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娑婆世界”:即娑婆世界。義爲堪忍。以此世界衆生堪忍痛苦,不求出離故。
“阿僧祇”:梵語Asamkhya,譯爲無數或無央數。“阿”,爲無;“僧祇”,爲數。阿僧祇爲數之極,若以萬萬爲一億,以億萬爲一兆來計算,則一阿僧祇等于一千萬萬萬萬萬萬萬萬兆。以數學方式表之,即爲∶1047,亦即10後面再加四十七個零。
“而不解我如來異名”:而不了解彼等諸名,皆爲我如來之異名;亦即,名雖無數,而我如來體實一。
“毗紐”:梵名Visnu,又作韋紐,微瑟紐,爲那羅延天或自在天之別名。
“迦毗羅”:佛生于此城,故以城爲名。
“如是等叁阿僧祇百千名號,不增不減”:如是多之名號,只要舉出一名,便攝諸法名;而名號雖多,體無增減:在多不增,在一不減。
“如水中月,不出不入”:月比喻爲佛應身,水比喻衆生之心:若衆生心淨,如來即應現,如月出現于水;然而月實在空,而其影相卻普現于一切淨水中,月實不從空而下,故是“不入”,亦不離水而能得見,故是“不出”。
【義貫】
“如是大慧,我于此娑呵世界,有叁阿僧祇百千名號”,諸“愚夫”雖“悉聞”,亦悉“各說我”之“名”號,然“而”卻“不”知“解”彼等諸名皆系“我如來”之“異名”。
“大慧”,其中“或有衆生,知我”名爲“如來者,有知”我名“一切智者,有知”我名“佛者,有知”我名“救世”間“者,有知”我名“自覺者,有知”我名“導師者,有知”我名“廣導者,有知”我名“一切導者,有知”我名“仙人者,有知”我名“梵者,有知”我名“毗紐者,有知”我名“自在者,有知”我名“勝者,有知”我名“迦毗羅者,有知”我名“真實邊者,有知”我名“月者,有知”我名“日者,有知”我名“主者,有知”我名“無生者,有知”我名“無滅者,有知”我名“空者,有知”我名“如如者,有知”我名真“谛者,有知”我名“實際者,有知”我名“法性者,有知”我名“涅槃者,有知”我名“常者,有知”我名“平等者,有知”我名“不二者,有知”我名“無相者,有知”我名“解脫者,有知”我名“道者,有知”我名“意生”身“者”。
“大慧,如是等叁阿僧祇百千名號”,如來名號雖多無量,法體實一,在多“不增”,在寡“不減”,于“此”土“及”其“余世界”衆生,“皆悉知”見“我”之應化,而我實“如水中”所現之“月,不出、不入”,不來不去。
【诠論】
佛之所以如是多名者,以諸佛如來,及諸大菩薩,皆以種種形遊諸國土,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度化之,如《法華經》、《楞嚴經》、《華嚴經》等經中皆廣說。
是故衆生皆以己所見者,而名如來,故如來有如是多異名,然其體乃一,亘古湛然,圓明寂照,此則佛之不可思議境界也,唯佛及諸大菩薩方能了知。
【彼諸愚夫,不能知我,墮二邊故;然悉恭敬供養于我,而不善解知辭句義趣,不分別名,不解自通,計著種種言說章句,于不生不滅作無性想,不知如來名號差別,如因陀羅、釋迦、不蘭陀羅,不解自通,會歸終極,于一切法,隨說計著。】
【注釋】
“不解自通”:不解如來法身之自性宗通。
“會歸終極”:種種差別之名實皆會歸于終極之一體。
【義貫】
“彼諸愚夫”之所以“不能”了“知我”者,爲由于“墮二邊”邪見“故;然”彼亦“悉恭敬供養于我,而不”能“善解知”如來所說“辭句”之“義趣,不”能善“分別”衆“名”,而不知多名一體之義,“不”能“解”了如來法身“自”性宗“通”,而但“計著種種言說章句”,取著差別名字之相,然“于”究竟“不生不滅”之法體竟“作無性想,不”能了“知”佛“如來”種種“名號差別”之相,實爲一體,“如因陀羅、釋迦、不蘭陀羅”等,乃帝釋之種種差別名,而帝釋體實一,以諸凡愚“不解”如來法身“自”性宗“通”,“會”種種差別名“歸”于“終極”之一體,愚夫以不解此,故“于一切法,隨”言“說”而“計著”其各自差別之相,不了一實相。
【大慧,彼諸癡人作如是言:義如言說,義說無異;所以者何?謂義無身故,言說之外更無余義,惟止言說。
大慧,彼惡燒智,不知言說自性,不知言說生滅,義不生滅。
大慧,一切言說墮于文字,義則不墮,離性非性故,無受生,亦無身。】
【注釋】
“義說無異”:義與言說無有別異。
“義無身故”:“身”,身相,體相。
“言說之外更無余義”:除言說本身外,更無余處有義可得。
“惟止言說”:“止”,住也,在也。謂義只在于言說之中。以有如是妄見,故彼愚人惟執言說,因此不能了義。
“惡燒智”:以惡見燒滅正智。
“不知言說自性”:不能了知言說之自性本空。
“離性非性故,無受生,亦無身”:“性非性”,即有、無。以義離有無,故無受生,既無受生,即無生,若無生,則亦無體相可執,是故義不在有體相、生滅之言說中。
【義貫】
“大慧,彼諸”愚“癡人作如是言:義”正“如言說,義”與言“說無異;所以者何?謂義無身”相(體相)“故”,是以除“言說”本身“之外,更無余”處有“義”可求,義“惟”住“止”于“言說”之中,故彼愚人惟執言說,反爲言說所障,不能了義。
“大慧,彼”愚夫以“惡”見而“燒”毀正“智”,故“不”能了“知言說”之“自性”本空,“不知言說”音聲之相爲無常、“生滅”之法,而“義”乃“不生滅”。
“大慧,一切言說”皆“墮于文字”,而“義則不墮”任何處,以義爲“離”有“性非”有“性故”,本“無受生,亦無”有爲之“身”相可執,是故實義不在有體相、生滅之言說中,是故不應于言說中取著、虛妄分別。
【大慧,如來不說墮文字法,文字有無不可得故,除不墮文字。
大慧,若有說言:如來說墮文字法者,此則妄說,法離文字故。是故大慧,我等諸佛及諸菩薩,不說一字,不答一字;所以者何?法離文字故;非不饒益義說;言說者,衆生妄想故。
大慧,若不說一切法者,教法則壞;教法壞者,則無諸佛菩薩緣覺聲聞;若無者,誰說爲誰?】
【注釋】
“除不墮文字”:然此文字之有無不可得,離于有無之深義,唯除不墮于文字妄執之菩薩外,其余權小之人皆不能了知。
“法離文字故”:法性本離于文字。
“我等諸佛及諸菩薩,不說一字,不答一字”:諸佛及菩薩,究竟無有說示,故不曾說一字,亦不曾答一字,法體離言故。
“非不饒益義說”:法雖離言,不可以言語道,然諸佛菩薩亦非不爲饒益衆生,隨義而說。
“言說者,衆生妄想故”:然此等無說之說者,乃爲破衆生之妄想分別故。若衆生無妄想,則如來亦無言說。
“若不說一切法者,教法則壞”:若諸佛菩薩絕然不說一切法者,則聖教*輪便斷壞。
“教法壞者,則無諸佛菩薩緣覺聲聞”:若聖教*輪斷壞,則無諸佛與叁乘聖人得出興于世。此謂:理本絕言,然當機對緣可說,說即成教:若有緣而不說,則教法不立;教若不立,則大小乘人皆無修證之分,雲何有人得開悟、出離生死,乃至成佛?
“若無者,誰說爲誰”?:若無佛與叁乘聖人出興于世,則誰能說法?爲誰而說?以無叁乘人,則不但無人能說,即有所說,亦無人能聽,以法皆由人而興故。
【義貫】
“大慧,如來不說墮”于“文字”之“法”,以“文字”之“有無”乃“不可得”,離于有無“故”。然此深義,唯“除不墮”于“文字”之菩薩外,其余凡小皆不能了。
“大慧,若有”人“說言:如來說墮”于“文字”之“法者,此則”爲虛“妄”之“說”,以“法”性本“離”于“文字故”,是故如來說即無說,因此如來說法,不墮文字。
“是故大慧,我等諸佛及諸菩薩”,實“不”曾“說一字”,亦“不”曾“答一字;所以者何?”以一切諸“法”之性本“離”于語言“文字故”;法雖離言,不可以言語道,然諸佛及諸菩薩亦“非不”爲“饒益”衆生,隨“義”而“說”一切法。然此等無說之“言說者”,乃爲破“衆生”之“妄想”分別“故”。
“大慧”,法雖離言說相,然諸佛菩薩“若”絕然“不說一切法者”,聖“教法”輪“則”斷“壞”;若聖“教法”輪斷“壞者,則無諸佛菩薩、緣覺、聲聞”得出興于世;“若無”佛與叁乘聖人出興于世“者”,則“誰”能“說”法?“爲誰”而說,而建立聖教,度脫有情哉?(以無法則無人,無人則無法故。是故若不說法則無聖人興,無聖人興則*輪斷滅;*輪斷滅,則衆生沈淪!)
【是故大慧,菩薩摩诃薩莫著言說,隨宜方便廣說經法,以衆生希望、煩惱不一故。我及諸佛,爲彼種種異解衆生,而說諸法,令離心意意識故,不爲得自覺聖智處。
大慧,于一切法無所有,覺自心現量,離二妄想。諸菩薩摩诃薩依于義,不依文字。】
【注釋】
“以衆生希望、煩惱不一故”:“希望”,即欲樂。“不一”,有多種。
“異解衆生”:以衆生根機不同,所能知解法之深淺廣狹,亦皆不同,因此衆生之解異,由根機異故。
“令離心意意識”:令其漸能遠離依心意意識之種種妄想,因此如來有所言說。
“不爲得自覺聖智處”:然並非爲已證得自覺聖智之菩薩而有此等言說。因爲已證聖智之菩薩,則已見法性離言,不著言說。
“于一切法無所有,覺自心現量,離二妄想”:這是指已得自覺聖趣的大菩薩之境界。謂彼已達于一切法性本無所有,離一切相,了一切境界唯自心現量,離于有無二見妄想。
【義貫】
“是故大慧,菩薩摩诃薩莫”取“著言說,”應“隨”機“宜方便”而“廣”爲衆生“說”諸“經法,以”諸“衆生”心之“希望”欲樂與“煩惱”皆“不一故”,是故“我及諸佛”亦“爲彼種種”差“異”信“解”之諸“衆生,而…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義貫 卷第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