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 卷四

  卷四

  第叁章、 審除細惑、開示叁如來藏

  第一節 陳述二深疑

  【爾時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在大衆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尊,善爲衆生敷演如來第一義谛。”】

  【注釋】

  “富樓那彌多羅尼子”:佛十大弟子中說法第一(論義第一)。其名之義爲滿慈子,以其母之名爲“滿慈”,滿慈之子,故名爲滿慈子。(古印度人多以母名爲名,例如舍利子亦然。)

  “大威德”:“威”,以能折伏一切故有威;“德”,以能攝受一切衆生故稱德。佛之威德無上,故稱“大”。密教中有一尊明王稱爲大威德明王,爲西方阿彌陀如來之明王,是爲五大明王之一。

  【義貫】 本節從略。

  【“世尊常推說法人中,我爲第一。今聞如來微妙法音,猶如聾人,逾百步外聆于蚊蚋,本所不見,何況得聞?佛雖宣明,令我除惑,今猶未詳斯義究竟無疑惑地。世尊,如阿難輩,雖則開悟,習漏未除。我等會中登無漏者,雖盡諸漏,今聞如來所說法音,尚纡疑悔。”】

  【注釋】

  “猶如聾人,逾百步外聆于蚊蚋”:“聾人”,喻二乘人。此意爲:聾人于近處尚且聽不到,更何況于百步之外。“百步外”,喻二乘人距離第一谛實理之遠。“蚊蚋(ruì)”,喻如來藏深理,以其理甚爲深密,非凡外權小所能覺知,故以爲喻。

  “如阿難輩,雖則開悟,習漏未除”:“習”,習氣。“漏”,煩惱。富樓那之義爲:阿難等人之悟,不是真悟;此蓋二乘人執法爲實,並我相昭然,且不知悟有深淺,以及初悟、究竟悟等之別。

  “尚纡疑悔”:“纡”,繞。謂其心中之疑悔,仍纡繞不去。“疑”是指對今日所聞的大乘法生疑;“悔”,則是對昔日所愛念之小乘法生悔。以其心于實谛及權教之間尚未融通,故有此障難。

  【義貫】

  “世尊常推”許“說法人”之“中”以“我爲第一”。然而我“今”聽“聞如來” 所開示的精“微” 奧“妙” 之“法音”,我則“猶如聾”耳之“人”,于“逾百步外” 之處“聆” 聽“于蚊蚋” 之聲;如來藏之深理,對我而言,“本所不見,何況得聞?佛雖” 已“宣明”萬法即藏性,諸大圓融遍滿之義,“令我除”去執心外實有之“惑”,然而我“今猶未詳”解“斯義” 之“究竟”,而至于“無疑惑” 之境“地。世尊,如阿難輩”,聞佛妙示之後,“雖則” 已頓“開悟” 妙心,然其“習” 氣諸“漏未除”。反之,“我等” 在此“會中” 之已“登無漏者,雖” 已“盡諸漏” , 然 “今聞如來所說” 第一義谛微妙之“法音”,心中“尚纡” 繞著“疑、悔”,萦懷不去。

  1.如來藏本淨,爲何有爲遷流?

  【“世尊,若複世間一切根、塵、陰、處、界等,皆如來藏,清淨本然,雲何忽生山河大地,諸有爲相?次第遷流,終而複始?”】

  【注釋】

  “雲何忽生山河大地,諸有爲相?”:既然一切法皆是如來藏,清淨本然,那麼爲何還會忽然生出衆生依報之山河大地,及正報的種種有爲染相。以依二乘之眼觀之,世間一切依正皆是染汙相故。

  “次第遷流,終而複始”:這一切有情界、無情界,不但其相染汙,而且還不斷地在成住壞空、生老病死之中,依次第而遷流不斷,生滅不已;這是什麼道理?豈不有違如來藏清淨之理?

  【義貫】

  “世尊”,(我對以下的事還是有疑惑:)“若複” 言“世間” 中“一切” 五“根” 、六“塵” 、五“陰” 、十二“處”、十八“界等”一切諸法“皆”是“如來藏”之自體,各各“清淨” ,從“本”而“然,雲何” 還會“忽”然又“生” 起衆生依報之“山河大地”,及正報之“諸有爲” 染汙之“相”?且此諸染皆“次第” 而“遷流” 生滅不居,“終而複始” 循環往複呢?

  2.五大如何周遍圓融

  【“又如來說:地、水、火、風本性圓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世尊,若地性遍,雲何容水?水性周遍,火則不生;複雲何明水火二性俱遍虛空,不相陵滅?世尊,地性障礙,空性虛通,雲何二俱周遍法界?而我不知是義攸往。

  惟願如來宣流大慈,開我迷雲,及諸大衆。”作是語已,五體投地,欽渴如來無上慈誨。】

  【注釋】

  “若地性遍,雲何容水”:如果說地大之性是遍一切處,則法界中爲何還會有空間來容納水大呢?

  “複雲何明水火二性俱遍虛空,不相陵滅”:水火之性既不相容,又怎麼說明:若水大與火大兩者都同時周遍法界虛空時,爲何不會彼此互相陵奪,終致二俱消滅呢?

  “而我不知是義攸往”:“攸”,所。“住”,歸,趨。而我實在不知此理之所歸趣。亦即,我實在不懂這是何道理。

  【義貫】

  “又如來說:”一切能造的四大“地、水、火、風” 之“本性” 各自“圓” 滿互相“融” 攝不礙,其體則“周遍” 十方“法界” 且“湛然常住”,不生不滅。

  “世尊,若地”大之“性”是“遍”一切處,則法界中“雲何”還有空間可以“容水”?同樣地,若“水”大之“性”真是“周遍”法界的話,“火”大“則不” 能“生”起。再者,水火之性既不相容,“複雲何”說“明水火二性”如何能“俱” 周“遍虛空” 而“不” 互“相陵” 奪,以致二皆消“滅” 呢?

  “世尊”,又,“地”大之“性”爲“障礙”,而“空”之“性”則爲“虛通”,兩者之性也是相沖突的,“雲何”此“二”大能“俱周遍法界”呢?“而我”實“不知是義”理之“攸往”(究何所指)。

  “惟願如來”開“宣流”布“大慈,開”解“我”心中之“迷雲,及諸大衆”之疑惑。“作是語已,五體投地,欽”慕“渴”仰“如來”之“無上慈”悲教“誨”。

  第二節 如來次第除疑

  【爾時世尊告富樓那,及諸會中漏盡無學諸阿羅漢:“如來今日普爲此會,宣勝義中真勝義性;令汝會中定性聲聞,及諸一切未得二空,回向上乘阿羅漢等,皆獲一乘寂滅場地,真阿練若正修行處。汝今谛聽,當爲汝說。”富樓那等欽佛法音,默然承聽。】

  【注釋】

  “宣勝義中真勝義性”:宣說勝義谛中,正真無上之勝義性。“勝義”,即第一義谛,亦即一真法界。

  “定性聲聞”:指沈空滯寂、得少爲足之鈍根聲聞乘人,以其不肯回小向大,故趨止涅槃化城。

  “回向上乘阿羅漢等”:“上乘”,指大乘、一佛乘。此指回小向大趨無上菩提之阿羅漢。

  “一乘寂滅場地”:即不生不滅之心地,亦即如來密因,此爲究竟寂滅之地。

  “真阿練若正修行處”:“阿練若”之義爲無喧雜,寂靜處。又譯作阿蘭若。此謂若但取靜境,非真寂滅場地,非真阿練若;必以本來不生滅、不動搖之真心而住,方是真寂滅場地、真阿練若;是幫真阿練若者,與境無幹,乃自真心之獲得也。此心即爲首楞嚴之定體,乃爲十方婆伽梵、一路涅槃門,故名之爲“正修行”。

  【義貫】 本節從略。

  1.審明其惑

  【佛言:“富樓那,如汝所言,清淨本然,雲何忽生山河大地?

  汝常不聞如來宣說:性覺妙明,本覺明妙?”富樓那言:“唯然,世尊。我常聞佛宣說斯義。”

  佛言:“汝稱覺明,爲複性明,稱名爲覺?爲覺不明,稱爲明覺?”

  富樓那言:“若此不明名爲覺者,則無所明。”

  佛言:““若無所明,則無明覺”。有所非覺,無所非明。無明又非覺湛明性。性覺必明,妄爲明覺。”】

  【注釋】

  “性覺妙明”:理體本性乃妙寂而明照。

  “本覺明妙”:天然本具之覺性乃明照而妙寂。“妙寂”者,非寂而寂,寂而非寂,故稱之爲妙。

  “汝稱覺明,爲複性明,稱名爲覺?”:你所說的“覺明”,你的意思是指其性本自明,不必再另外于其上加“明”,故稱之爲“覺”呢?抑“爲”此“覺”本是“不明”,必須加“明”于“覺”之上,方能“稱爲“明覺””?

  【義貫】

  “佛言:富樓那,如汝所言”:一切諸法,既然是“清淨本然”,純一實相,又“雲何” 會“忽” 然“生” 出“山河大地” 呢?

  “汝常” 常“不” 是聽“聞如來” 如是“宣說”:本“性” 之“覺” 乃“妙” 寂而“明” 照,而天然“本” 具之“覺” 性乃“明” 照而“妙” 寂嗎?“富樓那”答“言:唯然,”(是的,)“世尊。我”是“常聞佛宣說斯義” 理。

  “佛言:汝” 所“稱” 的“覺明”,你的意思“爲複” 指其“性” 本自“明”,不用再于其上加明,而“稱” 其“名爲覺” 呢?抑“爲” 其本非明,而須“覺” 其“不明” (令其不明變爲明覺),方“稱” 其“爲明覺” 呢?

  “富樓那言:若此” 心體“不” 用加“明” 上去,就得“名爲“覺”者,則” 實“無所” 能“明” 了(則無有一物能由明之功用而覺了)。

  “佛言:”假使如你所言:“若無所” 加“明” 于心體上,“則” 實際上並“無明覺”之事。然而,若“有所”加(有修),則定“非”本“覺”;反之,以衆生無始無明,故若“無所”加(不修),則又“非” 能轉無明爲“明”,(非明即有若無明),而此“無明”體“又非”本“覺湛” 然常“明”之“性”;如來藏體之“性” 既是有“覺” 則“必” 定是有本“明”;以虛“妄” 念動故,欲“爲” (造作)而加“明” 于本“覺” 之上。

  【诠論】

  大小乘的差別,除了悲心與願力外,最基本的,就在這裏:一個是內發的,一個是外加的。小乘人以無究竟之智眼,故不知不覺自心有覺體本明,而只知其心之相爲無明、不覺,所以執意必須先從外將此無明驅逐,然後再從外加明于心上,方令心得明、得覺;因此其修法便成爲“往外馳逐”之一種,且見相不見性,著相不了性,是故種種虛妄作爲;及至其有所成,便妄自以爲:這一切都是我努力得來的成就!因此深著我能、我所,所以才會成爲增上慢人。(試觀富樓那之評…

《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 卷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