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谓心意意识及眼识等前七识,本无自性,由如来藏为无明所熏而成刹那习气之染因,因此即与纯善之无漏品相离,亦即不成善无漏之因,故但有生灭之相,以其体无流转,故不复轮转。
“如来藏者轮转,涅槃、苦乐因”:如来藏者,则生死轮转,为涅槃及三界苦乐之因。
“空乱意慧,愚痴凡夫所不能觉”:然此理甚深,非堕于空及乱意小慧之人,及愚痴凡夫所能觉知。
【义贯】
“大慧,心意意识”及“眼识等”前“七”识,本无自性,乃如来藏由无明熏而成“刹那习气”之染“因”,因此与纯“善”之“无漏品”相“离”(不成善无漏之因),故但有虚妄生灭之相,并无实体流转,故“不复轮转”于三界。
“大慧,如来藏者,”于生死中“轮转”,为“涅槃”及三界“苦乐”之本“因”,然此理甚深,为堕“空”之小乘人、“乱意”邪“慧”之外道人,以及“愚痴凡夫所不能觉”知。
【诠论】
此为答第五问:为何诸识有刹那展转变坏之相?佛在此之回答为:由于眼等七识,本无自性,但由于如来藏被无明熏,而有习气;复以此习气为因,熏起前七妄想,念念生灭,刹那不住。所以七识但有虚妄生灭之相,并无自体流转于三世,因此既不为有漏之染因,亦不为无漏之因。以上谈七识之性为生灭、刹那、染污,且不流转,以其无体故。然而有体而受流转者,只有如来藏而已;以如来藏自性清净,体不生灭,然却不执守自性,能随染净缘,而成善恶因,受苦乐果:若随有漏染缘,则为六凡善恶之因,受三界苦乐之果;若随纯无漏之净缘,则为四圣之净因,而受三胜菩提及胜妙之果。
是故,如来藏有体,受生死轮转,为苦乐因;七识无体,不流转。然此义深隐,非凡外邪小之境界所能知觉。
【大慧,金刚力士所随护者,是化佛耳,非真如来。
大慧,真如来者,离一切根量:一切凡夫、声闻、缘觉、及外道根量悉灭,得现法乐住,无间法智忍故,非金刚力士所护。
一切化佛不从业生,化佛者,非佛、不离佛,因陶家轮等众生所作相而说法,非自通处说自觉境界。】
【注释】
“根量”:“根”,诸根。“量”,计量,或限量。
“无间法智忍”:无间法乐智之大寂灭忍。
“化佛者,非佛、不离佛”:化佛虽非真佛,亦不离真佛,以从真起应故。唐译作:“非即是佛,亦非非佛”。
“因陶家轮等众生所作相而说法”:“陶家”,即陶师、陶匠。“轮”,即陶师所用之轮、绳等工具及种种方便。此谓:有如陶师以轮绳泥水等因缘具足和合,而作种种器物,化佛亦尔,具足了众生由众缘所作之色相,而后为诸众生演说佛法。
“非自通处说自觉境界”:然化佛所说皆是随顺众生之欲解所作之随他意语,非依如来自证之自通处,而说自觉境界。故化佛所说,乃应机接引,逐渐成熟耳。
【义贯】
“大慧,金刚力士所随”侍卫“护者”,但“是”应“化佛耳,非真如来”。
“大慧,真如来者”,悉“离”于“一切”诸“根”所限之“量”:“一切凡夫、声闻、缘觉、及外道”之诸“根”限“量悉灭”,以真如来已“得现”前“法乐”安“住”,及得“无间法”乐“智”大寂灭“忍故”,是故法佛“非”假“金刚力士所护”者。
且“一切化佛”实“不从业生”,乃从众生机感而生,是故无业、无谤、无恼。然“化佛者,”虽“非”真“佛”,亦“不离”真“佛”而有。“因”此如“陶家”(陶师)以“轮”、绳、泥、水“等”因缘具足,而作种种器物,化佛亦尔,具足“众生”由众缘“所作”之色“相而”后演“说法”。然化佛所说者,皆是随机应物成熟众生之随他意语,“非”依“自通处”而“说”法佛之“自觉境界”。
【复次大慧,愚夫依七识身灭,起断见;
不觉识藏故,起常见。
自妄想故,不知本际。
自妄想慧灭,故解脱。】
【注释】
“不觉识藏故,起常见”:谓愚夫不觉第八识藏体真,不变随缘,却于诸识念念相续流注处,妄起常见。
“自妄想故,不知本际”:谓愚夫以依自心妄想分别之断常等见故,因此不能如实知见生死本际。
“自妄想慧灭,故解脱”:“慧”,指恶慧,邪慧。若自心妄想分别所生之妄慧寂灭,则得本解脱。
【义贯】
“复次大慧,愚夫”以“依七识身”念念“灭”处,即妄“起断见”;
以“不”能“觉”知第八“识藏”体真,不变随缘“故”,而于诸识念念相续流注处,妄“起常见”。
又以依“自”心“妄想”分别之断常恶见“故,不”能如实觉“知”生死“本际”。
若“自”心“妄想”分别所生之妄“慧”寂“灭故”即得本“解脱”。
【诠论】
此为答第七问:何不施设本际。佛谓:本际者,本来实际理地不受纤尘者也。此际本无始终,何有生死解脱?只是随凡外妄想生灭、断常、有无,而言本际不可知,若离于彼一切二见及凡外邪小根量境界,则是正遍知觉,安有本际为不可知者耶?
【四住地、无明住地习气断故,一切过断。】
【义贯】
如来以“四住地”无明(枝末无明)及“无明住地”(根本无明)之“习气”悉皆“断故,一切过”恶及恶果报皆悉“断”了。
【诠论】
此为答第八问:为何如来仍有恶业果报及种种恶业障现?
佛答说,因如来已断尽五住地无明习气,故一切过恶都已断尽;既已离于业因,岂仍有业果?如今如来之所以现诸恶报者,皆为调伏无信众生,令知有罪福因果,定业难逃,即使在佛亦不能免,何况凡愚之人,怎能不怖畏而避恶趋善?
故知如来之实智,本离一切过及恶业报者,只是佛之化身,方便权智,示现恶业,以儆凡愚不造作此恶,免于白受苦果,如是而已。正如上节经文中佛说:“一切化佛不从业生”,亦是表示此义。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三乘亦非乘,如来不磨灭。一切佛所记,说离诸过恶。
为诸无间智,及无余涅槃,诱进诸下劣,是故隐覆说。
诸佛所起智,即分别说道,诸乘非为乘,彼则非涅槃。】
【注释】
“三乘亦非乘”:佛谓由如来所证之本住法体中,本无三乘可说,因此三乘皆非乘。
“如来不磨灭”:谓如来法身永不销损、断灭。“磨灭”,涅槃,断灭之义。是故经首大慧赞佛偈云:“无有涅槃佛,无有佛涅槃”,即是此义。今如来此偈,则可说是与经首之大慧赞佛偈,首尾呼应,互相辉映,亦是印证之义;而此乃本经最重要的主旨之一,一切诸佛如来之法,皆从此而出,乃至三乘一乘,一切度门,无量行门,皆以此为归趣。
“一切佛所记,说离诸过恶”:谓一切佛所授记之三乘行人,皆已离世间之烦恼障之过恶,然声闻人则只烦恼障断,而智障未断,故不如菩萨摩诃萨之已二障断尽,究竟清净。
【义贯】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于如来所证之本住法体之中,实无三乘可立,故“三乘亦非乘”,亦无涅槃法可得,故“如来”永“不磨灭”,常住不动。
“一切佛所”授“记”之三乘行人,我“说”皆已“离”于世间“诸”烦恼障之“过恶”。
我之所以如此说者,“为”令“诸”二乘人得进修“无间智,及”进趣“无余涅槃”,并为“诱进诸”三乘行人中之根智低“下”怯“劣”者,“是故”如来“隐覆”记“说”二乘成佛,故知此为如来权智方便施设。
至若“诸佛所起”实“智,即”广“分别”演“说”自证之自觉圣智之“道”,于其中则“诸乘”实亦“非为乘”,且“彼”(如来)“则”亦“非”有“涅槃”。
【欲色有及见,说是四住地,意识之所起,识宅意所住。
意及眼识等,断灭说无常,或作涅槃见,而为说常住。】
【注释】
“欲色有及见”:“欲”,欲爱住地——欲界之思惑。“色”,色爱住地——色界之思惑。“有”,有爱住地——无色界之思惑。以上三者为三界之思惑。“见”,见一处住地——三界所共具之见惑。此四者即枝末无明,亦即三界之见思二惑。
“意识之所起,识宅意所住”:“识宅”,即第八识。“意”,即末那识。谓四住地无明,乃由第六意识之妄想分别所起,而为第七识传送(返熏)于第八识,成为第八识宅中第七末那识之所坚住不舍者。因此众生之三界见思无明惑,便虽于长劫生死轮转,亦不暂舍。
“意及眼识等,断灭说无常”:凡愚之人见第七末那及眼等七识,皆刹那断灭,即说一切法皆悉无常。
“或作涅槃见,而为说常住”:或见第八识相续流注,不知其中有微细生灭,而作一切法皆是常住、涅槃等妄见。
【义贯】
“欲”爱、“色”爱、“有”爱住地,“及见”一处住地,如来“说”如“是”等“四住地”无明,乃由“意识”妄想分别“之所起”,而反熏于第八识,成为赖耶“识宅”中之末那“意”识“所”坚“住”不舍者。
凡愚之人见第七末那“意”识“及眼识等”前七识,皆现刹那“断灭”之相,即“说”一切法皆悉“无常”断灭。“或”见诸识相续流注不断,不知其中有微细生灭,即“作”一切法“涅槃”之“见,而”落于常见,成“为说”一切法皆是“常住”不变。
【诠论】
本经从经首之别问别答以来,大慧最初问诸识有几种生住灭,佛答有二种,谓流住生、流住住、流注灭,及相生、相住、相灭。至此当机者又问授记三乘之别异,佛乃答:五住地无明之习气断尽,则世间一切过患悉断。而此中四住地无明,乃由意识分别所起,而反熏于第八识,令第七识于其中坚执不舍,是故轮转不息。然而此处所言之五住地无明习气者,乃第八识藏中所含之微细生灭,亦即经首佛所说之流注生灭。故知欲游旅无上觉路,而证自觉圣智者,必先断其自心流注习气,方为上策。古人云:“不用求真,唯凭息见”者,即此深义。
【尔时大慧菩萨以偈问曰:
彼诸菩萨等,志求佛道者,酒肉及与葱,饮食为云何?
唯愿无上尊,哀愍为演说,愚夫…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 卷第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