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此談論的經過。六祖于是告訴智隍:「正如玄策所說,你只要心如虛空,且又能不著空見,如此便能應用無礙;否則一旦著于空見,便會有障礙産生(一切著皆是礙)。能做到心如虛空而不著空見,自然行住坐臥,坐禅入定都能無心,而將凡情
聖情兩者都忘掉。對于能入于定的定心,與所入的禅定之境界(定境),此兩者都不執其有無;觀一切法的法性與法相,都清淨平等、如如不動,能做到這樣,便再也沒有不定的時候了!」智隍聽畢,立即大悟,二十年坐禅所得的禅定心得,都于411 時問化爲無影無蹤了。當天夜一袅,河北的民衆聽到空中有聲說:智隍禅師今日得道。後來智隍禅師又回到河北,開示度化四衆。
8 .公案第八則(出自原經「機緣品第七」
【 經】 有一童子,名神會,一囊陽高氏子。年十叁,自玉泉來參禮來否?若有本無住爲本;見即是主拄杖打叁下「亦痛亦不痛問:」會乃問日常見自心過愆見。痛,師日:「知識遠來艱辛則合識主;試說看。」師日「和尚坐禅「吾打汝是痛不痛?」對日」師日:「吾亦見亦不見「如何是亦見亦不見?不見他人是「這沙彌爭合取次還見不見?」師以」師雲非好惡汝言亦痛亦不痛如何?汝若不痛則同凡夫,即起患恨,還將得本」會日:「以。」神會「吾之所見,是以亦見亦不同其木石;汝向前見不見是二邊痛若不痛是生滅拜梅謝心路汝若心悟汝自性且不見師又日-日師告衆日字,無背無面「汝若即自見性卻來問吾見與不見自見,亦不待吾迷。見!」神會再禮百余拜離左右。敢爾弄人心迷不見依法修行。」神會禮問善知識覓。汝自迷不見自。吾見自知,豈待汝迷?汝若何不自知自見?乃問吾見與不,求謝過愆。服勤給侍,不「吾有一物諸人還識否?,無頭無尾」神會出日無名無「是諸佛之本源,神會之佛性。」師日:「向汝道無名無字,汝便喚作本源佛性。汝向去有把茆蓋頭,也只成個知解宗徒。」祖師滅後,會入京洛,大弘曹溪頓教,著顯宗記,盛行于世,是爲荷澤禅師。這是一則非常有意思的公案,神會和尚可算是六祖大師的最小弟子。他在十叁歲時就由玉泉去參禮六祖,六祖對他說:「你遠道而來,一路辛苦f ,還識得本性否?你若修學合于本的話,就應該識得主人公。」這是六祖大師在考驗神會,而神會卻回答說:「我的修學是以無住爲本,而我能見者即是我主人公。」六祖便說:「這個小沙彌怎麼這樣會鹦鹉學舌,耍嘴皮子。」神會接著竟反問六祖道:「和尚您現在坐禅的時候,還有沒有見到本性?」六祖不即刻回答,卻先用禅杖打了神會叁下,然後問他:「我打你時,你痛不痛?」神會說:「也痛,也不痛。」六祖說:「若如此的話,那我便是也見、也不見。」神會問:「什麼叫也見
也不見?」六祖答道:「我說『 見繡,其意義是常見自心的過惡;我說『 不見臉,是指不見他人的是非好惡,這便是我的『 亦見亦不見繡。那麼你所說的『 亦痛亦不痛臉,又是怎麼一回事呢?如果你挨打卻不痛,不就和木石一般沒有感覺嗎?反之,假使挨打時覺得痛,不就和凡夫沒有兩樣?而且凡夫覺得痛時就會起瞋恨?你剛才問我的『 見或不見繡是屬『 二邊繡之見,而你所說的『 痛與不痛臉是屬『 受臉之生滅法。你既然連自己的自性都尚不能見,還敢耍嘴皮子捉弄別人?!」神會聽了這教斥,便即刻禮拜忏悔謝罪。六祖大師接著又說:「你如果心迷而不能見自性,就該請教善知識,求教如何才是見性之路。假使你心悟的話,便應自見其性,依法修行。你現在自己心迷不見自心自性,卻反倒來問我坐禅時見還是不見?!我若是見到,自然自己覺知,豈會受你的心迷或不迷之影響或牽製?同樣的,你若是能自見本性,也不會受製于我迷或不迷,不論我迷與不迷,都和你的見性沒有相幹。你爲何不自求覺知、自見本性,卻來操心我的見與不見?」神會當下又再禮了一百多拜,向六祖大師謝罪。其後,神會即隨侍左右。又有一天,六祖大師對大衆說:「我有一件東西,無頭無尾,無名無字,無背無面,大家識得這是什麼嗎?」神會便站出來說:「那是諸佛的本源,也是我神會的佛性。」六祖說:「我剛剛才說是無名無字的,既然是無名無字,怎麼又給它安個名字叫作『 本源佛性』 ?你若是這樣下去,老愛東拉西扯地攀緣,雖然能耍兩下嘴皮子,最後頂多也只成個文字面上的知解宗徒罷了(只能作作言說戲論,不能真正開悟、明心見性)六祖大師圓寂之後,神會到京洛大弘曹溪六祖所傳之頓教法門,並著有顯宗記一書,甚爲風行,人稱他爲「荷澤神會禅師」,甚至還有人說他是七祖(按:這是不當的,因爲祖師並未如是授記。)以上這則公案,的確很有趣。
二 六祖大師法偈
接下來,再解釋幾個六祖所說的偈子。
1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很多人誤解了此偈的意義,反把此偈當作擋箭牌,作爲自己貪著世問、求取五欲、六塵
名利、權勢等的借口,還說:「這是六祖大師說的啊!」我們要弄清楚,六祖說的是「不離世間『 覺臉」而非「不離世問『 迷』 」或「不離世問『 貪繡」l 佛法是要我們在世間磨練銷除貪欲等心,並不是教我們去貪著;是叫我們出淤泥而不染,正如佛法的象征― ― 蓮花一般:「于泥而不著泥,于水而不著水」,換句話說,便是「不離于泥,亦離于泥;不離于水,亦離于水」。蓮花雖然不能完全離于泥,但也不是全部都埋在汙泥裹;蓮花不能沒有水,但也不能全都侵在水中,所以蓮花的精神就是「于泥,而離于泥;于水,而離于水。」這是很深的譬喻。這譬喻就在昭示我們:佛法行人亦應如蓮花,應于世問以大悲爲本而不離衆生(汙泥),但亦不爲世問所汙染,沒于五欲六塵之泥,否則菩提心蓮便不能存活。
2 .「世人若修道,一切盡無妨。」六祖很肯定地開示我們:世人只要能修道,一切便都沒有妨礙,所有的福德智慧都會漸漸具足,不會少卻一點點,自然而然的可以亨受到不論是世問或出世間的快樂。尤其是當你以無所得的心去修行一切善法的時候,一切的善法、善因、善果都會跟著來,如影隨形。所以說:「一切盡無妨。」
3 .「惟求作佛,不求余物。」
這兩句話是六祖大師說的。我再加兩句話:「菩薩發心,大誓莊嚴」。四句話合在一起即成:「菩薩發心,大誓莊嚴:惟求作佛,不求余物。」我想這樣就更能明顯此偈的意義了謹以此四句偈與各位共相勉勵,同進無上菩提。
! !一九九一年十月五日講于美國! !二○ ○ ○ 年七月定稿于密執安州
「遍照寺」
《公案》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