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 卷九▪P7

  ..續本文上一頁”欲“罷法座”,離席而起時,乃“于師子床” 上“攬”按“七寶幾”(講經桌),“回”其如“紫金山”之身,“再來仉倚”法席(又再坐下),而“普告大衆及阿難言:汝等”尚未證聖道的“有學緣覺” 及“聲聞”衆,“今日”已經“回”小乘“心趣”向“大菩提無上妙覺” 之道,而“我今”雖“已”爲你們闡“說”了“真修行法”,然而“汝”等“猶未”能“識”別“修”習自性定慧之“奢摩他”(無止而止)及“毗婆舍那”(非觀而觀)中之“微細”難覺之“魔事”,故當“魔境現前” 之時,恐“汝”等仍“不能識”知。若光欲以禅定水“洗”滌“心”垢,滅除心相而入于灰心泯智之定中,此“非”有“正”知見,極易爲魔所趁而“落于邪見” ,且認邪爲正。一切魔事,“或”是由“汝”自五“陰魔”所生,非爲外魔,“或複天魔” 所作、“或”是“著鬼神”之境,“或遭魑魅”精怪所弄,然行者若“心中不明”識究竟是誰造成的境界,便會“認賊爲子” (把有害的人當作可愛的人)。

  “又複于”世間禅“中”,以“得少爲”滿“足”“如”,例過去已得“第四禅”之名爲“無聞比丘”者,便于得四禅後“妄言”他已“證”得“聖”道(阿羅漢道),並謂入第四禅即是入涅槃。後來在他四禅天的“天報已畢”,五種“衰相現前”時,方知自己將死,便反而“謗”佛爲妄語,言“阿羅漢”不受後有,而他今既已得四果之無生,且已入于涅槃,爲何卻再從涅槃出,而“身遭後有” 將複受輪回?可見實在並無涅槃,而阿羅漢亦非證無生;這位比丘以此謗佛、謗法、謗僧之罪,即“墮阿鼻”地“獄”受苦報。

  阿難,“汝應谛聽,吾今爲汝仔細分別”解說禅定中五十種魔事。

  【阿難起立,並其會中,同有學者,歡喜頂禮,伏聽慈誨。】

  【義貫】

  “阿難”即“起立,並其會中,同” 是“有學者,歡喜頂禮,伏聽” 如來“慈誨”。

  【诠論】

  本經的基本架構,可說是:“從破魔始,至破魔終”;因爲自阿難示墮、文殊將咒解救(此即是破魔之始)至阿難請示修定(因爲光持戒,定力不足,境界現前,便把持不住,因而墮落,成就魔事);佛方便示導,曆七處破妄(七處徵心)、十番顯見、示十八界皆本如來藏、二十五聖自證境界、重說大咒、開示建壇、結界、修楞嚴大定之法、詳述四種明誨、大乘六十位修證之真菩提路、細述叁界十習因、六交報,及四生、七趣種種衆生(種種地獄、十種鬼趣、十種畜生趣、十類人趣、十類仙趣、諸天趣——欲界六欲天、色界四禅諸天、無色界四空諸天,以及四種修羅趣),至此,聖凡種種境界,以及信、解、悟、修、證、果之真菩提路亦皆開示明白;接下來的“五十陰魔”,詳論五十種禅定中的魔境,及破除之法,可說是達到本經的最高潮處,對修行人或習禅者來講,也是最最重要、最爲實用的地方。

  因爲本經始自以神咒破魔,中間七處破妄,及四種清淨明誨、四加行、乃至詳論六道諸趣時,其實也皆是在破斥:或破魔、或破邪、或破妄;而各種邪妄,亦正是魔因。故《大智度論》論雲:“除諸法實相外,皆是魔事。”以不出魔數故。然而以上所破斥之邪妄境界,並未像最後這一節“五十陰魔”中所說的,那麼詳盡、實際。修行菩提或習禅者,對于此部分,不可不知,不可不深入解了、奉行,否則習禅必然魔事重重,而菩提必定難成。

  又,釋尊坐菩提樹下,破四魔軍,成等正覺;故知成菩提是必然要破除魔事的;雖然依理上而言,魔事與魔境皆是依自心妄現,然而佛若不開示,世間無人能覺知其爲魔事,因而被內外種種妄境所惑亂,而魔事成矣。由于得聞佛之開示,事先知道,心理有准備,且依自善根力、及佛力加持、法力護持,諸天護法擁護,一旦境界現前,即能立刻覺知、識破,而得持心不動,不爲所惑、不隨、不信、不從,如是則魔之惡圖即不得逞,魔意一旦受挫,魔事即破。故知,破魔之事無他,即:

  一、多聞、研求、深入知解魔所行事及所現境界。

  二、持心不貪世間一切,尤其是財、色、名、利、權、位等。

  叁、任何時候,境界現前時,立即“覺知”。

  四、“持心不動”、不信、不隨、不喜、不悲(不以所見境界爲喜、爲悲、乃至自以爲尊、爲勝等。)

  總而言之,修行者要完全不遇障難,可說是不可能的;要完全沒有境界現前(不論善境界或惡境界),也不太可能。但我們不能期求完全沒有障難或魔事,而應希望我們有能力克服障難及破除魔事。又,境界不在善惡,只要自心不貪愛取著,便都不成問題;若自心貪著,即使是善境界也會變成魔事。這一點就是佛在本節經文中一再強調的:于每一重陰魔之末,佛都會說:“斯但功用,暫得如是,非爲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意即:這種修行境界,只是定力所引起的暫時的作用,不久它就會消失的;因此這些現象並非表示你已達到聖人所證的境界,所以你心中也不要以爲你已得聖人的證境。這樣不妄想貪著,這個境界也還可稱爲善境界,但你若把它當作你已“證聖”之解,便馬上受諸邪群魔所趁、所用、所纏,而胡裏胡塗入于魔數,亦不自知。

  又,所謂“魔事”之魔者,其實不只是天魔;依通教所說的四魔:天魔、死魔、煩惱魔、五陰魔。若依本經,則還包括種種鬼、神、魑魅、精怪等等。因爲這些衆生,或者自懷惡心,喜歡壞人修行;或者爲魔所使、爲魔所用,故皆能成就魔事,破壞修行。因此本經前面所述之種種鬼趣、旁生趣等,讓我們于衆生界有全面的了解,因而在專修叁昧時,對覺知魔事、防範魔事、乃至對治或破除魔事,都有很大的幫助:因爲了解整個習禅過程、方法、果報,及衆生界的狀況故,非對于“敵人”一無所知,亦非“敵暗我明”,而能“知己知彼”,因此一旦魔事發生,也不會胡裏糊塗、一無所知,而驚慌失措;也才能沈著穩定地對付。

  最後,愚意以爲本經這“五十陰魔”章,可說是本經最爲稀有、最爲寶貴的部分,因爲其他經典都沒有如是之法;或也有涉及魔事的,但也沒有這麼詳盡、這麼完備的“破魔大全”。因此諸修菩提者及習禅人,皆應深入精研、信解、諷誦再叁,爲他人說。

  附及,這“五十陰魔”章,實是習禅的“破除魔事品”。若以世間法來比喻,有如:我們買一部機器或汽車等,機器的說明書中,最後大都會有一節“故障排除法”,詳列這機器在操作中可能發生的種種故障現象,及其排除之法。這“五十陰魔”章,等于操作駕駛“禅定叁昧”這條“法船”的故障排除法,依于此法,舟中之人方能安抵涅槃正覺彼岸。

  第一節  由妄生空,迷生世界

  【佛告阿難及諸大衆:“汝等當知:有漏世界十二類生,本覺妙明,覺圓心體與十方佛無二無別。

  由汝妄想迷理爲咎,癡愛發生,生發遍迷,故有空性;化迷不息,有世界生,則此十方微塵國土非無漏者,皆是迷頑妄想安立。

  當知虛空生汝心內,猶如片雲點太清裏;況諸世界在虛空耶?”】

  【注釋】

  “有漏世界”:此指依報、無情器世間。

  “十二類生”:卵、胎、濕、化、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色、非無色、非有想、非無想。此爲正報、有情世間。

  “癡愛發生”:“癡”,無明。“發生”,發生阿賴耶識。由迷癡而起愛念,故令清淨本心成真妄和合,而發生阿賴耶。

  “生發遍迷”:“生發”,即發生。謂,又發生能見之“見分”。“遍迷”,指遍迷于外,欲有所見,而發生所見頑空之“相分”。

  “故有空性”:“空性”,指頑空之性。

  “化迷不息”:“化”,能所相因,展轉變化。“迷”,癡迷。“不息”,相續不斷。

  “有世界生”:此即前經文所說:“迷妄有虛空,依空立世界。”

  “當知虛空生汝心內”:無邊虛空實是生于你本覺真心之內。

  “猶如片雲點太清裏”:“太清”,太空。謂虛空在你的真心中,其大小就有如太空中的一小片雲一般:太空甚大,而片雲甚小——法合:汝之真心甚大,而世間之虛空實甚小,只如真心虛空中的一小片浮雲。

  “況諸世界在虛空耶”:真心中含裏世界的虛空已小如空中的一片浮雲,而況諸世界又在這虛空之中,豈非小之又小?

  【義貫】

  “佛告阿難及諸大衆:汝等當知”叁界“有漏”依報之“世界”中之正報“十二類生”有情,其“本覺妙明,覺圓心體”本“與十方”諸“佛無二無別”。然而“由”于“汝妄想”,而“迷”本有之“理”體,以此“爲咎”,而令無明之迷“癡”更起“愛”念,致令清淨本心化成真妄和合,因而“發生”阿賴耶識,接著更“生發”能見之見分,進而“遍迷”于外,欲有所見,而發生頑空之相分;是“故有”所見之相分“空性”産生;能所既立,相因相成,展轉變“化”與癡“迷”相續“不息”,因而“有世界生”起。“則此十方微塵國土非無漏”之世界“者,皆是迷”于本覺真心“頑”因而起“妄想”之所“安立”。

  然而“當知”此無邊之“虛空”,實“生”于“汝”本覺真“心”之“內”,,此心內虛空之大小與本心相比,“猶如”一小“片雲點”綴于茫無際涯的“太清裏”(太空中),何其渺小,且不久住。而“況”依空而立之“諸世界”、及身心、更“在”本已渺小的“虛空”中“耶”?豈非更是微不足道?

  第二節  發心歸無,震裂空界

  【汝等一人發真歸元,此十方空皆悉銷殒,雲何空中所有國土而不振裂?

  汝輩修禅飾叁摩地,十方菩薩及諸無漏大阿羅漢,心精通吻,當處湛然。】

  【注釋】

  “發真歸元”:“發真”,發明本覺真心。“歸元”,歸于本有之佛性。“元”者,本也。

  “此十方空皆悉銷殒”:“空”,頑空,乃由晦昧所成者。“皆悉銷殒”,既然十方空是由晦昧所成,今已發真歸元,覺知而不複迷昧,因此十方頑空所依的晦昧便不複存;所依的晦昧不存,能依…

《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 卷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禅之甘露 目次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