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叁皈依要義▪P3

  ..續本文上一頁到她的一切背景(家庭、學校、工作),諸如此類,都了如指掌,而且也深知她情緒的變化、喜怒哀樂的時機,這麼一來,他就知道什麼時候該說什麼話、 做什麼事,什麼時候該獻點殷勤、或送點禮物,乃至什麼時候該給她一點顔色看、 調伏一蔔,這樣一來、 她就會服服貼貼的,他也就不再傷腦筋了。〔 請注意,此處的「女子」,是用來代表「無常的世事」。〕 然而我們凡夫對于這一切法,就是沒有這樣深入的理解,也沒有這樣的把握,我們對于這一切法,好像一般男子面對女性一樣,糊一袅胡塗的,不知道她什麼時候要變:不知道她什麼時候要吹東風、西風、南風、北風、下大雨刮大風,都毫無預知之能,以至于被搞得慘兮兮的― 下雨的時候你不知道要帶傘,出大太陽的時候你偏穿一大堆衣服。當知這世間的一切法即有如男女關系一般,你想要順利、不傷腦筋,就必須先「了解」對方的性情,這在佛法上稱爲「解了法相」:了解你所欲追求的人(或所欲透達的法)的「法相」爲何;解了法相之後,更進而解了其「法性」。「解了」法的「性」與「相」之後方能達到真正的「覺悟」。「覺悟」以後,就知道在什麼狀況下,出什麼樣的對策。這個「對策」,佛法稱爲「對治法門」。對治法門就是:她有什麼樣的性情,我就用什麼樣的方法去對待她。譬如說:她有買小飾物的喜好,那我就偶而送送小禮物,花費不多,卻能令她高興。所以這跟了解「法相」以後再去「對治」是一樣的道理,她喜歡什麼你就給她什麼,這樣便能夠「對」付過去;「對」,就是對症蔔藥;「治」,就是治病。有什麼病吃什麼藥,這叫「對治」接著再講「無常」。一切法都是「無常」的;你或許會問:什麼東西是「無常」的呢?在這世問,從「物質」到「精神」的一切事物都是「無常」的。在物質界中,科學家現已知道物質是無常的了,(而事實上,佛世尊早就知道了)。他們由顯微鏡中發現:物質一袅面的電子、質子、中子都在那剎那變化,從未停留過一分一秒,所以任何物體的結構,每一秒鍾、乃至每一剎那都在改變。至于「精神」上的呢,那更加是變幻無常了:衆生的「喜」、「怒」、「哀」「樂」、 「愛」、「亞心」、「欲」七情六欲可說是時時刻刻不停的在轉變,未曾一刻停息― 因此,在此世間中,身心內外一切法,皆悉無常。因爲諸法無常,所以我們把握不住它。我們不但把握不住「外法」(外在的事物)、 也把握不住別人,我們甚至連自己都把握不住!不但自己的「心」把握不住,連自己的「身」也無法把握。爲什麼呢?因爲我們的身體什麼時候要鬧病,連我們自己都不知道;什麼時候要死,更加不知道;而且最重要的一點)是:我們明明知道有一天我們一定要「死」,而我們卻一點也無法改變這個事實!這就是文學上所謂「永恒的悲劇」此地的「悲劇」一詞,是以文學及哲學上的義涵來講的;此「悲劇」(才矣且)亦即尼采所說的「悲劇意識」,其具體的表現,即如希臘的悲劇所示:「人明明知道自己終究要死,但還是得活下去」― 這實在是太矛盾、太無可奈何、 也太苦了,只有佛如來才能令人超脫這種矛盾、無奈之苦。因此東、西方的詩人、文學家、哲學家每每談到這問題時,就只能「哎! 」的一聲喟然長歎,如是而已;爲什麼呢?束手無策、無可奈何呀。莊子說:「無可奈何謂之命。」世問之有智且曠達如莊子者,也只能這麼喟然長歎一聲。怎麼呢?「認命」而已!但是學佛法的人卻不能這樣― 學佛之人絕不能「認命」,爲什麼?因爲如果學佛還「認命」的話,那就大可不用學了,只要與大家一樣,隨業流轉,隨波逐流就行了,如此怎能得「解脫」?怎能證菩提?若一切人皆認命、 隨業水飄流,則必定沒有衆生能夠成佛!「反正是命嘛! 」「命該如此!」「目前這樣就好了!」所謂「命」是什麼?「命」其實是業力,而「業力」是可以轉變的。要怎樣才能轉變業力?要轉變業力必須修持如來的「淨法」― 如來的「清淨法」與「清淨智慧」― 才能轉變衆生的業力。所謂「業力」也者,其實也就是「心」― 「業」即是「心」:業由心生,業結于心。因此所謂「轉變業力」其實不在轉變別的,而在轉變「自心」。你的心念一轉,整個叁千大千世界、 內在、外在的環境都跟著轉了。所以你學佛以後,你的心及周遭的一切有沒有「轉」,這點最重要:你工作、讀書的環境、 你的家庭生活、你對別人,以及別人對你的態度等等,有沒有轉變?這些最重要。如果你已學佛學了十年、一)十年,乃至叁、五十年,而且以此自豪,可是你的習性卻始終「不動」分毫,從沒有「轉動」過,那簡直可以說是「白學」了。學了佛以後應該要「轉」才對:「內轉身心」、 「外轉世界」。所以「六祖大師」在開示僧法達的時候說:「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由此可知,悟了以後,你便可以「轉經」。地藏經中不是分明說:「每十齋日『 轉一遍」。那個「轉一遍」是要你去「轉」它。你的心若明白覺了,則念經、誦經,便是在「轉經」,否則就是「被經轉」。所以『 地藏經』 裏這個詞用得實在高妙。因爲經文中是說「轉經」,而不是說「念經」、或「誦經」:經文不是說「每十齋日念一遍」、或是「每十齋日誦一遍」,而是說「每十齋日轉一遍」。你如果是真的在「轉經」,那你就是「轉*輪大菩薩」― 這個「轉」字就是「轉*輪」的意思。然而,這個「轉」字訣,若要講得詳細透徹,恐怕叁天叁夜也講不完,因此簡單介紹到此爲止。希臘有一位哲學家說:如果你把一只腳伸入河水一袅,然後再抽出來,那麼,你先前伸進水一袅的那一只腳,跟抽出來的那一只腳,已是不同的一只腳f !而且那河水也是不同的河水。此道理何在?因爲時問改變了,所以先前伸人水中的那一只腳,其生理構造、分子式等都改變了,因此說:抽出來的時候,那只腳已經不是同一只腳了l 而且同時水還是一直不停地在流著,所以連那河水也已經不是先前的河水了。這是一種極深的感歎!極歎這一切法之「無常」。但是,如我先前所說,一切世問的智者而對此無常的現象時,至多也只能長歎一聲:「哎,世事無常▼ 」如是而已― 連李白、杜甫等我們中國偉大的詩人,乃至于西洋的詩人如雪來、濟慈、莎士比亞等,也是一樣,只能望物興歎而已。

  因爲先何『 空慧」與『 無我慧」接著講「無常」與另外兩種法― 「空」與「無我」― 的關系。因爲一切法「無常」無常」,所以有「苦」生起(此即:「無常故苦」);而且也所以一切法實爲「空」(此即:「無常故空」);前面已解釋爲「無常故苦」,現在來解釋爲何「無常故空」,以及爲何「無常故無我」。首,爲什麼諸法「空」?因爲一切法相皆悉剎那生滅,故「沒有實體」可以剎那停住,而一譏我們抓得住,因爲無實體可抓得住之性是空― 剎那生滅故。

  (無實體可得)的緣故。所以諸法其次,也因爲諸法「無常」,所以「無我」。「無我」是沒有「我相」,以及無「主宰」的意思。你若問說:目前這個「我」的形相,不就是「我」嗎?我們剛才講過,你目前的這個「我相」其實是一直都在變化的,它每一剎那都在變。我們以肉眼可能看不出來,不過你如果用顯微鏡來看看你的臉,便可知你那張臉上的組織、肌肉、筋骨、血管、毛孔、細胞、水液、血、汗,每一分、每一秒都在改變,都不一樣,這是從生物學、物理學、及化學上來看。假設你現在是四十歲,你若拿出叁十年前(你十歲)時所拍的照片,你還認得那是你嗎?可能依稀認得,但是當你指著以前的照片說:「這個就是我」的時候,能不覺得這「兩個我」之問的差異實在太大了嗎?那個「我相」每十年十年都在改變,甚至每一年都在變,乃至每一天都在變。因此中國古人說:「士」日不見,如隔叁秋」,可見無常變幻之迅速。以上是解釋「無常慧」,以及「苦慧」、「空慧」、「無我慧」的關系。綜上所說,「皈依叁寶」是爲了「由迷返悟」,以求「智覺」;爲了開覺四種智慧,覺了四種法相:覺了「無常」、「苦」、「空」、「無我」。這叫做大乘的「共覺」,或是大小乘之「共覺」(因爲是大小乘共修的項目,只是大小乘所開覺的層次有高低之不同)。除此「共覺」之外,還有「不共覺」。「不共覺」也就是「無上覺」,那就是:「覺了」真如本體!「真心」、「本性」此「覺」因爲不與二乘共有(只有大乘才有此無上覺),所以稱爲大乘「不共覺」。爲佛弟子,應先成就「共覺」,再求「不共覺」。

  五、皈依心要

  1 .「性皈依」與「相皈依」現在來講「皈依心要」。皈依要「由外而內」,也就是要先從外面「皈依」,再「皈依」到「內心」來。具體而言,就是說要先皈依「外叁寶」,然後,終究要皈依「自心一體叁寶」,亦即皈依自心自性。所以是從「有相皈依」到「無相皈依」― 或說從「相皈依」到「性皈依」;然而「性」與「相」都須具足,缺一不可。換言之,「性」「相」必須要一如,內外必須一致。這樣才是「真實皈依」。若光有「性皈依」而無「相皈依」,便極易落于斷滅空。有人說:「心最重要,我只要心一袅皈依就可以了。」那樣就有落「斷滅空」之虞,是有大過的。舉個例說,學生在升降旗時要立正敬禮,有人便說:「我心一袅愛國就好啦!何必那麼形式化?」但是你若心裹真的愛國,爲何連這一點點表示敬意的小動作你都不願意做?這樣還能稱爲愛國嗎?恐怕只是合理化的借口吧?。所以,「性」與「相」要如一,「內」和「外」要一致。因此皈依必須由「事皈依」而「理皈依」,由「相皈依」而「性皈依」。內與外、理與事、 性與相皆是一如,這樣便是完全而究竟、不偏不失的「皈依」「叁皈依」是統攝一切佛法的根本法。學佛首先須從「叁皈依」開始學,學到最後還是回到「叁皈依」,且于其中間「叁皈依」皆不能中斷,不要以爲你今天在此皈了依,就算完事了。要知道:從初發心到成佛,整個過程之中所有的修行,都必須以叁寶爲「皈依」。因此學佛以後做功課,每天的早晚課中都有「)二皈依」這一項。事實上,古時最早的「功課」即是「叁皈依」:「自歸依佛當願衆生體解大道」… … 等等。後來祖師們慈悲,以其智慧慢慢地充實早晚課的內容,才發展成現在這樣一套完整的早晚課誦。2 .「結緣皈依」與「真實皈依」「皈依」有兩種:「結緣皈依」與「真實皈依」什麼叫「結緣皈依」呢?大家都知道:哪裹在辦「皈依法會」,就去那一袅皈依!「結個緣」,以皈依的方式來結緣,這就是「結緣皈依」。事實上「結緣皈依」是不如法的。「真實皈依」是什麼?顧名思義,「真實皈依」是想要跟那位師父學法,才去「皈依」,這樣才是真實皈依。

  3 .究竟皈依現在跟大家講皈依最究竟的意義:第一:不要光皈依師父(僧),因爲光皈依師父沒有用,這不究竟,那要怎麼辦呢?要皈依「佛」。第一、:不要只皈依「外佛」,要皈依「自佛」。這兩句合起來說,即是:不要光皈依僧,要皈依「佛」;不要光皈依「他佛」,要皈依「自佛」這樣說來,皈依便有叁個層次:一、 皈依僧(人),二、皈依佛,叁、皈依自佛(本性)。不過現在你到底在哪一層個次,那是絲毫勉強不得的,這正是表示你從往昔多生多世以來修行的總成果,而且從你如何歸依、以什麼方式歸依、 以什麼心態歸依,就可以看出你的善根如何:不管你學佛多久,打坐有多好,或看過多少部經,若用這叁種皈依的層次(皈依僧、皈依佛、皈依自佛)來衡量,馬上即可清清楚楚地知道,一點也假不了,有如照x 光透視一般。所以,如果只皈依外在的佛法僧,以最究竟的意義來看,這也可說是一種「結緣皈依」― 爲什麼呢?因爲此處所謂的「結緣」就是結「外緣」,與外在的「佛法僧」結個緣。外在的「佛法僧」確實是個「緣」,是什麼緣呢?是善緣及「助緣」。但是內在的「佛法僧」卻是「因」,所以稱爲「內因心、外助緣」如是因緣和合便能生「法」,善法生起,便得修行菩提。因此「因」與「緣」都不可少,亦即「外皈依」與「內皈依」兩者都必須具備,有「因」無「緣」固然不能成辦大事,有「緣」而無「因」也一樣不能有所成就。故知因與緣都要「具足」而「和合」,才能成大事。什麼是「大事」呢?成菩提、證涅槃、得解脫、 成就無上智覺,稱爲大事。佛世尊就是爲了衆生的這一件大事因緣才來出興于世的。

  4 .皈依之層次:人毒法毒心豐性接著再講另一項皈依的境界:不要只皈依「人」,要皈依「法」;不要只皈依「法」,要皈依「心」;不要只皈依「心」,要皈依「性」― 佛法僧叁寶一袅面,哪一寶最重要?了義而言,法寶最重要。因爲十方諸菩薩都是由于「怯」而得成佛,所以法最重要,因此不要皈依「人」,要皈依「法」(亦即所謂「依法不依人」)。但是還要更進一步:不要只皈依「法」,要皈依「心」,因爲學「法」是爲了修「心」,而且「法從心生」,所以不要只皈依法,要皈依心。最後更究竟的是:不要皈依「心」,要皈依「性」,爲什麼?因爲「自性」或「本性」爲一切法之本,連「心」都是從「性」而發,因此不要只皈依心,要皈依「性」(本性)。如此:「人中法毒心中性」,一步一步越來越深入、究竟。你目前己皈依到哪一個地步,即表示你修行的總成績是排在什麼等第― 是A、 還是B 、還是C ?還是F ?所以單從「皈依」這一法來看,便可知你修行的真實境界。

  5 .『 叁皈五戒心要偈」我曾作了一個偈子叫作:「叁皈五戒心要偈」,錄在這一袅給各位作個參考:

  依法不依人佛子真實行

  依心不依法上上得增進

  依性不依心注提得究竟

  這個偈子,你們可以抄回去,每次做功課念一遍,常常思惟其義,可增長智慧。各位若能解了偈中之義,則是很有善根福德的人,是很可慶幸的。但不要光慶幸就好,還要更發菩提心,希望一切衆生都速能「覺了」。附帶談到,上面的偈子(「叁皈五戒心要偈」)爲何稱爲「心要」,即是取黃蘗大師『 傳心法要』 的「心要」之義。以上大致講解了叁皈依的要義,下次我們繼續講五戒要義。(附及,下一篇『 五戒要義臉,因在美國「大慧精舍」所講的比較詳細,所以便采用在「大慧精舍」所講的那一篇,茲錄于後。)

  民國八十年叁月廿六日講于臺北

  

  

《叁皈依要義》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公案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