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 卷二▪P12

  ..續本文上一頁不還不去、猶如主人,其“性” 本“非生滅”。然而如來此說,“與先” 古之外道“梵志娑毘迦羅所談” 之“冥” 初始“谛” (宇宙萬物之本源),以“及” 提倡“投灰等” 苦行的“諸外道種” 性之人所“說有” 一“真我”(神我),“遍滿十方”,如來所說本性遍滿,與外道此說“有何差別”呢?

  【诠論】

  在此,阿難疑佛所說本性,與外道之神我混同。

  【世尊亦曾于楞伽山,爲大慧等敷演斯義:“彼外道等常說自然,我說因緣,非彼境界。”我今觀此覺性自然,非生非滅,遠離一切虛妄顛倒,似非因緣,與彼自然;雲何開示,不入群邪,獲真實心;妙覺明性?】

  【注釋】

  “楞伽山”:在今錫蘭(斯裏蘭卡);“楞伽”,義不可往,或難可到;以其山高峻,又無路可通,唯有得神通者得住。佛于此開演《楞伽經》,以表顯此經之義甚深無上,非佛及大菩薩,即無堪能,以其爲“法佛”自住境界故。達摩祖師即傳此經以弟子印心,故此經爲禅門無上寶典。然此經亦爲相宗之根本經典之一,以其究竟融通性相二宗故。複次此經亦爲真言宗之寶典之一,以其開示“法佛說法”之究竟義,而法佛(法身佛)即“毘盧遮那佛”,“毘盧遮那佛”又譯爲大日如來,是即真言密教之根本本尊;是故真言宗之祖師立言開示亦常依《楞伽經》。

  “大慧”:大慧菩薩,爲楞伽會上之當機。以大慧菩薩問佛百八問,而爲《楞伽》一經之教起因緣。

  “彼外道等常說自然,我說因緣,非彼境界”:這是《楞伽經》中的句子。“自然”,自然而然,不從因緣。在佛法中講到“自然”一詞的時候,常是指印度外道中的一派,稱爲“自然外道”,他們的主要立論是:一切法自然而有,無因無緣,非從因緣生。所以,不但器世間非從因緣生,連衆生,乃至衆生之若樂、善惡、禍福等,亦皆無因無緣,自然而生;以無因緣,是故亦無果報。依彼之論,即壞世間及出世間一切因果,而令衆生墮于邪見,因而不修善斷惡;以此因緣,令衆生入墮叁惡道,永不得出離。因此“自然論”者,爲世間之一大邪論,誤導衆生入邪見坑,斷滅善根;是故如來出興于世的目的之一,即爲拔衆生出如是之惡見泥淖(nào爛泥)。“我說因緣”:“我”,如來自稱。“因緣”,即十二因緣,又稱“十二有支”,或“十二鈎鎖”,以此十二支中的每一支皆有如鈎鎖,前後相鈎相鎖,相續不斷,故成輪回之相。《楞伽經》頌雲:“我說唯鈎鎖,離諸外道過,若離緣鈎鎖,別有生法者,是則無因論,彼壞鈎鎖義。”“非彼境界”:佛所說之因緣法,爲攝一切世間及出世間之因緣果報,故是無上甚深,因此不是外道所知境界。

  “我今觀此覺性自然,非生非滅”:“自然”,自然而有。“非生”,因爲是本具、本有,故不是生出來的。“非滅”,因爲是究竟不壞,故其性不滅。此言,依我(阿難)所觀,這個能覺之性,也是自然而有的,因爲一切衆生之覺性本具,所以非生;此覺性亦究竟不壞,故非滅。

  “遠離一切虛妄顛倒,似非因緣”:“離遠”,即遠離。“虛妄顛倒”,指上面如來所破斥的“動、還、礙、分”等相,而開顯見性“不動、無還、不雜、無礙、不分”等性。“似非因緣”,所以覺性好象也不是從因緣而有,若是因緣而有,就變成生滅法了。

  “與彼自然,雲何開示”:如是一來,佛所說的本有覺性,與被外道所說的自然論,無因緣無緣,有何不同?關于這點,應該如何開發顯示才對?

  【義貫】

  阿難言:“世尊亦曾于楞伽山,爲大慧” 菩薩“等,敷” 敘開“演斯義:彼外道等常說” 一切法“自然” 而生、自然而滅,無因無緣,而“我” 所“說”之“因緣” 法則甚深難見難了,“非彼” 外道所能了知之“境界”。根據以上所說,因此“我” (阿難)“今觀此” 能“覺” 之“性”,認爲亦是“自然” 而有:以其本具故“非生” 以其究竟不壞故“非滅”;而且它又“遠離一切” 動、還、雜、礙、分等“虛妄顛倒” 之相,因而“似非” 從“因緣”,而有(既非因緣而有,當屬自然,不用假因讬緣);如此,則佛所說的覺性,便“與彼” 外道所說的“自然” 是相雷同的。關于這一點,應“雲何開” 發闡“示”,方能令衆生“不入” 于“群邪” 之惡論,而得再“獲真實” 之本“心”,證得“妙覺” 光“明” 之“性”?

  【诠論】

  外道之自然論者,亦說“不生不滅”,但他們所說的“不生不滅”是指:一切法不從因緣生,自然而有,所以“不是生出來的”,這是相對于其他外道說:法是“從梵天而生”,或說“從自在天生”(如同耶教之耶和華,我國之盤古、女娲,皆是能生者),或說從神我(靈魂)生,或說從微塵生,或說從時間生、或說從方位生(此二如同中土之以生辰入字、地理風水,爲能生衆生之禍福。)或說從冥谛(略同于儒之無極、太極,道之混沌)生;在印度衆多外道中,“自然外道”力排衆議,獨立一幟說:“一切法都不是誰生的,也不是從什麼生的,而是自然而有,無因無緣”。

  阿難誤會佛義,以爲常住不動、不生不滅的本性,跟外道所說的自然性一樣,故有此問。

  【佛告阿難:“我今如是開示方便,真實告汝,汝猶未悟,惑爲自然!阿難,若必自然,自須甄明,有自然體。汝且觀此妙明見中,以何爲自?此見爲複以明爲自?以暗爲自?以空爲自?以塞爲自?阿難,若明爲自,應不見暗;若複以空爲自體者,應不見塞;如是乃至諸暗等相以爲自者,則于明時,見性斷滅,雲何見明?】

  【注釋】

  “甄明”:“甄”,別也,察也。

  “以何爲自”:以何相爲自體?

  【義貫】

  “佛告阿難:我今”已“如是開示”種種“方便”,以一“真實” 之相“告汝”,而“汝猶未悟”,還要將能見之性迷“惑爲自然”之性!“阿難,若”此見性“必”定是“自然”性的話,你“自”己便“須”善爲“甄” 別察“明”它確實“有”一“自然”之“體”。若如此者,則“汝且觀此”微“妙” 圓“明”之“見”性“中”,究竟是“以何”相“爲”其“自”然之體性?“此”一能“見”之性,“爲複以”所見之“明”相“爲”其“自”然體性?還是“以暗” 相“爲”其“自”然體性?抑或“以空”相“爲”其“自”然體性?抑“以”所見之“塞”相“爲”其“自”然體性?

  “阿難,若”見性是以所見之“明”相“爲”其“自”然之體性,則“應不”能“見”到“暗”相(以明暗相對,不共存故);此見性“若複以空爲”其“自”然之“體”性“者”,則“應不”能“見塞”相(因爲空塞也是敵對,不同時共存故);“如是乃至”若見性是以“諸暗等相以爲自”然體“者,則于明”相起“時,見性” 應隨暗相之滅去而變成“斷滅”,如是見性若已斷滅,“雲何”複能“見”到“明” 相呢?

  【诠論】

  世間一切大自然之物,都必定有個形狀、體性,且這體性是確定的;例如地、水、火、風、花草木石等,各有一確定之體性,且各不相濫。所以佛說:如果見性也是自然體,那麼它也應該有個一定的體性。因爲“見性”所對的“相”,無非明暗、通塞等相,而這些相,也都是自然界之相,所以如來就用來假設作爲見性的體相。

  【阿難言:必此妙見性非自然,我今發明是因緣生;心猶未明,咨詣如來,是義雲何合因緣性?】

  【注釋】

  “是義雲何合因緣性”:“是義”,指前面佛都一直在發揮的見性常住不滅不動之理。“合”符合。既是常住不生不滅,此理如何符合我今所悟之因緣性?

  【義貫】

  “阿難言:必此妙” 明之“見” 性,其“性” 如佛方才所說既“非自然”性,因此“我今” 于此顯“發明” 了,一定“是” 從“因緣” 而“生” 的;我雖有此悟,但“心猶未”完全“明” 了,因此“咨詣如來,是” 見性真常不生不滅之“義”理“雲何” 而得符“合” 我現在依佛所教而自悟了的“因緣性”?

  【诠論】

  阿難聞佛開示說見性非同外道之自然性,于是他便推斷:既然是非“自然性”,那就一定是“因緣性”了。在此,阿難又是犯了凡夫二分法(dichotomy)邏輯思惟之病:“非善即惡,非東即西,非有即空”;而不知善惡、是非、空有等二法中間,有很多很多的粗細等級、差別之相;更何況,此等兩極的對法,也不是絕對的敵對不相容,而事實上是常常可以互容互攝,只是成分比例的不同而已。求菩提者,須有此了知,方能免于邊見、偏見,或墮于激進、狂熱;種種外道宗教及政治之狂熱分子,皆是中了此兩極二分法之毒;可見思想正確(正見)之重要及難能可貴。

  阿難雖作如是推斷,但實在不明白其道理,尤其是他這“因緣性”要怎麼才能與佛前面所說的“見性真常不生不滅”的道理,融合在一起;因爲“因緣性”與“真常性”顯然是有所抵觸,因此有所困惑,而求佛開示。

  【佛言:汝言“因緣”,吾複問汝:汝今因見,見性現前,此見爲複因明有見?因暗有見?因空有見?因塞有見?阿難,若因明有,應不見暗;如因暗有,應不見明;如是乃至因空、因塞,同于明暗。】

  【注釋】

  “汝今因見,見性現前”:“現前”,起現前之功用。此言,你現在因爲見到了明暗、空塞等境,因而見性起了現前(或現行)的功用。

  “此見爲複因明有見”:“因”在此須作及物動詞解,義爲“以……爲因”。此言:這個見性是以明相爲因,才能有所見的嗎?以下的“因暗”、“因空”、“因塞”,都是一樣;以暗爲因,以空爲因,以塞爲因。而這“因”字,是具有特別的意思的,亦即“生因”之義。例如:“以明爲因”,義爲:由于以明相爲生因,所以見性才得生起。“以暗爲因”等等,皆同此義。

  【義貫】

  “佛言:汝” 方才所“言” 見性是從“因緣” 而生,那麼“吾複問汝…

《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 卷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