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 卷四▪P4

  ..續本文上一頁貪愛同滋,貪不能此,則諸世間卵、化、濕、胎、隨力強弱遞相吞食,是等則以殺貪爲本。以人食羊,羊死爲人,人死爲羊;如是乃至十生之類,死死生生,互來相噉,惡業俱生,窮未來際,是等則以盜貪爲本。”】

  【注釋】

  “想愛、同結,愛不能離”:以同想成愛,同爲結縛,因此相愛而有能分離。

  “是等則以欲貪爲本”:“欲貪”,即淫欲之貪。謂此等衆生之生死根由,則是以淫欲之貪爲本。

  “貪愛同滋”:一群衆生由于有相同的貪愛,必取相同的食物來滋養其身命。

  【義貫】本節從略。

  【诠論】

  這一節爲開示衆生之根本,由于叁種貪:淫貪(欲貪)、殺貪、及盜貪。以此叁種貪,衆生于六道中來往生死不斷。

  【“汝負我命,我還汝債,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纏縛。

  惟殺、盜、淫叁爲根本,以是因緣,業果相續。

  富樓那,如是叁種顛倒相續,皆是覺明,明了知性,因了發相,從妄見生。山河大地,諸有爲相,次第遷流,因此虛妄,終而複始。”】

  【注釋】

  “我憐汝色”:“憐”,即愛義。

  “皆是覺明,明了知性”:皆是于真覺而起“妄明”,此由無明而有之妄明,系妄有了知之性,非爲真了知。

  “因了發相”:“相”,即業、轉、現叁相。因此妄了之無明,而引發了業、轉、現叁相。

  “從妄見生”:從妄覺妄明之叁細起粗惑,而見種種粗境生。

  【義貫】

  有時“汝負我命”而還我命,有時則我欠你債故“我還汝債”,“以是” 相報“因緣”,雖“經百千劫”,仍“常在生死” 輪回之中。有時“汝愛我心”,有時“我憐汝色”,“以是” 愛憐“因緣”,縱“經百千劫”,亦“常在” 愛欲“纏縛” 之中,而不得脫。

  是故衆生 “惟”以“殺、盜、淫叁” 種貪習種子“爲” 其生死之“根本。以是” 種子爲“因” 現行之業爲“緣”,因緣相資,致令“業果相續” 不斷。

  “富樓那,如是” 世界、衆生、業果“叁種顛倒相續” 不斷,“皆是” 于真“覺” 而起妄“明”,此妄 “明” 之無明妄有“了知” 之“性,因” 此妄“了” 之無明而引“發” 業、轉、現之叁“相”,複“從” 此叁細之妄相“妄見” 有六粗境“生”,因而起“山河大地,諸有爲相” 生住異滅“次第遷流,因此” 種種“虛妄” 之相得“終而複始” ,相續不斷。

  7.富樓那執因疑果

  【富樓那言:“若此妙覺,本妙覺明,與如來心不增不減;無狀忽生山河大地,諸有爲相。如來今得妙空明覺;山河大地,有爲習漏,何當複生?”】

  【注釋】

  “無狀”:無因無故。

  “山河大地,有爲習漏,何當複生”:“何當”,何時還會。意即,如來現在已證得了妙空明覺,返妄歸真,可是在此如來所證的真如法性,什麼時候還會再出生山河大地及衆生有漏的業果?換句話說,既然一切衆生本具的本妙覺心,會以一念無明妄動,而忽然生出山河大地及一切有爲業果。而如來今日既已證入此本妙覺心,會不會有一天也忽然再一念妄動,再從真起妄,又墮爲凡夫?

  【義貫】

  “富樓那言:若此” 衆生本具之“妙” 明“覺” 體,“本妙” 本“覺” 本“明”,且“與如來” 所證究竟之“心”相比,實“不增不減”(如來究竟之心未曾增,衆生本具之心亦無滅),無有高下。然衆生于本具真心中,以最初一念無明,“無狀” (沒有由地,而妄欲加于本覺,以致)“忽” 然“生” 出“山河大地”,及“諸” 有漏“有爲” 依正諸“相”。衆生既是如是忽然從真起妄,而“如來今” 已證“得妙空明覺” 之本真,然于此真中,衆生有漏依報之“山河大地”,與“有爲” 的“習漏” 之業果等,“何” 時“當” 會“複生”?

  【诠論】

  這是很大的一個問題,也是很多人(不論初心或久學)常有的疑問。佛在《圓覺經》中也回答過這問題。之所以會有這個疑問,完全是宿昔于如來藏等第一義谛的熏修不夠,故不思議地無法起信,致有此疑。大凡人若于第一義谛熏習力不足,信根不具,通常就只能退而修習次一等的余谛,如聲聞谛、緣覺谛,及大乘權谛,乃至凡夫之人天谛,這是勉強不來的,以善根力不足,根器如是故。除非因緣成熟,得佛菩薩、大祖師、大善知識開示、接引,否則這是累劫的業習力及修行所致,很難突破、超越。又以本是二乘行人而言,阿難就比較具有第一義之善根,所以雖未斷煩惱,但一蒙佛慈悲開示,即心開悟解,獲本心明;更不會懷疑說:佛會不會哪一天又墮爲凡夫,起這樣的妄想分別!(當然,像富樓那這樣的大弟子,亦非“實法聲聞”,而是爲護釋迦牟尼佛的法,來權現聲聞,代衆生發問,以示衆疑。)

  【佛告富樓那:“譬如迷人,于一聚落,惑南爲北;此迷爲複因迷而有?因悟所出?”

  富樓那言:“如是迷人,亦不因迷,又不因悟。何以故?迷本無根,雲何因迷?悟非生迷,雲何因悟?”

  佛言:“彼之迷人,正在迷時,倐(shū同倏)有悟人指示令悟。富樓那,于意雲何?此人縱迷于此聚落,更生迷不?”

  “不也,世尊。”

  “富樓那,十方如來亦複如是。此迷無本,性畢竟空,昔本無迷,似有迷覺;覺迷迷滅,覺不生迷。”】

  【注釋】

  “譬如迷人”:“迷人”,迷失方向之人。“迷”,在此指無明,亦即最初一念無明。

  “于一聚落”:“聚落”,喻如來藏或一真法界。人乃存在于真如本性中,而猶自生迷惑,如人騎牛背上而找牛。

  “惑南爲北”:因爲心迷惑,而把南方當作北方。他雖這樣迷惑,以妄爲真(以南爲北),但南方實不會因他的迷惑而轉爲北方。這比喻:迷時雖從真起妄,以妄爲真,但此妄決不會變成真,因爲妄性本空。就好像此人迷南爲北,但他的迷惑並非實有,亦無實體——其“迷”本空,其“惑”無體。

  “此迷爲複因迷而有?因悟所出?”:此人的這個迷惑,是從迷而生的呢?還是從悟而生的?——若是從迷而生,則此人心中原先就有迷,那就不是本妙覺明,而且這個迷也不是“最初一念無明”;因此可知,說這個迷是“從迷中生”,不能成立。如果說這個迷是“從悟中生”,悟何能生迷?如鴨何能生老鼠?故說“此迷爲從悟中生”,不能成立。如是則知,此迷既不是“從迷生”,也非“從悟出生”;結論:因此可知,此迷實不生!迷無本體、無性、亦無生,迷體不可得。

  “迷本無根,雲何因迷?”:本”,原本。“根”,根由。“此迷”(無明)原本無根由,若有根,即在本覺明心中便已有迷,若已有迷,即不能稱爲本覺明心。又,若有根由,即不迷惑,以無根由,故稱迷惑。沒來由的,胡裏糊塗的,故稱爲迷;若是有來由,清清楚楚的,即不叫作迷。故此雲,“迷”本來即無根由,怎麼可說迷是由迷而來,從迷而生?因爲既“無根由”,即沒有前因後果可尋,有如從空而降,令人摸不著頭腦,搞不清楚,故叫作迷。

  “悟非生迷,雲何因悟?”:悟雖與迷正相反,然亦非生迷之因,以物皆自類相生。因此如何能說迷是從悟中生的呢?此比喻,真如本體並不會真正“生”妄,雖然從相上說,無明是“依”真如本體而起,所謂“依真起妄”,但這不等于說:“真能生妄”。就好像樹影是依樹而有,但樹並不真能生影,樹是樹、影是影,從來兩不相幹:樹中無影,影中無樹——然而影還是依樹而有,而樹非影,樹不成影。同樣的,無明依真如體而起,但真如體實不生妄,真如亦非妄,真如亦不成妄。無明起時,真如依舊;無明滅時,真如依然。如樹影生時,樹仍是樹,樹影滅時,樹亦不短少增減。是故迷自有起滅,而真性常然,不動、不染。

  “倏有悟人”:“倏”,忽然;此指因緣成熟時。“悟人”,悟了之人,比喻佛如來。

  “此人縱迷于此聚落,更生迷不?”:這個人縱使先前曾經在聚落中迷失方向,經指示令悟後,還會不會再迷?比喻佛開悟後,會不會再起無明?

  “昔本無迷,似有迷覺”:“無迷”:“迷”,指無明。“似有”,相似有,好像有。“迷覺”,迷時的妄覺。此言,昔在衆生位中,本來就沒有無明,然卻相似有迷時的妄覺,因而惑南爲北。“似”爲相似,既是相似,即不是真實的。迷中並非完全沒有覺知——迷中還是有覺知,只是其覺非真,其覺知是一種妄覺,是一種情執,非真覺,故稱之爲“迷覺”,即迷中之覺。然連此迷中之覺也不是真的有,而是虛妄的,故說此迷中之覺爲“似有”,仿佛有,恍惚中若有,雖若有而實無;以此“迷中之覺”之體不實,故其相虛幻,不能確定。

  “覺迷迷滅”:“覺”,覺了,覺知。“迷”,無明。若覺知無明,無明即滅。如人若覺知自己走錯了路,即不會再走錯路的,或如人已醒,即不複在夢中。

  “覺不生迷”:真覺之體是不會再生迷的,亦即,佛心不會再起無明。

  【義貫】

  “佛告富樓那:譬如迷” 失方向的“人,于一” 人煙“聚” 集的村“落” 中(一真法界),“惑南” 方“爲北” 方(迷妄作真);“此迷爲複因迷而有”?還是“因悟所出”?

  “富樓那言:如是迷人” 心中之迷,“亦不” 是“因迷” 而起,“又不” 是“因悟” 而生。“何以故”?此“迷”原“本無”有“根”由可尋,“雲何”說是“因迷” 而生迷?“悟”與迷正相反,固“非生迷”之因,因此“雲何”可說此迷是“因悟” 而生的呢?

  “佛言:彼之迷人,正在迷時,倏有悟” 了之“人指示” 而“令” 得開“悟。富樓那,于意雲何?此人縱” 使先前“迷,于此聚落” 中,經人指示令悟後,還“更生迷不”?

  “不也,世尊。”富樓那答。

  佛言:“富樓那,十方如來” 叁覺圓滿,“亦複如是”,悟後不複更迷也。“此迷” 實“無本” 體,其“性畢竟空”,無實相可得…

《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 卷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