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常,皆为彼妄想心所现之量。
【义贯】
“一切”诸法“唯心”现“量”,有与无“二种”妄“心”相续,令愚夫虚受“流转”,能“摄受”之心“及所摄”受之境,实皆“无有我”与“我所”可得。
除无常外,又有一种执常之外道,妄计“梵天为”常,有如“树根”,能生三界一切诸法,故其所生之众生及一切法,有如“枝条普”及“周遍”三界之中;然而外道所作“如是”常与无常之邪论,若依“我所说”之, 正智如实观察,则了知“唯是彼”妄想“心”所现之“量”。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一切菩萨、声闻、缘觉灭正受次第、相续;若善于灭正受次第相续相者,我及余菩萨终不妄舍灭正受乐门,不堕一切声闻、缘觉、外道愚痴。】
【注释】
“一切菩萨、声闻、缘觉灭正受次第、相续”:“正受”,即三昧,一切受不受,谓之正受。所谓“一切受”者,谓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若于此三受有所受者,则非正受,以此三受是有为故,若受此三受,即堕有为,不得正受。“灭正受”,即灭尽定,亦名灭受想定,以于此定中,受与想皆不现行,故名。“次第、相续”,为问此定之修行次第与相续之相。“次第”,亦即等级之义。“相续”,亦即这些等级如何互相衔接。此问菩萨及二乘之灭尽定,是为了显示究竟涅槃真常之妙乐。
【义贯】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我解“说一切菩萨、声闻、缘觉”所行之“灭正受”之境界“次第”,及其上下“相续”衔接之相;“若”能“善于”了知三乘行人“灭正受”之“次第”及“相续相者”,则“我及”其“余菩萨,终不妄舍”离如来无上“灭正受乐”之“门”,亦“不堕”于“一切声闻、缘觉”及“外道”之“愚痴”错乱迷惑之法。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
大慧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
佛告大慧:六地菩萨摩诃萨及声闻缘觉,入灭正受。】
【义贯】 本节从略。
【诠论】
此节言六地菩萨与二乘,皆是同入灭正受,以六地菩萨及二乘,皆同断三界见思惑尽,烦恼心息,厌于劳虑,且以染境未忘,故欣于寂灭,而灭心入寂;所以六地菩萨与二乘同入灭定。然而六地菩萨所行,与二乘亦有差别:二乘但入人空定,六地则双入人法二空,惟《华严经》云:六地之人空已臻无间,而法空仍属有间。
【第七地菩萨摩诃萨,念念正受,离一切性自性相正受,非声闻缘觉。诸声闻缘觉,堕有行觉,摄所摄相灭正受。是故七地非念正受,得一切法无差别相非分:得种种相性,觉一切法善不善性相正受。是故七地无善念正受。】
【注释】
“念念正受”:菩萨至第七地,即得恒入法空定,无有间断,故说念念正受。
“离一切性自性相正受,非声闻缘觉”:谓七地菩萨所入之正受,为离于一切法自性相有无之正受,此非声闻缘觉之境界。
“诸声闻缘觉,堕有行觉”:“有行”,即有为。谓二乘人以不了法空,而堕于有为欣厌之偏知。
“摄所摄相灭正受”:谓二乘所得者,为仍有能取所取相之灭尽定。
“七地非念正受”:“非念”,即无念。谓七地所得者为无念之正受。
“得一切法无差别相非分”:以七地得无念正受,无念故无分别,无分别故亦得一切法无差别相之正受,然此境界非二乘之分。
“得种种相性,觉一切法善不善性相正受”:这是解释为何七地所得之无念正受及无差别相正受,非二乘之分的原因。以二乘人以有得心及欣厌心,而得种种差别相之法,是故其所得者,为觉知一切法善与不善性相之正受,而犹未能离于善恶、染净之取著分别。
“七地无善念正受”:七地所得为无善恶念之正受,以七地菩萨善恶两忘,故其所得者名为无善念正受。为何但说无善,而不兼云无恶?以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善念且无,何况会有恶念?
【义贯】
“第七地菩萨摩诃萨”,于“念念”中恒入“正受”,而其所入者,为“离”于“一切性”(一切法)“自性相”有无之离相“正受”,此“非声闻缘觉”之境界,以“诸声闻缘觉”不了法空,而“堕”于“有”为欣厌“行”之“觉”知,故不离能“摄”取及“所摄”取“相”境界之“灭”尽定“正受”。
“是故七地”菩萨所得“非”有“念”(无念)之“正受”,及“得一切法无差别相”正受之境界,“非”为二乘之“分”内所有,以诸二乘人,系以欣厌有得之心,而“得种种”差别“相”之“性”,故其所得者,乃为“觉”知“一切法善”与“不善性相”之“正受”。然而七地菩萨见一切法无差别相,故不再有欣厌心,“是故七地”菩萨所入者,为“无善”恶“念”之“正受”。
【大慧,八地菩萨及声闻缘觉,心意意识妄想相灭。】
【义贯】
“大慧”,第“八地菩萨及声闻缘觉”,同证“心意意识”之“妄想相灭”之正受。
【诠论】
这是说八地所断之惑,与二乘同,亦即,八地菩萨得无功用行,故常在三昧,灭心意意识妄想相,故与二乘之取证类近。然亦有不同,因为二乘灭六识,而说是永灭不起;八地菩萨则离于藏识,而证于寂灭。所说寂灭,字同而义实有异,下文佛将分别之。
【初地乃至七地菩萨摩诃萨,观三界心意意识量,离我我所,自妄想修,堕外性种种相。
愚夫二种自心摄所摄,向无知,不觉无始过恶虚伪习气所熏。】
【注释】
“观三界心意意识量”:谓菩萨以人法无我智,观三界一切法唯是自心心意意识所现之量。
“离我我所,自妄想修”:以达唯心故得离于我我所计著,及离二乘依自心妄想之修习。
“堕外性种种相”:并得离于堕外性有无等种种相之取著。
“愚夫二种自心摄所摄,向无知,不觉无始过恶虚伪习气所熏”:这是解释二乘以自妄想修的原因,谓愚夫由于依能所二种自心妄想,而见有能摄取、所摄取之法,此乃由于一向无知,不能觉了系由无始世来,过恶虚伪习气所熏,而生诸法,却于其妄相上种种计著。
【义贯】
“初地乃至七地”之“菩萨摩诃萨”,以人法无我智,“观三界”一切唯是自心“心意意识”现“量”分别所起,故“离”于“我我所”计著,并离于二乘依“自”心“妄想”之“修”习,而“堕”于执“外性”有无等“种种相”之取著。
二乘之所以依自妄想修者,以“愚夫”皆依于能所“二种自心”妄想,而见有能“摄、所摄”之法,此乃由于一“向无知,不”能“觉”了系由自心“无始”世来,为“过恶虚伪习气所熏”而生诸法,却于其中妄计执著。
【大慧,八地菩萨摩诃萨,声闻缘觉涅槃。
菩萨者,三昧觉所持,是故三昧门乐,不般涅槃,若不持者,如来地不满足,弃舍一切有为众生事故,佛种则应断;诸佛世尊为示如来不可思议无量功德。
声闻缘觉三昧门,得乐所牵故,作涅槃想。】
【注释】
“八地菩萨摩诃萨,声闻缘觉涅槃”:谓八地菩萨所得之三昧,与二乘之涅槃类近。
“菩萨者,三昧觉所持”:然第八地菩萨由诸佛如来三昧觉力所加持。
“是故三昧门乐,不般涅槃”:是故八地菩萨虽得三昧门之乐,而亦不入于般涅槃。
“若不持者,如来地不满足,弃舍一切有为众生事故”:诸佛若不加持者,则菩萨于如来地之功德便不能满足,以不加持,则不得三昧觉,不得三昧觉即落不觉,而醉寂灭酒,昏然不醒,因而入于涅槃,若入涅槃,即弃舍一切有为度化众生之事。
“诸佛世尊为示如来不可思议无量功德”:因此诸佛为八地菩萨开示如来不可思议无量功德,令其不入究竟涅槃。
“声闻缘觉三昧门,得乐所牵故,作涅槃想”:诸二乘人,以内无胜愿,故外乏胜缘,因此于三昧门,为其乐所牵,且于彼寂灭之境,妄作究竟涅槃之想。
【义贯】
“大慧,八地菩萨摩诃萨”所得之三昧,类同于“声闻缘觉”之“涅槃”。然八地“菩萨者”,以有诸佛如来“三昧觉”力“所”加“持,是故”虽得“三昧门乐”,而亦“不”入“般涅槃”,诸佛“若不”加“持者”,菩萨于“如来地”功德便“不”能“满足”,以不加持即入般涅槃,入般涅槃即便“弃舍一切有为”度化“众生”之“事故”,如是“佛种则应断”绝;是故“诸佛世尊”即“为”八地菩萨开“示如来不可思议无量功德”,而令其不入究竟涅槃,起菩萨行,进证佛果。
然而诸“声闻缘觉”以本不发大愿,故不能感得胜缘,因此于灭尽之“三昧门”,自“得”其“乐”,而为其乐“所牵”系“故”,于彼三昧乐妄“作涅槃想”。
【大慧,我分部七地,善修心意意识相,善修我我所,摄受人法无我,生灭自共相,善四无碍,决定力三昧门,地次第相续,入道品法。不令菩萨摩诃萨不觉自共相,不善七地,堕外道邪径,故立地次第。
大慧,彼实无有若生若灭,除自心现量。
所谓地次第相续,及三界种种行,愚夫所不觉;愚夫所不觉者,谓我及诸佛说地次第相续,及说三界种种行。】
【注释】
“我分部七地”:“部”,即分布义;“分部”,即分别布类。谓如来分别布类菩萨第七地之功德境界。
“善修心意意识相,善修我我所”:谓令其善修观察心意意识相,及善修离我我所相。
“生灭自共相”:谓令不堕生灭之自相共相(同相异相)。
“决定力三昧门”:而得决定神通力之三昧门。
“地次第相续”:于诸地次第渐阶,相续而入。
“入道品法”:“道品”,即三十七助道品,亦即菩提分法。
“不令菩萨摩诃萨不觉自共相,不善七地,堕外道邪径”:谓诸佛为不令菩萨摩诃萨由于不觉知一切修行之自相共相,不善通达七地境界,而堕入外道邪径。
“彼实无有若生若灭”:彼诸地次地及相续相者,实无若生若灭。
“愚夫所不觉者,谓我及诸佛说地次第相续,及说三界种种行”:以其为愚夫所不能觉知者,故谓我及诸佛,为实有说诸地次第及相续相,及实…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 卷第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