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文化论衡▪P6

  ..续本文上一页只是一个「色壳子」而已;所以,以佛家来讲,这就叫做「错用心」。佛家追求的「不朽」是不生不灭的自心自性,是在自性中求。所以儒释道三家同样追求不朽,其一是在人际关系上求,另一个是在肉体上求,而佛家则在自心自性中求。顺便提到,耶稣教与婆罗门教的主旨也是追求不朽,耶稣教所追求的不朽在于其「上帝」那一畏,他们说只有上帝是不朽的,所以他们最后要回到他们的天父那里,与神结合、与天父结合才能得到不朽。婆罗门教所追求的不朽在于梵天,婆罗门教徒认为他们皆是大梵天王所生,所以他们最后必须要回到大梵天王那一畏,才能得到不朽,这跟基督教很类似― 事实上,应说是基督教跟它很类似,因为印度教比较古老。所以,这两个宗教的根本都很相像,都是追求要到他们的「神」那里去「分亨」其不朽。然而,以佛怯来讲,于「心外」见有「道」可求,名之「外道」:儒家把人际关系中所产生的「令名」或口碑叫做「道」,这样的道其实很不实在,也很不可靠,因为不知那一天由于利害冲突,他便对你的褒贬产生变化。所以在后世,连孔子本人也有比较得势的时候,也有很倒霉的时候,「批孔扬秦」时就是孔子倒霉的时候,在那之前,五四时代的「打倒孔家店」也是孔子衰运的时候。到如今,我们都能够很客观地,没有什么禁忌或恐惧地来谈论孔子的哲学,而不会因此被迫害、或杀害,可见孔予的权威也已不像古代那么不容置疑了。再者,儒家所追求的是人际关系之中的东西,因此就是「外在的不朽」。至于道家呢,他们在这个会坏、会臭、 会烂的肉体上去追求不朽,那不是橡木求鱼吗?白白辛苦一场,倒不如像埃及人那样还干脆一点:做成木乃伊。像现在科学已发明了冷冻怯,这也是现代人追求不朽的方法,但是如此在色身上求,也是于心外求,故也是「外道」,并非究竟。至于耶稣教与婆罗门教,乃至于其它一切宗教,例如拜火教(祆教)也都是在他们的「神」上求,也都是心外觅法,求于外法,依计外法,亦称外道,亦非究竟。佛说:若是心外见法,不见自心,名之为「迷」以上简单介绍佛法以及各家的比较,目的是要烘托、显示出佛法实在殊胜,好教大家知道:佛法稀有难得,切莫失之交臂,空过一生!今天就讲到这里为止,你们有什么问题现在可以提出来,任何问题都可以问。

  丙、随机释疑― 提要:

  ( a )简易速成的佛法

  ( b )谈知识分子学佛最难突破的-关:知识障

  1 .佛法难修问:佛法虽然这么好,可是为什么这么难学?答:佛教既然在比较之下,证明它确实是殊胜,那当然就不会很「容易」了。就譬如(西尔斯百货公司)的东西质量好,当然比较贵一些,所以你投注的本钱就要多一些;你若买沐(凯码百货公司)的东西,自然就比较便宜。(注:为美国中上级的百货公司;为比较平价的百货公司,两者都是美国全国性的连锁店。)佛法即有如西尔斯的产品,质量较可靠,价格较高(较难学);外道法如凯码的货品,乃至如路边摊或跳蚤市场的货,价虽廉,质不可靠(易学、易误导入歧途)

  2 .简单速成的修行问:佛法这么高深,能不能讲一些简易而快速的方法?还有,请问应怎么修心?答:今天只是作一个(简介),实在还没有真正详细讲到怎么修行,因为学佛的境界很高、很深,所以要学得好的确很不容易;如果很容易,恐怕境界就不会这么高了。如果超商把他的产品价格降成与超商一样,那大家都会怀疑他的质量是不是也跟着降低了,这只是个比喻而已。所以说:好东西一定是难得的。你若真要修行,就须一步一步来。如果你要简单的法门,可以念「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或「南无阿弥陀佛」这不太难,应该会念吧?每天可固定念一百声,那么渐渐的,你会觉得心比较清净无染。其次,你会觉得难的原因,是因为你跟它很疏远、不熟悉的缘故。好比我们在校时,大学的期中考、期末考、乃至高中、初中时的月考,考试之前,还没准备的时候,都会有点恐惧感,都会觉得很难准备,等到考前两天开始准备了,反而发现其实并没那么难,于是常会想:「为什么我一直那么紧张、 那么害怕,为什么不早一点开始准备?」每次都会问这种同样的问题。所以说:「开始就不难」。如果你现在就开始学佛的话,妳很快就会增长善根、智慧,而且会发现并没那么难。还有,修身与修心都比较难;对不对?那我告诉你,你可从布施开始;先修布施、再学持戒。如何布施呢?布施主要就是施舍财物,做好事,如果红十字会或富、(注:美国的一个慈善机构)寄一张请求捐款的信给你的话,你就奇一张(美金)两块钱的支票给它,这样就是修布施,也是菩萨道没有分别心的布施,所谓「诸有来求者,皆不令空手而回」;即使能力有限,只布施一点点也好。如果你以后毕了业、做事的时候,便寄五块钱给他,当了经理以后,增为十元,这样随心随力累功积德,你渐渐自然于佛法修行没有隙碍。为什么从布施开始修呢?因为布施就是修能割舍,舍什么?舍「贪爱心」。我们众生心为什么会污染?完全是自心贪爱所致。所以你在修「舍」之时,其实并不是舍那「外在的东西」,而是借着舍那外在的东西来舍掉你「内心的贪爱」,因为修舍的最终目的是要「舍贪爱心」,然而「心」是「无相」的,你无从舍起,初学者更不知从何着手,所以佛世尊就教我们藉布施之法来修此心。所以你问说「我应怎么样修心?」你若现在还没办法直接修心,那你就借着布施法来修「舍心」,修「舍贪爱心」,换一句话讲就是修「去贪心」。修布施,第一能去除贪心,第二则能增长悲悯心,或是增长慈悲心,因为你看到别人需要帮助,而伸出援手,所以是慈悲的表现,因此初学者应从现实生活上来做,从「乐美闷好施」开始修,一切的功德都是从这里「开始」― 其实,一切的功德最后也是因布施而得「圆满」。请注意这句话:「一切功德从布施开始,一切功德也从布施圆满」!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菩萨道的主修法门「六波罗蜜」,第一项是「布施波罗蜜」(檀那波罗蜜),为什么呢?因为一切的世间与出世间的功德皆从布施中来,所有出世间的功德也是从布施中得至圆满― 一切菩萨得以成佛也是因为修行布施,为什么呢?因为菩萨修行到最后,一切所修皆悉成就,这时便须以「法布施」而广利众生,度脱无尽无量众生已,然后得成佛道;所以并非光是坐在菩提树下,就能成佛道。一生补处菩萨因为累劫已修集了无量福智功德,所以才能安坐在菩提树下,降伏诸魔,修证菩提,否则早就被诸天魔王给打下来了。因此,一切修行人要成就功德,就得从布施开始,最后你所修的功德圆满之后,再以所修集之功德布施给大众,甚至连身心都能布施(佛最后分身舍利,亦即是焚烧、粉碎自身以布施众生!完全离于「我相」而行布施),所谓菩萨修行能「舍身、命、 财」三者,因为一切众生最宝贵的,就是他的身体、生命和财产,若三者都能够施舍的话,名之为「大舍」。又,舍「身、命」名之为「内舍」,舍财物、 田宅、妻予等名为「外舍」。内舍身心,外舍世界是菩萨摩诃萨的大舍。以上是「有相舍」(或称「有相施」),于此同时,菩萨又须修习「无相舍」(「无相施」),作为助伴,以资成就无相功德;「无相舍」是舍什么呢?即是「弃舍自心无量烦恼」。我们在修行中常会发现,有些事情我们实在不愿意去烦,更不愿去生气、或动怒,可是不可思议的,我们还是要烦、 要恼、要生气、动怒、嫉妒等等,为什么呢?单从表面上来看,那是因为「定力」不够,然而究竟而言,那是因为行者累劫所修集的功德与福德太少、太微薄所致,因此今世之修行皆不得牢靠,没有根底(以无深厚的福德作基础故),以致令我们常觉所修之功德与智慧总是飘飘忽忽,不扎实、不能「一定」,于是常有「心有余而力不足」、或「力不从心」的无力感:明明知道这件事情没什么大不了,不用这么小题大作,可是还是要心动、 发火;而且,不但生气,有时还会控制不住地暴跳如雷, 这些现象都是累劫所积的功德、福德太少、太微薄所致,所以修行时障难就多。因此,学佛很难的原因何在呢?其难处在于:你固然须尽力修集佛法中出世间的功德,如诵经、礼佛、静坐习禅,以成就定慧门,但光是那样还不够,你一定还须在众生之中累积你的福德,以为你修行菩提的资粮。再说,我们须于众生中修集何种福德呢?主要即是「布施、持戒、忍辱」。你若于这些福德的资粮不够多的话,不要说修什么大行,有人即使只念些佛号都会有魔境发生,乃至一打坐就出现魔相,那就是因为福德太薄所致;薄福之人,恶鬼神若见其修行,便会心生厌恶,极其轻视,而作是念:「就凭你这个样子,也想坐禅修行菩提啊!看我踹你一脚!」由于福薄,故无善神守护,因此恶鬼神易得其便,捉弄他,扰乱其修行。所以,一切初学者开始时应先修布施。修布施时,最重要的是不可生后悔心,不要捐了一块钱(美金),心里痛三天。你看看,我们虽都知道钱财是「身外」之物,但是这身外之物捐出去时,为什么心会痛呢?「钱」与「心」中间又没有一根线拉着!(试参看。)初学者第一先修布施,第二则修「善待你身边的人」,应尽力一讥你身边的人都能因你而生欢喜,若能这样修,则是成就菩提道的根本,也是成就「大悲心」的基础。能这样修亦即是佛法的正修之本,这已经超过了儒家的人际关系的境界了,因为儒家的人际关系之目的是要控制或影响他人,有点像卡奈基的才。三、(如何赢得友谊及影向他人)。总之,菩萨道的总原理是:应自修习以「正方便」(不以邪方便― 如谄曲、妄语、吹牛、拍马等)― 以慈悲、布施、 乃至禅定等, 令你身边的人得欢喜,乃至得法益,乃至得法喜,面最起码的是:「学佛的人,切不可变成一个『 人…

《文化论衡》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冥想三部曲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