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昔” 在衆生位中“本” 即“無迷” 體生,然卻相“似有迷” 時之妄“覺”,(以此妄覺而惑南爲北,迷妄作真;然彼雖自生惑,而南並不成北;彼人雖迷,然妄並不因而成真,真亦不成妄。)當一念“覺”知往昔之“迷”時,此“迷”之幻相即“滅”,以本非有故,但覺知而已,亦非有迷滅;以真“覺”之體本“不生迷”故。
【“亦如翳人見空中華,翳病若除,華于空滅。忽有愚人,于彼空華所滅空地,待華更生。汝觀是人爲愚爲慧?”
富樓那言:“空元無華,妄見生滅。見華滅空已是顛倒,敕令更出,斯實狂癡,雲何更名如是狂人爲愚爲慧?”
佛言:“如汝所解;雲何問言:“諸佛如來妙覺明空,何當更出山河大地?””】
【注釋】
“忽有愚人,于彼空華所滅空地,待華更生”:“于彼空華所滅空地”,在那空華已經滅了的地方,比喻如來證于至真,諸惑已盡。“待華更生”,等待已滅了的空中華再生起。比喻妄想分別如來還會再忽然無明又起。
“空元無華,妄見生滅,見華滅空已是顛倒”:空中本來就沒有華,以心虛妄而見有空華或生或滅。見華于空中“生起”,已是一虛妄;又見空華于空“滅去”,便是二度虛妄,顛倒又顛倒。
“敕令更出,斯實狂癡”:要叫已經滅了的空華又生出來,這實在是接近瘋狂的愚癡。
“如汝所解”:正如你所了解的那樣,不錯。
【義貫】
“亦如” 患眼“翳” 之“人” 妄“見空中” 有“華” 相,俟其“翳病若除”,其空“華”即“于空”中“滅” 去。但是,“忽有”一“愚人”,卻“于彼”人原先所見“空華所滅” 之“空地”,期“待” 彼空“華更生。汝觀是人爲愚” 癡呢?抑“爲” 有智“慧” 呢?
“富樓那言:空”中“元”本即“無華”,以自心虛“妄”故“見” ,有華于中“生、滅”若“見華滅”于 “空,已是顛倒”了,若于華滅之後,還“敕令” 本來即無之華“更”從空生“出,斯實”近于瘋“狂” 的愚“癡”之徒,“雲何更名如是狂人爲愚” 癡或“爲” 有智“慧” 呢?實乃愚不可及!
“佛言:如汝所”了“解”的,不錯。你的了解既能如是無誤,“雲何” 還會“問言:諸佛如來”于所證“妙覺明空” 之真如體中,“何”時“當更出”生有爲習漏之“山河大地” 等叁種相續,因而複墮爲凡夫?
【诠論】
若問如來什麼時候還會再起無明,再墮爲凡夫,實是亵渎神聖。而富樓那在前面的問答中,亦說這種人實爲癡狂,富樓那在此的表現,顯示兩件事:一、此皆由于如來善于誘導,令富樓那起正知見之智慧;二、這也表示,如前所說,富樓那亦是爲護佛法及利益衆生故,大權示現。
【“又如金礦雜于精金,其金一純,更不成雜;如木成灰,不重爲木。諸佛如來菩提涅槃,亦複如是。”】
【注釋】
“又如金礦雜于精金”:“精金”,純金。又譬如金礦中,雜有純金。
“其金一純,更不成雜”:這是指金礦開采出來,經提煉後,便是純一真金,不會再含有雜質。
“諸佛如來菩提涅槃,亦複如是”:諸佛如來既已轉煩惱爲五智菩提,轉二種生死爲無上大涅槃,也是一樣的:既轉煩惱爲菩提,此菩提就不會再生煩惱;既轉生死爲涅槃,引涅槃就不會再成爲生死。如同煉礦成金,不複爲礦。是故《圓覺經》亦雲:“如銷金礦,金非銷有,既已成金,不重爲礦,經無窮時,金性不壞。”又雲:“雖複本來金,終以銷成就,一成真金體,不複重爲礦。”等,都是發明此義:諸佛如來所證之菩提、涅槃,乃金剛不壞,猶如真金。
【義貫】
“又如” 于“金礦” 中“雜于精” 純之“金”,此礦若開采出來,煅煉之後,“其金” 即複“一純” 之性,“更不成雜”;又“如木” 已燒“成灰”,便“不重爲木。諸佛如來” 于證無上“菩提涅槃” 之後,“亦複如是”,不會再變回去成爲有煩惱生死的具縛凡夫。
第叁節 開示叁如來藏
1.空如來藏——一切皆非
【“富樓那,又汝問言:地、水、火、風本性圓融,周遍法界。疑水、火性不相陵滅,又征虛空及諸大地,俱遍法界,不合相容。
富樓那,譬如虛空,體非群相,而不拒彼諸相發揮。所以者何?富樓那,彼太虛空,日照則明,雲屯則暗,風搖則動,霁澄則清,氣凝則濁,土積成霾,水澄成映。”】
【注釋】
“又征虛空”:“征”,問。
“譬如虛空,體非群相,而不拒彼諸相發揮”:“虛空”,喻如來藏。“群相”,指下面所說的明、暗、動、清、濁、霾、映七相,用以比喻七大之相。虛空喻空如來藏,以其中無有相故。“不拒諸相發揮”,此則比喻“空而不空”之如來藏,以此如來藏本體雖空無相,然亦能隨緣含容諸相于其中發揮,是故此如來藏體雖空,其中亦宛然有相,故亦不空,是故得名爲“空不空如來藏”。然而,此諸相雖在如來藏中現,卻仍非如來藏所具有之物。
“雲屯則暗”:“屯”,屯積。
“霁(jì)澄則清”:“霁”,雨後天晴。雨後空中的積塵被雨水沖刷,故空中一片清新。
“土積成霾”:“霾(mái)”,陰霾不開。塵土積聚于空,則空中一片陰霾之相。
【義貫】
“富樓那,又汝問言”:如來所言“地、水、火、風”四大之“本性圓” 滿互“融” 無礙,其體則“周遍法界”,于是你便生出這樣的“疑” 惑:“水” 與“火” 之“性” 本來是相克的,爲何能“不相陵滅”,你“又征” 問“虛空及諸大地”,空大與地大二者之性,一通一礙,若“俱遍法界,不合”(不應)“相容” 能互納。
“富樓那,譬如虛空”,其“體” 雖“非” 由“群相” 構成,“而” 卻“不” 會“拒” 斥“彼諸相”于其中“發揮”(比喻如來藏體雖非七大,但並不拒七大發揮)。“所以者何?富樓那,彼太虛空” 當“日照” 之時“則” 隨日緣而現“明” 相,“雲屯” 積時,“則” 隨雲緣而現“暗” 相,“風搖” 時“則” 隨風緣而現“動” 相,“霁澄” 時“則” 隨霁緣而現“清” 新之相,地“氣凝” 聚時,“則”隨氣凝之緣而現“濁” 相,塵“土” 紛飛“積” 于空中則“成” 陰“霾” 不開之相,江湖等“水澄” 清時則“成映” 現之相。
【诠論】
虛空中雖常有此等七相顯現,然而虛空本體中實不染著此等相,雖則如是,但它還是任此七相隨緣而現、隨緣而滅。又,因爲地、水、火、風、空、識、根等七大在如來藏中所發揮之事,無法直接指陳,所以如來便藉用肉眼現前看得到的現象來比喻,易于理解。
【“于意雲何?如是殊方諸有爲相,爲因彼生?爲複空有?
若彼所生,富樓那,且日照時既是日明,十方世界同爲日色,雲何空中更見圓日?
若是空明,空應自照,雲何中宵雲霧之時不生光耀?當知是明非日非空,不異空日。”】
【注釋】
“殊方”:各方。
“爲因彼生”:“彼”,指緣。是從緣而生的嗎?這是破“相從緣生”。
“爲複空有”:還是從虛空而有的呢?這是破“相從無因生”。
“且日照時既是日明,十方世界同爲日色,雲何空中更見圓日”:如果太陽照耀的時候,此虛空既爲日所明,則十方世界應該是同一日光之色,因爲此日之光明可遍至十方世界。日之光明既從日中“出”已,則日中應不複有光明。然則爲何我們仍能于空中見一圓日呢?
【義貫】
“于” 汝“意雲何?如是殊方諸有爲” 法之“相,爲因” 從“彼” 緣而“生?爲複” 從“空” 而“有” 的呢?
“若” 說是從“彼日之緣”“所生” 的話,“富樓那,且” 看“日照” 之“時”,此虛空“既是” 爲“日” 所“明”,則“十方世界”應“同爲” 均一之“日色” (然而十方世界于日照之時,並非同一均平之日色;結論:可知彼諸有爲相非從因緣而生。)再者,日照之色既已從日而出,均布于十方虛空,日中既不應再有光明,“雲何”我們于“空中”猶“更”可“見圓日”?(結論:是故言虛空之明相爲從日出,不能成立。)
“若” 言“是” 從“空”而“明”(明從空生),則虛 “空應” 能 “自照”,(空既自照自明,即應時時皆明,以空性是恒常,其明亦應恒常)然而“雲何” 于“中宵” (中夜)及“雲霧之時”,虛空即“不” 能“生” 出“光耀” 呢?(結論:故說虛空之明相爲由虛空自生,不能成立。)
是故“當知,是明” 相既“非” 從“日” 中出生,亦“非” 從“空” 中來,亦“不異空日” (不離空日)而能有。(乃如來藏中,循衆生業緣幻化而現,非因緣生,非無因生。)
【“真妙覺明亦複如是。汝以空明,則有空現;地、水、火、風各各發明,則各各現。若俱發明,則有俱現。雲何俱現?富樓那,如一水中現于日影,兩人同觀水中之日,東西各行,則各有日隨二人去,一東一西,先無准的。不應難言:此日是一,雲何各行?各日既雙,雲何現一?宛轉虛妄,無可憑據。”】
【注釋】
“真妙覺明亦複如是”:真妙之如來藏,因覺之緣而現明相,也是像這樣的。
“汝以空明,則有空現”:“明”,此爲動詞;前人訓爲循業而明之,意義上較接近。你若循空之業去明之,則有空之相現。
“各各發明”:“各各”,一一、各別之義。
“東西各行”:喻各循其業。
“則各有日隨二人去”:喻各發現其本業所現之大相(諸大之相)。
“一東一西,先無准的”:“准”,定。“的”,實。“先”,本也。此謂,則此二人各自發現各自之日:一在東、一在西,本無定實可得。亦即,並不能確定哪一個人所見的水中之日影才是真日,且其日所處的方位哪一個才是正確、實在的。(水中的第一個日影本就不實、虛妄。現在兩人又各循自業,于第一日影,又別見不同位置之二日影;第…
《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 卷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