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種子,而爲大涅槃、無上菩提兩種妙果——是爲“轉物”之深義。
8.顯示見性不分
【阿難白佛言:“世尊,若此見精必我妙性,今此妙性現在我前;見必我真,我今身心複是何物?而今身心分別有實;彼見無別分辨我身。若實我心,令我今見,見性實我,而身非我。何殊如來先所難言:“物能見我”。惟垂大慈,開發未悟。”】
【注釋】
“今此妙性現在我前”:蕅益大師《楞嚴文句》雲:“阿難自從屈指飛光驗見之處,已從分別心中變現出一種昭昭靈靈、凝然不動光景,頓在目前,喚作見性。”且因在目前,所以好象與身心是分開的兩個個體。這可說是一種禅病;參禅者于此須留意焉。
“見必我真,我今身心複是何物”:若這個在我面前(亦即在我身外)的見性,必定是我的真性,那麼我現今在與佛對答的這個身心,又是何物呢?阿難在前面是疑“見性”與“物”混雜在一起;現在則疑“見性”與“身心”分開、各有其體。
“而今身心分別有實”:我現在這個身心,能分別而且有實在之功能。
“彼見無別分辨我身”:然而那在我面前的見性,卻毫無分別之功能以分辨我的身。
“若實我心,令我今見”:如果那實在是我的真心的話,爲何反而令我現今能見到它,而它卻不能見我,這豈不是顛倒?
【義貫】
“阿難白佛言:世尊,若此見精必”定是“我”的本“妙”之“性”,而“今” 我覺得“此妙性”正“現在我”的眼“前”,而與我身分別爲二。若這個現在我身外的“見”性“必”定是“我”的“真”性的話,則“我”現“今” 在與佛問答的這個“身心”,就反而不是我了;此身心既不是我,“複是何物?”這不是很奇怪嗎?(這是第一點令我疑惑的);然“而”現“今”這“身心”既能“分別”且“有實”體;相反的,“彼”在我面前之“見”性反而並“無”分“別”的能力以“分辨我”此“身”心,所以它好象又不是我的見性,(這是第二點令我疑惑的)。“若”彼“實”爲“我”的真“心”的話,爲何反而“令我”現“今”能“見” 到它,而它卻不能見到我,這豈不是顛倒嗎?(這是第叁點令我疑惑的)。
又,爲何那不能分別且不能見的“見性”是真“實”之“我,而”此能分別之“身” 心反成爲“非我”?如是則“何殊”(何異)于“如來先”前“所”斥“難”于我之“言:“物能見我””。(這是第四點令我困惑的)。“惟”願如來“垂”賜“大慈,開”示啓“發”我等“未悟”之人。
【诠論】
阿難由于聞前佛開示“見性有體”,于是他在此,便依他的分別心去想象有一個靈明之體,在他面前(他不能再想象這靈明之體是在他身中,因他屢次被破斥執心在身內),且他對這靈明之體,不只是想象,更進而似有所見,仿佛確有此物現在其前;既有此見,阿難便把它當作真是他的見性,而不知實在是自心所幻,猶如陽焰、海市蜃樓、並無實性,然而渴鹿執以爲實。參禅之士,常以業習力故,由自心所幻現,因而若有所見、若有所聞、若有所覺,盡皆如是。若有此等境界,須知實是自心現幻,莫執以爲實,更切忌以爲己有所證。此事極關重要。若能如是覺知、信解,修行即離諸過,不會出問題。
複次,阿難雖見自心幻相,但仍不敢遽然完全肯定那就是他的見精,亦即,不敢猝然自以爲自己真的“見性”了,真的親見自己的本性,這是由于他的善根力故,覺得自己仍有疑惑,因此沒有造成“未證說證”的大過。在此他就提出自己的疑惑,求佛決疑。附及,末世禅者,很多象阿難這樣見到些許多自心現境界,便決然肯定,並向他人宣說他已“見性”或“開悟”了。阿難在此即爲末世衆生作了一個很好的示範。讀者善思念之。
【佛告阿難:“今汝所言,見在汝前,是義非實。若實汝前,汝實見者,則此見精既有方所,非無指示。且今與汝坐祗陀林,遍觀林渠及與殿堂,上至日月,前對恒河。汝今于我師子座前,舉手指陳是種種相:陰者是林,明者是日,礙者是壁,通者是空,如是乃至草樹纖毫,大小雖殊,但可有形,無不指著。若必其見現在汝前,汝應以手確實指陳何者是見?
阿難,當知若空是見,既已成見,何者是空?若物是見,既已是見,何者爲物?汝可微細披剝萬象,析出精、明、淨、妙、見元,指陳示我,同彼諸物,分明無惑。”】
【注釋】
“既有方所,非無指示”:既然有一定的方向與所在,即非無可指陳表示的;亦即,就應該指得出來它確實存在哪個位置。
“草樹纖毫”:花草樹木,乃至纖細的毫末。
“汝可微細披剝萬象”:“披”,分也,開也。你可以把這萬物之象細細地披開、分析。
“同彼諸物,分明無惑”:就如同你能指陳其他那些物體一樣,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無絲毫疑惑之處;如指著說:這就是樹,那就是池,一點沒有什麼可遲疑之處。
【義貫】
“佛告阿難:今汝所言”,你的“見”性正現“在汝”面“前,是義非”是真“實。若”此見精“實”在“汝”面“前”,且“汝實”在可以親眼“見”到“者,則此見精”必定有個方所,此見精“既有”一定“方”向與“所” 在,即“非無”可“指” 陳表“示”者。“且”我“今與汝”皆“坐”于“祗陀林”中,于此可“遍觀”樹“林”河“渠,及與殿堂”,乃至“上至日月,前對恒河”皆可一覽無余。
“汝今于我師子座前,”便可以“舉手”分明地“指陳”出“是”諸“種種”物“相”,如:“陰”涼“者是”樹“林,明”亮“者是日”,侷(jú)“礙者是”牆“壁”,開壑“通”達“者是”虛“空,如是乃至”花“草樹”木及“纖”細之“毫”未,其體之“大小雖”各“殊”別,“但可”(只要)“有形”體者,“無不”能一一“指”陳“著”實。同樣的,“若必”定“其見”精顯“現在汝”目“前,汝應”能“以手確實指陳” 出來,究竟“何者是”你的“見” 精?“阿難,當知” 在我們當前的一切物象之中,“若”無形、無體的虛“空是”你的“見”精,虛空“既已成”爲你的“見” 精了,那麼,“何者”還可說“是”虛“空”呢?(我們現前便不應再有虛空了,然而我們現前確實是有虛空存在,因此說這虛空是你的見精,便不能成立。)既然無形無體的虛空不能是你的見精,那麼再假設,“若”有形有體的其他任何一“物是”你的“見”精,彼物“既已是”你的“見”精了,則“何者”仍“爲”彼“物”?彼物應不再存在了。(然而我們現見彼物實仍存在,沒有變成別的什麼東西,因此說某物是你的見精,是不能成立的。)萬一你若說你的見精是深藏在萬象或某物之中,那麼,“汝”便“可微細”地“披”分“剝”析“萬”物之“象”,而從其中分“析出”你那“精”純、光“明”、清“淨”、玄“妙”之“見元”(見精),來“指陳”以“示”于“我”,正如“同”你能指陳“彼諸物”體一樣,清楚“分明”而“無”絲毫疑“惑”之處。
【阿難言:我今于此重閣講堂,遠洎恒河,上觀日月,舉手所指,縱目所觀,指皆是物,無是見者。世尊,如佛所說,況我有漏,初學聲聞;乃至菩薩亦不能于萬物象前剖出精見,離一切物別有自性。佛言:如是,如是。】
【注釋】
“指皆是物,無是見者”:手所能指得到的,都是無情物,並無我所說的見精。此即“物中無見精”,或“即物無見精”。
“如佛所說”:即上文佛說:“汝可微細披剝萬象,析出精明、淨妙見元,指陳示我。”
“乃至菩薩,亦不能……”:“乃至”,超略之詞。義即:即使是羅漢、辟支佛,乃至菩薩,也無法……。
【義貫】
“阿難言:我今于此”大“重閣講堂,遠洎”(至)“恒河,上” 則能“觀日月,舉手所指,縱目所觀”,手所能“指”得到的“皆是”無情“物”,而“無” 一樣“是”我所說的“見”精“者”(即物無見)。
“世尊,”其次,正“如佛”方才“所說”,我可微細披剝萬象,把其中的見精分析出來,並指給世尊看,這點我實在做不到,何“況我”仍是“有漏”的“初學聲聞”之人,怎麼有這樣的神通能耐;莫說初學聲聞,即使是得道的阿羅漢、辟支佛,“乃至菩薩,亦不能于萬物象前剖”析“出精”純之“見”性,令之“離”于 “一切物”而“別有”能見之“自性”(離物無見)。“佛”印可“言:如是。如是。” (如你所說,即物無見性可得,離物亦無見性可得。)
【佛複告阿難:如汝所言,無有見精離一切物別有自性;則汝所指是物之中無是見者。今複告汝:汝與如來坐祗陀林,更觀林苑,乃至日月種種象殊,必無見精受汝所指,汝又發明,此諸物中何者非見?
阿難言:我實遍見此祗陀林,不知是中何者非見。何以故?若樹非見,雲何見樹?若樹即見,複雲何樹?如是乃至,若空非見,雲何見空?若空即見,複雲何空?我又思惟:是萬象中,微細發明,無非見者。 佛言:如是,如是。】
【義貫】
“佛複告阿難:如汝所言”,一點也不錯:“無有見精,離”于“一切物”象而“別”(另)“有自性”(離物無見性);然“則汝所指”之“是”諸“物之中”亦“無是見”性“者”(即物亦無見性)。我“今複告汝”:現在“汝與如來”都“坐”在“祗陀林”的講堂中,你今“更觀”此“林苑,乃至”上及“日月”,你可看到這“種種”物“象”皆各“殊”別,而你已說過,此諸物象中“必”定“無”有“見精”可“受汝所指”陳得出來(物中見性不可得);那麼,“汝又”再進一步“發”揮闡“明”一下,“此諸物”象“中”,到底“何者非”是你的“見”性?
“阿難言:我實”在已“遍見此祗陀林”,但卻“不知是”萬象之“中,何者” 確定“非” 我之“見” 性。“何以故”?(這以下是阿難的真“參”了!)
“若樹” 決定“非” 是我的“見” 性所及,(樹中沒有我的見…
《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 卷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