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 卷四▪P20

  ..續本文上一頁由選擇一跟去修;意即不用六根齊修。但這並不是說:不可以六根齊修,而是唯恐鈍根人不能堪任。

  “脫黏內伏”:“伏”向也。令脫離于所黏之妄覺,而向內照。

  “伏歸元真”:伏歸于本元一真之心。

  “發明本耀”:開發本明光耀之性。

  “不由前塵所起知、見”:“由”,循、依。六根圓脫之後,即能不依循現前十二種塵所起六精之妄知妄見。

  “明不循根”:照明一切而不循勝義及浮塵二根。

  “寄根明發”:“寄”,藉,由,讬只是經由此二根,而令本明發起功用。

  【義貫】

  “汝但不”依“循”聲塵之“動、靜”相,觸塵之“合、離”相,味塵之“恬、變”相,嗅塵之“通、塞”相,法塵之“生、滅”相,色塵之“明、暗”相,“如是十二諸有爲相”,不順流奔塵,即“隨”你選“拔”六根中任何“一根”去修,令其“脫”離于所“黏”之妄覺,而向“內伏”照,因而“伏歸”于本“元”一“真”之心,開“發本明”之光“耀”之性,本具之光“耀”之“性”若得開“發”顯“明”,則“諸馀五”根之妄“黏”,即“應”此所選“拔”之根之解脫,而皆一時“圓”滿解“脫”。

  六根皆圓脫之後,自此即能“不”循“由”現“前”的十二種“塵”相,“所起”六精之妄“知”、妄“見”,而由本妙明之性照“明”一切,但“不循”浮塵與勝義二“根”,而只是“寄”托于六“根”,令本有之“明發”起功用,“由是”根塵雙脫,無有黏湛阻隔,靈光通耀,故能“六根互相爲用”。此爲諸黏圓脫後,六根無黏,清淨自在無礙之妙用。

  6. 證不依根

  【“阿難,汝豈不知今此會中,阿那律陀無目而見?跋難陀龍無耳而聽?殑(jìng)伽神女非鼻聞香?驕梵缽提異舌知味?舜若多神無身覺觸?如來光中映令暫現,既爲風質,其體元無。諸滅盡定得寂聲聞,如此會中摩诃迦葉,久滅意根,圓明了知,不因心念?”】

  【注釋】

  “阿那律陀無目而見”:阿那律陀爲白飯王之子,從佛出家,多好睡眠,于佛講經時睡著了,被佛诃斥,因而慚愧,發大精進,不眠不休,以致失明;佛憐愍之,而教他“樂見照明金剛叁昧”,他依教而修,叁昧成就,因而得到半頭之天眼,能觀見叁千大千世界(一佛世界),如觀掌中诃摩勒果。這就是“見性”能不依眼根,而寄頭明發。頭本是身根之一,六根通達,則能見之性亦能寄頭發出。故見不一定在眼,能見之性非在眼根,此爲明證之一。以下幾個例子:無耳而聽、非鼻聞香,義舌知味,無身覺觸,非意了知,都是以實例證明能聽、能聞、能嘗、能覺、能了等性,都不是六根本身——見、聞、覺、知非是六根之能,只是本性托于六根而發,知是而已:是故勿妄認六根爲覺了能知之性。然之所以依于一根而修,亦只是藉路返家而已:目的在家,不在于路。

  “跋難陀龍”:爲八大龍王之一。與難陀龍王爲兄弟,故一般常合稱此二龍王爲難陀跋難陀。跋難陀龍王善能順應人心而調禦風雨,故深得百姓歡喜,因號之爲大喜。據《增一阿含》(卷二十八)載,佛到叁十叁天爲母說法時,難陀、跋難陀龍王見彼諸沙門飛行于天上,遂起嗔心,欲放大風火阻止,後爲目鍵連降伏,乃隨衆至佛所聽法。諸龍王于諸經中被視爲護法之龍神,多列于說法之會衆中。(八大龍王爲:(1)難陀、(2)跋難陀、(3)沙伽羅(又稱娑竭羅)、(4)和修吉、(5)德叉伽、(6)阿那婆達多、(7)摩那斯、(8)優婆羅。)

  “殑伽神女”:即恒河女神。恒河爲發源于雪山之頂的阿耨達池,從此池之四方流出共有四河,恒河爲其中之一。

  “驕梵缽提”:(梵文Gavampati),義爲牛呞(shī(牛)反刍)。因他過去世曾摘他人田中一莖之禾,試嘗其生熟,以此不與取業,遂于其後五百世中受牛身之報,故于今尚有牛之遺習:以牛有反刍之性,于食後從胃中反吐食物而咀嚼,故驕梵缽提于食後常有如牛之反刍咀嚼的業習。又,驕梵缽提的兩腳,形如牛蹄,故有“牛相比丘”之稱。其態度鈍重,常表現恬淡無爭之氣度。釋尊愍其常遭人譏毀,即命之住于忉利天宮之屍利沙園修習禅定。佛入滅後,大迦葉尊者遣人至天宮迎回,以參加法藏之結集,驕梵缽提尊者此時始知世尊及舍利弗等已入滅:未久,驕梵缽提亦歸寂。

  “舜若多神”:(梵文Sunyata),即虛空神。曆劫以無身爲苦,佛放光拔其苦,映令暫現有身觸,樂不可言,其質如風,然其體元無,故雖無身,亦能覺觸。

  “久滅意根”:已滅了第七意識粗分之意根。

  “圓明了知,不因心念”:“心念”,指第六及第七識。因此,大迦葉尊者得以圓明了知,並不因第六及第七識心之念。故可知,雖無意根,亦能了知;因此可證明了知並不在意根。

  【義貫】

  “阿難,汝豈不知”現“今”在“此會中”的“阿那律陀”雖“無目而”能“見”?“跋難陀龍”王雖“無耳而”能“聽”?還有“殑伽神女非”用“鼻”而“聞香”?又,“驕梵缽提”以“異”于常人之“舌”而“知味”?又,“舜若多神”雖“無身”根而能“覺觸”?這是由于“如來”于叁昧“光中”加持“映”照“令”其體“暫”時顯“現”若有身根,然此身根“既爲”如“風”之“質”,故“其體元”實“無”。尚有,“諸”已證“滅盡定,得寂”谛之“聲聞”乘人(阿羅漢),例“如”于“此會中”之“摩诃迦葉”不但第六意識不起,且“久滅”第七識之粗分“意根”,故他得以“圓明了知”諸塵,然欲“不因”第六或第七識“心”之“念”。

  【“阿難,汝今諸根若圓拔已,內瑩發光,如是浮塵及器世間諸變化相,如湯銷冰,應念化成無上知覺。

  阿難,如彼世人聚見于眼,若令急合,暗相現前,六根暗然,頭足相類。彼人以手循體外繞,彼雖不見,頭足一辨,知覺是同。緣見因明,暗成無見;不明自發,則諸暗相永不能昏。根塵既銷,雲何覺明不成圓妙?”】

  【注釋】

  “內瑩發光”:“內瑩”,內在的本自光明之性。“發光”,顯發其本有之光,了無障礙。

  “如湯銷冰”:“湯”,熱水、滾水。“銷”,銷融,融化。

  “聚見于眼”:聚其能見之性于眼根。

  “若令急合”:“急”,很快,突然。“合”,阖眼。如果教他很快地合眼。

  “暗相現前,六根暗然,頭足相類”:他們眼一閉以後,暗相就現在其前,眼前即一片黑暗。此時若有人站在他前面,他對此人的六根就黯然莫別,乃至此人的頭和足對他來講,都是差不多的(相類),因爲無法以眼見來分別的緣故。

  “循體外繞”:如果他以手在那人的身體繞行一周(亦即觸摸全身一遍)。

  “彼雖不見,頭足一辨”:雖然看不到,但頭跟腳一摸即能分辨,何者是頭,何者是足。

  “知覺是同”:所以可見,用眼看及用手摸的覺知辨別之性,是相同相通的。

  “緣見因明”:“緣”,能緣。“見”,見性。“明”,明相。此言,世人皆以爲見性之緣,必須依靠明相,亦即,必須有明相才能有見。

  “暗成無見”:若暗時即成“無見”(看不到)。

  “不明自發”:但是合眼人,對彼前立之人黯然不明,欲自然能發其他種類的知覺。

  “則諸暗相永不能昏”:“昏”,令能見之性昏暗而無覺。

  【義貫】

  “阿難,汝今諸根若圓”滿“拔”脫“已”,則“內”心一真“瑩”耀之性即得顯“發”本有“光”明,“如是浮塵”六根,“及”映在浮塵六根上之“器世間”如山河大地、萬象森羅等“諸變化”影“相”,皆立時“如”滾湯之“湯銷”融“冰”塊一樣,“應念”即皆“化成無上知覺”。

  “阿難,如彼世人聚”集其能“見”之性“于”其“眼,若令”他“急”速閉“合”其眼,其眼一閉即“暗相現”,在其“前”,故此人即見其面前純是一片黑暗。在這時候,若有人站在他面前,他對此面前人之“六根”即因外境之“暗然”而不能辨識,故那人的“頭”與“足”對他來講可說是“相類”,無法分辨。若“彼”閉眼之“人一手循”此面前人之身“體外”圍觸“繞”一匝,“彼雖不”以眼“見”,但對“頭”與“足一”摸即能分“辨”何者是頭、何者是足;可見,身觸與眼見的“知覺”之性“是”相“同”且相通的。世人皆謂能“緣”之“見”必“因”于“明”相,須有明相方能有見,“暗”時即“成無見”;但合眼之人對站在他面前的人,雖黯然“不明”睹,卻“自”然能“發”覺知,“則”可見“諸暗相永不能”令能見之性“昏”暗無覺(亦即:明與暗皆無礙于能見之性)。因此“根”身與“塵”境“既”已“銷”融,不複成礙,“雲何”本“覺”妙“明”之性還會“不成圓”滿殊“妙”之用呢?

  7.離塵無體即斷滅,豈可爲因?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佛說言:因地覺心欲求常住,要與果位名目相應。世尊,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羅識、空如來藏、大圓鏡智,是七種名,稱謂雖別,清淨圓滿,體性堅凝,如金剛王,常住不壞。若此見聽離于明、暗、動、靜、通、塞畢竟無體,猶如念心離于前塵本無所有;雲何將此畢竟斷滅以爲修因,欲獲如來七常住果?”】

  【注釋】

  “因地覺心”:于因地中發起覺之初心,亦即,初發菩提心。

  “欲求常住”:“常住”,常住之佛果。此言:欲求無上菩提常住不生不滅之佛果。

  “要與果位名目相應”:謂于初發心時,其心即須要與果位之名目相應。果位心之名目即是不生不滅之心。所以初發心時,其心即須與不生不滅之心相應,故絕不可以生滅之心來求不生滅之菩提。

  “庵摩羅識”:義爲無垢識,又稱白淨識。迷位之中,本識名爲阿賴耶,佛果位中即號爲庵摩羅識,此識能善分別一切諸法,而無染著。故密教將庵摩羅識立爲第九識,此識唯佛獨有。

  “如金剛王”:“金剛”之義爲堅固、不可破壞,而能壞他。

  “若此見聽”:“見”,能見。“…

《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 卷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