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叩鳴集▪P9

  ..續本文上一頁。鄭俠繪所見爲圖上之,且雲旱由安石所致,帝觀圖長籲,于是青苗等法並罷,民間歡呼,是日大雨。

  又是元虞知定州,歲旱,乃集道人(即高僧)設壇,潔齋叁日,百拜祈禱,澍雨沾洽。

  又魯有開知金州,有蠱獄,當死者數十人,有開曰:安得若是衆耶?訊之則誣,天方旱,獄白而雨。

  《元史》張養浩累官參議中書省事,關中大旱,民相食。特拜陝西行臺中丞,即散家財,給貧乏,經華山禱雨,泣拜不能起,天忽陰,一雨二日,到官禱于社壇,大雨如注。

  又暢師文除太平路總管,時大旱,師文捐俸致禱,澍雨大降,遂爲豐年。

  《明史》方克勤爲濟甯知府,教化興起,守將督民築城,克勤請而罷之,先是久旱,遂大澍。民歌之曰:孰罷我役,使君之力;孰活我黍,使君之雨。

  又耿蔭樓任臨淄縣,久旱,囚服暴烈日中,哭于壇,雨立澍。

  曆史上記載的這類靈異的事,多半是十分之中取其一二,還輕描淡寫,不肯鋪張。總起這二十四部來說,也就不下數百則了,曆史家原有他的體例,不能隨便雲雲;就讓說當時記載或有失實,也不致件件皆錯;要說適逢其會,偶爾巧合,又不是只一人只一事,豈能你巧合他也巧合?再拿聖言量來講,佛家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儒家說:“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聖人說的話,皆是實語真語,這也足證明曆史上和祥戾殃的記載,在原則上是真實不虛的。

  拿現在來說,國際每次發生了戰禍,或是水災饑馑,在報紙上常可見到;宗教家的絕食捐赈和祈禱。這本是一種博愛行爲,也並沒見人罵過他們不合潮流。我們臺灣旱災,援例舉行一次祈禱,也是一種慈悲愛衆行爲,似乎也沒有甚麼奇怪處。但我們的祈禱;第一、要本著信教自由的條文去做,不必一定依賴政府推動,因爲各有各的立場,有必要時不妨請求政府贊助。第二、這次舉行祈禱,不注重燒香拜拜,我們當該警覺“戾氣致殃”的因果!宜從根本上著眼,要在心身上,有一種和氣的表現。

  每一件事,雖然皆不簡單,只須先把握住重心,就容易著手了。戾氣雖有種種,殺業要居第一!和仔雖有種種,戒殺也是第一!我國數千年來,凡是國家有慶祝的大典,就舉行停刑,或頒行赦免。若遭了災害,尤其是天旱,祈禱時除了減膳、停刑,照例還要禁止屠宰!我們的求雨法,以及和氣的表現,也就是從這一重心上入手。

  區區愚癡無知,謹籌畫了兩個拙法,請大家贊同;(甲)是戒殺,此又分爲叁目:一、各家的廚房,不做屠場,不使流血;遇必要時,向市上買已宰的肉。二、在可能範圍內,避免殺害一切動物。叁、提倡每年四月八日佛誕,爲保護動物節,呼籲全國戒殺一天,並勸營屠業的,放下屠刀,做一天的佛。(乙)是蔬食,此又分爲五目:一、長素。二、六月臘月蔬食。叁、每月十齋。四、觀音、准提、朔望、佛菩薩聖誕等花齋。五、肉邊菜(與人同食之時,但食肉邊之菜)。請大家發心量力,隨便擇一種去做,多有多的功德,少有少的功德,總比不做好。

  這兩件事,確是萬善的基礎,和氣的根本,照著去做,定有感應。但是殺業是大家共做的,所以旱災也是教大家共受。要做這樣的善事,也是大家共做,比較感應才大。但是大家豈能這樣同心?不必管他,不必多慮,只求讀者自己激發天良,真心忏悔,自然就生一分力量,有一分力量,便能減一分災殃,也是增一分功德。人人但肯這樣責備自己,不必格外向大家求同心,已經是同心同力了。

  戒殺蔬食,這兩種運動,天不落雨,依照去做,這是一種祈禱,可得甘霖;天落了雨,還希望這樣去做,這是一種預防,可以免除其他的災殃!本月八日是釋迦牟尼佛、爲著救度娑婆衆生、應身出現的紀念日,正是祈禱容易感應的好機會,佛陀既是慈悲,爲了度衆來此,若見到我們的旱災,見到我們的祈禱,必然更加憐憫的。但佛的慈悲,無怨無親,無貴無賤,對于四生九界,都看作自己的兒女,一律的拔苦與樂。若是我們殺害衆生,在佛眼裏,只看做是弟殺兄,兄殺弟,心中何能忍得下去,更不會向行凶的那一方面,去協助甚麼力量。我若肯體貼佛心,鏟除“弱肉強食”的劣心理,悲憫衆生慘遭殺害,立刻發一個願,揩淨了口血,放下屠刀,向佛忏悔!這是戾氣轉和氣的關鍵,也是有表現的祈禱,我想沛然大雨,一定是應時下降的。

  偈曰:

  人爲萬物敵 殘暴過豺虎

  空間施槍铳 水底設網罟

  只圖口解饞 那念物命苦

  戾氣幹天和 稻田變幹土

  南寺枉燒香 北寺徒槌鼓

  吾有誠實言 憑君自舍取

  洗除碗中腥 放下刀與斧

  少流一滴血 多換一滴雨

  敬爲在家衆新受菩薩戒諸尊進一言

  戒律在中國佛教裏,雖然列爲十宗之一;實非律宗學人,方得持戒,而他宗便可不持。特列爲一宗的主旨,是爲此種法規,使他普遍推行,不得不專一的研究,加以深入與整理,才能契理的傳授。至于應受的性質,是普及整個佛教的。不分任何宗派,不分出家在家,只要是佛教徒,就應該守戒。這好比一個國家的憲法,凡屬國民,就有遵守的義務,決不可說我非律宗,何用受戒!

  任何學問,求有根柢,除了下一番工夫以外,還得有師承,還得知行合一。無佛之世,戒就是師,這是佛親口的遺囑。倘不守戒,便是閉門造車,無師之徒,學問不會有根柢,行持二字,就更說不到了。再說到“法依戒住”的話,不遵佛戒,也就等于佛法的毀滅!但是一般衆生,每每聽了持戒兩字,感覺的是受束縛,不自由,這卻是大錯誤。實在戒是炎火中的甘霖,枷鎖時的解脫。戒相有繁有簡、有寬有嚴、有關有遮,因人因機受授,非常圓融。

  這次竹南獅山元光寺傳戒,戒壇的莊嚴,戒和尚的慈悲苦口,羯磨教授諸師的盡心引導,一切一切,無不使人五體投地,歎爲希有。在求戒的衆生,自當明白,這是難遇的事情,要發歡喜心、發慶幸心、發尊重心、發不破願,乃至發不穿願。

  今天這段講話,是對在家受戒衆發的,尤其是專爲受菩薩戒者,進的刍言。因著以前,見到在家衆受菩薩戒的,差不多他的動機,有弱有偏,有大有小。曾經從旁觀察,妄加推測、恐不外下列四種:一是被師友勸導,不好推辭,不得不勉強去受,敷衍一下面子。二是求得菩薩戒的頭銜,在佛教裏面有資格,各處走走,談起來也好聽,也好看。叁是求得菩薩大戒,可以消除夙業,滅罪增福。四是宏化心切,希求由戒得定,由定生慧,勤求佛道,廣度衆生。關于第一種動機,自然是弱,第二種動機,已經是偏;第叁種動機,不免是小;第四種動機,可稱是大。尚有其他別存用意的,那就不必再說了。

  這受戒的動機是因,能否得戒就是果,經上說過:“因地不真,果招纡曲。”這次諸位上善,千辛萬苦,遠道奔波,渡水涉川,爬山越嶺,求來大戒,談何容易。這要自己檢討,個人的動機,在前頭說的四種裏面,是那一種?不客氣的說,最如法的,只有舉的第四種一端,方合條件。第叁是自了漢,雖不爲名聞利養,可惜未發大心,名實不符,算不得是菩薩。第二知見不正,恐起貢高我慢,隨時皆有招罪過的可能,若不痛加糾改,不免求榮反辱。第一簡直等于未發心,存著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的態度,以後能否認真持戒,大是疑問;或是把戒看成行雲流水,散淡逍遙,怕不弄成無形消滅。

  佛教裏面,戒是何等大事,今日之下,能受得菩薩戒,不問爲何種動機,總是已經求來了,這就是多劫有善根。果能自己檢討一番,若是前因不真,補救還不爲遲。要知今日能否持戒是因,將來能否成就又是果。當下只肯大發警覺,立刻去前叁種動機的歪曲,猛向第四種動機的心上去集合,自然還是功不唐捐。這樣好比前叁是權,後一是實。在未受戒前,因是出于行權;但在既受戒後,已能踐實,將來的成就,自是建立在踐實上。踐實這一著,最是吃緊,卻不可輕輕放過。往者不可谏,來者猶可追,能踐實,便是成就菩薩的康莊大道!

  第四種的動機,是契菩提心的,是難能可貴的,是值得贊歎的。要在多年修行的夙德,初向今日受戒,自不至有什麼過與不及處,但在一般學佛日淺新戒的菩薩,似乎就有商量的余地,因著基于第四種的動機,去受菩薩大戒,受戒以後,自當本著夙願,去實行菩薩大道。不過這件事,說著容易,認真做起來,就不無困難。一般學人,差不多都曉得舍利弗尊者,行菩薩道時,遇見乞眼的,退了大乘心的公案。可見這件事,不是一時感情沖動做的!更不是畏怕困難,就停止住算完了!倘有這兩種毛病,菩薩道是根本行不通的。

  凡辦一件事,必先根本解決,這根本就是欲治外,須先治內,欲化他,須先正己。不然的話,就是徒勞無功,且是不出至誠,近于欺僞;不但對方不接受你的意見,恐怕連佛法,也陪著你遭受毀謗。說到這裏,區區要舉出幾個條件來,作爲行菩薩道的標准。能全做到,當然是真善真美,除了天然受限製做不到的以外,人力所能的,是要盡量去做,條件如後:

  (一)嚴守戒律,充實內德,具足威儀,莊嚴外表。

  (二)定有日課,按時精修。

  (叁)勤研經典及一切文藝,使世出世法,通達豐富。

  (四)上宏下化的心,刹那不斷;名聞利養的心,抑製使滅。

  (五)有毅力,善巧方便,百折不回。

  (六)口齒流利,具有辯才。

  (七)心力、身力、物力,均樂意犧牲。

  (八)柔和忍辱,包涵一切。

  (九)認識環境,言行契機,隨時注意選拔人才,加強佛教實力。

  (十)身體磨煉健強,使能負擔辛苦。

  以上舉的這十條,除了六、九、十等叁項,是自己一時不得作主的,其余皆能勉強做到,假如這幾件看著畏難,還講什麼:四弘誓願、四無量心,以及四攝六度呢?那麼,菩薩之道何在呢?吾人受菩薩戒的意義又何在呢?今日佛教衰微的原因,就是吃虧了一部分的四衆,不肯實事求是!行者雖多,成就的卻少,也…

《叩鳴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