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郑侠绘所见为图上之,且云旱由安石所致,帝观图长吁,于是青苗等法并罢,民间欢呼,是日大雨。
又是元虞知定州,岁旱,乃集道人(即高僧)设坛,洁斋三日,百拜祈祷,澍雨沾洽。
又鲁有开知金州,有蛊狱,当死者数十人,有开曰:安得若是众耶?讯之则诬,天方旱,狱白而雨。
《元史》张养浩累官参议中书省事,关中大旱,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即散家财,给贫乏,经华山祷雨,泣拜不能起,天忽阴,一雨二日,到官祷于社坛,大雨如注。
又畅师文除太平路总管,时大旱,师文捐俸致祷,澍雨大降,遂为丰年。
《明史》方克勤为济宁知府,教化兴起,守将督民筑城,克勤请而罢之,先是久旱,遂大澍。民歌之曰:孰罢我役,使君之力;孰活我黍,使君之雨。
又耿荫楼任临淄县,久旱,囚服暴烈日中,哭于坛,雨立澍。
历史上记载的这类灵异的事,多半是十分之中取其一二,还轻描淡写,不肯铺张。总起这二十四部来说,也就不下数百则了,历史家原有他的体例,不能随便云云;就让说当时记载或有失实,也不致件件皆错;要说适逢其会,偶尔巧合,又不是只一人只一事,岂能你巧合他也巧合?再拿圣言量来讲,佛家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儒家说:“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圣人说的话,皆是实语真语,这也足证明历史上和祥戾殃的记载,在原则上是真实不虚的。
拿现在来说,国际每次发生了战祸,或是水灾饥馑,在报纸上常可见到;宗教家的绝食捐赈和祈祷。这本是一种博爱行为,也并没见人骂过他们不合潮流。我们台湾旱灾,援例举行一次祈祷,也是一种慈悲爱众行为,似乎也没有甚么奇怪处。但我们的祈祷;第一、要本著信教自由的条文去做,不必一定依赖政府推动,因为各有各的立场,有必要时不妨请求政府赞助。第二、这次举行祈祷,不注重烧香拜拜,我们当该警觉“戾气致殃”的因果!宜从根本上著眼,要在心身上,有一种和气的表现。
每一件事,虽然皆不简单,只须先把握住重心,就容易著手了。戾气虽有种种,杀业要居第一!和仔虽有种种,戒杀也是第一!我国数千年来,凡是国家有庆祝的大典,就举行停刑,或颁行赦免。若遭了灾害,尤其是天旱,祈祷时除了减膳、停刑,照例还要禁止屠宰!我们的求雨法,以及和气的表现,也就是从这一重心上入手。
区区愚痴无知,谨筹画了两个拙法,请大家赞同;(甲)是戒杀,此又分为三目:一、各家的厨房,不做屠场,不使流血;遇必要时,向市上买已宰的肉。二、在可能范围内,避免杀害一切动物。三、提倡每年四月八日佛诞,为保护动物节,呼吁全国戒杀一天,并劝营屠业的,放下屠刀,做一天的佛。(乙)是蔬食,此又分为五目:一、长素。二、六月腊月蔬食。三、每月十斋。四、观音、准提、朔望、佛菩萨圣诞等花斋。五、肉边菜(与人同食之时,但食肉边之菜)。请大家发心量力,随便择一种去做,多有多的功德,少有少的功德,总比不做好。
这两件事,确是万善的基础,和气的根本,照著去做,定有感应。但是杀业是大家共做的,所以旱灾也是教大家共受。要做这样的善事,也是大家共做,比较感应才大。但是大家岂能这样同心?不必管他,不必多虑,只求读者自己激发天良,真心忏悔,自然就生一分力量,有一分力量,便能减一分灾殃,也是增一分功德。人人但肯这样责备自己,不必格外向大家求同心,已经是同心同力了。
戒杀蔬食,这两种运动,天不落雨,依照去做,这是一种祈祷,可得甘霖;天落了雨,还希望这样去做,这是一种预防,可以免除其他的灾殃!本月八日是释迦牟尼佛、为著救度娑婆众生、应身出现的纪念日,正是祈祷容易感应的好机会,佛陀既是慈悲,为了度众来此,若见到我们的旱灾,见到我们的祈祷,必然更加怜悯的。但佛的慈悲,无怨无亲,无贵无贱,对于四生九界,都看作自己的儿女,一律的拔苦与乐。若是我们杀害众生,在佛眼里,只看做是弟杀兄,兄杀弟,心中何能忍得下去,更不会向行凶的那一方面,去协助甚么力量。我若肯体贴佛心,铲除“弱肉强食”的劣心理,悲悯众生惨遭杀害,立刻发一个愿,揩净了口血,放下屠刀,向佛忏悔!这是戾气转和气的关键,也是有表现的祈祷,我想沛然大雨,一定是应时下降的。
偈曰:
人为万物敌 残暴过豺虎
空间施枪铳 水底设网罟
只图口解馋 那念物命苦
戾气干天和 稻田变干土
南寺枉烧香 北寺徒槌鼓
吾有诚实言 凭君自舍取
洗除碗中腥 放下刀与斧
少流一滴血 多换一滴雨
敬为在家众新受菩萨戒诸尊进一言
戒律在中国佛教里,虽然列为十宗之一;实非律宗学人,方得持戒,而他宗便可不持。特列为一宗的主旨,是为此种法规,使他普遍推行,不得不专一的研究,加以深入与整理,才能契理的传授。至于应受的性质,是普及整个佛教的。不分任何宗派,不分出家在家,只要是佛教徒,就应该守戒。这好比一个国家的宪法,凡属国民,就有遵守的义务,决不可说我非律宗,何用受戒!
任何学问,求有根柢,除了下一番工夫以外,还得有师承,还得知行合一。无佛之世,戒就是师,这是佛亲口的遗嘱。倘不守戒,便是闭门造车,无师之徒,学问不会有根柢,行持二字,就更说不到了。再说到“法依戒住”的话,不遵佛戒,也就等于佛法的毁灭!但是一般众生,每每听了持戒两字,感觉的是受束缚,不自由,这却是大错误。实在戒是炎火中的甘霖,枷锁时的解脱。戒相有繁有简、有宽有严、有关有遮,因人因机受授,非常圆融。
这次竹南狮山元光寺传戒,戒坛的庄严,戒和尚的慈悲苦口,羯磨教授诸师的尽心引导,一切一切,无不使人五体投地,叹为希有。在求戒的众生,自当明白,这是难遇的事情,要发欢喜心、发庆幸心、发尊重心、发不破愿,乃至发不穿愿。
今天这段讲话,是对在家受戒众发的,尤其是专为受菩萨戒者,进的刍言。因著以前,见到在家众受菩萨戒的,差不多他的动机,有弱有偏,有大有小。曾经从旁观察,妄加推测、恐不外下列四种:一是被师友劝导,不好推辞,不得不勉强去受,敷衍一下面子。二是求得菩萨戒的头衔,在佛教里面有资格,各处走走,谈起来也好听,也好看。三是求得菩萨大戒,可以消除夙业,灭罪增福。四是宏化心切,希求由戒得定,由定生慧,勤求佛道,广度众生。关于第一种动机,自然是弱,第二种动机,已经是偏;第三种动机,不免是小;第四种动机,可称是大。尚有其他别存用意的,那就不必再说了。
这受戒的动机是因,能否得戒就是果,经上说过:“因地不真,果招纡曲。”这次诸位上善,千辛万苦,远道奔波,渡水涉川,爬山越岭,求来大戒,谈何容易。这要自己检讨,个人的动机,在前头说的四种里面,是那一种?不客气的说,最如法的,只有举的第四种一端,方合条件。第三是自了汉,虽不为名闻利养,可惜未发大心,名实不符,算不得是菩萨。第二知见不正,恐起贡高我慢,随时皆有招罪过的可能,若不痛加纠改,不免求荣反辱。第一简直等于未发心,存著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的态度,以后能否认真持戒,大是疑问;或是把戒看成行云流水,散淡逍遥,怕不弄成无形消灭。
佛教里面,戒是何等大事,今日之下,能受得菩萨戒,不问为何种动机,总是已经求来了,这就是多劫有善根。果能自己检讨一番,若是前因不真,补救还不为迟。要知今日能否持戒是因,将来能否成就又是果。当下只肯大发警觉,立刻去前三种动机的歪曲,猛向第四种动机的心上去集合,自然还是功不唐捐。这样好比前三是权,后一是实。在未受戒前,因是出于行权;但在既受戒后,已能践实,将来的成就,自是建立在践实上。践实这一著,最是吃紧,却不可轻轻放过。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能践实,便是成就菩萨的康庄大道!
第四种的动机,是契菩提心的,是难能可贵的,是值得赞叹的。要在多年修行的夙德,初向今日受戒,自不至有什么过与不及处,但在一般学佛日浅新戒的菩萨,似乎就有商量的余地,因著基于第四种的动机,去受菩萨大戒,受戒以后,自当本著夙愿,去实行菩萨大道。不过这件事,说著容易,认真做起来,就不无困难。一般学人,差不多都晓得舍利弗尊者,行菩萨道时,遇见乞眼的,退了大乘心的公案。可见这件事,不是一时感情冲动做的!更不是畏怕困难,就停止住算完了!倘有这两种毛病,菩萨道是根本行不通的。
凡办一件事,必先根本解决,这根本就是欲治外,须先治内,欲化他,须先正己。不然的话,就是徒劳无功,且是不出至诚,近于欺伪;不但对方不接受你的意见,恐怕连佛法,也陪著你遭受毁谤。说到这里,区区要举出几个条件来,作为行菩萨道的标准。能全做到,当然是真善真美,除了天然受限制做不到的以外,人力所能的,是要尽量去做,条件如后:
(一)严守戒律,充实内德,具足威仪,庄严外表。
(二)定有日课,按时精修。
(三)勤研经典及一切文艺,使世出世法,通达丰富。
(四)上宏下化的心,刹那不断;名闻利养的心,抑制使灭。
(五)有毅力,善巧方便,百折不回。
(六)口齿流利,具有辩才。
(七)心力、身力、物力,均乐意牺牲。
(八)柔和忍辱,包涵一切。
(九)认识环境,言行契机,随时注意选拔人才,加强佛教实力。
(十)身体磨炼健强,使能负担辛苦。
以上举的这十条,除了六、九、十等三项,是自己一时不得作主的,其余皆能勉强做到,假如这几件看著畏难,还讲什么:四弘誓愿、四无量心,以及四摄六度呢?那么,菩萨之道何在呢?吾人受菩萨戒的意义又何在呢?今日佛教衰微的原因,就是吃亏了一部分的四众,不肯实事求是!行者虽多,成就的却少,也…
《叩鸣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