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 卷一 第一篇 方便示導令悟本體▪P19

  ..續本文上一頁胡跪,爲有所啓請,或悔過授受之儀,且雲:“僧是丈夫,剛幹事立,故製互跪。尼是女弱,翹苦易勞,故令長跪。”故在西域請法時或忏悔時爲男衆胡跪,女衆長跪。但在中土,除了真言宗某些儀軌外,一般全是長跪多。

  “如來最小之弟”:佛父有四兄弟,四王共有八子,阿難是八個堂兄弟中年齡最小的。

  “蒙佛慈愛”:指佛攝受他出家。

  “猶恃憍憐”:“恃”,依靠,倚。“憍”,同“驕”,恣也,矜也,在此爲寵之義。“憐”,愛也。此言,靠著佛對我的寵愛。(故有恃無恐。)

  “所以多聞,未得無漏”:叁聖學(叁無漏學)爲聞、思、修。阿難在修行上,只止于多聞,未能再進一步,而求得無漏道果。

  “爲彼所轉”:“轉”,動也,影響、左右也。因阿難未得無漏道果,故道共戒未成,定力不足,故能爲邪咒之力所轉動。

  “溺于淫舍”:“溺”,沈溺、汩沒。因爲邪咒咒力所攝,所以昏昏忱忱,全身與心皆無力,猶如人溺于水中,無力抵擋流水之力。阿難于淫舍中,無力自恃,故稱爲“溺”。又,溺水者將死,而僧人溺于淫舍,法身慧命將盡,故亦稱爲“溺”。

  “當由不知真際所詣”:“真際”,真如實際之理地,也就是真心。“詣”,往,至。此言,定當是由于不知真心何往(不知真心到哪裏去了,以迷失真心故不知其所至之處)才會如此。阿難之意爲,若知道真心到哪裏去了,(知道真心在哪裏),便知怎麼修,也才能把握住它。

  “奢摩他路”:“奢摩他”,止也,定也。即阿難在前面所請的叁種定名中的第一個。“路”,道,法門。

  “闡提”:梵文“一闡提”(iccantika),信不具,亦即沒有信根之人,佛在《涅槃經》中稱一闡提人爲斷善根種性;以此類人不信叁寶、不信正理,故不能修行善法,因此一切善根皆斷,如此種性之人,名爲斷善根種性。

  “隳彌戾車”:“隳”,壞,破壞,摧毀。“彌戾車”,梵文Mleccha,義爲垢濁種,下賤種,惡知見,以此類人于印度生于邊地(北方或西方),全不信佛法。阿難之意爲,若佛速開示我等奢摩他大定之路,不但我等得成定力,甚至可以製伏魔外,而令不信叁寶之人,摧毀其惡知見,建立其正知見。

  “五體投地”:又稱五輪投地或五輪著地,此爲敬禮中之最上者。《阿含經》雲:“二肘、二膝、頂名輪也。”

  “傾渴翹伫”:“傾”,傾心,全心全意。“渴”,渴望,渴仰,非常希望,非常期待之義。“翹”,舉也,亦即翹企,舉踵企望,就是直立、腳根擡起,顛(踮diǎn)著腳尖,向前方、遠方企盼地望著。“伫”,等待。此言,與會大衆都傾心渴望、翹企地等待如來開示。

  “欽聞示誨”:“欽”,敬。很恭敬地要聽如來的開示教誨。

  【義貫】 本節從略。

  【诠論】

  阿難于七處全都被破之後,現在已無計可施,于是再度請法。因爲是要請法,所以必須如法如儀、起立頂禮,長跪承聽,這不但表示尊重如來,最主要還是表示尊重法,及爲莊嚴法故。(近世由于電話方便,許多人不懂事,請教法師佛法時,不但不親自去,頂禮如儀、長跪承聽——還用打電話問哩!實在太過“方便”了,也太隨便了些。如此不尊重法,如何能增長智慧!?)

  阿難此次請法,一開始時是說:“我是如來最小之弟,蒙佛慈愛,雖今出家,猶恃憍憐……。”這段用意是什麼?即是西方辯論術所說的:訴諸感情(resorting to emotion),中國的文章學中論說文之作法也說:論辯之法有兩種:一者說之以理、二者動之以情。因爲阿難在這之前,已詞窮理盡,因此在說理這條路上已行不通了,于是轉而欲動之以情;不但訴諸情感,而且還訴諸憐憫呢!諸位如果問說:出家人怎麼可以在論辯中訴諸感情呢?諸位須知,阿難在此時仍未得道,故還是凡夫之身,所以凡夫的習氣還在,即如前面論辯中,亦一直使用世俗的邏輯推理之法,來談論佛法,也是這個凡夫習氣的原因。如果您問:因阿難仍未證道,是凡夫身,所以論辯之中使用“訴諸感情”的方式,但佛是無上正等正覺,凡夫習氣已斷,爲何佛在七處徵心一開始時也是用類似的方法?世尊說:“汝我同氣,情均天倫……。”這又是爲什麼?答:這不是因爲世尊愛訴諸感情的關系,而是因爲對象的關系:由于當機的阿難仍未證道,猶有凡夫習氣,而凡夫人最重的還是感情,尤其是親情(所以凡夫衆生稱爲有情),因爲凡夫情重、智昏,所以不容易曉之以理,若動之以情,則比較容易引他說出真話(那是爲說出真正出家的動機),所以那不是如來貪愛,而是一時權便誘導,令發直心之言,以便知病源所在,應病與藥。

  【爾時世尊從其面門放種種光,其光晃耀,如百千日,普佛世界六種震動,如是十方微塵國土,一時開現。佛之威神,令諸世界合成一界。其世界中,所有一切諸大菩薩,皆住本國,合掌承聽。】

  【注釋】

  “從其面門放種種光”:佛在開示大法之前,常先放光。佛光代表佛的智慧光明,佛的智慧光明可照破世間衆生的無明,令得開悟。故佛放光,代表將破衆生無明。這是佛第二次放光。第一次是在本經一開始,佛于祗桓精舍中,從無間頂相(佛頂)上放光。佛頂放光,表示其法至高無上,最有威力,爲破邪外,並開示如來最爲無上秘密法門,故從佛頂放光。現在從面門放光,面門代表生佛共見,不像佛頂,任何人,乃至十地大菩薩亦不得見佛頂,故稱無見頂;以面門爲生佛共見,故代表佛將開示心、佛、衆生平等之法門,亦即一切衆生共具之清淨本明之體。

  “晃耀”:“晃”,光明貌。“耀”,照耀。

  “如百千日”:據看過佛光的人(如佛之舍利放光)說,佛光雖亮(能照黑夜猶如白天),但並不刺眼。(筆者昔在閉關時亦有幸見過一次。)佛光如百千日,表示自性光明無量,佛智亦複無量。

  “普佛世界”:“普”,普遍。普遍的十方佛世界,非局限于某一方之佛世界,表佛力無量。

  “六種震動”:動、起、湧、震、吼、擊。《大般若經》卷一:“爾時世尊在師子座,入師子遊戲叁昧,以神通力,感動叁千大千世界國土六種震動:東湧西沒,西湧東沒,南湧北沒,北湧南沒,邊湧中沒,中湧邊沒,地皆柔軟,令衆生和悅。”又,“普佛世界”代表衆生自身當體;“六種震動”代表六識妄心將破。

  “十方微塵國土一時開現”:“微塵國土”,“國土”與佛土或佛世界同。微塵國土即無量之佛土。此于事相上說,即是十方無量的如微塵之佛土,皆一時開顯出來,令衆生皆得見。于性上言,即“十方微塵國土”乃自心自性,以自心自性含藏無量妙寶,即十方佛土亦含藏在此本性之中,故稱之爲“如來藏”。“一時”,頓也。一時開現,表由于佛之開示及威神加持,衆生佛性得以頓時開現,此表本經之無上頓法,故說:“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是故能令未悟者“不曆僧祗獲法身”。

  “佛之威神,令諸世界合成一界”:于相上言,真的是佛以威神之力,令諸佛世界都合成一世界,表十方法界爲“一真法界”。于性上言,“佛之威神”指衆生本有智光。“諸世界”,指衆生由自心妄想,將自本心種種分別區隔,因而化一精明爲六和合,于是內外隔礙不通;今以佛開示,悟自性本有威神,而將自心區隔之世界,全部打通,故至圓通,而還成一真。

  “其世界中,所有一切諸大菩薩,皆住本國,合掌承聽”:此義有叁:一、從相上言,即如經文所述,十方世界諸大菩薩,不離本國,不起于座,合掌聽釋尊說法。二、從性上言,“其世界”,即自心本性,“諸大菩薩”,即諸識,“皆住本國”,表諸識不動不起,而“合掌承聽”,即以清淨本心,恭持如來妙法。叁、從密教言,(此深密義也),“其世界”,指(自心中)大曼荼羅。“諸大菩薩”即此曼荼羅中之諸聖也。“皆住本國”,即皆住于本尊叁昧耶。“合掌承聽”,無言受教護持也。

  【義貫】 本節從略。

  第七節 世出世間二種根本

  【佛告阿難:一切衆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業種自然,如惡叉聚。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猶如煮沙欲成嘉馔,縱經塵劫終不能得。】

  【注釋】

  “無始來”:無量世、無量劫以來。以其劫數無量,時間邈遠,非凡夫俗智所能理會,亦非菩薩、聲緣、緣覺所能完全了知,唯佛與佛乃能究竟。以其初始如是幽隱難了,故方便謂之無始。

  “種種顛倒”:所言“顛倒”,一般有兩種:

  一、凡夫四倒——凡夫有四種顛倒:于世間不堅法中,無常計常、無樂計樂、無我計我、不淨計淨,故成四倒。此四倒爲意業,亦即妄惑,爲凡夫生死流轉(分段生死),長劫不能得脫之本因。

  二、二乘四倒——二乘于真如所現一切究竟不生滅之堅法中,常計無常、樂計無樂、我計無我、淨計不淨,故成二乘四倒,以是四倒,令其妄起欣厭、欣涅槃寂靜之樂,而厭生死,故不起大願度脫衆生,但自度脫,以求自了,以是顛倒,令其不得究竟,不樂求無上菩提,是故雖入于有馀(yú余)依涅槃,然其阿賴耶仍受微細之生死(變易生死)。

  在本經此文中之顛倒,則指九界衆生不了真心,迷真逐妄,故成顛倒妄惑。

  “業種自然”:“業”,造業。“種”,熏成種子。“自然”,爲自然而遭受果報,有“法爾如是”之義。前面的“顛倒”屬起惑,這裏的“業種”屬造業,“自然”爲受果報:起惑、造業、受果報(惑、業、苦叁者)即是一切衆生輪回的根本型態(Pattern)。

  “如惡叉聚”:惡叉,梵文aksa,義爲綖(yán延)貫珠,金剛子。爲印度一種樹名,亦其果實之名。此種樹所結果實,皆叁粒同一蒂,故稱惡叉聚,佛法中用以譬喻惑、業、苦叁者間之互相關連。如《成唯識論》卷二:“一切有情無…

《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 卷一 第一篇 方便示導令悟本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