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法,又稱爲「無上法」,也稱爲「正法眼藏」,乃無上甚深之法,爲最上上根器人所修學者。有緣在此與各位談談關于六祖大師的法寶壇經,這是禅宗學人所必修的課程。這部經我曾講過兩次,在莊嚴寺亦曾以英文講過,目前在臺灣的道場也正在講。今天則只和大家談些其中的公案。
甲、何謂公案?
首先,解釋什麼叫「公案」?所謂「公案」,即是前世祖師教授弟子,令弟子開悟的經過,也就等于「公開的案例」「教學記錄」。爲什麼叫,是可以公諸于世的公案呢?因爲這些都是。初學者往往覺得「公案」這個詞很神秘,或很可怕。其實若用英文講,「公案」就是,換句話說即(人人皆得親近、取用之案例),這樣就很容易懂了。但是事實上,這些公案也都是「私案」。這話怎麼說呢?因爲每一則公案都是「一對一」對應,師徒授受時的教學經過,而且每一個修行人開悟的過程都不盡相同。即使我們想依樣畫葫蘆、重演一次,也不太可能。因此,參公案或許可以因此開悟,但須得時間、 地點、與人物都要與公案中的複製得一模一樣,這是近乎不可能的事。不過,參公案倒是的確可以讓我們從中學習到前人的經驗與精神,這才是參公案的主要目的。禅宗的修學,正式開始參公案,是在六祖大師以後。在六祖大師之前,並沒有所謂的參公案。後世的禅和子,公案參到後來,參不動了,就退一步變成「參話頭」;到現在就連話頭也參不動了,于是便成爲「口頭禅」;待連「口頭」上也無「禅」了,于是轉而成爲「野狐禅」。所謂野狐禅也者,其實就是:自己似懂非懂,似通非通,而好賣弄幾句「禅語」,嚇人、诳人、誤導他人,而自落于種種惡果報,便叫作「野狐禅」
乙、禅宗的文字觀現在再解釋一下「禅宗」。禅宗被世界公認爲中國佛教最偉大的成就,也是最大的貢獻光大。它也是中國佛教的一個特點,充分表現了佛教的精神,並將之發揚在菩提達摩祖師到中國之前,早自西漢明帝永平之後,中國便已經有佛教,而且還頗昌盛,小乘者如俱舍、成實;大乘者如天臺、華嚴… … 等的佛教不論大乘小乘,主要都是在講求文字學問。不過,當時何以如此?因爲中國人是文字的民族,而書法― ― 占泛項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藝術,正是中國人的特點中國人對書法狂熱的態度且每個字都視爲是神聖的便可見一斑。,乃至于每個單字本身,每一撇一捺都可變成藝術,,這點由老一輩的人對字紙不准任意丟棄毀掉的做法除了熱愛文字之外,中國人更崇尚文學熱愛且看甚至連政治也演變成文學政治。要做官的人,都必須通經史子集、四書五經,會作詩、 填詞、作對子。做文章,可說是中國人的最愛,曹丕典論論文繡中有言:「文章者,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對文章的看重,由是可知。這種對文字的熱愛與對文學的好尚,在與佛學相結合之後,便發展成一種特殊的研究佛學的方向,而形成在佛法中做文章的風氣。所以在達摩祖師西來時,達摩祖師爲了破斥時人專在佛經的文字中探求的現象,于是提出「直指人心、 見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對治法門。不過,所謂的「不立文字」,並非表示禅宗完全都不用文字。六祖大師就曾經說過:「即此『 不立』 ,便是文字」(意思就是說:並非絕對不用文字,光是這「不立」兩個字,本身也是文字,怎能說絕對不用文字呢?)甚至達摩祖師那四句話「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別傳。」其本身也是文字。再者,後世的禅宗行人所參的公案,或所參的話頭及所持的金剛經、六祖壇經等,以及達摩祖師所傳的用以印心的四卷楞伽經不都是用文字寫成的嗎?因此,「法」還是必須借著文字來傳達。所以我們必須了解,達摩祖師所說的「不立文字」,乃是針對中國人的太過于講求文字、 文章,爲對治此文字之貪執,故作此權說。
丙、禅宗簡介雖然中國早在漢朝就有佛教傳入,但一直要到菩提達摩大師到中國,中土才開始有「正法眼藏」之傳授。然而當時傳揚正法之環境不佳,因爲中國人以作學問、作文章的方式來學佛的太多、太昌盛了,因此達摩祖師爲甚多人所忌,所以很多人想要謀害大師,曾經六次對達摩大師下毒。前五次達磨祖師都照吃了,但卻沒事;到第六次時,大師吞下毒物之後,馬上將之吐在一塊大石上,大石頭頓時碎裂,不過菩提達摩大師也因此示現圓寂;死後舉行國葬。國葬之後叁年,後魏人宋雲奉使從西域回來,說他在蔥嶺曾遇見達摩大師,當時他並問說:「大師您要到那裏去?」大師回答說:「回西天去。」那時達摩大師赤著雙足,柱著一支拐杖,杖上挂著一只鞋子,宋雲覺得很奇怪,爲什麼只有「一只」鞋子?待他回到長安後,才聽說菩提達磨大師己于叁年前圓寂了,而且早已下葬。他覺得很奇怪,並堅稱曾親眼見到大師,于是禀報皇帝;皇帝也覺得奇怪,便下令開棺,棺蓋打開之時,赫然發現達摩大師的法體不知去向,只剩蔔一只鞋子;想來是大師有意只留一只鞋,以爲證驗(表示並非遺體被盜)。這真是菩薩慈悲示現。于是皇帝命令將那只鞋請回少林寺供養。達摩大師傳法給慧可大師、即中華禅宗一祖。慧可大師曾有斷臂求法之事,這也是一個公案,可以開示及警惕我們末學的人:求法勿掉以輕心。由于法的寶貴超過世問一切,所以前人才有投身喂虎,斷臂求法的事,我們應當效法這種精神來修學佛法,不可怕難、畏苦。一祖後來傳法給僧集大師,是爲叁祖;僧粟大師傳給四祖道信大師,道信大師再傳給五祖弘忍大師,弘忍大師傳給六祖惠能大師。在惠能大師以前,中國佛教的氣象一直都不是很好,因爲多半在亂世,尤其是經曆了魏太武帝、北周武帝的法難,佛教被毀,所以許多大德高僧、尤其是禅宗的大師、都隱避不出。即使是六祖惠能大師,起初也相當辛苦,曾被人追殺了十五年,一直到他叁十九歲時,才出來大弘佛法,禅宗正法才開始大昌,那時正值唐玄宗及武後之時。六祖大師可說是在中國佛教,乃至于整個佛教史中,最爲奇特超絕的人物之一:六祖令四十叁人大悟、紹嗣正法眼藏,至于受法而小悟者,則不計其數,另外還有很多深種善根、超幾離塵之人。如上所言,中國佛教最重要的特點,就是禅。這也是我們老祖宗的遺産,無奈值此末法時期,先人遺教衰敗,遺産幾乎蕩盡,佛門慘檐,有志之士,盼能努力修習,速消業障,上求無上菩提,以期能承繼諸佛祖師,「荷擔如來家業」。
丁、六祖大師的公案
六祖法寶壇經,各位每個人至少都該看過一遍,才不枉此生。因爲這是無上的法寶,所以至少看它一遍,結個法緣,「此生結法緣,來世菩提本。」即使第一次看不太懂,或者囫園吞棗也都無妨,只要先有個印象,待以後有時間,再翻開來細看細參。因爲法寶壇經可說每一段都可以獨立成篇,故可以一段一段地分開看,慢慢地咀嚼,細細地思惟。現在便一譏我們一起來看看我今天要講的公案。
公案八則
1 .公案第-則(出自原經「自序品第一」)【 經】 便至黃梅,禮拜五祖。祖問日:「汝何方人?欲求何物?」惠能對日:「弟子是嶺南新州百姓,遠來禮師,惟求作佛,不求余物。」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第一則公案。後世的禅者參公案時,其公案多半出自『 傳燈錄繡,或『 五燈會元繡等書,然殊不知六祖壇經是公案的總源頭之一。通常去參善知識時,善知識在初見面都會問到:「你是那裏來的?」和「你來此要做什麼?」等等有關你的出身及目的的問題。而此處六祖大師的回答便是:我只要求作佛,其它,什麼東西我都不要。「惟求作佛、不求余物」,看起來簡簡單單的八個字,然而其中的意義卻深遠無窮。禅法中一向用字簡要而意義深長,這就是最好的例證。而這兩句話中所隱含的意義,必須讀過許多經才能完全了解。首先,這之中便包含了佛在法華經中所開示的:「惟一佛乘,無二無叁」。佛曾宣說叁乘法乃至五乘法,然而不論叁乘或五乘,都只是一種權說,其最後真正的目的,乃在于誘導衆生達到「一佛乘」。所以一切佛法行人亦當以此爲歸趣。
佛講的五乘法,包括:
1 .人乘法― 修行五戒,以求來世能再得人身。
2 .天乘法― 修行五戒、十善,以求來世能生于天道,享受天人之樂。
3 .聲聞乘― 修行四聖谛、八正道,以求斷叁界見思二惑,離苦得解脫,不再受六道輪回之苦。
4 .緣覺乘― 修行十二因緣,破微細無明,以證辟支佛道,而得解脫。
5 .菩薩乘― 發無上菩提之心,修行六度、四攝,廣修無量福智,廣度無量有情,最後得成無上佛道,繼承佛志。一般而言,「菩薩道」常與「佛道」合在一起講,而言「菩薩道」即是「佛道」,因爲修行菩薩道是爲了要成佛的。不過法華經中是將二者分開講,「佛道」即是爲導引衆生入「一佛乘」者,故經雲「惟一佛乘」。而六祖大師所言:「惟求作佛、不求余物」,此「余物」指的就是除了一佛乘以外的人乘、天乘那些人間、天上的有漏快樂,以及聲聞乘斷煩惱、得解脫的涅槃樂,乃至緣覺乘、菩薩乘行人的種種果證,以上這種種樂事都不求,而只要求「一佛乘」,此即所謂「究竟大乘」,乃最高的發心。所以 華嚴經雲:「菩薩初發心時、即成佛道」,所指即此。而能發這種大心的人,甚爲稀有,只有像六祖大師之類的人才當得上。所以華嚴與法華即在此會通。此外大般涅槃經上又雲:「發心畢竟兩無一),如是一一心先心難。」首句中的「發心」,指的是剛剛發大菩提心的菩薩,「畢竟」是指已經證菩提,成正覺的佛之境界。全句的意思是說:初發菩提心的菩薩、與最後成佛果菩提時,此二者之心雖並無差別,然而以困難度而言,最初的「發菩提心」甚至比最後的「成就菩提」還更困難l 由此可見初發菩提心是多麼重要、多麼不容易。當然這裏所說的「初發心」,是指真正、最究竟的發心,而不是若有若無…
《公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