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 卷九▪P24

  ..續本文上一頁,像滅之時,諸識中“了”然“罔”有“陳習”(舊習氣)之迹象留下,“唯”存“一”識“精”之“真”體(第八本識)。

  于是一切“生滅根元”之行陰本體“從此披露”顯現,故得“見諸十方”之“十二”類“衆生”,且“畢”竟“殚”盡“其類,雖”猶“未通”達“其各”自生“命”之根“由”端“緒”(識陰),但已明“見”其“同”分“生”死之“基”礎(行陰),見其“猶如野馬”塵埃、陽焰(海市蜃樓),“熠熠”微明、其體“清”輕微細“擾”動,是“爲”一切衆生“浮根”四“塵”所成之根身,能否“究竟”轉依(解脫)之“樞穴”關鍵,“此則名爲” 本心被“行陰區”拘于其狹“宇”中之相。

  二、行陰盡相(定中末相)

  【若此清擾熠熠元性,性入元澄,一澄元習如波瀾滅,化爲澄水,名行陰盡。是人則能超衆生濁;觀其所由,幽隱妄想以爲其本。】

  【注釋】

  “熠熠元性”:熠熠生滅之根元體性,即第七識。

  “性入元澄”:“元澄”,本元澄清者,指第八識。謂此第七識性入于本元澄淨之第八識。

  “如波瀾滅”:以行陰滅,一切識浪皆滅;由于想陰如洪波,行陰如細浪,識陰如無浪之潛流,真覺體性如湛然止水。

  “化爲澄水”:謂以行陰滅,行陰歸入于識陰,故行陰之細浪盡化爲識陰無浪之澄水。

  “衆生濁”:前面經文中釋“衆生濁”雲:“知見每欲留于世間,業運每常遷于國土,相織妄成,名衆生濁。”

  【義貫】

  “若此”輕“清擾”動、“熠熠”生滅之根“元”體“性”(第七識),其“性入”于本“元澄”清之第八識,“一”旦“澄”清了第七識行陰本“元”之種“習”,心海之中便有“如波瀾”息“滅”一般,此時行陰之細浪盡“化爲”識陰無浪之“澄”清流“水”,即“名”此爲“行陰盡”相。“是人則能超” 越“衆生濁”;超越之後,返“觀其”行陰之“所由”起,原來是從“幽隱”之“妄想以爲其”生起之“本”。

  叁、行陰十境相(中間過程諸相)

  ㈠墮二種無因惡見(二無因論)

  【阿難當知,是得正知奢摩他中諸善男子,凝明正心,十類天魔不得其便,方得精研窮生類本。于本類中生元露者,觀彼幽清圓擾動元,于圓元中起計度者,是人墜入二無因論:】

  【注釋】

  “凝明正心”:“凝”,定,不動。“明”,明覺、不惑。“正心”,正持其心,指不起愛求。

  “方得精研”:因此才能精研而破想陰。想陰既破行陰即現。

  “窮生類本”:“窮”,窮究。“生類”,十二類生。“本”,生滅根本。

  “于本類中”:“本類”,指行者之自類。

  “生元露者”:“生元”,生滅之根元,指行陰。生滅根元之行陰顯露。

  “觀彼幽清圓擾動元”:“彼”,指行陰。“圓”,圓遍十二類生。“擾動元”,一切擾動之根元,即七識。謂行者此時于定中觀察行陰幽隱輕清、而圓遍十二類生之擾動根元。

  “于圓元中起計度者”:謂此行者若于圓遍之根元中,起念計度,執爲勝性;亦即,將所見到之行陰,計著爲已見到一切法之究竟根本。此有二過,一者,不知這只是行陰之相,等行陰盡後,還有識陰,識陰盡後,方是本覺現前,故此行者離究竟證,還有一段距離,不應妄自以爲已達究竟,以此不自忖量覺知,故爲魔所趁。二者,此行者見行陰擾動之元,即迷而不知尚有不擾不動之真如,而亡失本修因,故入歧路,因此可見依“如來密因”而修之重要。

  “墜入二無因論”:墮入兩種無因的邪論之惡見。

  【義貫】

  “阿難當知,是得正知”不遭邪虛,于其“奢摩他”圓定“中,諸”透過想陰十魔境之“善男子,凝” 定“明”覺、不動不惑、“正”持其“心”,不起愛求,因此想陰“十類天魔不” 能“得其”破壞之“便”,如是“方得精”心“研”究而破想陰;想陰既破已,行陰即現,故得“窮”究十二“生類”之生滅根“本”(即行陰之體)。“于”行者“本類中,生” 滅根“元”(行陰)已顯“露者”,行者即于其定中“觀”察“彼”行陰“幽”隱輕“清,圓”遍十二類生“擾動”之根“元”(亦即七識),而此行者若“于”彼“圓”遍十二類生之根“元中起”虛妄“計度”,執爲究竟之勝性,“是人”即因此而“墜入”外道的“二無因”邪“論”之惡見。

  ①計本無因(過去無因惡見)

  【一者、是人見本無因;何以故?是人既得生機全破,乘于眼根八百功德見八萬劫所有衆生業流灣環,死此生彼,只見衆生輪回其處,八萬劫外冥無所觀;便作是解:此等世間十方衆生,八萬劫來無因自有。

  由此計度,亡正遍知,墮落外道,惑菩提性。】

  【注釋】

  “見本無因”:見到此行陰生滅之本;本來無因。

  “生機全破”:“生機”,生滅之樞機,即行陰。“破”,即顯露。

  “乘于眼根八百功德”:乘著清淨的眼根所具之八百功德,故能完全發揮其能見之量。

  “業流灣環”:“灣”,業灣。“環”,圓環。隨著業行之流,于業灣中,回環流轉。

  “八萬劫外,冥無所觀”:“外”,前後際,在此指前際。“冥”,冥然。謂于八萬劫外之前際,冥然莫辨而無所見。此行者于是以爲:在這八萬劫外,前無因,後無果可得。

  “亡正遍知”:即失去了如來所教之正遍知見。以無因論破壞正理因緣生法,令衆生墮于無因無果之邪見,執無善惡、凡聖之因果,因此造善或修行,皆不得善報、亦不得聖果;而且造惡亦不受果報。以如是邪計,令衆生不修善去惡,不修聖行,因此長劫輪溺不得出,是故無因論之惡甚大。

  【義貫】

  “一者,是”于行陰圓元中起計度之“人見”此行陰的生滅之本,“本”來“無因”而起;“何以故?”(爲何會有如是見?)由于“是人既得生” 滅之樞“機”(行陰)“全破”(全體顯露),乃“乘于”清淨“眼根”所具之“八百功德”,而能完全發揮其能見之量,因而得“見八萬劫” 內“所有衆生”,隨著“業”行遷“流”于業“灣”中,回“環”輪轉,不能自止,“死此生彼”,悉在灣內,“只見衆生”于八萬劫中“輪回其處,八萬劫” 以“外”之前際,則“冥”然莫辨而“無所觀”;于是他“便作”如“是”邪“解”妄計:“此等世間十方衆生” 從“八萬劫”以“來”乃“無因”而“自有”。“由此計度”,因而“亡”失如來所教之“正遍知”見,從而“墮落”于“外道”邪見(即學佛法成外道),以此而“惑”亂自他“菩提”正覺之“性”。

  ②計末無因(未來無因惡見)

  【二者、是人見末無因;何以故?是人于生既見其根,知人生人,悟鳥生鳥,烏從來黑,鹄從來白,人天本豎,畜生本橫,白非洗成,黑非染造,從八萬劫無複改移。

  今盡此形亦複如是,而我本來不見菩提,雲何更有成菩提事?當知今日一切物象,皆本無因。

  由此計度,亡正遍知,墮落外道,惑菩提性。

  是則名爲第一外道立無因論。】

  【注釋】

  “是人于生”:“生”,諸衆生。

  “既見其根”:既自以爲已見其八萬劫之根,系無因而有。

  “知人生人”:謂知人自然生人。

  “烏從來黑”:“烏”烏鴉。烏鴉從來自然是黑的,沒有什麼原因。

  “鹄從來白”:“鹄”,俗稱天鵝,似雁而略大,羽毛全白,頸長,尾部與腳皆短,腳有蹼,能高飛,鳴聲洪亮。此謂,天鵝從來自然是白的,沒有什麼原因。

  “人天本豎”:“人天”,人道與天道衆生。“豎”,直立。人道與天道本來就自然是直立的,沒什麼其他原因。

  “畜生本橫”:“橫”,橫立、橫行。

  “白非洗成”:“白”,指衆生之體白。

  “無複改移”:“無複”未嘗。“改移”,改變。

  “而我本來不見菩提”:“本來”,從本以來,即八萬劫前,亦即八萬劫的開頭。“不見菩提”,謂不曾見有任何一衆生是從菩提而生;換言之,即衆生性中原本不含菩提性。

  “雲何更有成菩提事”:過去既然不從菩提生,未來如何能成菩提?亦即:既不從菩提生,則不具菩提性;不具菩提性,則不可能成菩提。這是因爲此人爲八萬劫之見所囿,故不能見無量劫前,衆生最初一念無明生起之前的本覺之性(菩提性),由于他自己不見而言無。

  “一切物象,皆本無因”:一切物象于八萬劫前,皆本無因而生(過去無因),劫盡之時,亦當無因而一切斷滅,故一切皆歸于無因無果,過去無因,將來無果。

  【義貫】

  “二者、是”于行陰圓元中起計度之“人”于過去見本無因,于未來則“見末無因;何以故?”以“是人于”諸衆“生既”自以爲已“見其”八萬劫前之“根”,系無因而有,“知人”自然“生人”,非有他因,“悟鳥”自然“生鳥,烏” 鴉“從來”即自然是“黑”的,別無有因,“鹄”(天鵝)“從來”自然是“白”的,非有緣故,“人”道與“天”道衆生“本”來自然“豎”著立,“畜生本”來自然“橫”立橫行。衆生之體,其“白非洗”而“成”,乃自然而然,衆生體之“黑”亦“非”由“染”所“造”,乃自然黑,如是等事“從八萬劫” 以來,即“無複改移”。

  “今盡此形亦複如是;而我” 從“本”以“來”(在八萬劫前)“不見”有衆生是從“菩提”而生(此即因中無菩提),“雲何”于八萬劫後“更有”衆生能得“成菩提”之“事”?(此是果中無菩提)“當知今日”所在之“一切物象”,于八萬劫前“皆”從“本”以來“無因”無果。

  “由此”心魔作祟而邪“計”籌“度”,謂一切自然而生、自然而滅,無因無果,因此“亡”失佛所教之“正遍知”見,“墮落”于“外道”惡見(即學佛法成外道),以致“惑”亂自他“菩提”正覺之“性”。

  “是”等“則名爲第一” 類“外道”所“立”之兩種“無因”惡“論”(本無因、末無因)。

  ㈡墮四種遍常惡見(四遍常論)

  【阿難,是叁摩中諸善男子,凝明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

《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 卷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禅之甘露 目次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