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文化論衡▪P5

  ..續本文上一頁不老。『 莊予」一書中便有討論到龜息之事,學國術的人就會知道所謂「龜息」是什麼。根據道家觀察,動物中烏龜的壽命最長,而龜命之所以長的原因,他們發現是由于其氣息深、細、密、 若有若無、綿綿不斷,故稱之爲「龜息」;簡言之,烏龜以其「息長」,故「命長」。道家爲了養生、 長壽,故重養龜息(注:修龜息,無異取法于畜生,以畜生的業果境界爲榜樣)。太極拳、內家行氣,都源于道家。因此「道人」從吐納、 靜坐、 調息練起,接著練「精、 氣、神」,以上稱爲練「內丹」;光是這樣練「內丹」還不夠,還要藉重于藥物練「外丹」,所以,道人必須采藥、煉丹、 服丹。道家最後的目標是求作仙、成長壽仙、 白日飛升、陽神出竅、陰神出竅,到此地步,依道家來說,便是「修成正果」,可于「仙斑排列」了。不過我跟你們說:這是「外道法」,佛弟子不應習學,否則即是違背叁歸依的「自歸依法,永不歸依外道邪說」。有人說他可以陽神出竅、陰神出竅,在此順便提醒您,那不是佛法,因爲其法爲依于對色體及生命的貪愛,故非佛弟子所應修,別走岔了(小心「出竅」時,以某些因緣,出得去,進不來,就「翹辮子」了;或者出去太久,人家以爲你死了,把你擡去出殡、埋了;或者出去後,軀殼被其它魂神、或鬼神占去,而變成遊魂、或瘋狂、 或「走火入魔」等毛病,不而足)爲何道家之徒求作仙呢?道家要成仙的目的,主要也是爲了追求「不朽」追求永恒的生命,然而道家的「不朽」與儒家所說的「不朽」不同,道家的不朽是指「肉體不朽」,要把這個四大所成的肉體修成不朽、不壞、不爛,因而變成一個「長壽仙」,這就是道家解決「無常」與「生死」的方法。如此,在這方面,道家與儒家比較起來,就變成很「反諷性」因爲本來道家外表看起來很達觀、很看得開、很放得下、 很灑脫,可是最終卻是很執著這個肉軀;而且道家本來看起來很「形而上」,最後卻因執著貪愛這個肉軀,反而變成很「形而下」!反之,儒家本來在方法論上是很「形而下」、 很「世俗」的,但儒家解決無常與生死的方法是求名的不朽,換句話說,也就是追求一種所謂「精神」上的不朽,因而令整個情勢逆轉過來:本來很「形而下」、 很「世俗」的儒家,變成反而比道家更「形而上」。另外,儒家在解決「無常」與「生死」這個課題上,除了追求名(精神)上的不朽,還有一個形而蔔的配套:「傳宗接代」,透過「傳宗接代」,儒家便認爲可以達到生生不息的目的!這是儒家對個人「肉禮生死」的解決方案。以佛家來看,是否真有「長壽仙」呢?有的,『 楞嚴經』 末了幾章就談到有種種仙人:天仙、 地仙、水仙、 山仙、海仙等,且有詳細的解釋。然而,長壽仙是不是真的能常住、永恒不朽?不會的,佛經上說那只不過是他們能活得久一點,幾千年、幾萬年,甚至幾十萬年,然而終究還是有壽終的一天;即使在欲界天的天人,幾千萬年以後,他天壽享盡,還是要墮下來受生,而天人下生的時候,通常都是墮到叁惡道去,爲什麼呢?因爲他們的(存款)都用光了,天福亨盡了,再也無福作天,甚至無福爲人;天人尚且如此,更何況是下界(欲界)的「仙」哩!仙壽比天人之壽還要短得多,因此仙壽盡時,便複墮爲人,乃至墮于叁惡道。

  接著講佛家的修身。佛家也講「修身」的,然而佛家的修身便與儒道二家之言大不相同。佛家的修身論,首先是把籠統的「身」分成「身」與「心」兩部分,接著再把「身」分爲「身」、 「門」兩部分;爲什麼身又分「身」「口」呢?因爲衆生以「口」造業非常多:衆生用言飯盟泛業,因爲太便捷,所以衆生「口業」偏多,因此必須別立一門,專門來修治它。接著這個「身」又再分爲眼、耳、鼻、舌、 身,而其中的舌,其實就與口有關,口業就是舌業之一(舌之業有二種:一是言語,二是嘗味)。然後「心」又可以分爲八識:眼識、 耳識、鼻識、舌識、 身識,以上爲五識,第六識是「意識」,第七識叫「末那識」四智」性智」也就是下手。,第八識叫「阿賴耶識」「庵摩羅識」第,又叫做「白淨識」,密宗則講「轉九識成五智」以上所述的「身女修行的項目

  「從何處下手」之意在哪些地方下功夫呢

  如果修到更高的,還有一個第九識,梵文稱那是佛的境界,一般顯宗只講到「轉八識成,亦即是轉第九識「庵摩羅識」成「法界體「身伍叩意」

  。下面再大致勾勒一一、「眼耳鼻舌身意」、八識就是佛家所,佛家的修行是從什麼地方下手的?我在這裏寫了個讓(何處), 佛法的修行,是從我們自己的身、 口便是在我們的身、口終目標是要斷除自心中的微細無明,亦即「微細惑」意上下功夫。其次,佛法修行的目標是什麼呢?這就是「何者」意叁方面來佛法修行的黑「惑」就是無明,無明即是煩惱的根本;接著講「方法」(牙乙,欲究竟斷除微細無明,須先斷除我執執,我法二執伏斷之後,微細無明也跟著淡薄,終至完全消除。法這就是佛家修行的目標、方向、 與方法。你若拿這個目標與前面二家對照來看,便可很清楚地看到:儒家與道家顯然是各執一詞,因此可說都是一種我執與我見,對不對?儒道二家各自執著很深,所以才會互不兼容,乃至互相水火。因此以佛家的這個目標與境界來對照儒道一一者的境界,可說是高下立判。爲什麼要比較呢?因爲一切境界的高下都是由比較而來的,我把儒釋道二家作這樣的比較,一方面是要讓大家了解:什麼是中國人,什麼是中國文化、 中國哲學、以及中國人特殊的個性等,都可借著對此叁大主流思想的比較,而顯露出來。如是了知之後,你便能了然許多事象,乃至豁然了解你自心中的某些信念是從何而來:譬如某些人老愛擺出、副「長子」或「家長」的模樣,或絕對講求男尊女卑、以及講求父母、 帝王的無上權威,那可能是來自儒家的「道統」;反之,信受與追求個人的放任、自由,且具有反社會傾向的,那可能是道家的信念。然而在倫常上來講,根本上,佛法是肯定儒家的,只不過認爲儒家的方法有待商榷。至于道家的精神,大體而言,佛法也是予以肯定的,只不過它的方法也是大有問題,而且對它的最終目標(追求作仙),佛家就不敢苟同了。

  佛法傳到中國來以後,由于佛法在觀念與實際修行上的包容性,再加中國哲學有這儒道兩個哲學的基礎,而且如前所說,佛法對于儒道二家的理念,很多不但不排斥,且予以肯定,所以我們的祖先很容易地就能全面地接受佛法。早期有些學佛的人,他們就常常把佛經跟老子一齊批注,或者是批注老子的時候用佛經的方式來注,而更多的情形是:批注佛經時常常引用儒典。這都是因爲佛法的包容性。「佛、儒」與「佛、道」在表面上看來,有些地方雖然很相近,但是其成就以及境界實在是迥然不同的。

  以上已講述佛法修行的目標(淨妄業、斷惑、 去我法二執、永斷無明、轉識成智),接著再講佛法的修行次第。佛法的修行次第,第一是先要清淨我們的身口二業,讓身口不再造惡業。身口清淨之後,再清淨我們的心。如何清淨我們的心呢?用「禅定」來清淨我們的心。因爲心是「無相」、不可以肉眼見的,除非已得大智慧,證得菩薩慧眼,才能明見自心相;凡夫之人皆不見自心,而迷于本心。爲何凡夫不見自心?因凡夫之心都有很多的「心垢」,自心爲垢所障,故不得見。所以『 大智度論』 中說須「以禅定水洗確心垢」,心垢洗除之後,身心都無垢染遮障,才能達到「明心」的境界,明見自心本性之後,才能真正發起本有智光,以此無垢無障智光,照破無明,得大解脫、 成就正等菩提。這便是佛教修行法的總綱,一切佛法的修行都以此爲本,其它的法門皆由此開衍出去。以此總綱而建立的,首先是「戒、定、慧」叁無漏學;其次有「福慧」二門、六波羅蜜門、叁聚戒門、四無量心門、以及八此道門、叁十七品門等。在此簡介一下「福慧門」及「六波羅蜜門」的關系。首先,「福門」是什麼呢?就是布施、 持戒、忍辱,這些都屬福門,爲什麼?因爲「布施」得福報,這點大家都知道;「持戒」也得福,其實持戒所得的福更大,持戒不但能得世間福,也能成就出世間福,而成就佛道。「忍辱」也是福,爲什麼講忍辱,而不單講「忍」字而己?因爲一切忍中,辱最難忍,所以特別提出「忍辱」而概括其余,而事實上在梵文中,此法稱爲「羼提」只是「忍」之義,並沒有「辱」字在其中,但是我們中文通常要兩個字爲一詞,所以就加一個「辱」字而成爲「忍辱」。以上講施、戒、 忍叁種「福門」至于「慧門」,則是包括聞慧、 思慧、 修慧叁種。「聞慧」就是「聽聞佛法」所得的智慧;「思慧」就是依據所聽聞之法,而去思維、 消化所得之慧;「修慧」就是依「聞所得慧」及「思所得慧」,而去起修之後所得的智慧,而這「修所得慧」通常是指在禅定中修,在禅定中得,所以此「慧」常與「定」合在一起講,所以又合稱爲「定慧門」;然而修「定慧」一定要精進才能有所成就,所以一般都把「精進」攝于「定慧門」中,故「進、 定、 慧」叁者便形成「福慧」二門中的「慧門」。以上是叁學、六度與福慧二門的關系,這也是大乘佛法修行的梗概。

  八、結論:不朽

  現在再對儒、道、釋叁家的比較來作個總結。以其中心思想來講,儒家、道家、 佛家的主旨均是在追求「不朽」,甚至可以說,所有人類精神的最高境界都是在追求「不朽」。不朽有幾種呢?像儒家所追求的不朽是在人際中求、在功名中求,在繁衍子孫中求,它是在人與人之間的傳遞,一代傳一代,而稱之爲「不朽」,事實上就是個「名」字。道家是在追求什麼呢?它不求別人,它所追求的「不朽」完全在自己肉體中求,這也就是爲什麼道家是那麼極端的「個人主義」,但是它沒有注意到:這個肉體畢竟…

《文化論衡》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冥想叁部曲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