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法王者,亦廣宣雙修之淫法,乃至于不別男女(不再限製佛父對佛母),因此其“道場”中愛滋病泛濫,後此“法王”終死于愛滋,其“道場”亦被政府解散。有人以此詢于他派邪密領導人,則答曰:“各人各有修行,不予評論。”
【義貫】
“又彼”進修禅“定中”之“諸善男子,見色陰”已“消,受陰明白”顯露,于是“味”著“其虛明”之性,愛不能舍,其味著“深入”于“心骨”中,久之,“其心忽有無限” 之“愛”戀“生”起,“愛極”情動不已而“發狂”亂,“便”進而“爲貪”淫“欲”之事。
“此名”于“定境”中,“安順”之樂深“入心”骨,以“無”有“慧”力“自持”,故愛極發狂而“誤入諸欲”;若能覺“悟”速即舍離,“則無”過“咎”;此“非爲聖”人實“證”境界。
“若作”已得“聖”證之“解,則有” 貪“欲”之“魔”,趁虛“入其心腑”,而使此人“一向”(始終)妄“說”行淫“欲”即“爲”修“菩提道”;並以此邪法“化諸白衣”不分尊卑、親疏、男女“平等”共同“行”淫“欲,其行淫者”,美“名”之爲“持法子”,假“鬼神力故,于末世中攝” 受“其凡愚”之人,“其數至百,如是乃至一百二百,或五六百,多滿千萬”;久之,一旦其人再無利用價值,“魔心”對他即“生厭”棄,乃“離其身體”而去;魔去之後,其人以無魔力所持,其本身“威德既無”,而仍宣淫不能自已,即“陷于王難”,官司纏訟,甚至入獄;由于“疑誤衆生”令衆生“入無間獄”,以此惡業“失于”叁昧“正受”,而起邪受,來世“當從”種種邪妄而“淪墜”惡道。
四、結語:迷則成害,囑令保護
【阿難,如是十種禅那現境,皆是受陰用心交互,故現斯事。衆生頑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緣,迷不自識,謂言登聖,大妄語成,墮無間獄。
汝等亦當將如來語,于我滅後,傳示末法,遍令衆生開悟斯義,無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護,成無上道。】
【注釋】
“皆是受陰用心交互”:“交互”,指觀力與妄想交互陵替。此謂這些魔相皆是于受陰將破未破時,行者調心不善,其觀力與妄想力互相陵替傾奪,所産生的現象。
【義貫】
“阿難,如是十種禅那”中所“現”之“境,皆是受陰” 將破未破之際,行者“用心”(調心)未善,觀力與妄想力“交互”陵替,“故現斯事”。然而“衆生頑迷,不自忖量”自己實仍在凡夫位中,“逢此”得大光耀或見虛明性等“因緣,迷不自識” 知因何而能得此境界,便妄自“謂言”已“登聖”位,未證言證,于是“大妄語成”就,來世當“墮無間”地“獄”。
“汝等亦當將如來”此諸法“語,于我滅後,傳示”于“末法”時期,“遍令衆生”之修正定者“開悟斯義,無令天魔得其方便”,成其魔業,“保持”正法勿令斷絕,“覆護”正修之士“成”就“無上”菩提“道”。
卷 十
第叁節 想陰魔境
一、想陰區宇相(定中初相)
【阿難,彼善男子修叁摩地,受陰盡者,雖未漏盡,心離其形,如鳥出籠,已能成就從是凡身上曆菩薩六十聖位,得意生身,隨往無礙。
譬如有人熟寐寱言,是人雖則無別所知,其言已成音韻倫次,令不寐者鹹悟其語,此則名爲想陰區宇。】
【注釋】
“受陰盡者”:謂已透過受陰十境,而破受陰。
“雖未漏盡”:雖尚未達無漏。
“心離其形”:第八識心已能離其形體,不再爲形體所局限。以真心周遍,本來不局于身,由于無始迷執,非局而成局,縱使色陰已盡,十方洞開,見聞達于周遍,亦尚無離身自在之用,這是因爲還被受陰覆蓋住的緣故。現在受陰既盡,才能心離其形體。
“從是凡身”:“凡身”,凡夫身。
“菩薩六十聖位”:即叁漸次、幹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覺、妙覺。
“意生身”:又作意成身,非父母所生之身體,乃入聖位之菩薩,爲濟度衆生,依“意”所化生之身。“意生”喻其來去迅疾,猶如意之來去,說到就到。關于意生身,可參閱《楞伽經》之所述。
“熟寐寱言”:“寐”,睡。“寱(音藝)”,同“呓”;夢中言,俗言夢話。
“是人雖則無別所知”:謂雖已成意生身,然未入大覺,行而不知其所以然,于“上合十方諸佛,下同六道衆生”之道亦無所知。
“其言已成音韻倫次”:喻其所行已合于章法(已入于道),不再如凡愚之一切隨業造作,渾渾噩噩、語無倫次。
“令不寐者鹹悟其語”:“不寐者”,不睡之人,指佛菩薩,以佛菩薩已從夢覺故。“悟”,知。謂此人雖未達究竟,然如來于是人,悉知悉見,而其所行,與佛菩薩亦能感應道交。
【義貫】
“阿難,彼善男子” 精“修叁摩地”,已透過受陰十境,而達“受陰盡者,雖”尚“未漏盡”,然其第八識“心”已能“離其形”體,“如鳥出籠,已能成就,從是凡” 夫之“身,上曆菩薩六十聖位” (五十二位加叁漸次、幹慧、四加行)“得意生身,隨” 意而“往”諸刹“無礙”。
“譬如有人”于“熟寐”中發“寱言”“呓語”,“是人雖則無別所知” (未入大覺,行而不知其所以然),然“其言已”順“成”法之“音韻”以及“倫次”(有條不紊),而能“令不寐者”(佛菩薩)“鹹悟”知“其語”(悉皆感通)。“此則名爲” 本心被“想陰區”拘于其狹“宇”中之相。
二、想陰盡相(定中末相)
【若動念盡,浮想銷除,于覺明心如去塵垢,一倫生死首尾圓照,名想陰盡。是人則能超煩惱濁,觀其所由,融通妄想以爲其本。】
【注釋】
“若動念盡”:“動念”,指第八識中所含六識種子動蕩之念。
“浮想銷除”:“浮想”,指六識中枝末現行。以根本(種子)既盡,枝末(現行)便成無根之浮想,而自消除,不複再起。
“一倫生死首尾圓照”:“倫”,類。“一倫生死”,指一切倫類之生死,即十二類生。“首”,指生相。“尾”,指滅相。此謂,一切十二類生的生滅之相,皆得圓滿照了,即生從何來,死至何去,亦即是由于想陰已盡,行陰顯現,故得明見此一切。以行陰即是生、住、異、滅,遷流變動之相;今行陰既現,即能照見了知其四相。
“煩惱濁”:前面經文釋煩惱濁雲:“又汝心中憶識誦習,離塵無相,離覺無性,相織妄成,名煩惱濁。”今以六識之根本及枝末(種子與現行)皆已銷泯,動蕩之根、漂浮之末皆已除盡,故不再浮動;心若不浮動,即離煩惱,因此能超越煩惱濁。
“觀其所由”:既破想陰之後,回觀想陰之所由生(生起之由)。
“融通妄想以爲其本”:原來是從融通質礙之妄想,色與想交織而妄成,以爲想陰生起之根本。例如心想酸梅,口中水出等,即是由心中之妄想而成色(酸梅),心複與此想中之色交織,故令水從口出。
【義貫】
“若”六識種子之“動”蕩之“念盡”,六識中之枝末(現行)“浮想”即得“銷除”,不複生起,“于覺明”之第八識“心”,即“如去塵垢”,不再陰蓋,故“一”切“倫”類之“生死”(十二類生),其“首”之生相乃至“尾”之滅相,皆能“圓照”明了,“名”爲“想陰盡”相。以想陰盡故,“是人則能超煩惱濁”,于是回“觀其”想陰之“所由”起,原來是從“融通”質礙與“妄想”交織而成,“以爲其”生起之根“本”。
叁、想陰十境相(中間過程諸相)
⑴貪求善巧——怪鬼來撓
【阿難,彼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叁摩地中心愛圓明,銳其精思貪求善巧。
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
其人不覺是其魔著,自言謂得無上涅槃,來彼求巧善男子處,敷座說法,其形斯須或作比丘,令彼人見 ,或爲帝釋,或爲婦女,或比丘尼,或寢暗室身有光明。
是人愚迷,惑爲菩薩,信其教化,搖蕩其心,破佛律儀,潛行貪欲。口中好言災祥變異,或言如來某處出世,或言劫火,或說刀兵,恐怖于人,令其家資,無故耗散。
此名怪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俱陷王難。
汝當先覺,不入輪回;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注釋】
“受陰虛妙”:謂達受陰虛融奧妙之境,以其心能離身無礙,見聞周遍故。
“不遭邪慮”:因受陰已破,故不再受受陰之邪慮所惑。
“圓定發明”:圓通之妙定得以開發顯明。
“心愛圓明”:謂彼行者忽然發起一念貪著,心愛圓明妙用之境界。
“銳其精思”:勇銳精進于其思維。
“貪求善巧”:“善巧”指神通變化。謂彼人貪求善巧之變化,悚動人心,以廣作佛事。
“天魔”:指六欲天魔。
“候得其便”:候得其貪著之便,所言“候”者,因爲一當有人修定,魔宮即震裂,于是天魔便虎視眈眈,守候其旁,趁虛而入以破壞之。“便”者,魔得其便,也就在于是行者有所缺失、過錯、或疏忽,行者這些疏失正是讓天魔逮到了破壞修行之便。
“飛精附人”:“人”,指旁人,非行者本人;以行者到此境界。即使是天魔,也已不再能直接附于他身上,故須轉而利用旁人來破壞他。又,此受魔所附之人,多是素受邪惑之人。
“口說經法”:謂魔即令此人口說經法;然此經法多爲“相似佛法”。
“其人不覺”:“其人”,即受魔附身之人。
“自言謂得無上涅槃”:自言得無上涅槃,或自言得無上菩提、得道、大徹大悟、已開悟、證法身、或成就叁明六通等,凡此皆是于魔力所持下所作的大妄語。
“斯須”:即須臾,頃刻之間,極短時間之義。
“潛行貪欲”:“潛”,暗中。“貪欲”,特指淫欲。謂暗中偷偷地行淫。
“口中好言災祥變異”:“祥”,朕兆、徵兆。“災祥”,即災難之兆。“變異”,即怪誕反常之事。如言何年何月何日將是世界末日到了,或何時神再來世界審判。
“令其家資無故耗散”:以其家財爲了求避災、驅邪、或迎佛、迎聖等…
《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 卷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