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有说三界种种往还等行相。不知诸佛实无所说,亦不立一法。
【义贯】
“大慧,我”为菩萨“分”别“部”类“七地”修行之境界功德,而今其能“善修”行观察“心意意识相”,及“善修”离“我我所”相之执,“摄受”通达“人法”二种“无我”,不堕“生灭”之“自”相“共相,善”能通达“四无碍”智,得“决定”神通“力”之“三昧门”,俾令定慧均等,善萨依此而得于诸“地次第”渐阶,“相续”而入,证“入”菩提“道品法”。我及诸佛为“不令菩萨摩诃萨”由于“不觉”知一切修行之“自”相“共相,不善”通达“七地”境界,而“堕”入“外道邪径”中,“故”建“立”诸“地次第。
大慧,彼”诸地次第及其相续之相者,“实无有若生若灭,除自心现量”外,实无少法可得;
且“所谓”圣人诸“地次第”与“相续”之相,“及”凡夫于“三界”中“种种”往来之“行”相者,皆是自心所见,然凡此皆为诸“愚夫所不”能“觉”知者;以其为“愚夫”之“所不”能“觉”知“者”,故而彼“谓我及诸佛”为实有“说”诸“地次第”及其“相续”之相,以“及”实有“说三界种种”往来“行”相。而诸佛如来,实无所说。
【复次大慧,声闻缘觉,第八菩萨地,灭三昧门乐醉所醉:不善自心现量,自共相习气所障,堕人法无我,法摄受见,妄想涅槃想,非寂灭智慧觉。
大慧,菩萨者,见灭三昧门乐,本愿哀愍,大悲成就,知分别十无尽句,不妄想涅槃想——彼已涅槃,妄想不生故:离摄所摄妄想,觉了自心现量,一切诸法妄想不生;不堕心意意识,外性自性相计著妄想;非佛法因不生,随智慧生,得如来自觉地。如人梦中,方便度水,未度而觉,觉已思惟,为正为邪?非正非邪。
余无始见闻觉识,因想种种习气,种种形处,堕有无想,心意意识梦现。】
【注释】
“声闻缘觉,第八菩萨地”:谓二乘人,达到与第八菩萨地相近的境界中。
“灭三昧门乐醉所醉”:便为灭尽定三昧门乐之所昏醉。因为二乘人,灰身泯智,饮寂灭酒,睡无为床,长劫不醒,故说昏醉。
“不善自心现量,自共相习气所障,堕人法无我,法摄受见,妄想涅槃想”:此为解释二乘之所以为灭尽三昧门乐之所昏醉的原因。“自共相习气所障”,以二乘人,执五阴之自共相,其习气深厚,故其智为此习气所覆障。“堕人法无我”,堕于人法无我之执。“法摄受见”,执有法为其所摄受之妄见。“妄想涅槃想”,妄想计著灭尽之法为得涅槃想。
“非寂灭智慧觉”:此非菩萨寂灭之智觉。
“菩萨者,见灭三昧门乐,本愿哀愍”:此为明示八地菩萨,不住涅槃,以别于二乘之行。谓八地菩萨,以无功用智,而得亲见寂灭三昧之乐,于此,随即忆念本愿,哀愍一切众生。
“知分别十无尽句”:以成就大悲故,因而修行十无尽句之行,广化有情。
“彼已涅槃,妄想不生故”:以八地菩萨已证知如来之无上大涅槃,故一切妄想分别皆不生起,亦无已得涅槃之想。
“非佛法因不生,随智慧生”:然并非于佛法中修行之正因不生,而是随本觉智慧而生。
“如人梦中,方便度水,未度而觉”:此为比喻第八地超越前七地之行相。谓第七地住于梦幻三昧,度所知之爱水,以涉于功用,所以称为“方便度水”。从第七地登入第八地后,所知障虽已断八品,然尚余二品未断,故称“未度而觉”。
“觉已思惟:为正为邪?非正非邪”:此为比喻已登入八地后,追念于七地中,断障契真,其中真与妄二者迢然有别,未达浑然一体,因此自问:此为正为邪?然后复以八地所得之任运断证,契于即妄即真,全体无二,不涉功用,因此自答:前此一切境界,实乃非正非邪,无有一法可得,离于言诠。此即所谓无明者,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便是如是境界。
“余无始见闻觉识,因想种种习气,种种形处,堕有无想,心意意识梦现”:此为第八地菩萨,于观自身后,复观其余未能契证之在迷者,皆由依无始世来所经之见闻觉知事,以彼为因而起妄想执著,熏成八识中种种习气,故见种种形相、处所,复于此等自心所现相,起分别计较,堕于有无之妄想,凡此皆为心意意识梦中妄现之相耳。
【义贯】
“复次大慧,声闻缘觉”行人,达到与“第八菩萨地”相近之境界中,即为“灭”受想“三昧门乐醉”之“所”昏“醉”:所以然者,以其“不”能“善”了知一切诸法唯“自心现量”,故为执五阴“自”相“共相”之“习气所”覆“障”,因此虽破五阴自共相,然却“堕”于“人法无我”之空执,及堕实有涅槃“法”为其所“摄受”之妄“见”,是故“妄想”计著其所得灭尽之法,作为实得“涅槃”之“想”,此则“非”菩萨“寂灭”之“智慧觉”。
“大慧”,八地“菩萨”摩诃(此外疑有个“萨”字)所行“者”,为以无功用智,亲“见”寂“灭三昧门乐”,即忆念“本愿,哀愍”一切众生,“大悲成就”,因而修行了“知分别十无尽句”之行,广化有情,是故“不妄想”而将三昧门乐作“涅槃想”——以“彼已”证得一切法本自涅槃之无上大“涅槃”,一切“妄想”分别皆“不生故,离”于能“摄、所摄妄想”境界,以如实智,“觉了”一切诸法唯是“自心现量”,故对“一切诸法”之“妄想”分别“不”复“生”起,是故菩萨摩诃萨“不堕心意意识”之取著,不堕“外”法“性自性相”为实有之“计著妄想”;然而只是妄想不生,并“非”修行“佛法”之正“因”亦“不”再“生”起,而是“随”顺根本(本觉)“智慧”而“生”,生即无生,如是展转修行,逮“得如来自觉”圣智之“地”。菩萨由七至八地,犹“如人”于“梦中”,以种种“方便度”大海“水”,于尚“未”完全“度”过之时,忽“而”从梦中“觉”醒,“觉已”,便如是“思惟”:梦中所见,“为正为邪?”彼复以觉醒人之智,作是观察:如是之相,实“非正非邪”,以梦中之境,唯心所现,本无所有,宁有一法可得而说为正、为邪乎?
然此为八地菩萨境界,其“余”在迷众生,皆依“无始”世来,所经“见闻觉识”(见闻觉知)之事,以彼为“因”,而起种种妄“想”,此诸妄想便于八识中,熏成“种种习气”,故妄见“种种形”相、“处”所,复于彼等自心所现相,起种种分别,而“堕”于“有无”之妄“想”,然而凡此种种,皆是“心意意识”之“梦”中妄“现”之境界耳。
【大慧,如是菩萨摩诃萨,于第八菩萨地,见妄想生。从初地转进至第七地,见一切法如幻等方便,度摄所摄心妄想行已,作佛法方便,未得者令得。
大慧,此是菩萨涅槃,方便不坏,离心意意识,得无生法忍。
大慧,于第一义,无次第相续,说无所有妄想寂灭法。】
【注释】
“见妄想生”:亲见妄想生起之相。
“从初地转进至第七地”:从初地展转升进至于第七地。
“度摄所摄心妄想行已,作佛法方便,未得者令得”:“作”,起也。谓度脱能摄所摄心之妄想,如是修行已,能所双亡,即得登入第八地,入八地已,即起一切佛法方便,广度有情,未证得者皆令证得。
“此是菩萨涅槃,方便不坏,离心意意识,得无生法忍”:此是菩萨所证之无住大涅槃,虽居于如来之无上大涅槃,而依然于种种度生之方便不坏不断。以下两句为解释菩萨之所以能处涅槃界,而犹不坏度生方便的原因。谓以菩萨摩诃萨已远离心意意识,一切虚妄之相,得无功用道,证无生法忍之故,故能如是无住而住,无行而行。
“于第一义,无次第相续”:谓依于世谛,则有十地浅深,若于第一义谛之中,则无次第或相续之相。
“说无所有妄想寂灭法”:即说此名为无所有、一切妄想寂灭之无上法门。
【义贯】
“大慧,如是菩萨摩诃萨,于第八菩萨地”了了亲“见”无始“妄想”心“生”起之相。菩萨在入八地之前,“从初地”展“转”升“进至第七地”,于其中,照“见一切”诸“法”犹“如幻”化“等方便”,而“度”脱能“摄、所摄心”之“忘想”,如是修“行已”,能所双亡,即得登至第八地,证八地已,即“作”一切“佛法”之“方便”,广度有情,“未”证“得者”皆“令”证“得”。
“大慧,此”即“是菩萨”摩诃萨所证之无住“涅槃”,虽居如来无上涅槃,而依然于种种度生“方便不坏”不断,其所以能如是者,以菩萨摩诃萨已远“离心意意识”一切妄想生灭之相,而证“得无生法忍”,故能无住而住,无生而示生,非同二乘之以坏灭为涅槃也。
“大慧”,依于世谛,则有十地浅深之行相,若“于第一义”中,则“无”有诸地“次地”或“相续”之相,离于一切境界分别,如来即“说”此名为无相“无所有”、一切“妄想”分别皆悉“寂灭”之无上“法”门。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心量无所有,此住及佛地,去来及现在,三世诸佛说。
心量地第七,无所有第八,二地名为住,佛地名最胜。
自觉智及净,此则是我地;自在最胜处,清净妙庄严,
照曜如盛火,光明悉遍至,炽焰不坏目,周轮化三有。
化现在三有,或有先时化,于彼演说乘,皆是如来地。
十地则为初,初则为八地,第九则为七,七亦复为八,
第二为第三,第四为第五,第三为第六——无所有何次?】
【注释】
“心量无所有,此住及佛地,去来及现在,三世诸佛说”:“此住”,指第八地菩萨所住之地。此偈为颂一切法唯心现量,本无所有,乃至八地及佛如来地,亦是唯心现量,此是三世诸佛所共说究竟之理。
“心量地第七,无所有第八,二地名为住,佛地名最胜”:此偈颂第七、第八二地,虽是真修,然犹未灭心量,仍属因位,不名为最胜,唯有佛地证得自觉圣智,方名为最胜。
“自在最胜处”至“皆是如来地”:此为颂法报化三身证真成佛,普化众生之事。
“炽焰不坏目”:…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 卷第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