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只是一個「色殼子」而已;所以,以佛家來講,這就叫做「錯用心」。佛家追求的「不朽」是不生不滅的自心自性,是在自性中求。所以儒釋道叁家同樣追求不朽,其一是在人際關系上求,另一個是在肉體上求,而佛家則在自心自性中求。順便提到,耶稣教與婆羅門教的主旨也是追求不朽,耶稣教所追求的不朽在于其「上帝」那一畏,他們說只有上帝是不朽的,所以他們最後要回到他們的天父那裏,與神結合、與天父結合才能得到不朽。婆羅門教所追求的不朽在于梵天,婆羅門教徒認爲他們皆是大梵天王所生,所以他們最後必須要回到大梵天王那一畏,才能得到不朽,這跟基督教很類似― 事實上,應說是基督教跟它很類似,因爲印度教比較古老。所以,這兩個宗教的根本都很相像,都是追求要到他們的「神」那裏去「分亨」其不朽。然而,以佛怯來講,于「心外」見有「道」可求,名之「外道」:儒家把人際關系中所産生的「令名」或口碑叫做「道」,這樣的道其實很不實在,也很不可靠,因爲不知那一天由于利害沖突,他便對你的褒貶産生變化。所以在後世,連孔子本人也有比較得勢的時候,也有很倒黴的時候,「批孔揚秦」時就是孔子倒黴的時候,在那之前,五四時代的「打倒孔家店」也是孔子衰運的時候。到如今,我們都能夠很客觀地,沒有什麼禁忌或恐懼地來談論孔子的哲學,而不會因此被迫害、或殺害,可見孔予的權威也已不像古代那麼不容置疑了。再者,儒家所追求的是人際關系之中的東西,因此就是「外在的不朽」。至于道家呢,他們在這個會壞、會臭、 會爛的肉體上去追求不朽,那不是橡木求魚嗎?白白辛苦一場,倒不如像埃及人那樣還幹脆一點:做成木乃伊。像現在科學已發明了冷凍怯,這也是現代人追求不朽的方法,但是如此在色身上求,也是于心外求,故也是「外道」,並非究竟。至于耶稣教與婆羅門教,乃至于其它一切宗教,例如拜火教(祆教)也都是在他們的「神」上求,也都是心外覓法,求于外法,依計外法,亦稱外道,亦非究竟。佛說:若是心外見法,不見自心,名之爲「迷」以上簡單介紹佛法以及各家的比較,目的是要烘托、顯示出佛法實在殊勝,好教大家知道:佛法稀有難得,切莫失之交臂,空過一生!今天就講到這裏爲止,你們有什麼問題現在可以提出來,任何問題都可以問。
丙、隨機釋疑― 提要:
( a )簡易速成的佛法
( b )談知識分子學佛最難突破的-關:知識障
1 .佛法難修問:佛法雖然這麼好,可是爲什麼這麼難學?答:佛教既然在比較之下,證明它確實是殊勝,那當然就不會很「容易」了。就譬如(西爾斯百貨公司)的東西質量好,當然比較貴一些,所以你投注的本錢就要多一些;你若買沐(凱碼百貨公司)的東西,自然就比較便宜。(注:爲美國中上級的百貨公司;爲比較平價的百貨公司,兩者都是美國全國性的連鎖店。)佛法即有如西爾斯的産品,質量較可靠,價格較高(較難學);外道法如凱碼的貨品,乃至如路邊攤或跳蚤市場的貨,價雖廉,質不可靠(易學、易誤導入歧途)
2 .簡單速成的修行問:佛法這麼高深,能不能講一些簡易而快速的方法?還有,請問應怎麼修心?答:今天只是作一個(簡介),實在還沒有真正詳細講到怎麼修行,因爲學佛的境界很高、很深,所以要學得好的確很不容易;如果很容易,恐怕境界就不會這麼高了。如果超商把他的産品價格降成與超商一樣,那大家都會懷疑他的質量是不是也跟著降低了,這只是個比喻而已。所以說:好東西一定是難得的。你若真要修行,就須一步一步來。如果你要簡單的法門,可以念「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或「南無阿彌陀佛」這不太難,應該會念吧?每天可固定念一百聲,那麼漸漸的,你會覺得心比較清淨無染。其次,你會覺得難的原因,是因爲你跟它很疏遠、不熟悉的緣故。好比我們在校時,大學的期中考、期末考、乃至高中、初中時的月考,考試之前,還沒准備的時候,都會有點恐懼感,都會覺得很難准備,等到考前兩天開始准備了,反而發現其實並沒那麼難,于是常會想:「爲什麼我一直那麼緊張、 那麼害怕,爲什麼不早一點開始准備?」每次都會問這種同樣的問題。所以說:「開始就不難」。如果你現在就開始學佛的話,妳很快就會增長善根、智慧,而且會發現並沒那麼難。還有,修身與修心都比較難;對不對?那我告訴你,你可從布施開始;先修布施、再學持戒。如何布施呢?布施主要就是施舍財物,做好事,如果紅十字會或富、(注:美國的一個慈善機構)寄一張請求捐款的信給你的話,你就奇一張(美金)兩塊錢的支票給它,這樣就是修布施,也是菩薩道沒有分別心的布施,所謂「諸有來求者,皆不令空手而回」;即使能力有限,只布施一點點也好。如果你以後畢了業、做事的時候,便寄五塊錢給他,當了經理以後,增爲十元,這樣隨心隨力累功積德,你漸漸自然于佛法修行沒有隙礙。爲什麼從布施開始修呢?因爲布施就是修能割舍,舍什麼?舍「貪愛心」。我們衆生心爲什麼會汙染?完全是自心貪愛所致。所以你在修「舍」之時,其實並不是舍那「外在的東西」,而是借著舍那外在的東西來舍掉你「內心的貪愛」,因爲修舍的最終目的是要「舍貪愛心」,然而「心」是「無相」的,你無從舍起,初學者更不知從何著手,所以佛世尊就教我們藉布施之法來修此心。所以你問說「我應怎麼樣修心?」你若現在還沒辦法直接修心,那你就借著布施法來修「舍心」,修「舍貪愛心」,換一句話講就是修「去貪心」。修布施,第一能去除貪心,第二則能增長悲憫心,或是增長慈悲心,因爲你看到別人需要幫助,而伸出援手,所以是慈悲的表現,因此初學者應從現實生活上來做,從「樂美悶好施」開始修,一切的功德都是從這裏「開始」― 其實,一切的功德最後也是因布施而得「圓滿」。請注意這句話:「一切功德從布施開始,一切功德也從布施圓滿」!你們有沒有注意到:菩薩道的主修法門「六波羅蜜」,第一項是「布施波羅蜜」(檀那波羅蜜),爲什麼呢?因爲一切的世間與出世間的功德皆從布施中來,所有出世間的功德也是從布施中得至圓滿― 一切菩薩得以成佛也是因爲修行布施,爲什麼呢?因爲菩薩修行到最後,一切所修皆悉成就,這時便須以「法布施」而廣利衆生,度脫無盡無量衆生已,然後得成佛道;所以並非光是坐在菩提樹下,就能成佛道。一生補處菩薩因爲累劫已修集了無量福智功德,所以才能安坐在菩提樹下,降伏諸魔,修證菩提,否則早就被諸天魔王給打下來了。因此,一切修行人要成就功德,就得從布施開始,最後你所修的功德圓滿之後,再以所修集之功德布施給大衆,甚至連身心都能布施(佛最後分身舍利,亦即是焚燒、粉碎自身以布施衆生!完全離于「我相」而行布施),所謂菩薩修行能「舍身、命、 財」叁者,因爲一切衆生最寶貴的,就是他的身體、生命和財産,若叁者都能夠施舍的話,名之爲「大舍」。又,舍「身、命」名之爲「內舍」,舍財物、 田宅、妻予等名爲「外舍」。內舍身心,外舍世界是菩薩摩诃薩的大舍。以上是「有相舍」(或稱「有相施」),于此同時,菩薩又須修習「無相舍」(「無相施」),作爲助伴,以資成就無相功德;「無相舍」是舍什麼呢?即是「棄舍自心無量煩惱」。我們在修行中常會發現,有些事情我們實在不願意去煩,更不願去生氣、或動怒,可是不可思議的,我們還是要煩、 要惱、要生氣、動怒、嫉妒等等,爲什麼呢?單從表面上來看,那是因爲「定力」不夠,然而究竟而言,那是因爲行者累劫所修集的功德與福德太少、太微薄所致,因此今世之修行皆不得牢靠,沒有根底(以無深厚的福德作基礎故),以致令我們常覺所修之功德與智慧總是飄飄忽忽,不紮實、不能「一定」,于是常有「心有余而力不足」、或「力不從心」的無力感:明明知道這件事情沒什麼大不了,不用這麼小題大作,可是還是要心動、 發火;而且,不但生氣,有時還會控製不住地暴跳如雷, 這些現象都是累劫所積的功德、福德太少、太微薄所致,所以修行時障難就多。因此,學佛很難的原因何在呢?其難處在于:你固然須盡力修集佛法中出世間的功德,如誦經、禮佛、靜坐習禅,以成就定慧門,但光是那樣還不夠,你一定還須在衆生之中累積你的福德,以爲你修行菩提的資糧。再說,我們須于衆生中修集何種福德呢?主要即是「布施、持戒、忍辱」。你若于這些福德的資糧不夠多的話,不要說修什麼大行,有人即使只念些佛號都會有魔境發生,乃至一打坐就出現魔相,那就是因爲福德太薄所致;薄福之人,惡鬼神若見其修行,便會心生厭惡,極其輕視,而作是念:「就憑你這個樣子,也想坐禅修行菩提啊!看我踹你一腳!」由于福薄,故無善神守護,因此惡鬼神易得其便,捉弄他,擾亂其修行。所以,一切初學者開始時應先修布施。修布施時,最重要的是不可生後悔心,不要捐了一塊錢(美金),心裏痛叁天。你看看,我們雖都知道錢財是「身外」之物,但是這身外之物捐出去時,爲什麼心會痛呢?「錢」與「心」中間又沒有一根線拉著!(試參看。)初學者第一先修布施,第二則修「善待你身邊的人」,應盡力一譏你身邊的人都能因你而生歡喜,若能這樣修,則是成就菩提道的根本,也是成就「大悲心」的基礎。能這樣修亦即是佛法的正修之本,這已經超過了儒家的人際關系的境界了,因爲儒家的人際關系之目的是要控製或影響他人,有點像卡奈基的才。叁、(如何贏得友誼及影向他人)。總之,菩薩道的總原理是:應自修習以「正方便」(不以邪方便― 如谄曲、妄語、吹牛、拍馬等)― 以慈悲、布施、 乃至禅定等, 令你身邊的人得歡喜,乃至得法益,乃至得法喜,面最起碼的是:「學佛的人,切不可變成一個『 人…
《文化論衡》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