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佛菩薩修行最高的成就,都是以叁昧來代表。”
任何法門,修證成就時,也都以叁昧來表示。例如,修《法華》法門,成就時即入“法華叁昧”;修《華嚴》法門,成就時即入“法界叁昧”;修淨土法門,成就時即入“念佛叁昧”;習禅成就時,即入“真如叁昧”,或“一行叁昧”;修唯識法門,成就時即入“唯心識定”;修密法,成就時即入當法之“本尊叁昧”,如不動明王叁昧、准提叁昧等;修《楞嚴》法門,成就時即入“首楞嚴叁昧”;一切等覺菩薩,于等覺後心,皆入“金剛叁昧”(金剛喻定),而斷最後一分無明,成就佛道。連所謂“最不著相”的《大般若經》,佛要講此經前,也先入“等持王妙叁摩地”,然後于叁昧中,全身放光。因此可知,叁昧是一切修行最高成就的精華。
又,叁昧有狹義及廣義兩種意義。狹義即如上所說之定慧等持。廣義的叁昧,即是正定;正定者即佛所教之定,相對于邪定。所以,一般也常以叁昧或叁摩地,作爲“定”或“正定”的代名詞。
2、定的重要性
(1)定爲叁學之關鍵
叁學爲“戒定慧”叁無漏學。戒定慧叁學彼此之關系如何?如下圖所示:
這表示戒定慧叁者是個連鎖關系,而以定居中,爲關鍵作用,若“定”這一環沒有了,這連鎖即斷,戒與慧即散失。因此“戒、慧”與“定”都須有“交集”。事實上是,戒慧都須以定爲體,于此定體中,攝持戒慧,令不散失,而能于一切境,有所作用。凡夫持戒、修慧之所以不成就,皆因其心不定;心不定,即是散亂,故其一切所修,皆與亂心相應,因此不能持久,是故浮浮沈沈、生生滅滅,乍起乍落。《大智度論》中雲:若人修行,無有禅定,如人持火炬,面對大風,火光即搖曳不定,不能遠照,乃至爲風所滅;若菩薩修行,而有禅定,如人持火炬,入于暗室中,即火光穩定、通明,照了一室。菩薩修行亦如是,若有禅定,其心光穩定、通明,照破一心無始劫來無明愚闇(yin蒙蔽;遮蔽),乃至其光照徹叁千大千世界,利樂無量有情,亦複如是。
(2)心若有定,即入正定聚,得出欲界,乃至色界、無色界。
一切衆生爲叁種聚:
一、不定聚——此爲凡夫,其心散亂不定故。
二、邪定聚——此爲外道,以外道人依于邪知見、邪慧而入定,名得邪定,是爲邪定聚。如婆羅門教入于“梵我合一”之叁摩地;道家修習“與萬化冥合”;道教乩童與神靈合一、神靈附體;耶教修習“與主合一”之聖餐禮(Holy Communion)等。凡此皆有一共同點,即皆計執心外有法、心外有道,而妄欲與心外之道合一,故名外道;以此邪知見而得定者,名爲邪定。
叁、正定聚——即是如來正教中,叁乘賢聖依于正法所入之定。
(3)定中有一切
定體能含藏攝持一切功德,令不散失。以有體,故有用,因而得實現一切世出世間事業。于叁昧之中,從因到果,從體到用,一切功德皆能攝持、長養、成就。
從因位上說,定即不亂、不染、不迷、覺知、堅定、精進、勇猛、不放逸、不懈怠、不散亂、不失念。必須念念不斷維持在清淨、明覺、不動的境界中,才能不失定。
從果位上說,叁摩地即某尊佛、或某尊菩薩、或某法門的成果之精髓,如前說。譬如,首楞嚴法門成就,即入首楞嚴叁昧;法華法門成就,即入法華叁昧;不動明王法成就,即入不動明王叁昧。
(4)定是因位行人的“工具”,果位賢聖的成果;一切修行能不能成就,完全靠叁昧;叁昧是成就的關鍵。
得定前的修行是“信解”(資糧位),得定後的修行是“證悟”(修道位、證道位)。
一切諸佛菩薩、叁乘賢聖的修斷,皆在禅定中進行、成就。(佛經上所說的“修”,或聞思修的“修”,都是指入定後,“在禅定中修”。)
一切諸佛菩薩斷惑證真,乃至坐菩提樹、降伏魔軍、加持衆生、叁明六通、種種不可思議神通變化,皆從禅定中生。是故,一切修行皆是爲了成就叁昧。欲證無上菩提、涅槃、五十二位修證(或六十位修證),皆須成就叁昧;叁昧是修道、證道不可或缺的“工具”。
若不成就叁昧,一切只是文字言說、文字知解,不能成爲實際的境界或能力。
(5)一切大乘、小乘、密乘所有經典,主要都是在講修定。
例如:
▲大乘之《楞嚴經》講楞嚴定。《圓覺經》上卷講“理上之悟”,下卷即講“事上之行”(事上的實踐),而說“二十五種清涼定輪”。整部《瑜伽師地論》都在講關于修定之事。整套唯識學都是爲了修定(唯心唯定)而講。
▲小乘的《四阿含》,主要全在講修定。
▲密乘的重點,也是在講修定(金剛叁昧、本尊叁昧等。)
▲淨土也是講修定:念佛叁昧、般舟叁昧;經雲:“若一日、若二日……若七日,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即是定。因爲“定”的另一個定義是:“心一境性”。因此,即使淨土法門,亦是以得叁昧爲成就之相。
因此,所有佛弟子,不論在家出家(尤其是出家),皆應發心修定。
因此,應知,“得定”對于學佛來講,本來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而是應該的、必須的事,但因爲太少人作到,就變成很了不起。正如孝順,本是爲人子很自然的、應該作的事,但因爲太少人作到,所以就變成很了不起的“美德”,亦複如是。
3.叁昧總持手記
前述“叁昧總持論”系筆者“發現”的佛法中的“公開的秘密”:“公開”,因爲叁藏諸經論中,都在說定或諸禅叁昧,或如來入于諸禅叁昧所起的功德,如放光、動地、種種神變、現通說法等,這些都是公開的。但都沒有這樣明白的指出:“叁昧是一切佛法修行的精髓。”而祖師大德(除了“龍樹菩薩”有較接近的說法外),亦皆無如是直言指陳,因此大家都似乎不知此事實,故說是“秘密”。筆者于遍覽大小乘重要經論後,前後貫通,得此一體會,甚覺滋事體大,亦感吾等末世衆生可憐,無大善知識,大家修學都有如盲目摸索,不知頭緒,無有次弟、亦無本末、不知主旨,常常無所適從,枉費工夫,不能得真修實證,不入實際;上焉者只在文字知解邊上兜,中焉者學少爲足,下焉者不學不修,持一法二法,自以爲大。筆者有幸蒙佛菩薩加持,得此體會,不敢自秘,故于此公諸同道。
以下之“手記”者,原本爲筆者之日記,悉爲自勵之語;今爲砥勵自他,“從聞思修入叁摩地”,故不揣翦(jiǎn刪除)陋,摘錄于此,與讀者諸君,互相黾(min努力勉力)勉,共證無上,護佛正法。
▲佛法的精髓在于叁昧。禅定叁昧猶如文人的筆(無筆何以成篇章瀚墨?)、武將的劍(無劍何以助成王霸之業?)、樂師的琴(無琴何以成動人樂章?)、演說者之舌(無舌何以成妙說善辯?),如人之身(無身何以爲人?)如足(無足何以至于如來寶所?)如手(無手何以取用如來無量妙寶?)
▲心亂,即入煩惱、生死。心定,即入菩提、涅槃。智者自取之。
▲叁昧是修學的根本,也是修學的究竟。一切修學只爲叁昧故,行者應依于叁昧,活于叁昧,乃至死于叁昧(經雲:“其人臨命終時,心不散亂”,即是至死都不舍叁昧,即是“死于叁昧”。又,釋尊于四禅中般涅槃,亦是示現至死不舍叁昧。又,曆代祖師大德有坐化者,亦是“死于叁昧”。)是故,叁昧者,乃佛法行人須生死以之,常不舍離者。以有叁昧即有一切;無叁昧一切免談。有叁昧即一切所修皆得成就,故經雲:“製心一處,無事不辦”製心一處者,心得定也。無事不辦者,一切所修悉皆成就也。
▲唯有發心修習叁昧,才能真正長久“念念修行”。
▲若要修叁昧,則一切善惡,不論大小都很有關系,連一丁點錯誤、染汙、不如法、違佛教誡之行都不能有。反之,若不修叁昧,則一切都似乎無所謂,即連天大的錯誤,不如法之行,也都不知不覺,毫不在意,而增長墮落。
▲若要修叁昧,則須從最基層的工夫開始作起——即“棄絕雜染”,乃至最高階層的聞慧,都是必備資糧。
▲若修禅定叁昧,心中的任何微細的動相或靜相,都須覺知、注意、小心在意,刹那刹那步步爲營,沒有一刻馬虎、放松。乃至身語意叁業,一點一滴都不得含混。
▲修習叁昧即是正式起修;故叁昧即是修證門。叁昧能令人由“信解門”入“修證門”,此外無門。
▲叁昧是須實際去做的!非徒讬空言,如阿難于《大佛頂經》所示現的,說食不飽,多聞知解,不足以應付困難。
▲叁昧是由凡人入聖必由之階,是超越生死必修之道。叁昧是修行者一切身心、內外全體總動員的“總體戰”——身語意叁業齊修、一切信解行、聞思修,全部動用。是故觀世音菩薩于經中言:“我于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叁摩地。”(所以,所謂修定,不是光打坐就行,須先發菩提心,然後又要具備聞思修叁慧資糧,才可開始修定。)
▲要成就叁昧,須具一切善、斷一切惡,須離一切雜染、愦鬧、惡不善法,念念覺知,念念不亂,念念不迷惑、不緣、不取、不放逸、不懈怠、不散亂、不失念,時時正念在前,不動、自覺;是故叁昧是“總一切法,持于一心”,故稱叁昧總持。
▲欲修叁昧總持,必須如密教之金剛明王,起暴惡相(fiereness);何謂暴惡?即狠下心來,棄絕、斷除內外一切雜染,念念在意,步步爲營,決斷如金剛,暴惡如明王,嫉自身心之惡如寇雠(chóu仇),除惡務盡;絕非溫溫吞吞、絕不因循苟且,決定不再隨順惡境、惡人、惡行、惡業、惡習——唯有欲修叁昧之人,才可能真正實行“斷一切惡”!
欲得叁昧,必先堅定其心。何謂堅定?謂意志堅定,願望堅定,謂必得叁昧而後矣,即四如意足之“欲如意足”,亦即是“五行”之“欲行”(五行是:欲、念、進、巧慧、一心)。是故《大智度論》說:“菩薩必定,非不必定。”
▲“成佛”?——且置!先成就叁昧再說。
“成就無上菩提”…
《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 自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