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謂心意意識及眼識等前七識,本無自性,由如來藏爲無明所熏而成刹那習氣之染因,因此即與純善之無漏品相離,亦即不成善無漏之因,故但有生滅之相,以其體無流轉,故不複輪轉。
“如來藏者輪轉,涅槃、苦樂因”:如來藏者,則生死輪轉,爲涅槃及叁界苦樂之因。
“空亂意慧,愚癡凡夫所不能覺”:然此理甚深,非墮于空及亂意小慧之人,及愚癡凡夫所能覺知。
【義貫】
“大慧,心意意識”及“眼識等”前“七”識,本無自性,乃如來藏由無明熏而成“刹那習氣”之染“因”,因此與純“善”之“無漏品”相“離”(不成善無漏之因),故但有虛妄生滅之相,並無實體流轉,故“不複輪轉”于叁界。
“大慧,如來藏者,”于生死中“輪轉”,爲“涅槃”及叁界“苦樂”之本“因”,然此理甚深,爲墮“空”之小乘人、“亂意”邪“慧”之外道人,以及“愚癡凡夫所不能覺”知。
【诠論】
此爲答第五問:爲何諸識有刹那展轉變壞之相?佛在此之回答爲:由于眼等七識,本無自性,但由于如來藏被無明熏,而有習氣;複以此習氣爲因,熏起前七妄想,念念生滅,刹那不住。所以七識但有虛妄生滅之相,並無自體流轉于叁世,因此既不爲有漏之染因,亦不爲無漏之因。以上談七識之性爲生滅、刹那、染汙,且不流轉,以其無體故。然而有體而受流轉者,只有如來藏而已;以如來藏自性清淨,體不生滅,然卻不執守自性,能隨染淨緣,而成善惡因,受苦樂果:若隨有漏染緣,則爲六凡善惡之因,受叁界苦樂之果;若隨純無漏之淨緣,則爲四聖之淨因,而受叁勝菩提及勝妙之果。
是故,如來藏有體,受生死輪轉,爲苦樂因;七識無體,不流轉。然此義深隱,非凡外邪小之境界所能知覺。
【大慧,金剛力士所隨護者,是化佛耳,非真如來。
大慧,真如來者,離一切根量:一切凡夫、聲聞、緣覺、及外道根量悉滅,得現法樂住,無間法智忍故,非金剛力士所護。
一切化佛不從業生,化佛者,非佛、不離佛,因陶家輪等衆生所作相而說法,非自通處說自覺境界。】
【注釋】
“根量”:“根”,諸根。“量”,計量,或限量。
“無間法智忍”:無間法樂智之大寂滅忍。
“化佛者,非佛、不離佛”:化佛雖非真佛,亦不離真佛,以從真起應故。唐譯作:“非即是佛,亦非非佛”。
“因陶家輪等衆生所作相而說法”:“陶家”,即陶師、陶匠。“輪”,即陶師所用之輪、繩等工具及種種方便。此謂:有如陶師以輪繩泥水等因緣具足和合,而作種種器物,化佛亦爾,具足了衆生由衆緣所作之色相,而後爲諸衆生演說佛法。
“非自通處說自覺境界”:然化佛所說皆是隨順衆生之欲解所作之隨他意語,非依如來自證之自通處,而說自覺境界。故化佛所說,乃應機接引,逐漸成熟耳。
【義貫】
“大慧,金剛力士所隨”侍衛“護者”,但“是”應“化佛耳,非真如來”。
“大慧,真如來者”,悉“離”于“一切”諸“根”所限之“量”:“一切凡夫、聲聞、緣覺、及外道”之諸“根”限“量悉滅”,以真如來已“得現”前“法樂”安“住”,及得“無間法”樂“智”大寂滅“忍故”,是故法佛“非”假“金剛力士所護”者。
且“一切化佛”實“不從業生”,乃從衆生機感而生,是故無業、無謗、無惱。然“化佛者,”雖“非”真“佛”,亦“不離”真“佛”而有。“因”此如“陶家”(陶師)以“輪”、繩、泥、水“等”因緣具足,而作種種器物,化佛亦爾,具足“衆生”由衆緣“所作”之色“相而”後演“說法”。然化佛所說者,皆是隨機應物成熟衆生之隨他意語,“非”依“自通處”而“說”法佛之“自覺境界”。
【複次大慧,愚夫依七識身滅,起斷見;
不覺識藏故,起常見。
自妄想故,不知本際。
自妄想慧滅,故解脫。】
【注釋】
“不覺識藏故,起常見”:謂愚夫不覺第八識藏體真,不變隨緣,卻于諸識念念相續流注處,妄起常見。
“自妄想故,不知本際”:謂愚夫以依自心妄想分別之斷常等見故,因此不能如實知見生死本際。
“自妄想慧滅,故解脫”:“慧”,指惡慧,邪慧。若自心妄想分別所生之妄慧寂滅,則得本解脫。
【義貫】
“複次大慧,愚夫”以“依七識身”念念“滅”處,即妄“起斷見”;
以“不”能“覺”知第八“識藏”體真,不變隨緣“故”,而于諸識念念相續流注處,妄“起常見”。
又以依“自”心“妄想”分別之斷常惡見“故,不”能如實覺“知”生死“本際”。
若“自”心“妄想”分別所生之妄“慧”寂“滅故”即得本“解脫”。
【诠論】
此爲答第七問:何不施設本際。佛謂:本際者,本來實際理地不受纖塵者也。此際本無始終,何有生死解脫?只是隨凡外妄想生滅、斷常、有無,而言本際不可知,若離于彼一切二見及凡外邪小根量境界,則是正遍知覺,安有本際爲不可知者耶?
【四住地、無明住地習氣斷故,一切過斷。】
【義貫】
如來以“四住地”無明(枝末無明)及“無明住地”(根本無明)之“習氣”悉皆“斷故,一切過”惡及惡果報皆悉“斷”了。
【诠論】
此爲答第八問:爲何如來仍有惡業果報及種種惡業障現?
佛答說,因如來已斷盡五住地無明習氣,故一切過惡都已斷盡;既已離于業因,豈仍有業果?如今如來之所以現諸惡報者,皆爲調伏無信衆生,令知有罪福因果,定業難逃,即使在佛亦不能免,何況凡愚之人,怎能不怖畏而避惡趨善?
故知如來之實智,本離一切過及惡業報者,只是佛之化身,方便權智,示現惡業,以儆凡愚不造作此惡,免于白受苦果,如是而已。正如上節經文中佛說:“一切化佛不從業生”,亦是表示此義。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叁乘亦非乘,如來不磨滅。一切佛所記,說離諸過惡。
爲諸無間智,及無余涅槃,誘進諸下劣,是故隱覆說。
諸佛所起智,即分別說道,諸乘非爲乘,彼則非涅槃。】
【注釋】
“叁乘亦非乘”:佛謂由如來所證之本住法體中,本無叁乘可說,因此叁乘皆非乘。
“如來不磨滅”:謂如來法身永不銷損、斷滅。“磨滅”,涅槃,斷滅之義。是故經首大慧贊佛偈雲:“無有涅槃佛,無有佛涅槃”,即是此義。今如來此偈,則可說是與經首之大慧贊佛偈,首尾呼應,互相輝映,亦是印證之義;而此乃本經最重要的主旨之一,一切諸佛如來之法,皆從此而出,乃至叁乘一乘,一切度門,無量行門,皆以此爲歸趣。
“一切佛所記,說離諸過惡”:謂一切佛所授記之叁乘行人,皆已離世間之煩惱障之過惡,然聲聞人則只煩惱障斷,而智障未斷,故不如菩薩摩诃薩之已二障斷盡,究竟清淨。
【義貫】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于如來所證之本住法體之中,實無叁乘可立,故“叁乘亦非乘”,亦無涅槃法可得,故“如來”永“不磨滅”,常住不動。
“一切佛所”授“記”之叁乘行人,我“說”皆已“離”于世間“諸”煩惱障之“過惡”。
我之所以如此說者,“爲”令“諸”二乘人得進修“無間智,及”進趣“無余涅槃”,並爲“誘進諸”叁乘行人中之根智低“下”怯“劣”者,“是故”如來“隱覆”記“說”二乘成佛,故知此爲如來權智方便施設。
至若“諸佛所起”實“智,即”廣“分別”演“說”自證之自覺聖智之“道”,于其中則“諸乘”實亦“非爲乘”,且“彼”(如來)“則”亦“非”有“涅槃”。
【欲色有及見,說是四住地,意識之所起,識宅意所住。
意及眼識等,斷滅說無常,或作涅槃見,而爲說常住。】
【注釋】
“欲色有及見”:“欲”,欲愛住地——欲界之思惑。“色”,色愛住地——色界之思惑。“有”,有愛住地——無色界之思惑。以上叁者爲叁界之思惑。“見”,見一處住地——叁界所共具之見惑。此四者即枝末無明,亦即叁界之見思二惑。
“意識之所起,識宅意所住”:“識宅”,即第八識。“意”,即末那識。謂四住地無明,乃由第六意識之妄想分別所起,而爲第七識傳送(返熏)于第八識,成爲第八識宅中第七末那識之所堅住不舍者。因此衆生之叁界見思無明惑,便雖于長劫生死輪轉,亦不暫舍。
“意及眼識等,斷滅說無常”:凡愚之人見第七末那及眼等七識,皆刹那斷滅,即說一切法皆悉無常。
“或作涅槃見,而爲說常住”:或見第八識相續流注,不知其中有微細生滅,而作一切法皆是常住、涅槃等妄見。
【義貫】
“欲”愛、“色”愛、“有”愛住地,“及見”一處住地,如來“說”如“是”等“四住地”無明,乃由“意識”妄想分別“之所起”,而反熏于第八識,成爲賴耶“識宅”中之末那“意”識“所”堅“住”不舍者。
凡愚之人見第七末那“意”識“及眼識等”前七識,皆現刹那“斷滅”之相,即“說”一切法皆悉“無常”斷滅。“或”見諸識相續流注不斷,不知其中有微細生滅,即“作”一切法“涅槃”之“見,而”落于常見,成“爲說”一切法皆是“常住”不變。
【诠論】
本經從經首之別問別答以來,大慧最初問諸識有幾種生住滅,佛答有二種,謂流住生、流住住、流注滅,及相生、相住、相滅。至此當機者又問授記叁乘之別異,佛乃答:五住地無明之習氣斷盡,則世間一切過患悉斷。而此中四住地無明,乃由意識分別所起,而反熏于第八識,令第七識于其中堅執不舍,是故輪轉不息。然而此處所言之五住地無明習氣者,乃第八識藏中所含之微細生滅,亦即經首佛所說之流注生滅。故知欲遊旅無上覺路,而證自覺聖智者,必先斷其自心流注習氣,方爲上策。古人雲:“不用求真,唯憑息見”者,即此深義。
【爾時大慧菩薩以偈問曰:
彼諸菩薩等,志求佛道者,酒肉及與蔥,飲食爲雲何?
唯願無上尊,哀愍爲演說,愚夫…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義貫 卷第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