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之“人”,當“真藥”之草“現”在其“前”時,卻“不能分別”了知是真貨,反而疑而棄之,這樣的人“如來說爲真可憐愍”者!
“汝今”再好好地“谛”實而“聽,吾當爲汝”更進一步廣“分別開示”一切法非因緣生、非自然有,本如來藏妙真如性的無上谛理,令你開悟,“亦令當來修大乘” 法“者”也都能“通達”如來藏清淨、莊嚴之“實相”。于是“阿難默然” 而“承” 聽“佛” 之“聖旨”。
【“阿難,如汝所言:“四大和合,發明世間種種變化。”阿難,若彼大性體非和合,則不能與諸大雜和,猶如虛空不和諸色。若和合者,同于變化——始終相成,生滅相續;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輪,未有休息。阿難,如水成冰,冰還成水。”】
【注釋】
“若彼大性體非和合,則不能與諸大雜和”:四大之本體,乃如來藏,而非其余。此如來藏體自然是非和合性的;既是非和合性,則不能與其他諸大種相雜和。
“猶如虛空不和諸色”:就如同虛空一樣,虛空雖能容納諸色法(色、聲、香、味、觸),但是虛空並不與諸色法和合。
“若和合者,同于變化”:“變化”,變異遷化。若言四大之體是和合性的話,那麼四大便與其他物類一樣變異遷化;如是則一切法便只有和合生滅,無止盡的變化,如是則法將斷滅:因爲前法不至後法,後法異于前法,故法法相異,不得相續;法若不相續,即是斷滅。而實不然,世間之法並不斷滅;世間之法雖有種種變化,但在其變化的同時,其中亦有不變之體性存在,所以世間之法在無情界,與有情界兩方面,才能現出在變化中有不變而相續的現象。
“始終相成,生滅相續”:這是指無情界方面。“始”,指成;“終”,指空。“始終”亦即代表成住壞空。此言,無情界雖有成住壞空,但始與終皆相銜相成,生與滅也相接相續;不會說曆經了成住壞空,一到空以後,就不再繼續,就什麼都沒有了——而是“空”了以後,又有下一個“成”,“成”後複“空”,“空”後複“成”。生滅也是一樣,生後複滅,滅後複生,不會說滅了就永遠什麼都沒有了。這是指外四大(無情界),之所以能如此,完全是因爲四大之本體是如來藏性之故,以此“一線牽”,故外四大雖現生滅之相,但總不致斷滅——以其以如來藏爲本體故,而如來藏之性,非和合而成,故不斷、不滅。
“生死死生,生生死死”:這是指有情世間(內四大),雖然現有生死,然生死相續,而不斷滅;不會說死後就什麼都沒有了。之所以能如此的原因,亦是由于衆生內四大是以如來藏而爲其本體,故能曆無量生死而相續不斷。
“如旋火輪,未有休息”:“旋火輪”,爲點燃火把,旋之成輪。火輪雖見之成輪,然實在並無“輪”,只是一支火把在轉動,然而以此火把旋轉之因緣,而得相似相續成就輪之幻相:輪實非有,火體是真。這用來比喻四大生滅相續之相。“火把”比喻四大之體;“輪相”比喻四大生滅之相。四大之如來藏體(火把)是真,其生滅相續相(火輪)則爲幻化所現,並無實體。
“如水成冰,冰還成水”:又如水之性,遇冷緣則成冰,再遇熱緣則成水。當水成冰時,水流動之性不複見(流性滅去);冰遇熱又成水時,冰之堅硬之性滅去。此中水之相雖有來去生滅,然而水體之本性,雖經百千萬次如是之變化,終不改異,亦不失去。水之本性比喻如來藏,冷熱等外緣可比喻染淨等緣,成流體相及固體相,則比喻六道果報之相。衆生因以如來藏爲其本體,故雖經曆無量世染淨善惡之緣,而于六道百千生死,改頭換面,然其如來藏性始終如一,未曾改異——以如來藏性不和合故!水性亦如是,雖會受冷熱之緣而改變其相狀,但水始終不與冷或熱之緣相和合:冷是冷、熱是熱,水還是水——水體與冷熱相各不相幹!
【義貫】
佛言:“阿難,如汝”方才“所言:”由于“四大和合”,才能顯“發明”了“世間”法之“種種變化”(然而你但見有變化,而不知有不變者;而且,實際上既無和合,亦實無變化;和合變化皆是幻現之相。)“阿難,若彼”四“大”之“性”其“體”本“非和合”性(以其體是如來藏故),“則不能與”其他“諸大”相“雜和”,這情況就“猶如虛空”之性一樣,實“不和”于“諸色”法。“若”言四大之性爲能與他物“和合者”,則四大便與他物“同于變”異遷“化”,如是終至斷滅。然而世間實不斷滅,以現見一切無情器世間雖有無量變化,然而在此等變化之中,其“始”與“終”總是“相”銜相“成”,其“生”與“滅”總是相接“相續”,而不落斷絕滅盡;在有情界亦然,有情衆生雖曆無量生死,“生”而後“死,死”後又“生”,如是“生生死死”,生死總是相續不斷,不致滅絕;如是世間有情與無情之生滅、生死,猶“如旋”轉“火”炬而成“輪”相,“未有休息”(然而,雖現有輪相,而實無輪,只是一火真。同樣的,四大雖現有和合生滅不斷之相,此等和合生滅,實在非有,只是四大之本體,隨緣動轉所生之幻相,是故實無和合,亦無生滅,只是本體轉動之相。)
“阿難”,真如之體“如水”之性,遇冷緣則“成冰”,逢熱緣“冰還成”爲“水”。(水性體無二致,逢緣而現液體、固體、氣體等幻化之相,雖曆千百次變化,而水性不失、不變;衆生本具之如來藏性亦複如是,雖于無量劫中,由染淨緣,經百千生六道現身,改頭換面,無量生死變化,然其如來藏體始終如一,亦不與染淨、善惡等法和合而變異,故無生滅,究竟清淨、堅固。)
1.地大即如來藏性周遍法界
【汝觀地性:粗爲大地,細爲微塵。至鄰虛塵,析彼極微色邊際相,七分所成。更析鄰虛,即實空性。阿難,若此鄰虛析成虛空,當知虛空出生色相。汝今問言:“由和合故,出生世間諸變化相”。汝且觀此一鄰虛塵,用幾虛空和合而有?不應鄰虛合成鄰虛。又鄰虛塵析入空者,用幾色相合成虛空?若色合時,合色非空;若空合時,合空非色;色猶可析,空雲何合?】
【注釋】
“析鄰虛”:新譯爲極微;系色法的最小單位;七極微爲一微;七微爲一金塵;金塵以上爲:水塵、兔毛塵、羊毛塵、牛毛塵、隙遊塵、虮、虱、(麥廣)(kuang)麥、指節等,以上皆爲七進位之容積單位。詳見《俱舍論》及《楞伽經》。
“更析隣(同“鄰”)虛,即實空性”:若還要理一步再分析鄰虛塵,那就要變成真正的空性了(因爲鄰虛塵太小了,再分析就沒有了,即如虛空性一樣。)這是小乘的“分析空”,以證明色法之空性。然佛在此之意,並非贊成此說,以此說爲佛往昔爲開悟鈍劣之小根智人,令其信解空性,而作此說。今則不然,以究竟之實智觀之,物之空性,非以分析故空,本性空故。又,分析並不能令任何一法之性成空,不管再怎麼分析,即令再小,它還是有,只是人力無法再加以分析而已,人力無法再加以分析,並不表示它就沒有了、空了。所以“分析空”是不究竟的,是方便化導鈍根人用的一時之權教。
“若此鄰虛析成虛空,當知虛空出生色相”:如果鄰虛塵可以分析而成爲虛空(所謂“析入虛空”),那麼反過來說,則虛空也應能聚合成色相才對。因爲色法一旦析入虛空,則色法便散化在虛空中,亦即虛空的體中,即含有色法的極小質素在;若如此,則應能再從虛空中,將這些色法的質素聚合起來,而還原成色法。
“不應鄰虛合成鄰虛”:不應說是由幾個鄰虛可以合成一個鄰虛吧?
“又鄰虛塵析入空者,用幾色相合成虛空”:又如果鄰虛塵可被析入虛空,這又等于表示鄰虛塵中有虛空的質素,亦等于是說:“空由色生”(以“析色成空”,故“空由色中來”;亦即,“聚色成空”。)若如是者,則是用幾個色相可以合成一個虛空呢?然而實無是事:不論多少色相,都不能合成一個虛空,故知鄰虛塵中並無虛空之質素存在;因此亦可知,析色實不能成虛空。
“若色合時,合色非空”:承上言,若將幾個色相聚合起來,所合成的仍是色法,而非虛空。
“若空合時,合空非色”:這又是承上面所說的“一鄰虛塵,用幾虛空和合而有?”如果真的能將幾個虛空聚合起來,則所聚合成的,仍還是空,而非是色。亦即:“合空成空,合色成色”;反之,即“合色不能成空,合空不能成色”。
【義貫】
“汝觀地”大之“性”:其最“粗”者“爲大地,細”者“爲微塵”,其“至” 細者爲“鄰虛塵”;因此若分“析彼極”其“微”小之塵,至于“色”法的“邊際”(最小最小)之“相”,則得“七分”極微塵“所成”之色,依如來權教所說,若還要“更” 進一步分“析” 此“鄰虛”塵,“即”得真“實”之“空性”,而色性即亡。【以上爲小乘之分析空】
“阿難,若此鄰虛” 塵可分“析” 而“成虛空,當知” 反過來說,“虛空” 亦應可“出生色相”,才對。(然而虛空生出色相,斷無此理;結論:故知析色入空不得成立。)【以上爲破析色成空——小乘之分析空】
“汝今問言:“由和合故,出生世間諸變化相””。那麼,“汝且觀此一” 個“鄰虛塵” 到底是“用幾”個“虛空和合而有” 的呢?(然決無是理,不論用幾個虛空,亦不可能合成一個鄰虛塵;是故,合空不能成色;結論:故知:“色非和合而有”。)且“不應” 說是由幾個“鄰虛” 塵可“合成” 一個“鄰虛” 吧?
“又” 若能將“鄰虛塵” 分“析” 而“入” 于“空者”,即表示色中有虛空之質素;若如是者,則“用幾” 個鄰虛之“色相” 可以“合成” 一個“虛空” 呢?(然而亦無是理,合鄰虛定不能成空;結論:是故可知“析色不成空”,以合色不成空故。)進而言之,“若”將“色” 法和“合時,合色” 即應成色,而決“非” 成虛“空”;“若” 虛“空” 真能和“合時”,則“合空” 亦應只能成空,而決“非” 能…
《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 卷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