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因而耗散盡淨。
“年老成魔”:謂此怪鬼年老之後,爲魔所錄用,而成魔眷。
“厭足心生”:待彼行者戒定既破之後,因破壞的目的已達,魔即生厭,對他不再有興趣。
“汝當先覺”:“先覺”,預先覺知此是魔事,則不爲所惑。
【義貫】
“阿難,彼”透過受陰十境界之“善男子”達到“受陰虛”融奧“妙”之境,(能離身無礙,見聞周遍),故“不”複“遭”受陰所起之“邪慮”所惑 ,其“圓”通之妙“定”得以開“發明”顯。然此行者于其“叁摩地中”,忽然失其正念,而起貪著,“心愛圓明”妙用之境界,于是勇“銳其精”進“思”惟,“貪求善巧”變化能悚動人心之事,以作佛事。
“爾時”六欲天之“天魔候得其” 貪著之“便”,即乘隙“飛精”而“附”于旁“人”之身上,令其“口說”相似之“經法。其”爲魔所附之“人不”自“覺”知“是其魔著” 身,卻“自言謂”已證“得無上涅槃”、菩提等。此著魔人旋即“來彼”修定貪“求”善“巧”之“善男子處,敷座” 而“說”種種善巧方便示現神通之“法”,以投其所好,且“其形”貌于“斯須”(須臾)之間,“或”現“作比丘”身,“令彼”修定“人見,或” 現“爲帝釋”身,“或”現“爲婦女,或比丘尼” 身,“或寢”于“暗室”中,而“身”上現“有光明”。
“是”修定“人”以“愚迷”不知不覺,而“惑爲”真實“菩薩”現身,即“信”受“其教化”;于是魔乃“搖蕩其心”,乃至令其“破佛律儀,潛行貪欲” 之事,遂成魔侶。
此人成魔眷後,“口中”即常“好言災祥”朕兆、怪誕“變異”反常之事,“或言如來”此刻正在“某處出世;或言” 將有世界末日“劫火”之災,“或說”將有全球性“刀兵”之難(如第叁次世界大戰),“恐怖于人,令其家資,無故耗散”。
“此名”遇物成形之“怪鬼”,以其鬼“年老”而爲魔王錄用、“成魔”眷屬,今受魔王之命,來“惱亂是”修定之“人”,此行者之戒定既破,彼怪鬼魔破壞修行之目的已達,即“厭足心生” 起,而離“去彼人”之身“體”,于是修定而貪求善巧之“弟子與”爲魔所附之“師,俱陷王難”,以妖言惑衆,或傷風敗俗等罪,爲國法所辦(此爲花報)。
阿難,“汝當”令末世修行人預“先覺”知此等魔事,則不爲所惑亂,方能超越生死,而“不入輪回”;若“迷惑不”自覺“知”,受其惑亂,破戒定慧,隨順魔教,來世當“墮無間”地“獄”(此爲果報)。
【诠論】
本節經文中“是人愚迷,惑爲菩薩,信其教化,搖蕩其心,破佛律儀,潛行貪欲。”交光法師于《楞嚴經正脈》釋雲:“蓋緣投其心所愛求,不得不迷惑也。”(因爲魔投其所好,所以他非被迷惑不可。)“向使無所愛求,何至惑亂行人,但宜安心息愛求也。”(如果行人一直都無貪求取,魔怎能惑亂他呢?所以只要安心修道、息止貪愛求取之心,便不會有事。)交光法師又雲:“蓋行人叁學無缺(行者戒定慧俱修無缺),策進如飛,魔宮震恐。而魔之設謀擾亂,惟期破戒導淫(而魔的擾亂計謀,主要在于令行者破戒,引導他去行淫欲),則定慧俱納于邪(一旦破戒導淫成功,則行者所修的定慧,都變成邪定、邪慧,因此一舉多得,魔事即一舉成功),身爲魔子(行者便成爲魔子魔孫。)”交光法師又雲:“若智強者,于此反爲驗魔之要。”(若是有智之人,“破戒導淫”這一點,反而正好是驗證對方是否爲魔的要點。)“任其神變莫測,但察毀戒誘淫,即知是魔,何至迷惑?”(不論他所現的神變如何高深莫測,但只要審察他若有教授毀戒、誘人行淫,便知他是魔,怎麼還會迷惑呢?)可憐末法時期,學佛行淫,以此爲高者,如是之夥,雖道他們真的都沒看到這段經文?還是以業力故,視而不見?還是以貪愛熾盛故,而致如來言之諄諄,而他卻聽之藐藐?或是認爲他是“大根器人”,不受此限?或是認爲他修的是“無上密法”,超乎如來戒法及善惡因果?
⑵貪求經曆——魃鬼來撓
【阿難,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叁摩地中,心愛遊蕩,飛其精思,貪求經曆。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其人亦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遊善男子處,敷座說法,自形無變,其聽法者忽自見身坐寶蓮華,全體化成紫金光聚,一衆聽人各各如是,得未曾有。
是人愚迷,惑爲菩薩,淫逸其心,破佛律儀,潛行貪欲。口中好言諸佛應世,某處某人當是某佛化身來此;某人即是某菩薩等來化人間,其人見故,心生傾渴,邪見密興,種智銷滅。
此名魅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俱陷王難。
汝當先覺,不入輪回;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注釋】
“心愛遊蕩”:“遊”,指遊戲神通。“蕩”,放蕩自恣。
“飛其精思”:飛揚其精神(神識)、思慮。
“貪求經曆”:“經曆”,指往詣諸刹土,大作佛事。
“自形無變”:指爲魔所附之人,其自身形貌不變。
“其聽法者,忽自見身坐寶蓮華,全體化成紫金光聚”:這表示魔讓聽衆都自見其自身成佛。
“口中好言諸佛應世”:喜歡說某佛正在甲世界應世、某佛正在乙世界應世,他都能了了知見。
“某處某人當是某佛化身來此,某人即是某菩薩等”:這種話耳熟能詳,當今常常可以聽到,如某派之人宣說其師之一是阿彌陀佛的化身,另一師爲觀音菩薩化身,又一師爲文殊菩薩化身等。若有智者,聽到這種宣言,便不要再“義務”爲他傳播,否則便是在傳播大妄語,而于其所造之大妄語中也參與一份,(由于附和,故屬于從犯)。
【義貫】
“阿難,又” 已透過受陰十境界之“善男子”,已達“受陰虛”融奧“妙”之境,其心得以離身無礙,見聞周遍,以其受陰已盡故,“不”複“遭”受陰所起“邪慮”之所惑,“圓”通妙“定”得以開“發明”顯;然而此行者于其“叁摩地中”忽然起念貪著,“心愛遊”戲神通、放“蕩”自恣,“飛”揚“其精”神“思”慮,“貪求經曆”刹土,大作佛事。
“爾時天魔候得其” 貪著之“便”,即乘隙“飛精”而“附”于旁“人”,令其“口說”相似之“經法。其” 爲魔所附之“人亦不覺知” 自己已爲“魔”所“著,亦言自” 己已證“得無上涅槃”、菩提等。旋即“來彼”貪“求遊”曆之“善男子處,敷座” 而爲他“說”種種遊蕩經曆之“法”,以投其所好。此著魔者“自”己“形”貌並“無”改“變”,卻可令“其聽法”之修定“者,忽自見” 己“身坐寶蓮華” 座上,其身與花座“全體化成紫金光聚”,俨然已成佛道之貌,而且進而令“一衆聽”法之“人”皆“各各如是”;大衆見如是遊戲神通,鹹歎“得未曾有”。
“是人愚迷” 不知不覺,“惑爲菩薩”現身現通,因此“淫”縱放“逸其心”,遊戲放蕩,乃至“破佛律儀”,而“潛行貪欲”,成魔眷屬。又此著魔之人“口中好言諸佛” 此時正好某處“應世,某處” 之“某人”定“當是某佛化身來此”世間;“某人即是某菩薩等,來” 教“化人間;其” 貪經曆之“人見”如是神通“故,心生傾渴,邪見密興,種智銷滅”,慧命斷絕。
“此名”遇風成形之“魅鬼”以其鬼“年老”爲魔王錄用而“成魔”眷,今受魔王之命而來“惱亂是”修定“人”,如今此行者之戒定慧既皆破已,破壞修行的目的已達,魔乃“厭足心生”,即離“去彼人”之身“體”,于是貪求經曆之“弟子與”爲魔所附之“師,俱陷王難”,受國法治裁。
阿難,“汝當”令末世行者預“先覺”知此等魔事,則不爲所惑,方能超生死,“不入輪回”;若“迷惑不知”,受其惑亂,破戒定慧,隨順魔行,來世當“墮無間”地“獄”。
⑶貪求契合——魅鬼來撓
【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叁摩地中心愛綿吻,澄其精思,貪求契合。
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其人實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合善男子處,敷座說法,其形及彼聽法之人,外無遷變,令其聽者未聞法前,心自開悟,念念移易,或得宿命,或有他心,或見地獄,或知人間好惡諸事,或口說偈,或自誦經,各各歡娛,得未曾有。
是人愚迷,惑爲菩薩,綿愛其心,破佛律儀,潛行貪欲。口中好言佛有大小,某佛先佛,某佛後佛,其中亦有真佛假佛,男佛女佛,菩薩亦然。其人見故,洗滌本心,易入邪悟。
此名魅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俱陷王難。
汝當先覺,不入輪回;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注釋】
“心愛綿吻”:“綿”,綿密,指定力綿密不斷。“吻”,音(吻),又音(忽);義爲吻合。《康熙字典·引玉篇》:“大清也(十分清徹),又合也。”謂忽然起一念貪著,心愛定力綿密不斷、吻合妙用之境界。
“澄其精思”:澄寂其精神思慮。
“貪求契合”:“契”,密契至理。“合”,吻合妙用。
“或口說偈”:或口中宣說偈語。
“或自誦經”:或不學而自能背誦經文。
“佛有大小”:“大小”即尊卑、高下之義。
“某佛先佛,某佛後佛”:如某派教義中言“金剛持佛”爲“本初佛”,是一切諸佛的第一尊。然我如來正法之中,無論顯密性相之教,皆無此說;且此說與佛義理亦不合,何以故?以佛言:“本際不可知”故,于叁際中,何有“本初”可得?故“本初佛”之說,實不合佛義。又若有“本初佛”者,則叁際即有邊,如是如來則墮“有邊”外道見,乃至常見。故知此非佛所說。
“真佛假佛”:及今現前不是有所謂的“真佛宗”者耶?
“男佛女佛”:前面所述邪密稱雙修之男女爲“佛父”、“佛母”,正好被佛說中,幾乎一字不差。可知佛真是一切智人:末法之亂相,早就在經中全都說出了。
“洗滌本心”:“本心”,本所修…
《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 卷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