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爲煩惱,皆合涅槃清淨妙德。”】
【注釋】
“明相精純,一切變現”:清明之相已達精純,故能變現一切身、土,以廣化有情。
“不爲煩惱”:不爲煩惱所覆。
【義貫】:
譬“如”欲“澄”清汙“濁”之“水”,先將之“貯”放“于靜”止之“器”中,若“靜”止之程度(定力功夫)“深”而“不動”搖,則“沙土自沈”,砂土沈澱後,“清水”自然“現前,名爲初伏”二障現行之“客塵煩惱”。(此爲以定力令心水澄清、伏煩惱)。若以慧照破“去”除沈澱心底之無明淤“泥”,而得清“明”之“相”既已達“精純”,故能令“一切”身土自在“變現”,廣度有情,而“不爲煩惱”所覆,因心水之中已純淨無雜,故一切變現妙用“皆合涅槃”不生不滅“清淨”之“妙德”。
【诠論】
這一段經文很簡捷扼要地開示定與慧之用:定以伏煩惱,如令渾水沈澱;慧以斷無明,如除水底沈澱之淤泥。即此便是從初發心,以至于成佛,一切修行的要訣。
2.初心之第二決定義——決定捐棄諸有爲相
【“第二義者:汝等必欲發菩提心,于菩薩乘生大勇猛,決定棄捐諸有爲相,應當審詳煩惱根本:此無始來,發業潤生,誰作誰受?阿難,汝修菩提,若不審觀煩惱根本,則不能知虛妄根塵何處顛倒;處尚不知,雲何降伏,取如來位?
阿難,汝觀世間解結之人,不見所結,雲何知解?不聞虛空被汝隳裂;何以故?空無形相,無結解故。”】
【注釋】
“煩惱根本”:煩惱之根本,即無始無明,又稱根本無明,由根本無明再生出叁細六粗之枝末無明。
“發業潤生”:“發業”,即發業無明。“潤生”,即潤生無明。“發業”即是起惑造業,由七轉識起惑故,發動身口而造諸業。“潤生”即中陰身于求父母投胎時之憎愛等無明之心,相當于十二有支之“愛、取”二支。又發業與潤生合起來既是叁細六粗的枝末無明,亦即除了最初一念無明的根本無明以外,所有的起惑、造業、受報之一切過程。
“誰作、誰受”:誰是造業者?誰是受報者?有說是六根自作、六根自受,又有說是六識自作、六識自受。然若無六識,六根本無知,六根怎能自作?又六識虛妄,本自無體,又怎能受?又,《楞伽經》雲:六識不流轉。以念念生滅故。故知作者、受者,除了第八識之外,更無其他,一切起自八識,八識自作自受,八識爲總報主。此身報盡時,六根、六識壞散,八識不壞,“去後來先作主翁”。故知作者、受者皆是第八識,更無其余,此是根本,莫錯用心,則一切修行枉費工夫。
“不聞虛空被汝隳裂”:“隳(墮)壞也。沒聽說過虛空可被人破壞、碎裂。虛空比喻真如本性。真如本性不可破壞,以其非有相法故。真如本性亦沒有結,雖然六根六識皆現有結(結使),但六根六識只如真如本性虛空中之華,華體本無,更何況此華之大小、顔色,豈有實法可得。是故佛意爲欲究竟解結者,即須以此無上智眼去體契,否則有如空華的結,解得了嗎?若悟諸結如空華,則一切結不解自解,所以佛在前面說:“何藉劬(qú勞苦)勞肯啓修證”。若不知根本,即使很勤勞努力地在解空華之結,累劫勤勞,亦無所獲。一念悟時,速至佛地。
【義貫】
初發菩提心“第二”決定“義者”(第二個必定要有的條件)爲:“汝等必”須起“欲發”無上“菩提”之“心”,不求他乘,而“于菩薩乘生大勇猛,決定棄捐”一切凡外權小所依之“諸有爲相”;“應當審”思“詳”察“煩惱”之“根本”,須詳審“此”煩惱自“無始”以“來”,如何令你“發”起身口意諸“業”?如何令你“潤”蘊無量的受“生”,令你造作無量業,受無量生死?然而你更應進一步推求:這其中,是“誰”在“作”業?“誰”在“受”報?(若真如其中之作者——生死之因,受者——生死之報,才能真正解決問題,否則盲修瞎練不知目標、問題所在,又有何益?)
“阿難,汝”若真的欲“修”無上“菩提,若不審觀煩惱”之“根本,則不能”了“知虛妄”的六“根”六“塵”到底在“何處”生“顛倒”了。若連顛倒之“處尚不知,雲何”能“降伏”煩惱、無明,而證“取如來”之聖“位”?
“阿難,汝觀世間”欲“解”繩“結之人”,若“不見所結”的原頭,“雲何”得“知解”結的下手之處?我們從“不”曾“聞”說“虛空”可“被汝隳”壞碎“裂。何以故?”以虛“空無形相”,故如同繩本“無結”則今亦無“解故”。(衆生本性及六根六識,亦皆同于虛空,六根六識以無明故現若有結,無明若亡,則見結實無有。)
第二節 谛觀六根與六塵
【“則汝現前眼、耳、鼻、舌,及與身、心,六爲賊媒,自劫家寶。由此無始衆生世界生纏縛故,于器世間不能超越。
阿難,雲何名爲衆生世界?世爲遷流,界爲方位。汝今當知,東南西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爲界;過去、未來、現在爲世;方位有十,流數有叁。”】
【注釋】
“六爲賊媒”:“賊媒”,賊人之媒介,猶如內應,溝通外賊。“六”,爲六識。
“世爲遷流”:“世”是指變遷流動的時間。
“界爲方位”:“界”爲界定空間的方向與位置。
“東西南北”:稱爲四方。
“東南、西南、東北、西北”:稱爲四隅,四個角落。四方加四隅,再加上下二方,合稱十方。
【義貫】
“則汝現前”的“眼、耳、鼻、舌,及與身、心”此“六”識“爲賊”之“媒”介,串通外賊,而“自劫”自“家”之財“寶”(功德法財)。“由此”自“無始”來,于“衆生”之有情“世界”妄“生纏縛故”,而將廣大圓滿之心性,變局于四大之中,埋沒于五陰之內,故“于”身心與“器世間”,皆“不能”解脫“超越”。
“阿難,雲何名爲衆生世界?”所謂“世”,其義“爲”變“遷流”動的時間,而“界”之義“爲”界定空間的“方”向與“位”置。“汝今當知,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及“上下”此十方稱“爲界”;而“過去、未來、現在”則稱“爲世”;故“方位”共“有十”種,而遷“流”不住的時間之大“數”則“有叁”種。
【“一切衆生織妄相成,身中貿遷,世界相涉。而此界性設雖十方,定位可明,世間目東西南北,上下無位,中無定方。四數必明,與世相涉,叁四四叁,宛轉十二,流變叁疊,一十百千,總括始終,六根之中各各功德有千二百。”】
【注釋】
“上下無位,中無定方”:因爲上下及中間皆是依四方而定,所以都無一定之方位。
“四數必明”:東西南北四數則一定是可明指的。
“叁四四叁,宛轉十二”:叁世乘四方,或倒過來以四方乘叁世,不論順轉或逆轉,都是十二,故稱“宛轉”。
“流變叁疊”:“叁疊”,叁重。從本流末,共有叁疊。
“一十百千”:第一疊爲叁世乘四方等于十二;第二疊:于第一疊中的叁世,每世皆各具十界,故爲十二乘以十等于一百二十。第叁疊,再于第二疊中的十界裏,每界又各具十界,故爲一二○乘以十,等于一千二百。“一十百千”爲省文,取其整數而言,確實則應爲:一十二、一百二、一千二。
“各各功德”:“功”,能也。“德”,性也。“功德”合言即功能與性德。謂六根之性本是一心,故其功德皆爲一心所顯,因此功德皆悉平等。
【義貫】
“一切衆生”乃由四大與六精交相縫“織”虛“妄”而“相成”,于根“身中貿”易“遷”流,時間之叁“世”與空間之十“界相涉”相入。“而此界性”之“設”定,“雖”說有“十方”,且其確“定”之“位”置亦“可明”白指出,但“世間”一般“祗目東西南北”四方爲准,至于“上下”並“無”定“位,中”央也“無”一“定”之“方”位,以皆依四方來決定。而東南西北“四數”是“必”定可以“明”確指出的,此四方“與”叁“世相涉”入,若以“叁”世涉入“四”方,或以“四”方涉入“叁”世,順逆“宛轉”皆成“十二”。從本“流”末“變”少爲多,共有“叁疊”,成“一十百千,總括始終,”于“六根之中各各”根之“功”能“德”用皆“有”一“千二百”。
1. 審度六根功德優劣
【“阿難,汝複于中克定優劣;如眼觀見,後暗前明,前方全明,後方全暗,左右旁觀叁分之二,統論所作,功德不全,叁分言功,一分無德,當知眼唯八百功德。
如耳周聽,十方無遺,動若迩遙,靜無邊際,當知耳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
如鼻嗅聞,通出入息,有出有入,而阙中交,驗于鼻根,叁分阙一,當知鼻惟八百功德。
如舌宣揚,盡諸世間出世間智,言有方分,理無窮盡,當知舌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
如身覺觸,識于違順,合時能覺,離中不知,離一合雙,驗于身根,叁分阙一,當知身唯八百功德。
如意默容十方叁世一切世間、出世間法、惟聖與凡無不包容,盡其涯際,當知意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
【注釋】
“動若迩遙”:“動”,動塵。“若”,或。“迩”近。“遙”,遠。此謂,動塵若近若遠,耳根皆能得聞。
“靜無邊際”:“靜”,靜塵。至于耳根聞靜塵時,則了無邊際。
“而阙中交”:“阙”,同“缺”。“中交”,中間交接之際。此謂,鼻根之功德缺少了出息與入息中間交接時,因于此交接之際,即有極短暫之中止,彼時沒有息之出入,亦無聞嗅之功。
“言有方分”:“方”,地方。“分”,差別。言語有地方的分別。
“合時能覺,離中不知”:“離中”,離開之時。此謂,觸塵與身根相合時,即能覺知,塵與根相離時,即不能知覺。
“離一合雙”:“一”,一分功德。“雙”,二,即兩份功德。此謂,離時算是一分功德,合時算兩分,合起來共叁分功德。
【義貫】
“阿難,汝”應“複于”六根之“中,克定”諸根之“優劣”之性能,“如眼”之功能爲能“觀見”,自身之“後”方爲“暗,前”方爲“明…
《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 卷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