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文化论衡▪P5

  ..续本文上一页不老。『 庄予」一书中便有讨论到龟息之事,学国术的人就会知道所谓「龟息」是什么。根据道家观察,动物中乌龟的寿命最长,而龟命之所以长的原因,他们发现是由于其气息深、细、密、 若有若无、绵绵不断,故称之为「龟息」;简言之,乌龟以其「息长」,故「命长」。道家为了养生、 长寿,故重养龟息(注:修龟息,无异取法于畜生,以畜生的业果境界为榜样)。太极拳、内家行气,都源于道家。因此「道人」从吐纳、 静坐、 调息练起,接着练「精、 气、神」,以上称为练「内丹」;光是这样练「内丹」还不够,还要藉重于药物练「外丹」,所以,道人必须采药、炼丹、 服丹。道家最后的目标是求作仙、成长寿仙、 白日飞升、阳神出窍、阴神出窍,到此地步,依道家来说,便是「修成正果」,可于「仙斑排列」了。不过我跟你们说:这是「外道法」,佛弟子不应习学,否则即是违背三归依的「自归依法,永不归依外道邪说」。有人说他可以阳神出窍、阴神出窍,在此顺便提醒您,那不是佛法,因为其法为依于对色体及生命的贪爱,故非佛弟子所应修,别走岔了(小心「出窍」时,以某些因缘,出得去,进不来,就「翘辫子」了;或者出去太久,人家以为你死了,把你抬去出殡、埋了;或者出去后,躯壳被其它魂神、或鬼神占去,而变成游魂、或疯狂、 或「走火入魔」等毛病,不而足)为何道家之徒求作仙呢?道家要成仙的目的,主要也是为了追求「不朽」追求永恒的生命,然而道家的「不朽」与儒家所说的「不朽」不同,道家的不朽是指「肉体不朽」,要把这个四大所成的肉体修成不朽、不坏、不烂,因而变成一个「长寿仙」,这就是道家解决「无常」与「生死」的方法。如此,在这方面,道家与儒家比较起来,就变成很「反讽性」因为本来道家外表看起来很达观、很看得开、很放得下、 很洒脱,可是最终却是很执着这个肉躯;而且道家本来看起来很「形而上」,最后却因执着贪爱这个肉躯,反而变成很「形而下」!反之,儒家本来在方法论上是很「形而下」、 很「世俗」的,但儒家解决无常与生死的方法是求名的不朽,换句话说,也就是追求一种所谓「精神」上的不朽,因而令整个情势逆转过来:本来很「形而下」、 很「世俗」的儒家,变成反而比道家更「形而上」。另外,儒家在解决「无常」与「生死」这个课题上,除了追求名(精神)上的不朽,还有一个形而卜的配套:「传宗接代」,透过「传宗接代」,儒家便认为可以达到生生不息的目的!这是儒家对个人「肉礼生死」的解决方案。以佛家来看,是否真有「长寿仙」呢?有的,『 楞严经』 末了几章就谈到有种种仙人:天仙、 地仙、水仙、 山仙、海仙等,且有详细的解释。然而,长寿仙是不是真的能常住、永恒不朽?不会的,佛经上说那只不过是他们能活得久一点,几千年、几万年,甚至几十万年,然而终究还是有寿终的一天;即使在欲界天的天人,几千万年以后,他天寿享尽,还是要堕下来受生,而天人下生的时候,通常都是堕到三恶道去,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存款)都用光了,天福亨尽了,再也无福作天,甚至无福为人;天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是下界(欲界)的「仙」哩!仙寿比天人之寿还要短得多,因此仙寿尽时,便复堕为人,乃至堕于三恶道。

  接着讲佛家的修身。佛家也讲「修身」的,然而佛家的修身便与儒道二家之言大不相同。佛家的修身论,首先是把笼统的「身」分成「身」与「心」两部分,接着再把「身」分为「身」、 「门」两部分;为什么身又分「身」「口」呢?因为众生以「口」造业非常多:众生用言饭盟泛业,因为太便捷,所以众生「口业」偏多,因此必须别立一门,专门来修治它。接着这个「身」又再分为眼、耳、鼻、舌、 身,而其中的舌,其实就与口有关,口业就是舌业之一(舌之业有二种:一是言语,二是尝味)。然后「心」又可以分为八识:眼识、 耳识、鼻识、舌识、 身识,以上为五识,第六识是「意识」,第七识叫「末那识」四智」性智」也就是下手。,第八识叫「阿赖耶识」「庵摩罗识」第,又叫做「白净识」,密宗则讲「转九识成五智」以上所述的「身女修行的项目

  「从何处下手」之意在哪些地方下功夫呢

  如果修到更高的,还有一个第九识,梵文称那是佛的境界,一般显宗只讲到「转八识成,亦即是转第九识「庵摩罗识」成「法界体「身伍叩意」

  。下面再大致勾勒一一、「眼耳鼻舌身意」、八识就是佛家所,佛家的修行是从什么地方下手的?我在这里写了个让(何处), 佛法的修行,是从我们自己的身、 口便是在我们的身、口终目标是要断除自心中的微细无明,亦即「微细惑」意上下功夫。其次,佛法修行的目标是什么呢?这就是「何者」意三方面来佛法修行的黑「惑」就是无明,无明即是烦恼的根本;接着讲「方法」(牙乙,欲究竟断除微细无明,须先断除我执执,我法二执伏断之后,微细无明也跟着淡薄,终至完全消除。法这就是佛家修行的目标、方向、 与方法。你若拿这个目标与前面二家对照来看,便可很清楚地看到:儒家与道家显然是各执一词,因此可说都是一种我执与我见,对不对?儒道二家各自执着很深,所以才会互不兼容,乃至互相水火。因此以佛家的这个目标与境界来对照儒道一一者的境界,可说是高下立判。为什么要比较呢?因为一切境界的高下都是由比较而来的,我把儒释道二家作这样的比较,一方面是要让大家了解:什么是中国人,什么是中国文化、 中国哲学、以及中国人特殊的个性等,都可借着对此三大主流思想的比较,而显露出来。如是了知之后,你便能了然许多事象,乃至豁然了解你自心中的某些信念是从何而来:譬如某些人老爱摆出、副「长子」或「家长」的模样,或绝对讲求男尊女卑、以及讲求父母、 帝王的无上权威,那可能是来自儒家的「道统」;反之,信受与追求个人的放任、自由,且具有反社会倾向的,那可能是道家的信念。然而在伦常上来讲,根本上,佛法是肯定儒家的,只不过认为儒家的方法有待商榷。至于道家的精神,大体而言,佛法也是予以肯定的,只不过它的方法也是大有问题,而且对它的最终目标(追求作仙),佛家就不敢苟同了。

  佛法传到中国来以后,由于佛法在观念与实际修行上的包容性,再加中国哲学有这儒道两个哲学的基础,而且如前所说,佛法对于儒道二家的理念,很多不但不排斥,且予以肯定,所以我们的祖先很容易地就能全面地接受佛法。早期有些学佛的人,他们就常常把佛经跟老子一齐批注,或者是批注老子的时候用佛经的方式来注,而更多的情形是:批注佛经时常常引用儒典。这都是因为佛法的包容性。「佛、儒」与「佛、道」在表面上看来,有些地方虽然很相近,但是其成就以及境界实在是迥然不同的。

  以上已讲述佛法修行的目标(净妄业、断惑、 去我法二执、永断无明、转识成智),接着再讲佛法的修行次第。佛法的修行次第,第一是先要清净我们的身口二业,让身口不再造恶业。身口清净之后,再清净我们的心。如何清净我们的心呢?用「禅定」来清净我们的心。因为心是「无相」、不可以肉眼见的,除非已得大智慧,证得菩萨慧眼,才能明见自心相;凡夫之人皆不见自心,而迷于本心。为何凡夫不见自心?因凡夫之心都有很多的「心垢」,自心为垢所障,故不得见。所以『 大智度论』 中说须「以禅定水洗确心垢」,心垢洗除之后,身心都无垢染遮障,才能达到「明心」的境界,明见自心本性之后,才能真正发起本有智光,以此无垢无障智光,照破无明,得大解脱、 成就正等菩提。这便是佛教修行法的总纲,一切佛法的修行都以此为本,其它的法门皆由此开衍出去。以此总纲而建立的,首先是「戒、定、慧」三无漏学;其次有「福慧」二门、六波罗蜜门、三聚戒门、四无量心门、以及八此道门、三十七品门等。在此简介一下「福慧门」及「六波罗蜜门」的关系。首先,「福门」是什么呢?就是布施、 持戒、忍辱,这些都属福门,为什么?因为「布施」得福报,这点大家都知道;「持戒」也得福,其实持戒所得的福更大,持戒不但能得世间福,也能成就出世间福,而成就佛道。「忍辱」也是福,为什么讲忍辱,而不单讲「忍」字而己?因为一切忍中,辱最难忍,所以特别提出「忍辱」而概括其余,而事实上在梵文中,此法称为「羼提」只是「忍」之义,并没有「辱」字在其中,但是我们中文通常要两个字为一词,所以就加一个「辱」字而成为「忍辱」。以上讲施、戒、 忍三种「福门」至于「慧门」,则是包括闻慧、 思慧、 修慧三种。「闻慧」就是「听闻佛法」所得的智慧;「思慧」就是依据所听闻之法,而去思维、 消化所得之慧;「修慧」就是依「闻所得慧」及「思所得慧」,而去起修之后所得的智慧,而这「修所得慧」通常是指在禅定中修,在禅定中得,所以此「慧」常与「定」合在一起讲,所以又合称为「定慧门」;然而修「定慧」一定要精进才能有所成就,所以一般都把「精进」摄于「定慧门」中,故「进、 定、 慧」三者便形成「福慧」二门中的「慧门」。以上是三学、六度与福慧二门的关系,这也是大乘佛法修行的梗概。

  八、结论:不朽

  现在再对儒、道、释三家的比较来作个总结。以其中心思想来讲,儒家、道家、 佛家的主旨均是在追求「不朽」,甚至可以说,所有人类精神的最高境界都是在追求「不朽」。不朽有几种呢?像儒家所追求的不朽是在人际中求、在功名中求,在繁衍子孙中求,它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传递,一代传一代,而称之为「不朽」,事实上就是个「名」字。道家是在追求什么呢?它不求别人,它所追求的「不朽」完全在自己肉体中求,这也就是为什么道家是那么极端的「个人主义」,但是它没有注意到:这个肉体毕竟…

《文化论衡》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冥想三部曲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