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常,皆爲彼妄想心所現之量。
【義貫】
“一切”諸法“唯心”現“量”,有與無“二種”妄“心”相續,令愚夫虛受“流轉”,能“攝受”之心“及所攝”受之境,實皆“無有我”與“我所”可得。
除無常外,又有一種執常之外道,妄計“梵天爲”常,有如“樹根”,能生叁界一切諸法,故其所生之衆生及一切法,有如“枝條普”及“周遍”叁界之中;然而外道所作“如是”常與無常之邪論,若依“我所說”之, 正智如實觀察,則了知“唯是彼”妄想“心”所現之“量”。
【爾時大慧菩薩複白佛言:世尊,惟願爲說一切菩薩、聲聞、緣覺滅正受次第、相續;若善于滅正受次第相續相者,我及余菩薩終不妄舍滅正受樂門,不墮一切聲聞、緣覺、外道愚癡。】
【注釋】
“一切菩薩、聲聞、緣覺滅正受次第、相續”:“正受”,即叁昧,一切受不受,謂之正受。所謂“一切受”者,謂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若于此叁受有所受者,則非正受,以此叁受是有爲故,若受此叁受,即墮有爲,不得正受。“滅正受”,即滅盡定,亦名滅受想定,以于此定中,受與想皆不現行,故名。“次第、相續”,爲問此定之修行次第與相續之相。“次第”,亦即等級之義。“相續”,亦即這些等級如何互相銜接。此問菩薩及二乘之滅盡定,是爲了顯示究竟涅槃真常之妙樂。
【義貫】
“爾時大慧菩薩複白佛言:世尊,惟願爲”我解“說一切菩薩、聲聞、緣覺”所行之“滅正受”之境界“次第”,及其上下“相續”銜接之相;“若”能“善于”了知叁乘行人“滅正受”之“次第”及“相續相者”,則“我及”其“余菩薩,終不妄舍”離如來無上“滅正受樂”之“門”,亦“不墮”于“一切聲聞、緣覺”及“外道”之“愚癡”錯亂迷惑之法。
【佛告大慧:谛聽谛聽,善思念之,當爲汝說。
大慧白佛言:世尊,惟願爲說。
佛告大慧:六地菩薩摩诃薩及聲聞緣覺,入滅正受。】
【義貫】 本節從略。
【诠論】
此節言六地菩薩與二乘,皆是同入滅正受,以六地菩薩及二乘,皆同斷叁界見思惑盡,煩惱心息,厭于勞慮,且以染境未忘,故欣于寂滅,而滅心入寂;所以六地菩薩與二乘同入滅定。然而六地菩薩所行,與二乘亦有差別:二乘但入人空定,六地則雙入人法二空,惟《華嚴經》雲:六地之人空已臻無間,而法空仍屬有間。
【第七地菩薩摩诃薩,念念正受,離一切性自性相正受,非聲聞緣覺。諸聲聞緣覺,墮有行覺,攝所攝相滅正受。是故七地非念正受,得一切法無差別相非分:得種種相性,覺一切法善不善性相正受。是故七地無善念正受。】
【注釋】
“念念正受”:菩薩至第七地,即得恒入法空定,無有間斷,故說念念正受。
“離一切性自性相正受,非聲聞緣覺”:謂七地菩薩所入之正受,爲離于一切法自性相有無之正受,此非聲聞緣覺之境界。
“諸聲聞緣覺,墮有行覺”:“有行”,即有爲。謂二乘人以不了法空,而墮于有爲欣厭之偏知。
“攝所攝相滅正受”:謂二乘所得者,爲仍有能取所取相之滅盡定。
“七地非念正受”:“非念”,即無念。謂七地所得者爲無念之正受。
“得一切法無差別相非分”:以七地得無念正受,無念故無分別,無分別故亦得一切法無差別相之正受,然此境界非二乘之分。
“得種種相性,覺一切法善不善性相正受”:這是解釋爲何七地所得之無念正受及無差別相正受,非二乘之分的原因。以二乘人以有得心及欣厭心,而得種種差別相之法,是故其所得者,爲覺知一切法善與不善性相之正受,而猶未能離于善惡、染淨之取著分別。
“七地無善念正受”:七地所得爲無善惡念之正受,以七地菩薩善惡兩忘,故其所得者名爲無善念正受。爲何但說無善,而不兼雲無惡?以法尚應舍,何況非法?善念且無,何況會有惡念?
【義貫】
“第七地菩薩摩诃薩”,于“念念”中恒入“正受”,而其所入者,爲“離”于“一切性”(一切法)“自性相”有無之離相“正受”,此“非聲聞緣覺”之境界,以“諸聲聞緣覺”不了法空,而“墮”于“有”爲欣厭“行”之“覺”知,故不離能“攝”取及“所攝”取“相”境界之“滅”盡定“正受”。
“是故七地”菩薩所得“非”有“念”(無念)之“正受”,及“得一切法無差別相”正受之境界,“非”爲二乘之“分”內所有,以諸二乘人,系以欣厭有得之心,而“得種種”差別“相”之“性”,故其所得者,乃爲“覺”知“一切法善”與“不善性相”之“正受”。然而七地菩薩見一切法無差別相,故不再有欣厭心,“是故七地”菩薩所入者,爲“無善”惡“念”之“正受”。
【大慧,八地菩薩及聲聞緣覺,心意意識妄想相滅。】
【義貫】
“大慧”,第“八地菩薩及聲聞緣覺”,同證“心意意識”之“妄想相滅”之正受。
【诠論】
這是說八地所斷之惑,與二乘同,亦即,八地菩薩得無功用行,故常在叁昧,滅心意意識妄想相,故與二乘之取證類近。然亦有不同,因爲二乘滅六識,而說是永滅不起;八地菩薩則離于藏識,而證于寂滅。所說寂滅,字同而義實有異,下文佛將分別之。
【初地乃至七地菩薩摩诃薩,觀叁界心意意識量,離我我所,自妄想修,墮外性種種相。
愚夫二種自心攝所攝,向無知,不覺無始過惡虛僞習氣所熏。】
【注釋】
“觀叁界心意意識量”:謂菩薩以人法無我智,觀叁界一切法唯是自心心意意識所現之量。
“離我我所,自妄想修”:以達唯心故得離于我我所計著,及離二乘依自心妄想之修習。
“墮外性種種相”:並得離于墮外性有無等種種相之取著。
“愚夫二種自心攝所攝,向無知,不覺無始過惡虛僞習氣所熏”:這是解釋二乘以自妄想修的原因,謂愚夫由于依能所二種自心妄想,而見有能攝取、所攝取之法,此乃由于一向無知,不能覺了系由無始世來,過惡虛僞習氣所熏,而生諸法,卻于其妄相上種種計著。
【義貫】
“初地乃至七地”之“菩薩摩诃薩”,以人法無我智,“觀叁界”一切唯是自心“心意意識”現“量”分別所起,故“離”于“我我所”計著,並離于二乘依“自”心“妄想”之“修”習,而“墮”于執“外性”有無等“種種相”之取著。
二乘之所以依自妄想修者,以“愚夫”皆依于能所“二種自心”妄想,而見有能“攝、所攝”之法,此乃由于一“向無知,不”能“覺”了系由自心“無始”世來,爲“過惡虛僞習氣所熏”而生諸法,卻于其中妄計執著。
【大慧,八地菩薩摩诃薩,聲聞緣覺涅槃。
菩薩者,叁昧覺所持,是故叁昧門樂,不般涅槃,若不持者,如來地不滿足,棄舍一切有爲衆生事故,佛種則應斷;諸佛世尊爲示如來不可思議無量功德。
聲聞緣覺叁昧門,得樂所牽故,作涅槃想。】
【注釋】
“八地菩薩摩诃薩,聲聞緣覺涅槃”:謂八地菩薩所得之叁昧,與二乘之涅槃類近。
“菩薩者,叁昧覺所持”:然第八地菩薩由諸佛如來叁昧覺力所加持。
“是故叁昧門樂,不般涅槃”:是故八地菩薩雖得叁昧門之樂,而亦不入于般涅槃。
“若不持者,如來地不滿足,棄舍一切有爲衆生事故”:諸佛若不加持者,則菩薩于如來地之功德便不能滿足,以不加持,則不得叁昧覺,不得叁昧覺即落不覺,而醉寂滅酒,昏然不醒,因而入于涅槃,若入涅槃,即棄舍一切有爲度化衆生之事。
“諸佛世尊爲示如來不可思議無量功德”:因此諸佛爲八地菩薩開示如來不可思議無量功德,令其不入究竟涅槃。
“聲聞緣覺叁昧門,得樂所牽故,作涅槃想”:諸二乘人,以內無勝願,故外乏勝緣,因此于叁昧門,爲其樂所牽,且于彼寂滅之境,妄作究竟涅槃之想。
【義貫】
“大慧,八地菩薩摩诃薩”所得之叁昧,類同于“聲聞緣覺”之“涅槃”。然八地“菩薩者”,以有諸佛如來“叁昧覺”力“所”加“持,是故”雖得“叁昧門樂”,而亦“不”入“般涅槃”,諸佛“若不”加“持者”,菩薩于“如來地”功德便“不”能“滿足”,以不加持即入般涅槃,入般涅槃即便“棄舍一切有爲”度化“衆生”之“事故”,如是“佛種則應斷”絕;是故“諸佛世尊”即“爲”八地菩薩開“示如來不可思議無量功德”,而令其不入究竟涅槃,起菩薩行,進證佛果。
然而諸“聲聞緣覺”以本不發大願,故不能感得勝緣,因此于滅盡之“叁昧門”,自“得”其“樂”,而爲其樂“所牽”系“故”,于彼叁昧樂妄“作涅槃想”。
【大慧,我分部七地,善修心意意識相,善修我我所,攝受人法無我,生滅自共相,善四無礙,決定力叁昧門,地次第相續,入道品法。不令菩薩摩诃薩不覺自共相,不善七地,墮外道邪徑,故立地次第。
大慧,彼實無有若生若滅,除自心現量。
所謂地次第相續,及叁界種種行,愚夫所不覺;愚夫所不覺者,謂我及諸佛說地次第相續,及說叁界種種行。】
【注釋】
“我分部七地”:“部”,即分布義;“分部”,即分別布類。謂如來分別布類菩薩第七地之功德境界。
“善修心意意識相,善修我我所”:謂令其善修觀察心意意識相,及善修離我我所相。
“生滅自共相”:謂令不墮生滅之自相共相(同相異相)。
“決定力叁昧門”:而得決定神通力之叁昧門。
“地次第相續”:于諸地次第漸階,相續而入。
“入道品法”:“道品”,即叁十七助道品,亦即菩提分法。
“不令菩薩摩诃薩不覺自共相,不善七地,墮外道邪徑”:謂諸佛爲不令菩薩摩诃薩由于不覺知一切修行之自相共相,不善通達七地境界,而墮入外道邪徑。
“彼實無有若生若滅”:彼諸地次地及相續相者,實無若生若滅。
“愚夫所不覺者,謂我及諸佛說地次第相續,及說叁界種種行”:以其爲愚夫所不能覺知者,故謂我及諸佛,爲實有說諸地次第及相續相,及實…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義貫 卷第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