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無爲之涅槃淨境。
“五處安隱”:“安隱”,同安穩。謬以此五處爲安穩的究竟歸宿。
“爲勝淨依”:謂以彼五入爲最勝清淨、究竟之所依處。
“如是循環,五處究竟”:“循環”,循環論證、推觀。謂經由這樣的循環論證,而謬稱此五處皆是究竟涅槃之處;此即是以染作淨。
“五現涅槃”:“五”,五處。“現”,現證。謂此五處皆是現證涅槃處。
“心顛倒論”:因爲此人以染作淨、以有漏作無漏,故是心顛倒。蓋此心顛倒系自心魔之所成。
【義貫】
“又”于“叁摩”地“中”之“諸善男子,堅”固“凝”定、持“正”其“心”,不起愛求,外“魔不”複能“得”其“便”,乃能增進而破想陰;想陰既破之後,行陰即現前,因此他便能于定中“窮”究十二“生類”之生滅根“本”(行陰);于是此行者于定中“觀彼幽”隱輕“清”、恒“常擾動”之根“元”(七識);但是他“于”行陰念念相續無間之相,計其“後後”(最終)必定“有”實體存在,恒常不滅。因而“生”邪妄“計度者,是人” 即“墜入”外道所計執之欲界色界“五”處皆是究竟“涅槃”之邪“論”。
其中有的行者“或以欲界” 六天作“爲正轉依”,果(涅槃極果);這是由于他在破了想陰之後,以圓定發明所得之天眼“觀見”欲界諸天的天光 “圓明”,超日月光,因而心“生愛慕故”,遂計彼天爲涅槃界。有的行者“或以初禅” 天之離生喜樂“性無”欲界之“憂”苦“故”,遂計爲究竟涅槃界。“或”有行者“以二禅”天的定生喜樂境界,“心”中“無苦”逼切“故”,遂計爲涅槃界。“或”有行者“以叁禅”天之離苦妙樂境界,“極”其喜“悅”常相“隨”不離“故”,遂計爲涅槃界。“或”有行者“以四禅”天之舍念清淨,得于舍受,不苦不樂,“苦樂二亡”,便以爲“不”再“受輪回”之“生滅性”已證得不生滅性“故”,遂計四禅天爲涅槃界。此五者皆是“迷有漏”有爲、仍在生死的欲界色界諸“天”,謬“作無爲”之涅槃“解”,妄以此“五處”爲究竟“安隱”之最終歸宿,而且邪計此亦“爲”最殊“勝”清“淨”者(佛)之究竟“依”處;“如是循環”論證、推觀(以此推彼,以欲界天而推證初禅天,再以初禅推二禅等),而妄言“五處”皆已達“究竟”涅槃之無上極果。
“由此計度五” 處皆是“現”證“涅槃”處,彼諸天人得現受寂滅之樂,不待將來,無須更修,因而“墮落”于“外道”之惡見(即學佛法成外道),以致“惑”亂自他“菩提”正覺之“性。是則名爲第十” 類“外道”所“立”于“五陰中”可得“五”種“現”證“涅槃”,乃“心”魔所成之“顛倒”惡“論”。
四、結語:定中用心交互所成,囑令保護
【阿難,如是十種禅那狂解,皆是行陰用心交互,故現斯悟。衆生頑迷,不自忖量,逢此現前,以迷爲解,自言登聖,大妄語成,墮無間獄。
汝等必須將如來語,于我滅後,傳示末法,遍令衆生覺了斯義,無令心魔自起深孽,保持覆護,銷息邪見,教其身心開覺真義,于無上道不遭枝歧,勿令心祈得少爲足,作大覺王清淨標指。】
【注釋】
“如是十種禅那狂解”:這十種于修習禅那時所起的狂解。“狂”者,因爲這些魔境到後來都變成“未證言證”,自言登聖,故成狂妄之徒。《楞嚴經正脈》雲:“然通論十種狂解(行陰所趣十種狂妄境界),不出斷、常、空、有四字而已。且前五屬斷、常,後五屬空、有。”又,中土狂禅亦常有類此情形者。
“無令心魔自起深孽”:“孽”,罪孽。“心魔”,以行陰十魔境,皆是行者自心之心魔造作所起,非爲外魔所作。“魔”者,破壞義,以自持心不正,而起妄想計著,遂成自我破壞,心魔于焉出生。
“勿令心祈得少爲足”:“心祈”,心中祈求。“得少爲足”,以稍微有所證得、解得,便生滿足,乃至因此而自滿;以自滿故,終成狂妄。而衆生之所以會得少爲足的原因,都是由于在初發心時,沒有依于正信而發大心;而之所以不能發大心的緣故,也都是由于正信、正知見不足。蓋修行若不發大心,便極容易止于途中的種種化城,而謂爲實在、究竟的涅槃城。又,此經中所說的“十種狂解”的“得少爲足”之人,都是已經正式起修,並且皆已證得禅那,且又破了色、受、想叁陰的深修之士;然而當今之所謂狂妄者,卻連“得少爲足”都談不上,因爲彼等充其量僅是“學少爲足”,或“修少爲足”,因爲有的才開始在學習、或方開始修,僅僅修學了少少分便覺得非常滿足了,以此自滿而驕矜自視、而目空一切,以是成狂。
“大覺王”:即佛。
“清淨標指”:清淨妙法之所標指者,亦即直指本心,直標成佛之道。
【義貫】
“阿難,如是十種”于修習“禅那”時所起之“狂解,皆是”行者于想陰破後,“行陰”顯現之際,但此行者“用心”不善,定慧與妄想“交互”陵替,“故現斯”等邪“悟”境界。然而“衆生”冥“頑迷”惑,“不自忖”度思“量”正法及自己難得的身分(忘失正法及自我),“逢此”狂悟境界“現前”之際,竟“以迷”妄之境界“爲”得勝“解”、開悟,而“自言”已“登聖”位,因此未證言證,“大妄語”業于焉“成”就,來世當“墮無間”地“獄”受無量苦。
“汝等必須將如來”之正法“語,于我滅後,傳示”于“末法”時期,“遍令衆生”修正定者,“覺了斯”十種心魔之“義”理,“無令”行者自己“心魔自起” 狂解、從而造大妄語之“深”巨罪“孽”,以“保持”正法,不令斷絕,並以“覆護”正修之士,“消”滅止“息”種種顛倒“邪見,教其身心開” 發“覺”了“真義,于無上”佛“道不遭”橫“枝歧”路,而墮入外道,並“勿令”其“心”中生起“祈”求“得少爲足” 之念,因而墮于凡、外、權、小得少爲足之境界。汝等須“作大覺王” 所教敕“清淨”妙法之“標指”,直指本心、直示成佛之道。
第五節 識陰魔境
一、識陰區宇相(定中初相)
【阿難,彼善男子修叁摩地,行陰盡者,諸世間性幽清擾動,同分生機縧然隳裂,沈細綱紐補特伽羅,酬業深脈感應懸絕。
于涅槃天將大明悟,如雞後鳴,瞻顧東方已有精色。六根虛靜,無複馳逸,內外湛明,入無所入。深達十方十二種類受命元由。觀由執元,諸類不召,于十方界已獲其同;精色不沈,發現幽秘,此則名爲識陰區宇。】
【注釋】
“行陰盡者”:謂行者若在想陰盡,行陰顯現之後,開始修斷行陰,于此修斷過程中,若能始終不起狂解,或一有妄念生起,便能覺知不爲所惑,常住于圓定,因此終能達到行陰盡的地步。
“諸世間性”:指世間之生滅性。
“幽清擾動同分生機”:“同分”,衆同分。“生機”,生滅之機。“機”,同“基”,動之始也。此句謂幽隱輕清、而擾動不息、衆同分的生滅之機。
“倏然隳裂”:“倏然”,突然。“隳”,毀。“裂”,破裂。
“補特伽羅”:梵語,義爲數取趣。“數”,數數,多之義。“取”,得也。“趣”,六趣。謂數數不斷地由取而得六趣之果報。數取趣亦即是衆生。
“酬業深脈”:“酬業”,酬答宿業,即受宿業之報。“深脈”,深潛之脈絡,即指行陰。
“感應懸絕”:“感應”,即因果感應。“懸”,遠。“絕”,斷絕、絕迹。謂行陰爲能感應因果者,而今行陰已盡,因果之深潛脈絡便斷,因喪果亡,故不複受生,因此說感應因果之行陰已斷絕懸遠,亦即是說行陰已經遠離。
“將大明悟”:即天亮,得大醒覺(大覺悟)。
“精色”:精明之色;天將亮之時,天上雖有精明之色,但未大明。這用以象徵于性天之中,行陰已盡,識陰顯現,故于性天中現有精明之曙色,但仍未放大光明。
“內外湛明”:內六根、外六塵湛然明徹,根塵化爲一味,歸于一體,而無複內外相隔之相。
“受命元由”:“受命”,即受生。受生之根由即是第八識。
“觀由執元”:“由”,根由,即識陰。“執”,計執。“元”,本元真心。謂此行者觀自己受命之元由(識陰),便計執它是本元真心。
“諸類不召”:“諸類”,指十二類生。“召”,召引。謂十二類生皆不能召引他再去受生,因爲他的行陰已盡故。
“于十方界已獲其同”:“獲”,得,得證。“同”,同一識性。謂已證得十方界皆是同一識性,亦即同是唯識變現。
“精色不沈”:其識精元明之色不再沈溺而複現黯冥。
“發現幽秘”:“發現”,開發顯現。“幽秘”,幽暗隱秘之處,即識陰之體。以行陰既滅,識陰即顯現,故有如開發顯現出幽暗隱秘之處。
【義貫】
“阿難,彼善男子修叁摩地”以修斷行陰、但一向不起狂解,因而得達“行陰盡者”,其“諸世間”生滅“性,幽”隱輕“清擾動”不息,衆“同分”之“生”滅“機”樞“倏然隳”壞破“裂”,深“沈”微“細”之大“綱”樞“紐”,亦即一切“補特伽羅”(衆生)“酬”答宿“業深”潛之“脈”絡(行陰)已斷,故因果“感應”之根本便已“懸”遠斷“絕”。當此之時,行者“于涅槃”之性“天,將大明悟”(天將亮),“如雞”于微明之“後鳴”啼,此時“瞻顧東方,已有精” 明之“色”出現,但仍未大明。是時“六根”皆不受外塵故一片“虛靜”,其心“無複”奔“馳”散“逸”,是故“內”六根與“外”六塵皆“湛”然“明”徹,且根塵化爲一味、一體,無複內外之相,故“入無所入”。從而“深達十方”世界“十二種類”,衆生投胎“受命”之根本“元由”,由是第八識便顯現。行者雖得“觀”見此元“由”(識陰之體),然而卻“執”此爲其本“元”之真心,是故仍不能破之;雖不能破識陰,但由于行陰已破,故“諸”十二“類”生皆“不”能“召”引他再去受生, 因他“于十方界,已獲” 證“其同”一識性,即十方同是唯識變現。其識“精”元明之妙…
《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 卷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