的范围,尽量吃饱;然而于睡眠方面,如果可能的话,他却应尽量少睡。这是佛教的修行法,它与许多其它宗教的修法不同。有些宗教或信仰,常如是说:你可随你高兴尽量多睡,但你却应尽量抑制、或缩减你的饮食,甚至最好绝食(例如道家他们称断食为辟谷,主张不食人间烟火) 。佛教是不提倡断食的,因为你需耍相当的精力来维持禅定的修习。

  等你习禅有确实的进步之后,你便会发觉你所需要的睡眠已经自然而然地越来越少了。现在,我们来参一参:是谁在睡觉?也许你会回答说是你的身体在睡。但实际上,身体并没睡,而是心在睡!需要休息的不是身体,而是心。心之所以需要休息,乃由于无明业障所致。无明彷佛是个无边漆黑的大窟窿,它可吞噬一切,而将整个心体笼罩于一片黑暗之中。由于我们在白天所造的业都积存于心中,形成了一片浓雾般的东西覆盖住我们的心,才使我们有昏昏欲睡的感觉。夜里于睡眠的时候,这些积存在心表的业雾会停止漂浮,而往下沉淀于心中较深的领域——阿赖耶之所在处。当业雾沉淀到阿赖耶识中之后:心的表层便又逐渐恢复本来的清明、无有遮障之状,因此我们就又清醒过来了(我们称为睡够了) 。一旦醒来,我们又开始再去造作及积存更多的业,待下次睡眠时,再将之沉积于阿赖耶中——如是往复,循环不已,一生积存在阿赖耶识中的业,也越来越多。

  唯识学中有个名相叫昏沉。通常我们在烦恼不安的时候,会觉得无精打采:心也会变得迟钝不敏。在感到厌倦或者无聊的时候,我们的心也会变得合钝不灵。而睡眠则是所有昏沉之中最严重的,大昏沉。心的表层所累积的业,则是造成我们常会昏沉、合钝、及无精打采的原因。

  睡眠既然与我们所要修的定心如此不相应,因此,我们若想认奂修定,便须克服对睡眠的欲望才成。

  以上所讲的是习禅的第一个前方便:呵责五欲。下一次我们会继续往下讨论另外两个前方便。——一九八九年五月廿日

  讲于纽约,庄严寺

  

  

《禅之甘露 第九章 习禅五阶(上)》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